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107,自引:3,他引:107  
 以国家褐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系统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生理群落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期单施化肥,农田土壤细菌、真菌数量低于长期撂荒土壤,但放线菌数量多于撂荒土壤或与之相当。(2)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CK)比较,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细菌和真菌数量略有增加或与之相当。(3)总体看,NPK均衡施肥,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非均衡施肥的N、NP、NK、PK处理略有增加或与之相近。(4)NPK配施有机肥或秸秆,可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不仅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农田,而且细菌、放线菌数量也高于撂荒土壤,真菌数量略低于撂荒土壤或与之相当。(5)长期单施化肥农田,土壤固氮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菌、反硝化细菌数量低于长期撂荒土壤,但硝化细菌数量比撂荒土壤多。单施化肥,土壤固氮菌、硝化细菌、纤维分解菌数量高于不施肥的CK,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却低于CK。NPK均衡施肥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分解菌数量比非均衡施肥的N、NP、NK、PK处理增加,固氮菌数量二者相当,反硝化细菌数量减少。NPK配施有机肥或秸秆,土壤中固氮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分解菌数量大都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尤其明显高于非均衡施用化肥的处理。与撂荒土壤比较,NPK配施有机肥或秸秆,土壤固氮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增多,但纤维分解菌数量降低。(6)土壤中大多数微生物种类的数量与养分含量、作物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在稻田施用效果的问题,于2013年在姜堰双徐农场开展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以及氮肥与以上配施对耕地地力和稻田生态系统活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需要大量的氮肥投入,所以氮肥+秸秆+有机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其配合施用显著提高每亩穗数和穗粒数,产量达656.3 kg/亩,相对纯化学肥料增产显著。秸秆还田+有机肥+无机氮肥配施对土壤养分的提高效果比单施秸秆更为明显,其中收获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相对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31.3%、27.2%和10.3%。秸秆还田以及有机肥的投入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的碳源和腐殖质,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其与化学氮肥的配合施用显著提高细菌数量,为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提供能量和动力,提高了养分循环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布置了生物有机肥定位试验,采用平板计数法对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数量统计.【结果】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处理其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出对照22.2%~46.9%,且以100%生物有机肥的T3处理变化幅度最大;20~40cm土壤有机质高出对照14.5%~48.8%,施用生物有机肥的T3、T4处理变化幅度大致相同;不同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区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凡是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处理(T3和T4)在大多数生育期内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T1)和化肥处理(T2)(P0.05),增加幅度分别达到了66.1%~118.8%和13.0%~50.3%,以有机无机配施的T4效果最大;土壤中施入生物有机肥减少了可培养真菌的数量,减少幅度分别达到了31.7%~66.7%和30.2%~89.6%;施用生物有机肥增加了可培养放线菌的数量,增加幅度分别达到24.1%~79.1%和15.6%~50.6%;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芽孢杆菌数量的效果与细菌结果非常一致,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处理芽孢杆菌数量高于对照(T1)和化肥处理(T2),增加幅度分别达到了56.4%~91.5%和25.4%~64.6%,且生物有机肥配合化肥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在整个生育期内,对照(T1)和单施化肥的处理(T2),芽孢杆菌优势度成降低趋势,而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处理(T3、T4)芽孢杆菌优势度成升高趋势.【结论】只要向土壤施入生物有机肥,就可提高表层和深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施用生物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细菌,放线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减少了真菌的数量;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土壤更有利于芽孢杆菌增殖,从而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农业部望城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基地的短期控释氮肥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生理群落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氮素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施用控释氮肥稻田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土壤好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比尿素处理低;周年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尿素处理,真菌数量略低于尿素处理.50%控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尿素和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控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土壤好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高于控释氮肥和70%控释氮肥处理.施氮处理土壤的好氧和厌氧自生固氮菌的数量低于不施氮处理.土壤中大多数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氮素养分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烟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进行了本试验。试验采用5种不同有机肥处理,对照为纯化肥处理。采用平板稀释法,分别分离计数烟田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有机肥均能提高烟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其中,施用化肥+鸡粪的烟田土壤微生物数量最高,同时烟叶的品质也最好;其次是化肥+牛粪秸秆。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真菌与放线菌的数量变化趋势相似,而细菌的数量变化趋势与土壤微生物总量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6.
不同有机肥源对红壤旱地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源对红壤旱地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腐熟猪粪和粉碎秸秆作为2种不同有机肥源,均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值,增加总孔隙度和物理性粘粒含量;2种有机肥均能提高红壤旱地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含量,而腐熟猪粪配施化肥处理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施猪粪处理和纯施秸秆处理(P<0.05).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是提高红壤肥力的基本途径;2种有机肥源均能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增加其活性,与纯施化肥处理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2种有机肥提高了红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而不同的有机肥源处理之间各种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转植酸酶玉米10TPY005、非转植酸酶亲本玉米为试材,于2011年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期以及秸秆还田期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时期同一种微生物数量在转植酸酶玉米、非转基因玉米及空白对照中基本相同;不同细菌菌群在不同时期内数量变化情况不同:氨化细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明显高于秸秆还田期,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及好气性固氮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明显低于秸秆还田期;整个生育期和秸秆还田期转植酸酶玉米3种群落特征参数(优势集中性、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高于非转植酸酶玉米,同时生育期内3种生物群落特征参数也明显高于秸秆还田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蚕豆秸秆添加腐熟剂还田对植烟土壤和烟叶品质的影响,为优化闲置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改良植烟土壤和改善烟叶品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普通商品有机肥+化肥为对照(CK),研究蚕豆秸秆+化肥、蚕豆秸秆+化肥+1号腐熟剂、蚕豆秸秆+化肥+2号腐熟剂、蚕豆秸秆+化肥+3号腐熟剂、蚕豆秸秆+化肥+4号腐熟剂和蚕豆秸秆+化肥+5号腐熟剂对植烟土壤及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蚕豆秸秆添加不同腐熟剂还田对植烟土壤及烟叶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蚕豆秸秆+化肥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综合肥力值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为184.10 mg/kg、0.71和14.05 mg/(g·d),显著高于CK;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可培养微生物总量与CK差异均不显著,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综合得分最低,为0.55分,烟叶品质下降。蚕豆秸秆+化肥+3号腐熟剂处理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38.05 mg/kg和207.13 mg/kg,显著高于CK;综合肥力值最高,达0.72;土壤真菌较CK显著降低31.97%,细菌和放线菌分别显著提高53.85%和35.19%,可培养微生物总量较高,为12...  相似文献   

9.
在靖远县盐碱地土壤上研究了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盐碱地调节剂、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均能够有效地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总碳源利用率。在0~20 cm土层,随玉米生长期推移,生物有机肥(2 400 kg/hm~2基施)对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影响较大,秸秆还田(玉米秸秆15 000 kg/hm~2还田)对真菌数量影响最显著;在20~40 cm土层,生物有机肥对细菌影响最大,秸秆还田对真菌影响最大。不同土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随玉米生育期推移而降低。0~20 cm土壤微生物培养7 d后对总碳源利用由大到小为秸秆还田、生物有机肥、常规施肥、微生物菌剂、盐碱地调节剂、不施肥,AWCD值介于0.22~1.28;20~40 cm土壤微生物培养7 d后对总碳源利用由大到小为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盐碱地调节剂、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不施肥,AWCD值介于0.16~0.96。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培育冬小麦幼苗,待幼苗生长3周、7周和12周时,收集根系土,进行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亚硝化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冬小麦幼苗生长3周时,Pb2+/Cd2+对根际细菌、自生固氮菌和亚硝化菌表现为显著(p<0.05)抑制作用,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0.41%~49.79%、26.62%~76.99%和87.15%~95.88%,而真菌、放线菌数量主要表现为增加,平均增加率分别为0.31%~38.88%和19.58%~113.64%,但微生物总数减少,而多样性指数增加,真菌/细菌比值升高;幼苗生长7周时,放线菌、自生固氮菌和亚硝化菌数量主要表现为增加现象,平均增加率分别为18.16%~19.72%、13.71%~24.59%、2.09%~519.29%,真菌数量降低,平均降低率为9.59%~39.46%,细菌数量在低浓度时增加,高浓度时减少,微生物总数增加,多样性指数主要表现为降低,真菌/细菌比值降低;幼苗生长12周时,Pb2+/Cd2+处理下细菌数量极显著(p<0.01)增加,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亚硝化细菌数量降低,平均降低率分别为12.05%~44.66%、1.94%~15.51%、12.44%~55.72%和97.88%~99.00%,微生物总数主要表现为增加,多样性指数降低,真菌/细菌比值极显著降低(p<0.01)。Pb2+/Cd2+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际各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总数和多样性指数及真菌/细菌比值影响显著(p<0.05),且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放线菌数量的变化;Pb2+/Cd2+对冬小麦根际固氮菌和亚硝化菌数量的影响规律不稳定,预示着Pb2+/Cd2+污染将影响其根际土壤N的固定和转化能力,且N源的可利用率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秸秆配施化肥对暗棕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揭示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协同提升机制。【方法】依托长期定位40年施肥试验,选取4个处理: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肥(S+NP)、秸秆配施1/2化肥(S+1/2NP)、秸秆配施1/4化肥(S+1/4NP),其中秸秆为麦秸隔年还田,用量为3 000 kg·hm-2,氮磷化肥用量为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采集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团聚体中有机碳(SOC)、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结果】(1)长期秸秆配施化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和NP相比,S+NP处理土壤容重降低4.7%,>2 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重量直径(GWD)分别提升254.4%、76.5%和91.3%。(2)S+NP、S+1/2NP处理>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秸杆还田对棉田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棉秆粉碎还田后的重量变化计算棉秆降解率,测定土壤中有机质等养分和理化性质,采用平板培养法测量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运用高通量测序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棉花秸秆还田180 d的降解率可达5.01%;可培养微生物总量提高9.8%,其中细菌数量提高64.6%,放线菌数量提高39.3%;秸秆还田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提高7.40%和32.77%;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明显。【结论】秸秆还田能够增加棉田土壤养分和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三角洲区低盐和高盐土壤为对象,采用盆栽棉花试验,分析不施肥(CK)、施化肥(NPK)、秸秆+化肥(S+NPK)、牛粪+化肥(M+NPK)处理下棉花生长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溶解性碳、氮的含量,探讨施肥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NPK处理对低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较小,而S+NPK、M+NPK处理明显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与CK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10.4%-113.4%、45.7%-115.9%和56.9%-90.6%、69.2%-186.4%。NPK、S+NPK、M+NPK处理均明显提高了高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8.6%-62.1%、19.8%-106.3%、31.8%-220.0%和46.7%-115.1%、58.2%-131.2%、70.2%-146.0%。各施肥处理对两个土壤溶解性碳含量的影响均较小。尽管在棉花生长前期(5月、6月)NPK处理可明显提高土壤溶解性氮含量,与CK相比低盐和高盐土壤增加的比例分别为40.5%-60.7%和139.9%-229.2%,但在棉花生长后期(9月、10月)影响较小。研究阐明了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有利于提高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特别是对于高盐含量的土壤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对巢湖地区油菜-水稻两熟制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为源头控制巢湖流域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田间小区实验,设置无秸秆+无施肥(CK)、常规施肥(F)、秸秆还田+常规施肥(SF)和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15%(SDF)4个处理。通过测定油菜-水稻轮作下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浓度和流失量,油菜水稻作物收获时土壤养分、作物氮磷养分吸收和产量,探讨秸秆还田对农田径流养分流失规律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配施化肥降低了农田径流中氮的质量浓度,增加了磷的质量浓度。SF较F处理油菜和水稻季总氮(TN)平均质量浓度减少15.6%和26.0%,总磷(TP)增加12.5%和8.1%。SF、SDF处理降低了油菜-水稻轮作农田氮磷流失量。2017—2019年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径流TN、TP的流失量分别为11.9—26.7、1.3—2.8和15.6—27.0和0.8—2.0 kg·hm-2,较F相比,S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季TN显著降低18.4%—29.7%和21.9%—28.1%,TP流失量则降低1.3%—4.0%和1.0%—6.6%。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短期内均能够降低土壤pH值,与F相比,S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季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平均含量增幅分别6.2%、8.4%、27.3%、19.5%、5.0%和7.0%、10.9%、17.7%、7.5%、5.1%。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够提高作物地上部氮磷累积量。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地上部作物氮素、磷素累积量均值分别为105.0、20.4和134.3、36.7 kg·hm-2,SF较F处理油菜和水稻季氮素累积量增加28.9%和7.8%,磷素增加12.1%和5.9%。秸秆还田提高了油菜-水稻轮作的周年产量,其中SF较F处理显著提高7.8%(2017年)和6.4%(2019年)。【结论】油菜-水稻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够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氮磷流失负荷。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探索不同有机氮肥替代部分无机氮对汉中盆地水稻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旨在探索该区水稻生产的氮肥减量技术。试验共设不施肥(CK)、无机氮肥(100%N)、沼渣有机肥替代20%无机氮(80%N+BRO)、微生物有机肥替代20%无机氮(80%N+BOF)、秸秆替代20%无机氮(80%N+SW)5个处理。采用稀释涂平板的方法测定水稻移栽前期、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0~20 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并测定水稻产量及构成要素。结果表明,80%N+BOF处理可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较CK和100%N水稻籽粒产量分别增加77.21%和2.72%;水稻整个生育期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先降低再升高,放线菌先升高再降低;80%N+BRO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各生育期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量,在水稻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效果最显著;80%N+BOF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各生育期B/F值、降低真菌数量,并减小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在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效果最显著。80%N+BOF处理在水稻上应用效果较好,可显著提高产量构成要素、水稻籽粒产量及土壤微生物数量,且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为适宜于汉中盆地稻田化学氮肥减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于2016—2017年连续开展大田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嘉优中科6号为材料,设置4种施氮水平(以纯N计:N0,不施氮;N1,225 kg·hm-2;N2,300 kg·hm-2;N3,375 kg·hm-2),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浙北地区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微生物,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全量还田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碳库和微生物数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与N0相比,N1处理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7.14%、9.86%、54.74%和21.70%;N2处理的全氮、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碳、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32.59%、20.16%、12.12%、58.34%、54.45%、29.57%、56.49%、211.16%、241.61%和96.10%; N3处理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和真菌数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8.57%、16.84%、61.72%、27.45%、49.79%和231.54%。在产量方面,与N0相比,N1、N2和N3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7.97%~45.47%、41.85%~53.35% 和38.85%~47.57%。在试验设置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配施300 kg·hm-2纯N可以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培肥措施对新建设施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新建设施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择新建设施基地,以菜瓜为供试作物,通过开展传统堆沤粪肥、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生物菌肥等多种措施培肥,分析了不同培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产值的影响,同时,重点研究了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肥后比培肥前作物产量和产值明显提高,土壤真菌、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培肥前后变化明显,而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差异明显。试验结论说明,秸秆+堆沤粪肥+生物复合肥集成培肥措施作物产量产值相对最高,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稻草持续还田腐熟定点监测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丛艳静 《农学学报》2017,7(8):35-38
笔者采用定点监测方法,开展了稻草持续还田腐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 年稻草还田腐熟,土壤有机质增加,容重降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水稻产量增加。与无稻草还田相比,水稻增产590.67~774.00 kg/hm2,增长7.14%~9.36%;土壤容重降低0.02~0.03 g/cm3,降低1.53%~2.30%;土壤有机质增加0.64~1.34 g/kg,增长1.97%~4.13%;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方差分析,常规施肥加“谷霖”腐秆剂的稻草还田处理与常规施肥无稻草还田处理之间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之间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有效磷含量差异达极显著,其余各处理之间土壤理化性状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稻草持续还田腐熟不仅能培肥地力,而且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减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秸秆还田配合氮肥减量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水稻产量。与单施纯氮270 kg·hm-2处理相比,等氮量的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40 kg·hm-2处理的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总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33.86%、13.83%、54.64%、21.60%、33.81%,而铵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分别显著(P<0.05)减少了13.69%、49.22%和32.36%。在产量方面,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40 kg·hm-2的产量最高,较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处理和秸秆还田不施氮肥处理分别显著(P<0.05)增产57.90%、62.22%。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40 kg·hm-2为最优的秸秆还田配合氮肥减量模式,对改善土壤养分、增加土壤碳库、提高水稻产量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西北连作棉田秸秆炭化还田对棉花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提炼适宜的秸秆还田技术,为西北棉花秸秆还田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设置为田间试验,6个处理,分别为:1、秸秆移除(CK);2、秸秆还田(S);3、有机肥还田(M);4、炭化还田(1.5Bc);5、有机肥+棉秆炭(MBc);6、炭化还田(3.0Bc)。在棉花生长后期测定棉花的生长指标、生物量、产量,并采集土样,分析相关指标。【结果】与秸秆移除(CK)相比, 棉花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均以有机肥还田及其与炭化还田的配合施用最大,分别增加了8.89%、11.86%、11.82%、11.39%。产量则以有机肥还田、有机肥还田与炭化还田的结合两个处理对产量的提高幅度最大, 分别为43.06%、37.01%,其次是1.5Bc和3.0Bc两个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棉花产量,分别达到了18.15%、30.25%;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3.0 t炭化还田处理提高幅度最大, 达到了34.94%,地下部以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提高幅度最大,为62.92%;土壤性质则以3.0tBc处理对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增加幅度以及对土壤容重的降低幅度最大, 分别达到了11.03%、10.02%、4.77%。【结论】有机肥还田、炭化还田及其配施能够有效的促进棉花生长,增加棉花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改善土壤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