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家蚕新母性白卵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基因资源库中归类于茧色单元的保存系03-130,其卵色为白色,蛾复眼亦为白色.杂交试验结果表明,03-130白色卵表现为混合型母性遗传(Ⅲ型),即F1表现雌亲卵色性状,F2蛾区内发生分离,而不是延迟到F3代才发生蛾区间的分离(母性遗传Ⅰ、Ⅱ型);但基因座与母性遗传Ⅰ型卵色突变-第1白卵(w-l)相同,即10-12.7.称之新母性白卵,基因符号:w-1n.  相似文献   

2.
家蚕蚁蚕体色突变之一的第2隐性赤蚁(ch-2)有作为特殊遗传系统的实用价值。采用家蚕正常黑蚁品种P50和第2隐性赤蚁品种k04为亲本组配正反交群体,回交后获得回交群体(k04×P50)×k04和k04×(k04×P50),分别记作BC1F和BC1M,基于雌性家蚕的W与Z染色体不发生交换的特点,用已构建的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对ch-2基因进行定位和连锁分析。在第18连锁群上的20个多态性标记中共筛选出7个与ch-2基因连锁的SSR标记。根据第18连锁群上已有但不表现多态性的微卫星序列,寻找其所在Scaffold上的其他SSR位点并设计引物,结果找到2个新的多态性SSR标记。BC1F群体中的所有黑蚁个体均表现出与F1(k04×P50)相同的杂合型带型,而所有赤蚁个体带型与亲本k04一致,为纯合型,说明家蚕ch-2基因位于第18连锁群。利用另一个群体BC1M构建了ch-2基因的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70.7cM,ch-2基因位于69.6 cM处。2个与ch-2最近的SSR标记为S1814和S1819,与ch-2的距离分别为7.9、1.1 cM。  相似文献   

3.
家蚕经人工诱变或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会发生基因突变,表现出各种多样的特殊性状,这些受突变基因控制的特殊性状,其中有的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利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育成的雄蚕品种;利用食性突变基因育成的广食性及适于人工饲料的广食性蚕品种;利用三眠性基因培育的超细纤度蚕品种等等。暗化型基因(m fn)能使蚕蛾体蛾翅表现为灰黑色,又是一例对家蚕特殊性状基因的直接利用。常规品种的蛾体蛾翅为白色,在雌、雄对交生产一代杂交种时,很有可能是纯对交配却无从知道。为了实现能用肉眼识别淘汰纯对提高蚕种杂交率,将经济…  相似文献   

4.
用荧光主色素跟踪法和性染色体标记法,对家蚕荧光茧色性连锁遗传类型进行研究。对依据家蚕荧光茧色判别性别起决定作用的荧光黄色素合成由多对基因控制,蚕茧的荧光黄色为数量性状遗传,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主要位于常染色体上。在雌蚕茧为荧光紫色、雄蚕茧为荧光黄色的家蚕品种春玉和雌、雄蚕茧均为荧光紫色的家蚕品种皓月B的杂交后代群体中,蚕茧的荧光黄色与荧光紫色均能正常表现,控制2种荧光色素合成的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不存在显隐性关系。造成荧光茧色性连锁家蚕品种雌雄茧荧光色不同的原因,是雄蚕茧中的荧光黄色素含量显著高于雌蚕茧,出现这种差异是由于与雄性幼虫相比,雌性幼虫的中肠不能有效地透过荧光黄色素,而是富集于中肠中。  相似文献   

5.
家蚕性连锁致死突变的诱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安英  方瑗 《蚕业科学》1993,19(1):47-48
<正> 家蚕是雌性异型昆虫,雌蚕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蚕为ZZ。W染色体除了有决定雌性的功能外,还没有确认存在其他的生理或形态基因。已知有许多形态和生理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凡是Z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支配的性状表现为性连锁遗传。如果隐性致死突变发生在Z染色体上,就表现  相似文献   

6.
jc油蚕(ojc)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报道的油蚕自然突变体,隐性,基因位于第5染色体,但其基因座未确定。本研究选择家蚕第5染色体上的隐性油蚕突变"金鸡龙油"(kin-shiryu translucent,ok)与jc油蚕进行杂交,结果F1代全部表现油蚕性状,F1自交后观察F2代,也无性状分离,仍然全部为油蚕。这一结果说明jc油蚕与金鸡龙油蚕(ok)是同一个基因座上的突变。同等条件饲养金鸡龙油蚕与jc油蚕,其幼虫期致死率ok油蚕比jc油蚕高。形态观察发现,两油蚕突变的皮肤透明度相当,并且都是高度油蚕。把jc油蚕基因符号修改为okc。本研究还通过杂交实验育成了同一连锁群上的三隐性系pe-wb-okc,是家蚕第5连锁群基因分析的重要标记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7.
家蚕新突变型第二h斑油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自然突变第二h班油 (mottledtranslucenth2 )的形态特征为 :幼虫皮肤中低度透明 ,遍布不透明的白色小斑点。遗传分析结果 :①第二h斑油蚕为隐性基因突变 ;②与橙色卵 (ci)连锁遗传 ,第二h斑油基因属于第 2 0连锁群 ,基因座位 (2 0 - 0 .0 ) ,命定其基因符号为ohm2 ;③确定此座位上 4个等位基因的显隐关系为 :+ >ohm>ohm2 >oh。  相似文献   

8.
家蚕新突变型h斑油基因的连锁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近自保存系统中发现的油蚕突变———h斑油 (mottledtranslucentoh)的性状特征为 :幼虫体表遍布不透明的白色斑块 ,大小不一 ,其余部分为低度透明。通过与正常型和各连锁群标志基因系杂交 ,进行遗传分析和连锁检索 ,结果 :h斑油为第 2 0连锁群的隐性突变 ;与霜降油蚕 (oh)的杂交结果确定其基因座位为 (2 0 0 .0 ) ,对霜降油为显性。命名其基因符号为ohm。同时发现ohm 对中国油 (oc)表现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家蚕多星纹基因ms的SSR标记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家蚕幼虫斑纹突变多星纹基因ms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有益于对多星纹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对该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利用家蚕雌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交换的特点,采用幼虫斑纹为素斑(p)的家蚕品系C108,幼虫斑纹为多星纹(ms)的家蚕品系g02,组配正反交群体(g02×C108)F1♀×g02♂和g02♀×(g02×C108)F1♂,分别记作BC1F和BC1M,利用已经构建的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中第12连锁群上的18对SSR标记引物在亲本间进行多态性筛选。BC1F群体中的普通斑个体均表现出与(g02×C108)F1相同的杂合型带型;而所有多星纹个体的带型与亲本g02一致,为纯合型。结果筛选出S1206、S1208、S1210、C5553S3共4个与家蚕ms连锁的SSR标记。利用BC1M群体构建家蚕ms及其连锁的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连锁图的图距为34.5 cM,4个SSR标记及ms的排列次序为S1206—S1208—S1210—C5553S3—ms,ms位于34.5 cM处,与ms最近的标记为C5553S3,遗传距离为12.4 cM。依据该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可对ms进一步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家蚕基因资源库保存品系的性状调查,发现一种幼虫眼状纹变异——心形眼纹(cordiform eye-spot,ces),其特征是:幼虫眼纹呈倒心型,相当于正常型眼纹的中间部分,色浅。与正常型进行杂交试验,表明该突变为隐性遗传,外显率稍低;与各染色体标记基因进行连锁分析,确认突变基因ces属于第14染色体;育成青熟油蚕(oa)与ces的双隐性系统后,通过ces与oa和Nd-s(丝胶茧)的三点测验,初步将ces基因定位于家蚕连锁图谱第14连锁群的50.7 cM位点,表示为ces(14-50.7)。  相似文献   

11.
在保存家蚕突变基因资源过程中调查发现:黄血蚕蛾翅在羽化之初呈鲜黄色,白血蚕均不然。通过与白血蚕(非黄翅)和黄血抑制基因(I)进行杂交试验,分析黄翅的遗传规律,结合普查家蚕突变系统蛾翅色性状,证明黄翅性状与幼虫黄脚一样,为黄血基因支配。进而记录了因黄血基因的多效作用在卵、幼虫、茧、成虫各阶段表现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日野桑蚕杂交后代线粒体的遗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线粒体在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的杂交后代中的遗传规律,将经D IG-RFLP检测线粒体多态性不同的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进行杂交,用Southern杂交检测母本、父本、F1、BF1的线粒体多态性。结果表明,F1和BF1的线粒体多态性与母本相同,没有出现父本线粒体的信号。揭示了实验采用的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的线粒体遗传遵循母性遗传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羽色及性别番鸭在屠宰性能及肌肉成分上的差别,为选育优良番鸭品种提供依据。试验选取1日龄黑羽番鸭、白羽番鸭及黑白花番鸭公、母共324羽,按羽色、性别分为6个处理,每处理设6个重复,每重复9只鸭,各处理饲喂相同日粮,试验期90d。结果表明:雄性黑羽番鸭屠宰率、全净膛率显著高于雄性白羽及黑白花羽番鸭(P〈0.05),而雌性黑白花番鸭及白羽番鸭的胸肌率和瘦肉率相近且均显著高于雌性黑羽番鸭(P〈0.05);各处理番鸭肌肉中汞、镉、砷、铅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很微量;各同羽色雄性番鸭肌肉水分、无氮浸出物和粗蛋白质含量均基本略高于其同羽色雌性番鸭,而各处理雌性番鸭肌肉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则高于其同羽色的雄性番鸭;雄性白羽番鸭和黑白花番鸭肌肉粗蛋白质含量相近且均显著高于雄性黑羽番鸭(P〈0.05);各同羽色番鸭中基本上肌肉氨基酸含量均以雄性高于雌性,而同性别的番鸭比较,雄性白羽番鸭肌肉中多种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雄性黑羽及雄性黑白花羽番鸭(P〉0.05);同时雌性各羽色番鸭肌肉中多种氨基酸含量呈现出:黑白花番鸭〉黑羽番鸭〉白羽番鸭,但该趋势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雄性黑羽番鸭屠宰性能有一定优势,白羽番鸭肌肉养分和氨基酸含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安哥拉山羊、建昌黑山羊、一代羊(F1)、二代羊(F2)、三代羊(F3)、二代与三代同质个体横交后代(H)为供试羊只,采用形态遗传标记、生化遗传标记和分子遗传标记确定安哥拉山羊改良建昌黑山羊生产马海毛的横交方案。结果:F2、F3 和H白色毛被分别为93 5%、100%和100%,毛被同质和基本同质个体分别为27 7%、70 2%和65 3%;成年羊产毛量随代数增加而增加,但F3 和H与F2,H 与F3 公、母羊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 05)。成年羊体重F1 和F2 增加,杂种优势明显,但F3 母羊则不显著(P>0 05),H还有下降(P>0 05)。平均基因杂合度和一致度安哥拉山羊、建昌黑山羊、F3、H分别为0 113 1 和0 886 9, 0 062 1 和0 937 9, 0 110 3 和0 889 7, 0 110 4和0 889 6。安哥拉山羊与F3 和H的遗传距离小,分别为0 003 9和0 004 0,遗传相似系数大,相应为0 996 1、0 996 0。群体内谱带相似系数,安哥拉山羊、F2、F3 和H分别为0 454 0,0 407 6,0 611 3 和0 610 9。且F3 和H均极显著大于安哥拉山羊(P<0 01)。综合研究表明,可在F2 和F3 代中选择理想同质个体进行横交。  相似文献   

15.
To tes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female choice, sneak copulation and male dominance as determinants of male mating success in a feral guppy population, we conducted a paired-male mating experiment using the colour patterns of male progeny to score paternity. Sneak copulation and male-male aggression had no noticeable effect on male mating success. Mating success wa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frequency of female behavioural responses to both displaying and non-displaying males. Relative area of orange colouration and complexity of male colour pattern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mating success. This substantiates the observed behavioural preference for orange, and strengthens claims that female choice is integral to male mating success. Males in trials in which both females failed to produce offspring showed lower levels of black pigmentation, suggesting a threshold mating preference for this ornament despite it not being correlated with variation in male mating success or attractiveness measur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the evolution of multiple secondary sex traits in male gupp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高丹草株高与叶片数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年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高丹草(Sorghum×Sudan grass)2002 GZ-1和2002 GB-1杂交组合的个世代(P1,P2,F1,F2,F2:3)群体的株高和叶片数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株高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2)控制;叶片数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1)控制,两性状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对株高、叶片数的表现起主要作用.株高中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6.98、10.02和2.36、1.61,而多基因分别为-6.9和-.06,F2和F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94%和82.9%.叶片数主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6.11、1.04和0.63、-0.09,多基因分别为-0.16、-0.11,F2和F(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9.30%和91.60%.表明2个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该性状所属遗传模型的研究,旨在为高丹草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鸡深色胫的遗传及其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泸州本地黄羽乌骨松鸡(黑色胫)与罗曼商品代母鸡(黄色胫)杂交获得的F1和泸州本地黄羽乌肉鸡(商品代)研究胫色的遗传规律及其表达。试验结果表明,杂交F1代出壳时不符合理论上的浅色胫全为公雏鸡,深色胫全为母雏鸡的遗传规律;但随着日龄的增长,浅色胫的母鸡逐渐变成深色胫,至23日龄母鸡雏鸡全是深色胫。  相似文献   

18.
旨在克隆和分析水貂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编码区,揭示该基因编码区SNPs及其皮肤组织mRNA差异表达规律与水貂毛色表型的关系.本研究采集7月龄雄性金州黑水貂、名威银蓝水貂和红眼白水貂共计301个样本的血液,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水貂TYR基因5个外显子进行分段克隆,并拼接获得其完整编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