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薯引1号的试管薯、原原种、原种、生产种为材料,研究了马铃薯不同代数休眠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试管薯的休眠期和休眠幅度最长,其次是生产种,原原种和原种间差异不显著。另外,以早大白为材料,研究了马铃薯不同块茎大小休眠特性的差异,薯块越小,休眠期越短,休眠幅度也越小,并且赤霉素的催芽效果越明显。最后,以早大白微型薯为材料,研究了水分对块茎休眠期的影响,在温度高于15℃时,高湿度可以显著地缩短休眠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延长马铃薯原原种贮藏期的方法。【方法】在自然条件下,用不同浓度多效唑对中薯2号、费乌瑞它和米拉3个品种的马铃薯脱毒原原种进行不同时间的浸种处理,测定影响贮藏效果的相关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结果表明:各浓度处理组都能不同程度的延长了种薯的贮藏期、减小了重量损失、抑制了种薯的芽长、降低了POD活性、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以PP333在25mg/L,处理时间为40min时与CK组比较效果极显著,其中以米拉表现最为明显中薯2号和费乌瑞它次之。【结论】各品种的种薯对多效唑浸种处理的浓度和时间都表现出一定差异,贮藏期随浓度的增高、浸种时间的增加而延长,但处理时间过长导致种薯顶芽生长受到强烈抑制,因此推荐多效唑使用浓度为25mg/L,处理时间为20min。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四川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程度,为马铃薯品种布局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四川省生产上15个主栽马铃薯品种[川芋10号、川芋117、川芋56、达芋2号、费乌瑞它(CK)、会-2、丽薯6号、凉薯97、陇薯10号、米拉、青薯9号、蓉紫芋5号、希森6号、夏波蒂和兴佳2号]为研究对象,以相对抗病指数为指标,利用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模型评价15个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抗性程度。【结果】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病程共8代,极重度侵染、重度侵染、中度侵染和轻度侵染分别发生18次、8次、4次和16次,发生比例分别为39.13%、17.39%、8.70%和34.78%;主要在马铃薯晚疫病第4~5代侵染病程出现中心病株;在15个品种中,无免疫品种,病情指数为9.82~82.65,费乌瑞它(CK)最高,达芋2号最低,达芋2号、丽薯6号、青薯9号、陇薯10号和凉薯97较CK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33.33%;米拉、川芋10号、川芋117和会-2较CK表现为中抗,占26.67%;兴佳2号和川芋56较CK表现为中感,占13.33%;夏波蒂、蓉紫芋5号和希森6号较CK表现为高感...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在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下马铃薯的休眠生理变化,本研究以西南主栽马铃薯品种"川芋117"为供试材料,分别用抑芽剂氯苯胺灵(chlorpropham,CIPC)、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促芽剂赤霉素(gibberellin A3,GA3)浸泡处理其块茎,研究生长调节剂处理下马铃薯贮藏过程中芽生长情况及块茎主要碳氮代谢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GA3处理可使马铃薯提前完成休眠,休眠强度与休眠幅度的时间分别较对照(CK)缩短17 d和11d,发芽后芽较纤弱但生长较快;ABA处理延长了块茎的休眠,休眠强度较CK增加6 d,而休眠幅度较CK缩短11d,解除休眠后芽较粗壮,生长快且整齐;而CIPC延长休眠的效果更显著,处理70 d后块茎才开始发芽,萌发期较对照至少延长40 d以上。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的块茎在贮藏期碳氮代谢规律相同,但变化幅度不同。处理12周后,GA3、ABA和CIPC处理块茎淀粉含量较刚处理时分别降低13.36%、11.30%和5.93%,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48.3%、58.9%和56.1%。各处理块茎在贮藏期可溶性蛋白质和粗蛋白质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贮藏前期,GA3、ABA和CIPC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刚处理时分别上升25.73%、39.68%和31.32%,后期分别降低19.17%、33.22%和17.74%;前期粗蛋白质含量较刚处理时分别上升4.77%、12.5%和12.8%,后期分别降低11.37%、18.02%和8.71%。贮藏期各处理块茎碳氮比变化不尽相同,促芽剂处理的块茎碳氮比大,而抑芽剂处理的块茎碳氮比小,且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由本研究可知:GA3可使马铃薯提前完成休眠,休眠解除后块茎发芽迅速,且营养物质消耗较快;ABA可延长马铃薯的休眠,块茎出芽整齐,后期营养物质消耗多;CIPC的抑芽效果最强,可有效抑制马铃薯芽的萌发及生长,营养物质消耗少。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选择费乌瑞它、兴佳2号、中薯2号、中薯5号、青薯9号、川芋117、川芋10号、川芋16、川芋18、蓉紫芋5号等10个四川省适栽马铃薯品种进行监测试验,以期为当地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冬季低温条件下不同增温措施对繁育马铃薯脱毒苗的影响。【方法】以马铃薯品种蓉紫芋5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设置不安装控温装置和小拱棚(CK)、安装控温装置(T1)、加盖小拱棚(T2)、安装控温装置和小拱棚(T3)4个处理。【结果】通过在传统基质栽培设施上安装控温装置和加盖小拱棚,可使苗床温度保持在15℃~25℃,较CK提高脱毒苗存活率57%,提早生根21.3 d,有利于形成壮苗,其根长、株高和结薯数等指标均显著优于CK,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结论】苗床增温处理有利于组培苗提前扦插,培养健壮脱毒苗,相同时间内显著增加脱毒苗苗量,对提高马铃薯原原种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温光反应及其与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温光条件下马铃薯生长、块茎形成及其与内源GA3、ABA和JA的关系,为云南省马铃薯周年均衡生产及品种引进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云南主栽的4个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合作88、米拉和中甸红,设15℃8 h、15℃12 h、15℃16 h、25℃8 h、25℃12 h和25℃16 h共6个温光处理,观察不同温光条件下马铃薯生长及块茎形成,并对不同温光条件下的内源GA3、ABA和JA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马铃薯不同品种对温度和光照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大西洋对温度反应较敏感,25℃高温条件下,8 h、12 h和16 h三个光照处理后均无块茎形成,合作88对光照反应较敏感,在16 h长日光照条件下,15℃、25℃两个温度处理后均无块茎形成, 中甸红在高温和长日照(25℃16 h)的共同作用下无块茎形成,米拉在所有温光处理下均有块茎形成。不同温光条件下马铃薯叶片内源GA3、ABA和JA测定分析结果表明,GA3在无块茎形成的温光条件下含量较高而在块茎形成温光条件下含量显著降低,ABA和JA含量无论在何种温光条件下都随马铃薯生育进程持续增高。【结论】GA3是抑制结薯的重要因子,ABA和JA含量升高与植株衰老的关系比与块茎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组成型表达启动子CaMV 35S驱动的正义和反义无机焦磷酸酶(PPase)基因导入到马铃薯栽培品种‘费乌瑞它’的试管薯中,通过PCR检测证明PPase基因已转入马铃薯基因组中.对转基因株系及对照植株块茎的休眠特性的测定表明,分别在4℃低温和25℃室温贮藏条件下的转反义基因马铃薯株系块茎的休眠期较对照株系均延长了2~3周;转正义基因马铃薯株系块茎的休眠期较对照株系均提前了2~3周;且在4℃低温贮藏条件下的转基因马铃薯株系及对照块茎的休眠期比25℃条件贮藏的长2~3周,为进一步利用PPase基因改良马铃薯块茎休眠特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加工型马铃薯微型薯作为生产高质量脱毒原种用种薯,其休眠持续时间和发芽时间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探究加工型马铃薯微型薯种薯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微型薯中内源激素含量与其休眠期的关系,可为加工型马铃薯微型薯种薯的高质量贮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微型薯在3种不同贮藏温度(4℃、10℃、20℃)下连续贮藏150 d,其内源赤霉素(GA3)、吲哚-3-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分析不同贮藏时间和温度下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微型薯休眠解除程度影响,并根据内源激素水平动态变化进行激素与休眠的相关性推导。【结果】在整个贮藏期(150 d)间,随着贮藏温度提高,两个品种夏波蒂和大西洋休眠解除时间显著缩短,在4℃贮藏150 d后,两个品种休眠均未完全解除,在10℃和20℃贮藏条件下,大西洋比夏波蒂休眠解除早15 d左右。在整个贮藏期(150 d)间,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和贮藏温度提高,GA3含量显著上升,在1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GA3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7和1.9倍,在2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GA3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9和2.0倍。IAA含量在贮藏后期(90—150 d)显著上升,在1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IAA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5和1.2倍,在2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IAA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9和1.5倍。ABA含量显著下降,在4℃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ABA含量是10℃贮藏条件下的7.2和6.4倍。在整个贮藏期(150 d)间,(GA3+IAA)/ABA比值显著提高。对(GA3+IAA)/ABA比值与种薯发芽率相关性分析表明,(GA3+IAA)/ABA比值与种薯发芽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根据(GA3+IAA)/ABA比值与种薯发芽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推断出夏波蒂和大西洋休眠解除时,(GA3+IAA)/ABA临界阈值分别为52.02和48.49。当(GA3+IAA)/ABA比值超过临界阈值后,微型薯种薯的发芽率超过50%,休眠解除。【结论】微型薯中内源激素GA3、IAA和ABA含量动态平衡变化以及发芽率明显受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影响。通过对块茎内源激素比值和发芽率的相关性分析获得(GA3+IAA)/ABA临界阈值计算方法和范围,为加工型马铃薯种薯贮藏精准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氮高效基因型品种筛选及指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马铃薯氮利用效率,筛选氮高效利用品种,进一步研究氮营养高效利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4个品种为材料,设3个施氮水平,以MS营养液为基础营养液,通过营养液沙培试验,研究马铃薯氮高效利用品种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结果】马铃薯苗期和块茎膨大期的含氮率、干物质积累量、氮积累量和收获时的产量存在较大的变异系数,可作为筛选的主要指标,而苗期的根冠比差异较明显,可作为筛选的辅助指标;以此为依据,在确定最适氮水平条件下,通过二次加权平均法及聚类分析法筛选出马铃薯氮高效利用品种费乌瑞它、川芋117,氮低效品种川芋56和凉薯97。【结论】马铃薯苗期和块茎膨大期的含氮率、干物质积累量、氮积累量和收获时的产量可作为氮高效利用的筛选指标,在确定最适氮水平条件下,二次加权平均法及聚类分析法筛选马铃薯氮高效利用品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微型薯休眠特性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马铃薯不同品种、自交实生薯家系、杂交实生薯家系等3类育种材料的微型薯在3种不同条件休眠特性的分析,总结了3类育种材料的休眠特性及进行休眠调控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室温(20℃)黑暗条件下,品种的休眠幅度为35-42d,自交家系休眠幅度为42-49d,杂交家系休眠幅度为49-63d;赤霉素处理能使3类育种材料的休眠期较室温下缩短25.0%-62.5%,休眠幅度缩短34.7%-71.4%,但芽长得纤细;变温处理能有效缩短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和家系的休眠时间,对缩短休眠期短的品种和家系的休眠时间效益不明显,但能使3类育种材料的休眠幅度较室温下缩短28.6%-50.0%,使芽长得较粗壮,赤霉素处理和变温处理均不能改变3种类型试验材料之间休眠幅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试验马铃薯品种、自交实生薯、杂交实生薯的休眠特性。室温保存品种的强度和幅度分别为42~70d和35~42d;自交实生薯分别为56~77d和42~49d,杂交实生薯分别为56~91d和49~63d。赤霉素处理能使休眠期较室温保存期强度缩短25.0%~62.5%,幅度缩短34.7%~71.4%,但使芽的生长变弱。变温处理能有效缩短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和家系的休眠时间,对缩短休眠期短的品种和家系的休眠时间效果不明显,但能使休眠幅度较室温下缩短28.6%~50.0%,使芽生长得较粗壮。赤霉素处理和变温处理均不能改变3种类型试验材料之间休眠幅度的差异。CIPC抑芽剂处理块茎,能够有效地抑制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不同育种材料微型薯休眠特性及调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马铃薯不同品种、自交实生薯家系、杂交实生薯家系等3娄育种材料的微型薯在3种不同条件下休眠特性的分析,总结了3类育种材料的休眠特性及进行体眠调控的方法。在不同条件下,3类育种材料的休眠幅度(休眠幅度指同一群体从第一个块茎通过休眠至所有块茎全部通过休眠的时间)达极显著。赤霉素处理能使3类育种材料的休眠期较室温下缩短25.0%~62.5%,休眠幅度缩短34.7%~71.4%,但芽长得又细又长;变温处理能有效缩短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和家系的休眠时间.对缩短休眠期短的品种和家系的休眠时间效果不明显,但能使3类育种材料的休眠幅度较室温下缩短28.6%~50.0%,使芽长得较粗壮。赤霉素处理和变温处理均不能改变3种类型试验材料之间休眠幅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下不同播种深度对马铃薯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为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费乌瑞它、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黑膜覆盖、稻草覆盖和常规种植3种栽培方式下的5、10、15和20 cm 4种不同播种深度处理,测定马铃薯土壤含水量、温度、物候期及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与常规种植相比,丽薯6号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2种栽培方式下的土壤温度均提高1.9℃,在苗期、发棵期、结薯期,黑膜覆盖5~1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最大;在黑膜覆盖播种深度5和10 cm处理下,2个马铃薯品种的生育期最短;丽薯6号和费乌瑞它分别在黑膜覆盖播种深度为10和15 cm时,各农艺性状、产量(57.20、36.30 t/hm2)和经济效益表现最优。【结论】广西冬种马铃薯丽薯6号、费乌瑞它2个品种的最佳栽培方式分别为黑膜覆盖播种深度10和15 cm,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冬种马铃薯生产合理选择和应用栽培方式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地区对马铃薯花青素含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实地调查,统一繁育种薯,并在盆周山地、平坝浅丘、盆地平原设3个不同光照试验点,种植‘黑美人’、‘川芋彩1号’和‘蓉芋紫5号’等3个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品种,测定其花青素含量和主要品质指标。【结果】小金县(海拔3000 m)繁育的紫色马铃薯品种‘黑美人’生产种薯,在金堂县(海拔452 m)种植后,商品薯的花青素含量降低11.62%~33.66%;而马铃薯品种‘川芋彩1号’同一批原种分别在小金县和新都区(海拔472 m)种植,所繁育的生产种薯块颜色差异极显著。不同生产季节影响马铃薯花青素含量,将在光照条件较好的春马铃薯季收获的‘黑美人’和‘蓉紫芋5号’原种,在光照条件较差的秋马铃薯季播种,收获的生产种花青素含量分别降低34.24%和30.48%。【结论】不同光照地区影响秋作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盆周山地强光照区(北川试点)收获的‘黑美人’和‘蓉紫芋5号’生产种,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成都平原弱光照区(游仙试点和温江试点)。  相似文献   

16.
葡萄芽自然休眠期间的呼吸代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葡萄芽呼吸代谢与自然休眠解除的关系,为葡萄人工休眠调控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需冷量品种夏黑和低需冷量品种京蜜为试材,采取呼吸抑制剂法借助氧电极研究休眠解除过程中芽的呼吸代谢变化。【结果】不同需冷量品种休眠期间芽的呼吸速率和各呼吸途径所占比例大致相同,而且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但低需冷量品种京蜜呼吸速率及呼吸途径发生显著变化的时间比高需冷量品种夏黑提前20 d左右,且变化更为迅速,只是变化幅度略小于夏黑。休眠期间总呼吸速率呈单曲线变化,当休眠解除时达到顶峰。底物水平上,糖酵解-三羧酸途径所占比例在休眠解除时大幅度增加。电子传递链水平上,剩余呼吸和交替途径在休眠解除时显著增加。【结论】不同品种对低温的敏感度不同,低需冷量品种对低温刺激更为敏感。糖酵解-三羧酸途径是葡萄芽休眠解除的关键因素,剩余呼吸和交替途径的激活在葡萄芽休眠解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向选择马铃薯抗寒突变体。【方法】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材料,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费乌瑞它愈伤组织,结合添加L-羟脯氨酸(L-Hyp)培养筛选,定向选择抗寒突变体。【结果】诱变费乌瑞它愈伤组织的最佳EMS浓度是0.8%,处理时间4 h;L-Hyp最佳浓度为0.5%。经检测诱变后代再生苗脯氨酸含量明显高出对照,而电解质渗出率均低于对照。【结论】用EMS诱变处理马铃薯愈伤组织可获得抗寒突变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破除青天葵球茎休眠的方法,为促进青天葵产业的发展和球茎类植物打破休眠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分别用赤霉素(GA)、玉米素(ZT)和激动素(KT) 3种激素对打破青天葵球茎休眠进行试验;再取其中破眠效果较好的激素进行不同激素浓度、不同浸泡时间和不同培养温度进行破眠试验,研究各处理对打破青天葵球茎休眠的效果。【结果】3种外源激素破除青天葵球茎休眠的优先顺序为KT ZT GA; KT浓度为5和10 mg/L时,以及浸泡10 min和1 h处理,均可在第4天破除青天葵球茎休眠;青天葵球茎浸泡清水后或10 mg/L的KT处理的第6天,均可在28和31℃的条件下破除青天葵球茎休眠。【结论】打破青天葵球茎休眠以选KT激素,浓度为10 mg/L,浸泡10 min,在28℃的条件下培养,破除球茎休眠时间最短,出芽整齐、健壮。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不同厚度松针腐殖土对脱毒马铃薯瓶苗移栽繁殖原原种的结薯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松针腐殖土厚度为3~9 cm时,随着厚度的增加,合格薯粒数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每增加腐殖土厚度1 cm,中晚熟品种威芋3号可提高31.74粒合格薯,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可提高12.89粒合格薯;厚度超过9 cm时,合格薯粒数均有下降或不再上升趋势。②松针腐殖土厚度与原原种大薯(10 g以上)率之间成直线相关。其中腐殖土厚度在3~13 cm之间时,每增加腐殖土厚度1 cm,威芋3号大薯率将提高2.76个百分点,费乌瑞它大薯率将增加2.96个百分点。③建议松针腐殖土繁殖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经济有效的适宜厚度为7~9 cm。腐殖土厚度超过9 cm时,大薯率明显增加,而合格薯数不再增加或呈下降趋势,腐殖土厚度低于7 cm时,合格薯数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3个李(Prunus)品种(系)的芽休眠和需冷量的差异及DAM基因表达与芽休眠的关系。【方法】调查统计了3个李品种(系)需冷量与萌芽率,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李的DAM基因进行鉴定,并用qRT-PCR对3个品种(系)李的DAM基因在芽的不同休眠阶段表达分析。【结果】7.2℃模型、0~7.2℃模型、犹他模型下“晚熟羌脆李”的需冷量均高于‘羌脆李’和‘脆红李’,且3个需冷量统计模型下‘羌脆李’和‘脆红李’的需冷量相同。鉴定了6个DAM基因(Pd DAM1、Pd DAM2、Pd DAM3、Pd DAM4、Pd DAM5、Pd DAM6),但花芽与叶芽内休眠期与内休眠解除期(需冷区间)高表达基因都为DAM5,且在休眠解除期DA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揭示了3个李品种(系)的花芽与叶芽需冷量的差异,筛选出与休眠解除最相关的DAM基因,结果为李芽休眠及熟期调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