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鮸状黄姑鱼属鲈形目,石首科,黄姑鱼属。因为它体带银灰色,与鮸鱼较相似,故群众称为“白鮸”。并进行人工网箱养殖获得成功。 鮸状黄姑鱼鱼苗捕获后,这几年都是采用网箱进行养殖。该鱼为肉食性鱼类,喜欢摄食小鱼,小虾及底栖小动物等。人工养殖,鱼苗阶段一般每天要投喂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海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系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分布于台湾海峡和南海,成鱼的外形和体色略似鮸鱼属的鮸鱼(Miichthysmiiuy),所以福建沿海渔民称之为白鮸或鮸鲈。该鱼肉味鲜美,含脂量高,营养丰富,主要销往台湾、港澳和日本等地。鮸状黄姑鱼是一种个体大、生长很快的海水网箱养殖对象,通常5月放苗到春节前(共8个月)平均体重500g以上,大的可达850g,16个月平均体重  相似文献   

3.
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 Chu,Lo & Wu)隶属于石首鱼科黄姑鱼属,闽、粤沿海渔民俗称鮸鲈,体重可达25—30kg,肉味鲜美,鱼鳔还具有药用价值,畅销于国际市场。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等优点,在闽、粤沿海放养当年人工苗(全长90—110mm),经189d网箱养殖最大体重可达1150g,经360d养殖最大体重可达1650g,成活率达到93.4%。目前闽、粤、浙、香港等地沿海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已扩大到3万口以上网箱,成为海水网箱养殖新兴的重要养殖对象。(图1)  相似文献   

4.
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技术对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分别获得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1137bp的序列。通过对两种鱼的Cyth序列的比对分析,得出两种鱼序列的相似性为99.82%;分析了两种鱼序列的碱基组成及碱基变异情况,发现两种鱼的序列差异明显,碱基替换较多,而且有2个位点可以作为区分两种鱼的分子标记。因此,可以将Cyth基因作为种间分子鉴定或更高分类界元遗传分析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试验状黄姑鱼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因为体带银灰色与鱼相似,故群众称为"白"。状黄姑鱼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于底质岸礁、沙砾的海域,喜群居,特别是礁岛流急有漩涡的水域。笔者于1988年9月发现了该品种,并进行试验性...  相似文献   

6.
鮸状黄姑鱼,隶属于石首鱼科黄姑鱼属,闽、粤沿海渔民俗称鮸鲈,体重可达25-30kg,肉味鲜美,鱼鳔还具有药用价值,畅销国际市场。网箱养殖免状黄姑鱼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等优点,在闽、粤沿海放养当年人工鱼苗,经189d网箱养殖,最大体重可达1.15kg,经360d养殖最大体重可达1.65kg,成活率达到93.4%。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远缘杂交的可行性,构建了2个杂交家系(LN1和LN2),检测了杂交F1的倍性,并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杂交亲本及F1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可以成功杂交产生形态正常后代,45日龄成活率达到30%,但杂交受精率(29.0%、32.6%)与孵化率(75.0%、76.7%)要显著低于大黄鱼自繁(P<0.05)。杂交幼鱼体型修长,头为尖钝型,体侧布满黑褐色斑点;DNA相对含量测定和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显示,90%以上杂交后代是杂交二倍体,另外有少量的杂交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杂交幼鱼形态兼具有双亲的特征,与大黄鱼明显不同;至45日龄为止,杂交二倍体和三倍体生长速度均慢于大黄鱼。研究结果为大黄鱼(♀)和鮸状黄姑鱼(♂)杂交F1的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鮸状黄姑鱼 (Nibeamiichthioides)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 ,主要分布于南海和台湾海峡 ,福建广东沿海渔民俗称为鲈、白 ,是一种温水肉食性鱼类。状黄姑鱼能在 6~ 30 .5℃的水温范围内正常生活 ,最适生长水温为 1 8~ 2 8℃。适宜的盐度范围为 1 4~ 32。状黄姑鱼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营养丰富、肉味鲜美 ,鱼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在我国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已大面积推广网箱养殖 ,但在池塘中养殖状黄姑鱼方面的资料尚未见报道。 1 998年 ,天津市塘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从厦门引进状黄姑鱼受精卵进行人工育苗获…  相似文献   

9.
鮸状黄姑鱼.俗名鮸鲈。属石首鱼科,黄姑属,分布于南海及东海南部。其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生长快,养殖一年可达0.75~1.0kg。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该鱼类已成为福建、广东等省网箱养殖主要品种之一。为解决苗种来源.我站于98年在福建省漳浦县前亭对虾育苗场进行了鮸状黄姑鱼人工繁殖试验.获得了成功。共催产亲鱼18尾,获受精卵280万粒,孵出仔鱼230万尾.培育体长3~5cm的鱼种51万尾.成活率22.2%,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1人工繁殖1.1亲鱼培育:亲鱼置…  相似文献   

10.
鮸状黄姑鱼为新兴网箱养殖名优品种,它具有耐高温,适应性强,生长快,养殖周期短等特点。本文拟就该鱼在网箱养殖实际生产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有更多的水产科技人员加入该鱼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鮸状黄姑鱼,俗称“青鲈”,隶属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是海水养殖新品种。该鱼生长迅速,肉质鲜美,适温范围广,在我国沿海均可进行养殖。由于该鱼销售市场广阔,销售价格高,因而深受沿海各养殖户的喜爱,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正>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Lacepede),俗称红口鮸或赤口鮸,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具有生长快、食性广、抗病力强等诸多优点,且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海水养殖名贵品种。笔者于2012年从厦门引进双棘黄姑鱼亲鱼,利用室内水泥池与土池相结合方式进行育苗试验,培育出3cm以上鱼苗18.56万尾,现将技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lacepede),俗称金丝鮸,在分类地位上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双棘黄姑鱼具有鱼体大、生长快、食性广、抗病力强等诸多优点,一般养殖一年体重可达2kg,  相似文献   

14.
海水鱼类人工种苗生产技术进展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40多年来,我国海洋渔业科技工作者先后对多种海产鱼类进行人工繁殖研究,其中40多种鱼类获得催产孵化成功,并达到批量生产水平。目前,育苗总体水平达到单位年产100万尾以上的种类有石首鱼类的大黄鱼、鮸状黄姑鱼、梭  相似文献   

15.
海水网箱养鱼是我省新的养殖方式,是耕海牧海的新途径。据统计,1992年温州市浅海网箱养鱼已达470只,面积为3430m~2,养殖品种有鮸状黄姑鱼、石斑鱼、黑鲷、真鲷、鲈鱼、东方鲀、卵形鲳鲹等7个品种,总产量达103t,产值300  相似文献   

16.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为大型的海洋名贵鱼类,属鲈形目,石首鱼科,俗称金丝鮸 ,背部弧形,体背呈黑色,酷似鮸鱼,该鱼养殖一年可达2千克。我们于2003年5月份从广东购进双棘黄姑鱼双受精卵1.2千克,培育出3厘米以上的苗种18.2万尾,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魚免)状黄姑鱼的分类地位和生态习性,描述了该鱼的生长和性腺发育过程,总结了其人工繁育过程中的亲鱼选择和暂养、催产、苗种培育和海水网箱养殖等技术;探讨了(魚免)状黄姑鱼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前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魚免)状黄姑鱼的分类地位和生态习性,描述了该鱼的生长和性腺发育过程,总结了其人工繁育过程中的亲鱼选择和暂养、催产、苗种培育和海水网箱养殖等技术;探讨了(魚免)状黄姑鱼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前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黄、东海3个黄姑鱼群体和1个鮸鱼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黄海中部(青岛)、东海北部(舟山)和东海南部(厦门)海域的3个黄姑鱼自然群体(共121尾)和浙江舟山沿海的1个鮸鱼群体(24尾)的6组分节特征和7组量度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鮸鱼群体与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侧线鳞数、第1背鳍数、第2背鳍数、下鳃耙数和脊椎骨数等分节特征(上鳃耙数除外)和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长、吻至背鳍起点/体长、吻至胸鳍起点/体长、吻至臀鳍起点/体长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等量度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这13组形态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与种间差异相比则很小。另外,对于3个黄姑鱼群体来说,与青岛群体相比较,舟山群体与厦门群体之间更加相近。  相似文献   

20.
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近岸浮式网箱内对平均初始体质量为73.8g的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以检验其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4个食物处理组,3组鱼分别被停喂1周(第4周停喂)、2周(第3~4周停喂)和3周(第2~4周停喂)后再恢复正常投喂4周;1组鱼实验期间始终正常投喂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停喂导致鱼体质量和躯干脂肪含量下降,并使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第4周末停喂鱼的体质量、肝重指数和躯干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躯干灰分含量高于后者;停喂2~3周的鱼腹膜间脂肪比率低于对照组,躯干水分含量高于后者。恢复投喂期间停喂鱼的摄食率和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经过4周恢复投喂后停喂1周的鱼体质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停喂2~3周的鱼体质量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停喂鱼的肝重指数、腹膜间脂肪比率以及躯干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或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网箱养殖的鮸状黄姑鱼停喂1周后表现出完全补偿,停喂2~3周后表现出部分补偿,恢复投喂期间停喂鱼对食物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适度停喂后再投喂可作为鮸状黄姑鱼网箱养殖中有益的饲养管理策略。[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91—5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