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卢航  芶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660-2661,2721
[目的]测定蜡梅叶醇提物的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方法]以蜡梅叶为试材,经乙醇提取获得蜡梅叶乙醇提取液,检测其总黄酮含量以及总抗氧化活性,并分析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0.1 g/ml蜡梅叶乙醇提取液中的黄酮含量为1.4 mg/ml,蜡梅叶总黄酮含量为1.4%。在测定浓度范围内,蜡梅叶乙醇提取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能力,并随着提取液浓度的增加,即黄酮含量的增加,提取液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逐渐增强,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该提取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最强,当提取液浓度达15 mg/ml时,清除率可达70%。[结论]蜡梅叶乙醇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因而蜡梅叶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原料。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斑地锦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连续回流法明显优于浸渍法;正交实验得出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A1B3C3D3,即65%的乙醇12倍量提取4次,每次2 h条件下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顺序为D(提取次数)>B(提取时间)>C(加倍量)>A(乙醇浓度).斑地锦总黄酮是主要的抑菌成分之一,其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10 mg/mL.  相似文献   

3.
斑地锦总黄酮的提取及抑菌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斑地锦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连续回流法明显优于浸渍法;正交实验得出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A1B3C3D3,即65%的乙醇12倍量提取4次,每次2h条件下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顺序为D(提取次数)〉B(提取时间)〉C(加倍量)〉A(乙醇浓度)。斑地锦总黄酮是主要的抑菌成分之一,其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10mg/mL。  相似文献   

4.
为优选金果榄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采用微波法对金果榄总黄酮进行提取,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乙醇质量浓度、微波功率、固液比、提取时间对金果榄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用芦丁比较其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微波提取最佳的工艺条件为乙醇质量浓度60%、固液比为1∶20、提取时间8min、微波功率640W;抗氧化性评价表明,总黄酮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50%时,其浓度分别为2.766mg/mL和4.571mg/mL。最优条件下的总黄酮得率为11.384mg/g,金果榄总黄酮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70%乙醇提取制得粗黄酮浸膏(黄酮含量为7.75%),且对粗黄酮浸膏进行初步纯化得到精制黄酮浸膏(黄酮含量为20.87%);以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为阳性对照,比较2种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当浓度在0.05~0.25 mg/mL时,粗黄酮和精制黄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高达90%左右,而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清除率最高为77.34%。当浓度在0.40~2.00 mg/mL时,3种样品溶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精制黄酮、粗黄酮、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浓度为2.00 mg/mL时,粗黄酮、精制黄酮和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22.41%、36.03%和33.68%。总之,枳椇子黄酮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效果和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体外抗氧化体系研究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果实多糖、花色苷对超氧自由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采用MTT法研究果实中花色苷和多糖对两种肝癌细胞(HepG2,SMMC-7221)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多糖和花色苷浓度与肝癌细胞的抑制率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当花色苷浓度达到0.312 5 mg/mL时,对两种肝癌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7.89%±1.74%、53.57%±1.72%;当多糖提取液浓度达到0.312 5 mg/mL时,对两种肝癌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79.59%±0.52%、58.85%±1.12%;多糖、花色苷浓度在0.80 mg/mL时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74.21%±2.48%、90.06%±0.86%;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75.87%±1.61%、68.60%±1.52%;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91.41%±0.74%、90.73%±0.44%。另外,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抗肿瘤之间显示相关性,与DPPH相关性较差。五叶地锦果实中提取的多糖和花色苷对肝癌细胞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表现出好的抗氧化能力,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具有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阿育魏实总黄酮的抗氧化能力。[方法]采用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亚硝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体系对阿育魏实总黄酮抗氧化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在质量浓度0.025~0.500 mg/ml的范围内,阿育魏实总黄酮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亚硝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31.68%~99.01%、27.45%~90.52%、11.62%~86.40%、41.31%~92.21%和17.53%~62.67%,且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IC50分别为0.038 49、0.053 51、0.271 60、0.026 17和0.033 87 mg/ml。[结论]阿育魏实总黄酮具有很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是一种新型天然抗氧化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8.
文章考查黑穗醋栗总黄酮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以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通过NBT还原实验、二羰基化合物测定实验、非酶糖基化终产物的荧光性测定试验,研究黄酮对非酶糖基化反应三个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黄酮浓度为1.0 mg.mL-1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82.46%;浓度为0.8 mg.mL-1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81.33%;浓度为0.6 mg.mL-1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57.68%;对非酶糖基化反应三个阶段的抑制率分别为30.69%、48.15%、42.59%;黑穗醋栗总黄酮作为一种天然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抗非酶糖基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杏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2):258-262
以杏叶为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醇提法的提取工艺,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40(g/mL),温度60℃,提取时间6 h,乙醇体积分数30%。在此条件下,杏叶总黄酮得率达23.98%。醇提物通过旋蒸纯化,浓缩后溶入95%乙醇中得到纯化杏叶黄酮。通过杏叶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抑制能力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杏叶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较高的清除抑制能力,且杏叶黄酮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随着其浓度增加而增加。当黄酮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44.69%;当黄酮质量浓度为0.8 mg/mL时,对羟自由基清除率为76.28%,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为84.75%。由此可知,杏叶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可为植物源抗衰老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重楼茎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并制备重楼茎叶总黄酮,对其DPPH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进行评价。[结果]最优提取条件为60%乙醇提取,提取时间3.5 h,料液比为1∶20(g∶mL),制得粗提液中总黄酮含量为0.44%;按此方案进行放大提取,然后对粗提液浓缩进行D101大孔树脂富集纯化,富集得到的总黄酮含量提高到16.69%,总得率为5.28%;富集所得总黄酮DPPH清除率IC_(50)为0.120 mg/mL,羟基自由基清除率IC_(50)为0.190 mg/mL,超氧阴离子清除率IC_(50)为0.120 mg/mL。[结论]正交试验优选的提取方法稳定可靠,通过大孔树脂富集得到的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经典的植物化学研究方法,从大戟科大戟属植物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用波谱解析技术及核磁共振谱图(1H-NMR、13C-NMR、DEPT)和EI-MS谱图鉴定,它们分别为为大戟素(1)、Euphoscopin B(2)、Epieuphoscopin B(3)、Euphornin D(4)。  相似文献   

12.
以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一品红组织培养技术,结果表明,用1 g/kg升汞溶液对一品红茎段消毒的最佳时长为7 min;适宜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0 mg/L 2,4-D+0.1 mg/L 6-BA.最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NAA,繁殖系数达1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飞扬草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对飞扬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化合物1,4,5,6进行了小鼠脾细胞免疫刺激活性测试。[结果]从飞扬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化合物1)、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化合物2)、高车前素(化合物3)、过氧化乙酰(化合物4)、槲皮素(化合物5)和没食子酸(化合物6),所有测试化合物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免疫刺激活性。[结论]成分1~3为首次从飞扬草中分离得到,4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得到。该研究为从飞扬草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一品红叶片和腋芽为外植体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和腋芽增殖的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 1.0 mg/L+NAA 1.0 mg/L+2,4-D 0.5 mg/L;腋芽增殖的较佳培养基为MS+TDZ 0.5 mg/L+KT 0 mg/L+NAA 0 mg/L;试管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1.0 mg/L+IBA 0.5 mg/L。  相似文献   

15.
飞扬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飞扬草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对飞扬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化合物1,4,5,6进行了小鼠脾细胞免疫刺激活性测试。[结果]从飞扬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化合物1)、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化合物2)、高车前素(化合物3)、过氧化乙酰(化合物4)、槲皮素(化合物5)和没食子酸(化合物6),所有测试化合物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免疫刺激活性。[结论]成分1~3为首次从飞扬草中分离得到,4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得到。该研究为从飞扬草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一品红旗帜和福星两个品种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素种类及其浓度是影响一品红试管苗生根的主要因素,其单独作用以IBA的效果较好,两个品种的适宜浓度分别为0.5和1.0 mg/L。不同生长素配比使用时,两个品种试管苗生根均以1/2 MS+IBA 0.5 mg/L+NAA 0.2 mg/L为好。适当的蔗糖浓度、培养温度及在生根培养前期进行暗培养有利于提高试管苗的生根率。  相似文献   

17.
矮生一品红苞片外植体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矮生一品红苞片为外植体进行再生组织培养 ,结果表明 ,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受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及浓度影响较大 ,高浓度的生长素与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组合有利于诱导产生愈伤组织 适宜组合为MS +2 4-D 1~ 2mg·L-1+NAA 0 1mg·L-1+6 -BA 0 5mg·L-1 低浓度的生长素与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组合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 ,其最适培养基配方为MS +NAA 0 5mg·L-1+6 -BA 2 0mg·L-1  相似文献   

18.
地锦组织培养及无性系建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长旺盛的地锦嫩茎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不定芽的分化及试管苗的生根、移栽、扦插和移植的研究。结果证明:MS+BA0.4~0.6mg/L+2,4-D1.5~2.0mg/L是诱导嫩茎形成具有分化能力愈伤组织的理想培养基;MS+AgNO3 0.8mg/L+BA 0.6mg/L+NAA 0.1mg/L是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B5+BA 0.5mg/L+NAA 0.1mg/L是不定芽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B5+IAA 0.2mg/L+NAA 0.1mg/L是试管苗生根继代培养的理想培养基;移植的试管苗具有生长旺盛整齐、根系发达、开花结果时间推迟15d左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不同整枝方式对盆栽一品红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的试验观测,研究了3种不同的整枝方式对一品红千禧(Euphorbia pusherrima Willd.‘Millenium')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秋冬季光温较低的条件下生产一品红时,开花时的株高、冠幅、冠高比等指标4侧枝处理要显著优于3、5侧枝处理;植株丰满度、总叶面积指数、苞叶面积指数等指标4、5侧枝处理植株没有差异,但均优于3侧枝处理;在花蕾出现以后的整个生长时期4侧枝处理的植株总体外观品质均优于3、5侧枝处理植株。  相似文献   

20.
大戟属为大戟科中种类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属,且该属植物药用价值高.从安徽产大戟属6种野生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解剖结构、DNA序列分析、药理及临床观察、生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慨述,为安徽大戟属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