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C株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用于预防猪瘟(CSF)的最好弱毒活疫苗。然而,现阶段的C株不具备标记功能,无法区分野毒感染与疫苗接种。本研究旨在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编码基因插入猪瘟病毒(CSFV)C株将其构建为报告病毒,为C株的基础研究提供病毒示踪工具,同时提供构建标记C株疫苗的方法。本研究中,笔者在CSFV C株中引入EGFP基因,分别构建了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报告CSFV rHCLV-EGFP,以及用CSFV强毒Shimen(SM)株N~(pro)基因替换C株N~(pro)基因后再引入EGFP基因的嵌合报告病毒rHCLV-N~(pro)(SM)-EGFP。通过猪瘟抗原ELISA检测,直接观察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EGFP的蛋白表达等方法对拯救的病毒进行鉴定,并在细胞和家兔上评价这两株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两株报告病毒的抗原ELISA结果均为阳性;在感染rHCLV-EGFP的细胞中并未观察到绿色荧光也未检测到EGFP蛋白,但在感染rHCLV-N~(pro)(SM)-EGFP的细胞中观察到EGFP的绿色荧光并检测到EGFP蛋白;细胞试验结果表明,两株报告病毒与亲本病毒具有相似的生长特性且遗传稳定;家兔试验发现,rHCLV-N~(pro)(SM)-EGFP保留了C株的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学特性,但rHCLV-EGFP失去了C株诱导家兔定型热反应的能力。构建的嵌合报告病毒rHCLV-N~(pro)(SM)-EGFP可以作为C株的报告病毒进行应用:可以对病毒示踪,用于研究C株的复制过程、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同时,该嵌合报告病毒也具备发展为标记C株疫苗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Asia1型FMDV感染BHK-21细胞差异蛋白质点2-D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Asia 1型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BHK-21细胞后蛋白质组的变化及差异,将FMDV接种于培养的单层BHK-21细胞,同时设未接毒的BHK-21细胞作对照组.待细胞病变后分别提取2组细胞总蛋白借助2-DE技术及PDQuest8.0软件进行细胞蛋白质组二维电泳图谱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有1 457个可见蛋白质点,而对照组可见的蛋白质点为1 427个.感染组蛋白点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蛋白质点472个,其中表达上调251个点,表达下调221个点,新合成蛋白点30个.结果表明FMDV感染BHK-21细胞后弓l起了细胞蛋白质组表达模式的改变,这种变化是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首次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Asia 1型FMDV感染BHK-21细胞后蛋白质组学差异,有助于深入研究Asia 1型FMDV和BHK-21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研究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N~(pro)蛋白的生物学功能,RT-PCR扩增CSFV的N~(pro)基因,克隆至p Cold I质粒并转化BL21(DE3)表达菌。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了约24 k Da的重组蛋白His-N~(pro),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后,制备了兔源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猪瘟病毒感染PK15细胞内表达的约23k Da的N~(pro)蛋白,但此抗体不能用于N~(pro)蛋白的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纯化的重组蛋白His-N~(pro)和制备的N~(pro)多抗为N~(pro)蛋白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035-2041
为了研究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bIFITM3)对O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抑制作用,本试验将表达bIFITM3的重组质粒pLV-bIFITM3和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对照质粒pLV-EGFP分别转染BHK-21细胞,通过嘌呤霉素抗性筛选获得能够稳定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系。用O型FMDV感染稳定细胞系,通过观察细胞病变、噬斑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评价bIFITM3对O型FMDV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成功筛选获得稳定表达bIFITM3与EGFP的BHK-21细胞系,bIFITM3表达后显著抑制FMDV感染BHK-21细胞,且抑制作用在病毒感染循环的早期阶段就已显现。本试验证明bIFITM3在FMDV感染中具有抗病毒作用,为口蹄疫的防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强、弱毒株在PAM细胞上的增殖特性,本研究在体外分离培养了健康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PAM),然后分别用高致病性PRRSV强毒HuN4株和弱毒疫苗HuN4-F112株感染PAM细胞,细胞病变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二者在体外均可以感染PAM细胞,其中强毒HuN4株感染PAM细胞CPE较为明显。在两个毒株感染PAM细胞后12、24、36、48、60h分别收获病毒感染的细胞,利用抗PRRSV N蛋白单抗进行Western blot分析检测病毒核蛋白在不同时间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强毒株在感染PAM细胞的早期,N蛋白合成表达量明显高于弱毒疫苗株,而弱毒疫苗株在感染Macr-145细胞早期,N蛋白的合成量则明显优于强毒株。比较HuN4株与HuN4-F112株在PAM细胞和Marc-145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强、弱毒在PAM细胞和Marc-145细胞生长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强毒HuN4株在PAM细胞上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弱毒株,而弱毒HuN4-F112株在Marc-145细胞上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其在PAM细胞上的增殖能力,表明PRRSV强毒株对靶细胞PAM的感染能力较强,弱毒疫苗株对其感染能力相对较弱。本研究为深入了解PRRSV强毒株与弱毒疫苗株的致病性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EIAV弱毒疫苗株(EIAV_(FCCV15))S2基因发生的稳定性突变对疫苗株特性的作用以及S2基因的功能,以EIAVFDDVl5感染性克隆质粒pFDDV3-8为模板,根据疫苗研制过程中S2基因发生的4个主要稳定性变异位点,构建及拯救出S2基因不同差异位点逆向突变为强毒株相应氨基酸的6株感染性克隆衍生毒株.经实时定量PCR、逆转录酶活性和western blot等检测表明,疫苗株S2基因4个稳定性变异位点全部逆向突变的感染性克隆衍生毒、,pFDDVS2rl-3-4-5在体外培养靶细胞中的复制水平低于亲本疫苗株感染性克隆衍生病毒和其他组合的逆向突变的感染性克隆衍生病毒,提示ELAV疫苗株S2蛋白4个稳定突变位点的综合作用可能是决定疫苗株和强毒株特性差异的因素之一.以上结果为体内感染S2基因逆向突变感染性克隆衍生病毒,进一步揭示S2基因在ELAV弱毒疫苗致弱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位于猪瘟病毒(CSFV)基因组5'端非翻译区(UTR)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在调控CSFV基因组的翻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探索CSFV自身蛋白以及细胞内环境改变对IRES活性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包含CSFV IRES在内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采用编码CSFV非结构蛋白N~(pro)和NS5A蛋白表达重组质粒转染细胞,或通过葡萄糖剥夺、氨基酸剥夺、氧化应激、血清饥饿等条件分别处理细胞,结果显示N~(pro)蛋白比之前报道的NS5A蛋白具有更显著的IRES抑制效果,并且抑制程度呈浓度依赖性;氨基酸剥夺、氧化应激及血清饥饿时可以显著降低CSFV IRES的活性,而葡萄糖剥夺对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本研究明确了CSFV非结构蛋白N~(pro)以及细胞内环境的改变可以调控IRES的活性,为进一步阐明CSFV复制增殖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甲型流感病毒PB2蛋白627位点突变(E~(627)K)是影响流感病毒宿主适应性和致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分离的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CIV)GD02株(A/canine/Guangdong/02/2011)PB2蛋白序列的627位点氨基酸为谷氨酸,为研究该病毒株PB2的E~(627)K突变对小鼠致病性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获得rGD02,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拯救了PB2 627位点发生突变的rGD02-E~(627)K。通过接种小鼠比较rGD02和rGD02-E~(627)K对小鼠致病性的差异,评价PB2 E~(627)K突变对H3N2 CIV致病性的影响。结果显示,rGD02和rGD02-E~(627)K对小鼠均无致死性(MLD50106EID50),对小鼠增重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而且这两株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也无明显差异。表明PB2 E~(627)K并未显著影响H3N2 CIV对小鼠的致病性,该研究建立的H3N2 CI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和定点突变技术为该病毒后续的致病机理、基因功能研究及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构建伪狂犬病病毒(PRV)TK/gI/gE三基因缺失重组病毒,试验以PRV-JL14作为母本株,将其基因组与转移载体进行同源重组后,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作为标记基因进行筛选,先后敲除gI、gE和TK基因大部分序列,获得重组病毒PRV-ΔgIgE/TK,并将重组病毒在BHK-21细胞中传代培养并绘制其一步生长曲线,同时以不同剂量对小鼠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TK、gI和gE基因缺失后的重组病毒基因组稳定,在BHK-21细胞中传代培养20代未见突变;与母本株PRV-JL14相比,PRV-Δg IgE/TK在BHK-21细胞中的增殖能力没有降低,且对小鼠的致病力显著降低。说明试验构建的重组病毒PRV-ΔgIgE/TK可以作为猪伪狂犬病的候选疫苗株。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Asia 1型口蹄疫病毒(FMDV)前导蛋白(Lpro)亚细胞定位,利用RT-PCR方法获得L基因,将其定向克隆入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经PCR扩增、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分析,将鉴定为阳性重组表达质粒命名为pEGFP-L.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EGFP-L转染BHK-21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经碘化丙啶(PI)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pro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GFP-L;FMDVL基因在BHK-21细胞中得到表达;western blotting证实表达的Lpro具有反应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Lpro在BHK-21细胞中呈弥散性分布.  相似文献   

11.
西尼罗病毒(WNV)是一种可以导致人与动物死亡的人兽共患病的虫媒病毒。为构建表达WNV Pr M/E蛋白的重组新城疫病毒(NDV)La Sota疫苗株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将人工合成的WNV pr M/E基因插入至NDV基因组P和M基因之间,构建重组病毒r La-WNV-Pr M/E。以重组病毒分别感染BHK-21细胞和免疫小鼠,利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ELISA和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Pr M/E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免疫效果。结果显示,WNV-Pr M/E蛋白在BHK-21细胞中获得正确表达,免疫小鼠可以诱导其产生高水平的抗Pr M/E蛋白特异性Ig G,并且诱导产生WNV E蛋白表位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免疫反应。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r La-WNV-Pr M/E可以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储备性且安全有效的西尼罗热防控候选疫苗,对我国应对该病的潜在威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SYG61v弱毒疫苗株与5个分离于不同年代的GPV强毒株,在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及非编码调控区碱基序列进行了比对,确定了SYG61v的特征性突变位点,而5个强毒株中这些位点均高度保守。SYG61v株的VP1和Rep1蛋白,分别产生了11个和10个氨基酸位点突变。Rep1的10个突变氨基酸中,7个均处于Rep1蛋白羧基端的100个氨基酸范围内,而VP1蛋白中的10个突变氨基酸中,推测仅有1个位点处于病毒衣壳表面。在左侧末端倒置重复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ITR)与P9启动子之间非编码区,存在两段共7个碱基的连续碱基突变。SYG61v弱毒株中突变位点的确认为进一步明确他们各自在弱毒株毒力减弱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用919株牛暂时热病毒制造细胞培养疫苗。Tzipori(1974)曾将其他牛暂时热BEF病毒株适应于Vero细胞系,并在啮齿动物进行传代,结果传代毒对牛的抗原性不如919株好。919株弱毒是将病牛血毒直接接种Veto细胞,因而避免了病毒抗原性发生改变。将919株弱毒经静脉接种犊牛所诱发的中和抗体应答和犊牛被接种417WBC株强毒后发  相似文献   

14.
A型塞内卡病毒(SVA)是近年来新流行的一种传染性病原,与口蹄疫病毒(FMDV)具有相似的基因组结构,所致临床症状也十分相似。为了研发一种新型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用于预防塞内卡病毒感染和口蹄疫,以SVA全长感染性克隆pSVA-GX01为基础,在SVA 2A与2B基因之间插入O型FMDV的VP1基因,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成功获得了重组质粒pSVA-FMDV-VP1-O。将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拯救获得重组病毒rSVA-FMDV-VP1-O,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显示,该重组病毒可在细胞中表达O型FMDV的VP1蛋白。对该重组病毒进行体外生长增殖特性以及遗传稳定性分析表明,重组毒株和亲本毒株在BHK-21细胞上具有相似的增殖特性,插入的FMDV VP1基因可在细胞传代过程中稳定存在6代。研究结果为开发以塞内卡病毒为载体构建表达口蹄疫病毒VP1蛋白的重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旨在构建TPL2(MAP3K8/COT)基因敲除PK-15细胞系PK-15-TPL2~(-/-),评估该基因敲除前后对口蹄疫病毒(FMDV)和塞内卡病毒(SVA)复制的影响及产生影响的原因,为研究TPL2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良好的生物材料,也为疫苗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提升FMDV和SVA产量指明方向。筛选2条针对TPL2基因的单向导RNA(sg RNA),合成sg RNA并将其插入到含有GFP标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sg RNA/Cas9慢病毒表达质粒,包装慢病毒并感染PK-15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已被转入sg RNA的单细胞。通过测序确认细胞系中TPL2的DNA序列,通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系中TPL2表达情况。使用FMDV和SVA感染构建好的细胞系,利用IFA、RT-qPCR、Western blot和TCID_(50)评估FMDV和SVA在PK-15-TPL2~(-/-)细胞中的复制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干扰素(IFN)和IFN刺激基因(ISG)的mRNA表达水平,研究了FMDV或SVA感染的PK-15-TPL2~(-/-)细胞中干扰素途径的激活状态。TPL2基因敲除PK-15细胞系中TPL2基因发生了碱基插入突变和碱基缺失突变,构建的细胞系中均未检测到TPL2蛋白质表达。测定并比较了FMDV和SVA感染的PK-15和PK-15-TPL2~(-/-)细胞中病毒含量,表明TPL2基因敲除显著促进了FMDV和SVA的复制。同时,RT-qPCR进一步表明与FMDV和SVA感染期间的PK-15细胞相比,PK-15-TPL2~(-/-)细胞中IFN-α、IFN-β、IFN-γ、ISG15、ISG54和ISG56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TPL2基因敲除的PK-15细胞系,与对照细胞相比,TPL2基因的敲除更利于FMDV和SVA的复制,这可能与IFN-α、IFN-β、IFN-γ、ISG15、ISG54和ISG56表达的抑制有关。本研究提示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作为在动物和疫苗开发过程中编辑细胞系以提高病毒产量的有效工具,本结果为进一步提升FMDV和SVA产量指明了方向,也为研究TPL2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复制缺陷型西尼罗病毒(WNV),本研究参考NY99株WNV基因组序列,分段合成除结构蛋白基因外的其它基因组序列,以及插入缺失的结构蛋白基因位置的gfp报告基因序列,并按WNV基因组顺序克隆于pCI-neo载体中,构建含有GFP基因的WNV复制子重组质粒pWNVrep-GFP;同时构建表达WNVC蛋白的重组质粒pCAG-WNV-C。将pWNVrep-GFP和pCAG-WNV-C共转染稳定表达WNVprM-E蛋白的W-92细胞系进行WNV粒子包装及病毒粒子拯救。结果显示转染细胞能够表达GFP,将转染细胞培养液接种BHK-21细胞后,能感染细胞并且表达GFP,westernblot可以检测到分子质量为42ku的NS1蛋白条带。然而,感染BHK-21细胞的培养液不能再感染BHK-21细胞,表明拯救的病毒只具有一次感染能力,为复制缺陷型病毒。WNV阳性血清能中和拯救病毒对BHK-21细胞的感染,该复制缺陷型病毒为WNV中和抗体检测和疫苗评价提供了相关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口蹄疫病毒(FMDV)L蛋白缺失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在已建立的Asia1型FMD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基础上,利用融合PCR方法缺失L蛋白基因编码区,构建了缺失L蛋白的重组Asia1型FMDV(rFMDV-ΔL)。拯救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rFMDV-ΔL与亲本病毒相比在BHK-21细胞中的复制水平下降10倍,乳鼠毒力试验表明rFMDV-ΔL的毒力比亲本毒株下降6倍。另外,rFMDV-ΔL在BHK-21细胞上产生病变的速度明显变慢,形成蚀斑的时间延长,致乳鼠死亡所需时间也比亲本毒株明显延长。本研究是关于亚洲1型FMDVL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首次报道,为亚洲1型FMDVL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猪乙型脑炎(HW1株)细胞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用商品化的乙型脑炎鼠脑疫苗、乙型脑炎弱毒疫苗(SA14-14-2株)以及自制乙型脑炎细胞灭活疫苗(HW1株)分别免疫仔猪,通过抗体水平监测试验、中和抗体试验、小鼠攻毒保护试验分别检测了其特异性抗体消长情况、中和抗体效价产生情况及疫苗对小鼠的攻毒保护率。结果显示,3种疫苗均能产生中和抗体,乙型脑炎细胞灭活疫苗免疫组中和抗体水平要高于鼠脑疫苗和弱毒疫苗免疫组,乙型脑炎细胞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免疫组对小鼠的攻毒保护率高于鼠脑疫苗免疫组,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抗体消长情况显示,至8周观测期结束,鼠脑疫苗免疫组的抗体阳性率为80%,乙型脑炎细胞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免疫组抗体阳性率为100%。结果表明猪乙型脑炎(HW1株)细胞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优于鼠脑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中国4个细胞源猪瘟活疫苗(C株)E2基因全序列,将其与GenBank上13个猪瘟病毒的E2基因序列(含C株原始毒株、7个猪瘟病毒C株以及国际上5个主要猪瘟活疫苗毒株的E2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预测的E2蛋白N-糖基化位点、E2蛋白磷酸化位点和理化特性以及模拟的蛋白空间结构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免疫攻毒试验对4个细胞源猪瘟疫苗(C株)的免疫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猪瘟病毒C株原始种毒相比,尽管中国4个细胞源猪瘟活疫苗的E2基因核苷酸序列、推导的E2蛋白氨基酸序列或模拟的三维结构等发生个别核苷酸变异、个别氨基酸位点突变或缺失,但均不影响猪瘟C株的免疫原性,猪瘟疫苗C株仍然是防控猪瘟的最有效武器。  相似文献   

20.
正病毒经过多次传代后可以获得对体外培养细胞或异种宿主的适应性。例如,经过多次传代后获得了适应细胞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其滴度比亲本病毒高约1 000倍。病毒的囊膜蛋白在病毒对细胞或异种宿主的适应性中起重要的作用,如HCV囊膜蛋白上3个位点的突变使其获得了对小鼠肝细胞的适应性。许多弱毒疫苗株是将病毒在细胞或异种宿主上多次传代培育而成的,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山羊化兔化牛瘟弱毒疫苗和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等。这些疫苗为我国猪瘟的防控及牛瘟和马传染性贫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