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阜新地区人工增雨潜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加地面降水量,利用1981—2010年辽宁省阜新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历史天气资料和降水实况数据,依据人工增雨技术原理,统计、分析阜新地区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和人工增雨潜力,并对人工增雨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阜新地区年均拥有云水资源总量238.4×108 m3,而实际年均降水量只有471.8mm,相当于水资源量47.2×108 m3,仅为所拥有云水资源总量的16.5%,可见阜新地区具有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2)利用本研究建立的适合阜新地区人工增雨的天气模型和技术指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12次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增雨效率平均为18.3%,比原来提高了5.2%,年均可增加水资源量约2.5×108 m3,对阜新地区科学、有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开发云水资源,增加全市水资源总量,缓解干旱,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吉木乃县是全疆地表水资源最少的干旱贫水县,亦是阿勒泰地区最缺水的县,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论证,萨吾尔山区云的厚度和含水量呈上升趋势;降水天气过程多,年有效降水过程可达56次;降水日数多,山区月最多降水日数达20 d;同时地形云资源丰富,年降水量平均达300~500 mm,是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最佳区域,人工增水潜力巨大。在萨吾尔山区进行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既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长远之计,也是改善保护脆弱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对于吉木乃县经济可持续发展、脱贫攻坚及后续巩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定量化评估江苏省空中云水资源可开发量及基本特征。根据云水收支方程,将参与大气云水循环且未降落到地面的资源定义为空中云水资源。利用1981—2010年EAR-Interim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的风场及云含水量,计算江苏上空云水资源年均总量、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资源年均总量353.1亿t,春夏季偏多,秋冬季偏少,开发潜力巨大。旱期(缺水期)沿淮淮北最多,达70.8亿t,沿海垦区、苏南环太湖次之;非旱期总量约占全年58.3%。近30年,云水资源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8亿t。建议加大开发力度,实现常态化开发利用,率先建立淮北、沿海、环太湖开发利用重点作业区,加强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4.
利用改进的天顶静力延迟(ZHD)模型和本地化水汽权重平均温度(Ts)模型反演怀化地区GPS可降水量(GPS-PWV),并结合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资料分析了2017年怀化地区大气水汽变化及汛期14次暴雨以上降水过程的GPS-PWV演变特征。结果表明:GPS-PWV可较好反映怀化地区大气水汽的变化特征。怀化地区可降水量-气压(PWV-P)分布月变化特征明显,冬季PWV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小,降水发生时气压较夏季平均高14.75 hPa;春季PWV逐步增大,降水发生时气压较冬季有所降低;夏季PWV为全年最高,降水发生时气压则降至全年最低值;秋季PWV-P数据逐渐分散并向可降水量低值区移动,分布情况逐步趋近冬季。2017年汛期怀化地区14次强降水过程中PWV均高于各月均值,最大小时降水量与最大PWV存在较好对应关系;降水开始前,PWV出现较明显上升,且多伴随气压较明显下降,可为局地强降水短临预警提供较好参考。  相似文献   

5.
唐山近50年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率及 降水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唐山11个观测站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区县平均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从年、季、月等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各区县近50年降水平均相对变率。结果显示:近30年平均年降水量较历年平均年降水量减少8.5%~22.4%,其中沿海地区减少最多,主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减少幅度没有超过10%。在年份尺度上,降水变率为20.1%~33.0%之间,降水相对变率从东部沿海向西北逐渐减少;在季节尺度上,春、夏、秋、冬季节降水变率范围分别为57%~68%、38%~48%、24%~31%、37%~42%,春季为降水变率最大的季节;在月份尺度上,1月、12月降水变率最大,超过100%,5~9月是降水变率最少的月份,范围为40%~60%,其中7~8月均在40%左右,其余月份为60%~90%。  相似文献   

6.
正地球水循环系统是周而复始的,作为淡水资源最重要的来源,大气降水实际上来自海洋和陆地水的蒸发;水汽上升,在天空冷却凝结成云,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渗入土壤,或形成径流汇入江河湖海;水再次蒸发,补给大气水汽,循环不已。空中云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集中在中低层的云里。据中国气象局的调查数  相似文献   

7.
新疆农八师垦区不同年际降水趋势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新疆农八师垦区大气降水演变规律,并为高效农业用水提供参考,采用1960—2012年降水资料,运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手段,研究其不同年际降水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农八师垦区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不同年际变化平均降水和倾向率不同。在近53年中,1972—2007年降水增加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9.285 mm/10 a,截止1960—2012年气候倾向率为13.412 mm/10 a,增加降水量约71.1 mm。年降水在1987年突变性增多,突变前后降水量平均增加42.2 mm。年降水变化过程存在5~7年的周期。该研究结果可为地方农业生产和农业工程建设在掌握降水资源特征中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锡林郭勒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锡林郭勒地区降水变化特征的探讨,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防洪和流域治理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根据锡林郭勒地区15个气象站1960-2009年基本气象观测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降水量整体分布不均匀,局地差异大,大体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变化趋势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3.5 mm/10 a。降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四季降水量春冬季略有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1.1 mm/10 a、0.1 mm/10 a,夏秋季略有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4.1 mm/10 a、-0.7 mm/10 a,夏季降水量的减少,会造成该地区旱灾频繁,对牧草及农作物生长和成熟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9.
1961—2013年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全面认识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深化了解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显著变化背景,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量时间分布与量级变化的特征,弥补对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区域气候变化动态过程认识不足的现状,针对该区域降水量变化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利用1961—2013年青海湖南部地区5个气象站逐日及月降水量历史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滑动平均法,分析了青海湖南部地区近53年季、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不同降水等级降水日数,并用Mann-Kendall检验降水突变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湖南部地区年降水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增长率为4.42 mm/10 a,主要来自于春、夏、冬季降水量增加的贡献。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除秋季减小趋势外,春、夏、冬季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加较为明显,降水量的四季变幅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半年雨量和雨强呈增大趋势,且小雨雨日减小,中雨雨日和雨量增加;而冬半年小雪雪日减小,小雪强度增大。不同量级降水中,中雨雨日与雨量增多、小雨雨日、雨量与雨强均有减少。降水突变检验表明,青海湖南部地区年平均降水出现2次突变,分别为1976年和2004年,1976年突变前后年平均降水相差158.4 mm,由多雨期转为少雨期;而2004年突变则表现为从少雨期到多雨期,突变前后年平均值相差95.5 mm。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烟台市近年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研究烟台市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选取烟台市10个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和线性倾向率等方法,对其年际动态变化和年内分配、旱涝状况等进行分析,分析了山东省烟台市1961-2008年的降水量变化特征,总结了烟台市降水变化规律;利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了烟台市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台市在近48年降水变化中,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越冬作物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且该时期的平均降水量比小麦实际平均耗水量少221 mm,远远不能满足小麦生理需水要求;秋作物玉米生育期降水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作物生育期降水能够满足玉米生育期耗水量,但夏季降水量相对变率增大,出现旱涝灾害的机会增大,影响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降水与墒情关系及抗旱需水量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通过研究阜新地区土壤水分与降水量关系及特征,找出了阜新地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阜新地区农田抗旱需水量评估方法。结果表明:(1)较大降水后,浅层土壤增墒迅速,几小时内土壤重量含水率可达到最大值,并在20 cm左右土壤中形成1个高含水层;深层增墒相对缓慢,需要十几到二十几小时达到最大值;(2)较大降水发生1天后,10~50 cm层土壤重量含水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在无降水的情况下土壤重量含水率缓慢下降,基本呈直线型,直到下一次较强降水的到来,重量含水率再次上升;(3)降水增墒速度大于墒情递减速度;(4)受多种因素影响,降水后10~50 cm层各月土壤增墒率和晴好天气下各月逐日土壤墒情递减率有各自的变化规律。其中,4月、7月降水增墒率相对较小,9月最大,8月次之;4月、5月逐日土壤墒情递减率最小,6—9月相对较大,其中,7月最大。土壤墒情递减率对抗旱需水量中流失的水分计算起到重要作用;(5)实际抗旱需水量大于设定重量含水率所需的含水量,因为要考虑土壤蒸发、作物吸收、深层渗透、降水径流等流失的水分;(6)抗旱需水量评估方法对抗旱方面的政府决策气象服务起着重要作用。可用于自然降水对旱情缓解的分析、节水灌溉工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等。  相似文献   

12.
1961—2010年宁夏灌区主要作物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是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作物合理布局的重要依据。基于宁夏引黄灌区13个气象台站的气象数据及作物生育期数据,利用FAO推荐的彭曼公式和订正的作物系数,计算了1961—2010年宁夏灌区主要作物(春小麦、玉米、水稻、冬小麦)全生育期及不同发育阶段有效降水量及需水量,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了各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灌溉需水量及需水强度。结果表明:1961—2010年宁夏灌区秋粮作物(水稻、玉米)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是夏粮作物(春/冬小麦)的2倍,1961—2010年宁夏灌区水稻、玉米生育期有效降水量为降低趋势,春小麦、冬小麦为增加趋势。高值区分布在石炭井、灵武和中宁,北部的石嘴山各站为低值区。宁夏灌区作物需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水稻、玉米、冬小麦、春小麦,灌溉需水量在不同发育期的分布和需水量的分布相似,北部的石嘴山各站及中宁为高值区。1961—2010年宁夏灌区4种作物全生育期及不同发育阶段需水量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所有作物需水强度均在拔节(返青)后开始明显增加,春小麦、冬小麦需水强度开花—乳熟阶段最大,玉米需水强度拔节—开花阶段、开花—乳熟阶段最大,水稻拔节后需水强度一直较大,乳熟—成熟阶段达最大。  相似文献   

13.
西藏地区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西藏地区土壤湿度季节和区域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的相互影响,基于1980—2009 年西藏地区土壤湿度资料以及西藏38 个站点的气温、降水资料,笔者分析了西藏地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30 年来西藏地区年及季节土壤湿度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分布规律,最小值位于阿里地区,最大值在墨脱以南地区,其中秋季土壤湿度最大,其次是夏季,春季最小。年、季土壤湿度均表现为1980s—1990s 减少,随后增加的趋势。年、季土壤湿度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有显著增加突变点。春季土壤湿度与西藏大部分地区的春、夏降水呈正相关,夏季土壤湿度与西藏沿江一线、东部地区的同期降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唐山深层地温变化特征,供研究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参考,利用1981—2010 年唐山国家基本气象站的0.8 m、1.6 m、3.2 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0 年唐山深层平均地温的年、季变化趋势及气候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唐山0.8 m、1.6 m、3.2 m四季和年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0.8 m深度秋季增温最弱,1.6 m深度春季增温最强;0.8 m和1.6 m平均地温夏季最高、冬季最低,3.2 m平均地温秋季最高、春季最低;0.8 m和1.6 m月平均地温最低和最高分别出现在2 月和8 月,3.2 m月平均地温最低和最高分别出现在3 月和9 月;春季、夏季、冬季和年平均地温经历了2个偏暖和2个偏冷阶段,而秋季则经历了2个偏暖和1个偏冷阶段;四季和年均存在突变现象;0.8 m春季和冬季平均地温及3.2 m年平均地温未出现异常年份,其余均出现了异常偏暖或偏冷。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近50 年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利用1961—2013 年青海省柴达木盆地9 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气温、云量、降水、风速和水汽压等月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 年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在全年及四季均呈现出显著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1990 年前后日照时数由明显偏多变为明显偏少。年日照时数呈现出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小的分布格局特点,最大值在西北部的冷湖站,最小值在东南部的茶卡站。春夏秋3 季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与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相似,冬季的分布特征为从南部向北部逐渐减小。年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分布特征以大柴旦和格尔木为分界线,形成东西2 个明显的下降区域,其中东西2 个区域日照时数下降最大的为冷湖和茶卡站。柴达木盆地年日照时数在1995 年发生突变。影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是云量,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规律,基于山西省1981—2012年60 min最大降雨量资料,利用极值分析、Gumbel分布函数拟合等方法,笔者分析研究了山西省60 min最大降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50年、100年重现期估算等问题。结果表明:山西省最大降水概率分布为偏态铃形;极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地理位置、地形关系密切;60 min最大雨量50、100年重现期估算值的空间分布形态具有一致性,高值区主要在山西省东南部。  相似文献   

17.
冀东冬小麦降水适宜度变化及保证率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了解冬小麦生长期间,自然降水对其生长所需水分的满足程度,以利指导农业生产,利用降水适宜度模型、气候保证率的求算方法,对唐山地区1981—2010年冬小麦几个关键发育期期间的历年降水适宜度进行了计算,并对其进行保证率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冬小麦各需水关键发育期的降水适宜度各地区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年际间变化较大,返青—拔节期降水适宜度在0.05~1.00之间变化,拔节—抽穗期在0.03~0.99之间变化,灌浆期在0.04~0.88之间变化,其变异系数分别为0.79、0.72、0.65。冬小麦降水适宜度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其10年变化速率仅0.002。冬小麦各需水关键发育期的降水适宜度在0.8以下的保证率为83%~87%,降水不能满足冬小麦生长所需,种植风险较大。降水条件是小麦生产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研究黑龙江省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62个台站1961—2017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并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及以上等4个级别,讨论各级别降水对夏季总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年平均降水量(略减少)约336.2 mm,1980s降水量最多;年平均降水日数(显著减少)约为42.3天,1960s降水日数最多;年平均降水强度(显著增加)约为7.98 mm/d,1990s和1980s降水强度最大。各等级降水中仅小雨降水量(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降水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夏季降水量中有超过1/3是由中雨提供给的,有超过1/2是由小雨和大雨共同提供的;降水事件以小雨为主,降水日数中有近3/4为小雨日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