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非鱼杂交F1代与亲本的遗传关系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用RAPD 技术研究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杂交子代和亲本的遗传关系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在所用的16 个随机引物中,有11 个引物在罗非鱼亲代和杂交子代间呈现多态。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正交子代( 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 在遗传关系上界于亲代之间,不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而反交子代( 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 却与母本奥利亚罗非鱼极其相似。说明正、反交子代与两亲本遗传相似性有明显的不同,表明遗传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的杂交子代更有可能形成显著的杂种优势。同时发现,扩增片段OPA071900 、OPA07960 、OPZ14720 和OPZ14600 可以作为鉴别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正交子代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
以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自交和双列杂交后代共9种罗非鱼为实验材料,通过耐盐致死实验、半致死盐度实验和慢性耐盐驯化实验,对萨罗罗非鱼与其他几种罗非鱼耐盐生态特点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萨罗罗非鱼MST为(9.24±1.353)h,ST50为(6.20±1.235)h,MLS-96理论值为30.2,观察值为31.2,远高于另外8种罗非鱼。(2)根据耐盐能力,9种罗非鱼可分为4类:第一类是萨罗罗非鱼,耐盐极强,各项耐盐指标都远高于其他罗非鱼;第二类是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耐盐强,离差值为正值;第三类是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耐盐较强,离差值为负值;第四类是尼罗罗非鱼,耐盐较弱。(3)当进行慢性耐盐驯化时,萨罗罗非鱼在5d内,死亡率由0达到30%,以后缓慢增长,14~15d有个死亡率的高增长期,然后即进入缓慢增长期;第11天,盐度32.8时,死亡率达到50%,第39天,盐度为102时全部死亡。死亡率与驯化时间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为LnY=3...  相似文献   

3.
WY型罗非鱼的性别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O.aurea)为材料,进行WZ♀×XY♂、WZ♀×YY♂、WY×ZY♂、WY×YY♂杂交实验及其子代分析,确认WY型罗非鱼的性别为雌性。  相似文献   

4.
1998年,在亲虾池利用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得子代奥尼罗非鱼,单雄性率达95.8%。1999年将培育至50g的奥尼罗非鱼种经115天池塘饲养,平均体重达1100g。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罗非鱼新品种和创建尼罗型WY♀-YY♂繁育体系,采用不断回交的技术路线进行选育种。试验中罗非鱼新品种由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与尼罗(Oreochromis Niloticus)超雄鱼杂交和回交选育而来。它由尼罗鱼的常染色体(N)、性染色体(Y)和奥利亚罗非鱼的性染色体(W)构成遗传基础,并形成NNWY♀-NNYY♂繁育体系。本实验主要介绍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同时对新品种鱼进行生物学研究,以期得到其一系列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6.
"吉富"系列罗非鱼是中国当前养殖的主要罗非鱼种类。该研究以3个品系"吉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新吉富、吉富、吉诺玛)为研究材料,应用3×3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构建了9个组合,采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对各组合子一代的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和体宽5个生长性状的配合力、杂种优势与遗传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生长性状均未检测到一般配合力,而特殊配合力效应达62%以上,表明这些性状主要受到特殊配合力的影响;进一步的杂种优势分析发现吉诺玛♀×新吉富♂、新吉富♀×吉诺玛♂、吉富♀×新吉富♂这3个组合的杂种效果明显,其中以吉诺玛♀×新吉富♂为最佳组合;5个生长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P0.05),可进行多性状的聚合利用。该研究结果为"吉富"系列罗非鱼的配套利用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和数据,同时为开展罗非鱼配套系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奥尼鱼是由奥利亚罗非鱼父本(Oreochromis oureus♂)与尼罗罗非鱼母本(Oreochromis nilodcus♀)杂交的子一代。关于奥尼鱼的池塘养殖以及利用河道、水库等大型水体开展的网箱养殖,在国内文献屡见报道,而在长江沙洲湾设置网箱养殖奥尼鱼,则报道甚少。为了探讨长江天然水体养殖奥尼鱼的效果。2009年,江苏省如皋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在长江如皋段胜利沙洲湾开展了网箱养殖奥尼鱼的试验研究,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WY♀-YY♂型罗非鱼繁殖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超雄罗非鱼的自然繁殖,按照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基础和种质标准,不断选育尼罗WY雌性鱼,然后与尼罗YY超雄鱼相组合,形成尼罗罗非鱼WY♀-YY♂繁殖体系。研究结果显示:WY♀-YY♂繁殖体系能自然繁殖YY超雄鱼和WY雌鱼;能保持性比平衡;不用测交直选超雄鱼。此种繁殖体系可使超雄鱼规模化制种,实现三系配套转变为二系配套制种。  相似文献   

9.
在两口4m×2m×1.5m的水泥池中各放入体质量1.4~1.5kg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XY♂)1尾,体质量0.4~0.6kg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WZ♀)7尾和4尾,每尾注射0.5个鲤脑垂体(PG)悬浮液催产。另在池塘内两口1.5m×1m×1m的32目网箱中各放入体质量1kg左右的雄尼罗罗非鱼(YY♂)1尾,然后分别放入体质量0.4~0.6kg的雌奥利亚罗非鱼(WZ♀)2尾和1尾,未注射催产剂。各箱配组繁苗20d后,移走亲本,将子代单独饲养至性别鉴定,分析杂交子代的性比,以判断子代中WY型罗非鱼的性别。结果测得3组WZ♀×XY♂的子代性比(雌雄比)分别为:114∶111、40∶164和4∶16,1组WZ♀×YY♂的子代性比为3∶503。卡方分析表明,前3组中有两组子代性比与1∶3的期望值相吻合(P0.089和P0.79),一组不吻合(P0.001);后1组的子代性比与0∶N的期望值相吻合(P=0.92)。实验结果推断WY型罗非鱼为雄性,通过探讨导致少数实验值偏离理论值的原因,认为目前构建WY♀-YY♂超雄罗非鱼自繁体系不可行。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黄鱼野生群体与选育F1养殖群体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选育F1(♀)×野生(♂)、野生(♀)×选育F1(♂)、野生(♀)×野生(♂)和选育F1(♀)×选育F1(♂)4个组合的子代,对其卵径、油球径以及2~10月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选育F1(♀)×野生(♂)卵径最大,并与野生(♀)×野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群体油球径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是大黄鱼群体间杂交主要表现的生长性状,9月龄体质量双亲杂种优势最大为14.48%,野生(♀)×选育F1(♂)体质量杂种优势最大为25.68%;野生(♀)×选育F1(♂)的全长特定生长率为1.92%/d ,体质量为5.60%/d及选育F1(♀)×野生(♂)体长为1.99%/d ,是4个群体中最大特定生长率;拟合体长(L)与体质量(m)关系,选育F1(♀)×野生(♂)为 m=0.0277L2.8045(r2=0.9980),野生(♀)×选育F1(♂)为 m=0.0210 L2.9287(r2=0.9993),野生(♀)×野生(♂)为 m=0.0236 L2.8592(r2=0.9916),选育F1(♀)×选育F1(♂)为 m=0.0228 L2.8946(r2=0.9984)。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野生群体与选育养殖群体的杂交能提高大黄鱼子代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1.
尼奥鱼制种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罗非鱼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养殖对象主要是尼罗罗非鱼和尼奥鱼。尼奥鱼具有雄性率高、生长快、成鱼规格一致等优点,所以越来越受养殖生产者的喜爱,推广效果很好。尼奥鱼是尼罗罗非鱼(9,oreochromisniloticus)x奥利亚罗非鱼(a,0.an-reus)的杂交种,又称“奥尼鱼”、“奥条鱼”、“全雄罗非鱼”、“雄性化罗非鱼”等。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制种单位生产的尼奥鱼雄性率、出苗率不高,如何提高它的雄性率和出苗率已成为养殖尼奥鱼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根据几年来生产实践中的摸索总结,现将尼奥鱼制种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花(Hemibarbus maculates)(♀)×唇(H.labeo)(♂)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009—2011年进行花(♀)×唇(♂)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常规人工干法授精获得花(♀)×唇(♂)杂交受精卵,受精卵在(20±1)℃水温下孵化,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分别达到89.3%、72.6%和67.9%。杂交子一代仔鱼在受精后68h,30min出膜。经过25~30d饲养,夏花鱼种体长达到3~4cm,成活率66%。试验结果证明花(♀)×唇(♂)杂交子一代受精卵能够正常发育,且鱼苗、鱼种及成鱼都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罗非鱼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特异性AFLP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来源的养殖群体进行种质鉴定,探索在种苗阶段即区分新吉富罗非鱼(New GIFT strain Oreochromis niloticus)、吉诺玛罗非鱼(GenoMar strain O.niloticus)和奥杂罗非鱼(0.niloticus♀×O.aureus♂)3个养殖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选取了5对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引物组合对3个罗非鱼养殖群体共60尾个体进行比较分析,引物组合E—ACA/M—CAT表现出较好的区分能力,有7条标记的分布在群体间表现出“有和无”的差别,引物组合E—ACA/M—CAG的扩增图谱中有2条带表现出“有和无”的差别。遗传多样性方面,平均基因多样性在新吉富罗非鱼和吉诺玛罗非鱼分别为0.1605和0.1595,而在奥尼罗非鱼为0.2214,多态位点百分数和Shannnon多样性指数也表现出相近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新吉富罗非鱼群体在遗传上已较为稳定,吉诺玛罗非鱼遗传多样性偏低。  相似文献   

14.
2006年3月从海区选购真鲷、黑鲷亲鱼,通过强化培育,性腺促熟,于4月开展真鲷♀×黑鲷♂及黑鲷♀×真鲷♂,结果真鲷♀×黑鲷♂受精率为87.4%,孵化率为85%,出苗率14.28%;黑鲷♀×真鲷♂受精率为92.1%,孵化率为90%,出苗率7.2%,共获得正交反交杂交鱼苗32 000尾。  相似文献   

15.
张珂  李强 《内陆水产》2004,29(2):28-28
奥尼罗非鱼是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杂交F1代。其雄性率在95%以上,个体生长快、群体产量高、易起捕,是一个优质高产品种。一般4个多月可养成1批,1年可养2批。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6.
罗非鱼种间,尤其是尼罗罗非鱼与杂种尼奥罗非鱼之间,很难区分。本文对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和杂交种尼奥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红罗非鱼的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子1(ITS1)序列及其两侧的18S和5.8s部分序列特征进行分析,以筛选种间鉴别标记。PCR扩增产物大小约700bp,测序结果表明,(去除引物后)18S长146bp,5.8S长66bp,不同种类之间无差异;ITS1长383-483bp,因种类不同而异,其GC含量大于AT含量,达到67.1%。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18S和5.8s片段高度保守,但各有3个变异位点可以把上述几个种和杂种相互区分开;18S序列上有一个UnbI限制性酶切位点,可作为尼罗和尼奥罗非鱼的鉴别标记。ITS1序列种间变异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研究的5个种聚成2个类群,尼罗与尼奥罗非鱼为一组,莫桑比克-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为另一组。组内种间遗传距离较小,尼罗和尼奥罗非鱼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06;莫桑比克、奥利亚和红罗非鱼的种间遗传距离在0.007-0.009之间;两组罗非鱼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在0.030-0.035之间,表明罗非鱼ITS1序列多态性较高,适合于种类区分。结合部分18S和5.8S序列,细胞核rDNA具有鉴别罗非鱼及其杂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列杂交设计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两个养殖群体:日本群体(J)和中国抗病选育群体(C)进行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C(♀)×C(♂)、J(♀)×J(♂)、J(♀)×C(♂)和C(♀)×J(♂)4个交配组合的子一代。针对受精率、孵化率、白化率和存活率4个性状进行了组合间的比较,计算了各项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对组间各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在受精率、孵化率及存活率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C(♀)×J(♂)后代在孵化率和存活率两个性状上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3.99%和31.37%。对4个性状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657,受精率和存活率相关系数为0.432,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分析结果认为,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种内杂交是牙鲆优良品种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2,27(11):16-17
奥尼鱼是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其具有食性杂、适应性强、雄性率高、出肉率高、食味鲜美等优点。当年鱼苗经5个月的饲养体重可达500克以上,比罗非鱼生长快20%~30%。现将奥尼鱼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网箱养殖1.1养殖水域的选择养殖水域要求水量充足、水位相对稳定、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面宽阔、日照条件好、有微流水、交通方便。水深要求大于4米,溶氧量4毫克/升以上,pH值以7.0~8.5为宜。1.2网箱设置网箱一般用聚乙烯材料制成,规格为5米×4米×2米,网目大小视鱼体大…  相似文献   

19.
以1个新型杂交鱼-吉奥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群体,4个近缘遗传型罗非鱼群体[奥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为实验材料,采用RAPD和SSR技术,比较分析这两个杂交种间及它们同亲本间的遗传差异。RAPD方面:①群体多态座位比例(P)-吉奥(20.4%)〉新吉富(18.5%),但〈奥利亚(21.4%)〈奥尼(21.7%)〈尼罗(22.3%);②Nei’S平均遗传相似系数(Jp)-吉奥(0.9086)〈新吉富(0.9231),但〉奥利亚(0.8895)〉尼罗(0.8588)〉奥尼(0.8069);③香农多样性指数(Ho)-吉奥(0.1326)〉新吉富(0.1103),但〈奥利亚(0.1514)〈尼罗(0.1742)〈奥尼(0.2410);④群体两两间遗传相似系数(Ipop)-吉奥-奥尼(0.9444)〈吉奥-尼罗(0.9496)〈吉奥-新吉富(0.9544),但〉吉奥-奥利亚(0.9383)。SSR方面: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吉奥(2.43)〉新吉富(2.31)〉尼罗(1.94)〉奥利亚(1.18),但〈奥尼(2.82);②平均遗传杂合度(H)-吉奥(0.700)〉尼罗(0.570)〉奥利亚(0.497)〉新吉富(0.398),但〈奥尼(0.816);③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吉奥(0.661)〉尼罗(0.568)〉奥利亚(0.513)〉新吉富(0.420),但〈奥尼(0.692);④依据遗传距离构建的NJ树和UPGMA树,奥利亚罗非鱼单独为一支,吉奥等4种罗非鱼为一支。总的说来,RAPD和SSR两种技术检测结果所反映的群体遗传信息一致。这表明,无论是吉奥还是奥尼,两个杂交种在遗传上都同各自的母本较近,这同作者先前揭示的形态和生长等方面的母本效应一致。  相似文献   

20.
利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第2代遗传连锁图谱标记,对3组不同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F1家系内亲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6个微卫星位点中共筛选出20个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的扩增位点,含13个种间特异性和7个共享带差异位点。尼萨杂交F1中,平均等位基因2.9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439,位点多态性较高。3个尼萨杂交F1家系组间遗传距离0.362~0.504,组内个体间遗传距离0.245~0.316,组内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组间。利用3个种间特异位点组合,可对3个不同家系组父、母本个体进行鉴别。通过对各组亲本与子代位点基因型分析,家系A、B和C组分别使用4、8和12个特异位点组合进行亲权鉴定,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99.99%、99.99%、99.91%,家系A、B组分别含3个半同胞家系,家系C组含2对非同胞或4个半同胞家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