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试验采用响应面法对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固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根据单因素实验设计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产酶的3个主要因素:玉米芯与甘蔗渣的碳源配比、牛肉膏与硫酸铵的氮源配比和发酵初始pH。在此基础上运用最陡爬坡路径法逼近最大响应值区域,最后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主要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及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里氏木霉固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的优化培养条件为:碳源配比即玉米芯与甘蔗渣比值为3.86,氮源配比即牛肉膏与硫酸铵之比1.17,初始pH为9.12。优化后,里氏木霉固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的酶活可达到342.98 U/g,与模型预测值353.43 U/g接近,比优化前的酶活提高113.91%。综上,影响里氏木霉固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最重要因素分别为碳源、氮源及pH,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分别在碳源配比3.86、氮源配比1.17及初始pH 9.12时α-半乳糖苷酶酶活最大。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响应面法对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固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根据单因素实验设计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产酶的3个主要因素:玉米芯与甘蔗渣的碳源配比、牛肉膏与硫酸铵的氮源配比和发酵初始pH。在此基础上运用最陡爬坡路径法逼近最大响应值区域,最后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主要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及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里氏木霉固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的优化培养条件为:碳源配比即玉米芯与甘蔗渣比值为3.86,氮源配比即牛肉膏与硫酸铵之比1.17,初始pH为9.12。优化后,里氏木霉固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的酶活可达到342.98U/g,与模型预测值353.43U/g接近,比优化前的酶活提高113.91%。综上,影响里氏木霉固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最重要因素分别为碳源、氮源及pH,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分别在碳源配比3.86、氮源配比1.17及初始pH 9.12时α-半乳糖苷酶酶活最大。  相似文献   

3.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分离筛选与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纤维素粉为惟一碳源,从取自某木材公司木材堆放处的土样中筛选出92株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菌株,采用刚果红鉴别培养基进行鉴定,选取透明圈较大的菌株10株进行液体培养,并测定它们的酶活,获得一株酶活高的里氏木霉FYFJ928,其发酵水平为8.3 IU/mL.进一步研究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对里氏木霉FYFJ928摇瓶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在培养温度28 ℃,转速为200 r/min条件下进行培养,其最佳培养基组成:0.5%酵母粉,0.06%硫酸镁,0.5%磷酸二氢钠,2%葡萄糖,2%玉米浆,0.5%硫酸铵和8%纤维素粉,培养6 d后,其发酵水平可达到15.6 IU/mL,比优化前提高了近1倍.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培养基料比、固液比、无机盐、接种量以及培养时间等单因素对M-112木霉固态发酵羊胃容物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固态发酵条件。研究表明,M-112木霉固态发酵羊胃容物产木聚糖酶是可行的,影响产酶最主要的因素为接种量。优化的发酵条件为胃容物50%,玉米:麦麸=5:5,CaCl2浓度0.5%,初始pH值5.0,固液比1:3,每10 g干培养基接种量2 ml(孢子数1.2~1.6×108 cfu/ml),发酵时间72 h,发酵温度30℃。经优化后的酶活水平达到了138.504 IU/ml。较已报道的同种木霉的最高发酵酶活提高达3倍左右。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了绿色木霉3.3711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及酶性质,结果表明,最适的产酶条件为:以玉米秸粉(爆破)为碳源,以硫酸铵为氮源,pH5.0,接种量5%,摇床转速150r/min,温度28℃,培养时间144h。酶作用的最适条件为:温度45~50℃,pH4.5~5.0;在45℃以下,pH3.5~6.0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试验采用黄孢原毛平革菌、绿色木霉进行了混合固体发酵玉米秸秆工艺条件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为玉米秸秆与麸皮为4∶1,加入5%的尿素、0.5%的KH2PO4、0.1%的MgSO4.7H2O;加水量为1∶1.3;发酵温度为32℃;接种比例为2∶1;接种时间为接入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48 h后接入绿色木霉;发酵周期为120 h。混合固体发酵后含有纤维素酶420 U/g,木质素酶85 U/g,粗纤维的利用率为69%。  相似文献   

7.
拟康氏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草秸秆为主要原料,利用拟康氏木霉3.3002(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3.3002)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系统地测定了各种纤维素酶的酶活.结果表明,最优产酶培养基组成为:稻草秸秆和麸皮的混合比例为4:1,最佳氮源为2.5%(NH4)2SO4,最佳发酵时间120 h,培养温度35℃,接种量15%,pH 5.0,培养基含水率50%.在此条件下,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系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x)酶活力达4700 U/mL,葡聚糖外切酶(Cb)酶活力达3440 U/mL,葡萄糖内切酶(C1)酶活力达到1620 U/mL,滤纸酶(FPA)酶活力达到1935 U/mL.  相似文献   

8.
秸秆液态发酵中纤维素酶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摇床液体发酵试验方法,利用产纤维素酶菌株对秸秆进行混合发酵并进行滤纸酶活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测定,从而确定该混合菌株的最优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组成中秸秆和麸皮的混合比例为5∶1,硫酸铵添加量为1.4%,白腐真菌、康宁木霉接种量均为3%,接种时间间隔为48h,pH为7.0,摇床培养温度28℃。  相似文献   

9.
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麦秆和麸皮为主要原料, 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优化绿色木霉Trichderma viride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绿色木霉对小麦秸秆纤维素降解的影响,为绿色木霉降解小麦秸秆纤维素提供最佳条件,进而提高小麦秸秆的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最佳培养基为:氮源为(NH4)2SO4,pH值5.5,含水量为200%,麦秆∶麸皮质量比为4∶1;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为96 h、温度35 ℃、初始pH值 6.0、含氮量0.4%、接种量15%,培养方式为半密闭;发酵后小麦秸秆中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纤维素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比发酵前分别下降5.22%、6.88%、4.73%和4.16%,木质素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探究油菜秸秆最佳的预处理工艺及其发酵产酶的效果。在油菜秸秆粉末预处理中,以秸秆保留量、预处理秸秆酶解产糖量、初始秸秆比产糖量为预处理的评估指标,考察浸泡时间、处理液浓度、液料比、处理液、秸秆粉碎程度等5个因素对预处理后秸秆粉末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预处理工艺,以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处理液浓度作为考察因素。结果显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预处理的条件为以40~60目的油菜秸秆粉为原料,液料比10 mL/g,温度45℃,在1.1%的NaOH中浸泡36 h。在最优条件下,秸秆比产糖量达0.181 1 g/g。在固态产酶优化试验中考察碳源配比、氮源浓度、液料比、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6个因素对固态发酵产酶优化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固态发酵产酶优化条件,以碳源配比、氮源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作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油菜秸秆粉和麸皮比为5∶4、硫酸铵浓度为2.5%、液料比1.5 mL/g、接种量5%、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5 d,产纤维素酶活提高至7.923 IU。研究表明,通过对油菜秸秆进行预处理及产酶发酵后,能够显著...  相似文献   

11.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种类丰富、生物学功能多样的微生物。试验研究将黄豆中筛选出的1株酶活力较高的枯草芽孢杆菌内生菌HD-1,在摇瓶发酵培养水平,对发酵pH值、温度、转速、接种量、发酵时间及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35℃、pH值7.0、转速200 r/min、发酵72 h、接种量5%;发酵最适产酶培养基组成:魔芋粉3%、(NH4)2SO40.375%;最优的离子浓度分别为FeSO40.001%、NaCl 0.5%、MgSO40.01%,此时HD-1的产酶水平达到98.3 U/ml,约是初始酶活力的1.8倍,发酵罐验证试验得到酶活高达193.12 U/ml。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生防菌株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 ZA1)液体发酵的生物量,利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与响应曲面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ZA1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ZA1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氯化铵14.25 g、玉米粉19 g、马铃薯237 g、水1000 mL,最佳发酵条件为pH 7.7、培养温度28℃、转速180 r/min及发酵时间36 h,ZA1优化后活菌数为4.12×1010 CFU/mL。通过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确定ZA1在10 L发酵罐中的最佳溶氧量为60%和转速为180 r/min;最优条件下,发酵ZA1的放罐时间确定为36 h,活菌数达到1.59×1011 CFU/mL。该结果为利用ZA1开发生防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法优化饲用粪肠球菌EXW 27发酵工艺,探索搅拌速度、中和剂、pH、接种量、初始糖含量、通气方式以及补料工艺等对菌体在发酵罐内生长的影响。优化菌体小试发酵工艺为:将种子液以3%(V/V)接种于装液量为70%的5 L小罐,发酵温度37℃,搅拌转速165 r/min,通空气保压0.02 Mpa,自动流加12.5%的氨水控制pH在5.5,当pH高于5.5流加葡萄糖补料发酵18 h左右结束,在此最佳条件下所得发酵液的活菌浓度约为3.799×10^10 cfu/mL,比优化前提高了近3倍,为以后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啤酒生产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麦糟和废酵母,而屠宰行业也会产生大量的禽畜血液副产物,两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适合作为发酵饲料的原料加以利用。以麦糟为主料,加入血粉辅料,混合接种不同益生菌,通过测定发酵产物蛋白质含量、糖含量及总酸含量等指标,分别评价不同主辅料配料比、发酵时间、酵母菌及乳酸菌接种方式及接种量等因素对混合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筛选生产发酵蛋白质饲料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血粉辅料添加量为15.00%、发酵温度为30 ℃、接种酵母菌单一菌种且接种量为2.00%、发酵时间为5 d的条件下,获得的发酵产物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达到50.36%,与初始样品的蛋白质含量相比,提升幅度达到75.53%;利用酵母菌及乳酸菌混合发酵时,先接入1.00%乳酸菌发酵2 d后,再接入1.00%酵母菌继续发酵至7 d时,产物的蛋白质含量达到59.27%,与初始样品的蛋白质含量相比,提高幅度达到106.59%。利用上述2种发酵方式得到的产品可作为良好的蛋白质饲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黑曲霉(A.niger)中重组表达灵芝L菌漆酶基因,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旨在获得一株高产灵芝漆酶的黑曲霉基因工程菌。【方法】 从灵芝L菌克隆漆酶基因Lac-L,并根据黑曲霉密码子偏好性进行优化。选用黑曲霉糖化酶启动子(PglaA)、信号肽及终止子为表达原件,以米曲霉pyrG基因为筛选标记,构建漆酶表达盒,采用聚乙二醇-CaCl2法将其转化至黑曲霉X1(ΔpyrG)原生质体中。对转化子进行PCR验证及固态发酵酶活测定,筛选高产漆酶重组菌株,并对阳性转化子固态发酵培养基碳源、无机与有机氮源比例、Cu2+浓度及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结果】 经尿嘧啶缺陷及含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 (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mmonium salt),ABTS)培养基筛选获得25株重组漆酶转化子,酶活复筛获得灵芝漆酶异源表达6号重组菌株,发酵72 h酶活可达3 532.6 U/kg,宿主菌株的酶活仅为58.37 U/kg。重组6号菌优化后的最适固态发酵条件为:以麸皮为基础培养基,添加2%麦芽糖、2%(NH42SO4、0.25 g/L CuSO4,发酵60 h时重组菌株产漆酶活力最高,达到6 255.47 U/kg。【结论】 在黑曲霉中成功实现灵芝L菌漆酶基因Lac-L的异源表达。  相似文献   

16.
康宁木霉固态发酵改善茶渣营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康宁木霉固态发酵茶渣,提高茶渣营养价值,并筛选出最佳的发酵条件。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茶渣的基质比例(茶渣∶玉米粉=6∶4、7∶3、8∶2、9∶1)、料液比(3∶7、4∶6、5∶5、6∶4、7∶3)、接种量(2%、4%、6%、8%、10%)、发酵温度(25、28、31、34、37 ℃)和发酵时间(0、2、4、6、8、10、14、22 d)。以基质比例、发酵温度、接种量和发酵时间为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确定茶渣最优发酵条件。测定各组发酵产物粗蛋白质、粗脂肪、还原糖、黄酮、皂苷和咖啡因含量,计算各组合的综合评分。确定最优条件后进行对比试验,比较了发酵前后茶渣的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1)单因素试验中,以下条件的综合评分最高:基质比例为7∶3,料液比为5∶5,接种量为8%,发酵温度为31 ℃,发酵时间为6 d。2)正交试验表明,康宁木霉发酵茶渣(料液比为5∶5)的最佳条件是:基质比例为7.0∶2.5,发酵温度为31 ℃,接种量为7%,发酵时间为6或7 d。3)与未发酵茶渣相比,最优条件下发酵茶渣的粗蛋白质、还原糖、黄酮、咖啡因、多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风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均显著提高(P<0.05),皂苷含量显著降低(P<0.001),粗脂肪含量与未发酵茶渣无显著差异(P>0.05)。发酵6和7 d的茶渣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康宁木霉发酵茶渣能够改善茶渣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牛奶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核桃碎等辅料,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作为发酵剂,确定对核桃发酵乳的制作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核桃酸奶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为:100mL牛奶和10g/100mL白砂糖→灭菌(63℃,30min)→接入5g/100mL发酵剂→35℃恒温发酵12h→加入5g核桃碎→后发酵24h(5~7℃)。利用此工艺制备的核桃酸奶风味独特、营养价值较高,在0~6℃时的货架期可达10d左右。  相似文献   

18.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ation was to optimizate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corn gluten meal by four different bacterial strains (Aspergillus niger,Lactobacillus,yeast and Bacillus licheniformis) through the acclimatization test of strains for hydrolysis corn gluten meal,orthogonal experimental of strains proportion determination and fermentation condition (temperature,time,moisture content and initial pH) and taking the peptides yield rate as an index.And then the crude protein,yield of peptides,total sugar,reducing sugar and amino acid constitute of corn gluten meal fermented at the optimal condition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oculation proportion of Bacillus licheniformis,Lactobacillus,yeast and Aspergillus niger were 4%,4%,6% and 6%,respectively.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fermentation was that the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fermentation time,moisture content and initial pH were 35℃,84 h,45% and 6,respectively,and the peptides yield rate was 44.03%.During fermentation,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and peptides yield were increased.At the end of the fermentation,the content of crude protein,peptides yield rate,reducing sugar,total essential amino acid and total amino acid and were increased by 15.17%,205%,850%,12.58% and 12.37%,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枯草芽孢杆菌产中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璠  蔡俊 《饲料工业》2012,33(2):49-51
文章对一株枯草芽孢杆菌产中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为装液量60 ml/250 ml,转速200 r/min,初始pH值6.9,发酵周期60 h,接种量4%,发酵温度37℃。通过发酵条件的优化,酶活提高了311.7%。  相似文献   

20.
从定型的优势血清型菌株中选择了2株,制备了基础种子,并对基础种子第1代、第10代和第13代的传代细菌的培养特性、免疫原性以及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证明,鸭大肠杆菌GX-5株和GX-21株的基础种子传至13代,其培养特性、免疫原性和毒力均不发生变化,表明这两个分离株是良好的疫苗生产菌株,为建立种子批提供了依据。本试验还进行了鸭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试验,获得了鸭大肠杆菌在马丁肉汤培养基中的最佳发酵条件,即发酵温度37.5 ℃,pH 7.4,初糖浓度10 g/L,补糖量为10 g/L,接种量为4%,通气量为1 L/L·min,搅拌转速为200 r/min,培养12 h后得到的发酵菌液浓度最高,D600 nm值达到30.32。本研究为鸭大肠杆菌抗原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也为新疫苗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