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总结了近年来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进展,包括人工饲料的种类、配方、对异色瓢虫生殖生理的影响等。以猪肝——蔗糖为基础的人工饲料饲养异色瓢虫产卵343.8粒,最高达1029粒。雄峰蛹是饲养异色瓢虫效果最好的人工饲料,产卵率达84.9%,产卵量为520.4粒,最多达1580粒。人工饲养的赤眼蜂蛹也可作为异色瓢虫的人工饲料。异色瓢虫规模化饲养的难题是人工饲料对瓢虫生殖力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卵前期延长,产卵量少和孵化率低等。文中还讨论了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了能够探索及研究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年楚河下游地带海拔3836m,采用野外田间调查采集及室内饲养繁殖天敌瓢虫技术研究,试验表明在西藏日喀则市区能够在室内温度、光照条件下能够良好的饲养及繁殖天敌瓢虫,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日喀则市区及周边瓢虫优势种为异色瓢虫。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胚胎发育的全过程和发育历期,我们对异色瓢虫的胚胎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在实验室大量饲养异色瓢虫成虫,将同时刻产的卵,分置25℃、29℃、33℃三种不同恒温中培养。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从不同温度处理中抽取部分卵在显微镜下观察发育阶段和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994~1995年间,在上海进行的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Pallas)人工饲养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室内以人工饲料喂养该种瓢虫成虫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蚜虫缺乏季节,它能完成正常发育,但对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田间试验表明,用异色瓢虫防治草莓蚜虫,在瓢蚜比例为1:100时,可以不用打药而能有效地控制蚜害。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果园捕食性瓢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90年对湖南省39个县(市)果园捕食性瓢虫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获49种,分属鞘翅目瓢虫科的6个亚科,30个属。列出了名录,并研究了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两个优势种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低浓度化学农药对这两种瓢虫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培养皿和纱笼饲养两种方法,研究了在林间捕食蚜虫的3种天敌: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大草蛉之间相互竞争干扰作用,结果表明,3种幼虫在空间狭小的培养皿中,出现相互残杀现象,低龄期大草蛉幼虫和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较高,都可捕杀龟纹瓢虫幼虫,中龄之后的大草蛉幼虫竞争优势明显,捕杀瓢虫幼虫.在空间相对较大的纱笼中,食物充足时,大草蛉幼虫和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均较高,龟纹瓢虫幼虫存活率随虫龄增加而增加;食物不足时大草蛉幼虫存活率较高,异色瓢虫幼虫和龟纹瓢虫幼虫存活较低.对成虫间竞争干扰的研究表明,3种天敌成虫在共同捕食中,龟纹瓢虫寻找猎物时间最短,大草蛉最长.异色瓢虫受干扰最小、捕食的蚜虫数量最多,异色瓢虫成虫优势明显大于龟纹瓢虫和大草蛉.  相似文献   

7.
姚丽  彭素琼 《现代农业》2008,(10):97-98
室内以单头饲养的方法,比较了人工饲料和白杨毛蚜对异色瓢虫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取食人工饲料的异色瓢虫幼虫蜕皮率、化蛹率和羽化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对各个的发育历期影响不显著,但显著的降低了异色瓢虫蛹期的发育时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宁波地区异色瓢虫的田间观测和室内饲养,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异色瓢虫在宁波每年发生4~5代,11月下旬开始进入越冬期;异色瓢虫的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成虫寿命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异色瓢虫各龄期对菜蚜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至一定程度后,捕食量增加较缓。  相似文献   

9.
为室内选育合乎标准的抗性七星瓢虫供试虫态和大量繁殖七星瓢虫进行田间释放提供依据,采用蚕豆苗培育蚕豆蚜(Aphis craccivora)饲养七星瓢的方法,对七星瓢虫室内饲养种群与野外种群从幼虫至蛹的发育历期、4龄老熟幼虫体重、蛹重、初羽化雌雄成虫体重、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几个指标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该方法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在上述几个指标上与野外种群相当.该方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饲养七星瓢虫的方法,可以为室内选育抗性七星瓢虫提供合乎标准的供试虫态,也为大量繁殖七星瓢虫进行田间释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秋季经自然低温驯化后北方种群越冬代异色瓢虫是否滞育,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越冬代异色瓢虫吉林和北京种群的取食及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前对异色瓢虫喂饲豌豆蚜、20%蜂蜜水或清水3 d,两种群各处理每对异色瓢虫在饲喂蚜虫当日即可取食,且随饲喂天数的增加,各处理均保持较高的取食量,试验周期(20 d)内两种群各处理每对异色瓢虫取食蚜虫总量均超过4 000头,种群内各处理逐日取食量和总取食量均无显著差异;连续饲喂20 d,两种群异色瓢虫均可正常繁殖,吉林种群各处理雌虫产卵前期(12.1~12.5 d)均略长于北京种群(11.0~11.4 d),而平均单雌产卵总量(292.6~317.2粒)略低于北京种群(331.9~355.8粒),但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以从生物学角度来判断北方秋季野外采集的越冬代异色瓢虫均未滞育。  相似文献   

11.
异色瓢虫的人工饲料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994 ̄1995年间,上海进行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室内以人工饲料喂养该种瓢虫成虫时,取得良好效果,在蚜虫缺乏季节,它能完成正常发育,但对雌虫产卵量和孵化率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田间试验表明,用异色瓢虫防治草莓蚜虫,在瓢蚜比例为1:100时,可以不用打药而能有效地控制蚜害。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异色瓢虫色型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白山异色瓢虫色型的考察与研究袁荣才,张富满,文贵柱,于明,王小强,马凤才,曹正爱(通化市农科所海龙135007)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的色斑类型变化极为丰富。Mader(1926~1937)将异色瓢虫归为93个变种、变型。Ko...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野外越冬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成虫体内甘油、脂肪2种物质越冬前的动态变化.[方法]利用动力学方法和重量法,分别测定了其体内甘油和脂肪含量.[结果]昼长及温、湿度共同影响异色瓢虫越冬前体内甘油和脂肪含量的变化;在异色瓢虫越冬前,虫体脂肪含量达到最低值,于部分异色瓢虫越冬期间达到最高值;而虫体甘油含量在异色瓢虫越冬前期及部分异色瓢虫越冬期间达到最高值,在几乎全部异色瓢虫越冬期间降到最低值;甘油、脂肪含量变化与昼长及温、湿度变化呈一定相关性,但不显著.[结论]异色瓢虫体内甘油与脂肪含量在越冬前呈互补变化,在部分及全部异色瓢虫越冬期间均呈现上升和下降相似变化,其相应生化指标可作为异色瓢虫越冬的指示.  相似文献   

14.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行为观察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潜力。【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评价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观察并总结异色瓢虫的捕食行为特点。【结果】通过观察,发现异色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幼虫主要经过静止、搜寻、试探、取食和爬行5种行为,其中异色瓢虫成虫捕食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时出现3对足抱握猎物的现象。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96.08和161.29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390 6和1.451 4,处理时间分别为0.005 1和0.006 2 d;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5.36和41.84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45 7和1.271 0,处理时间分别为0.015 3和0.023 9 d,即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强于4龄幼虫。【结论】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有一定的潜在控害能力,可用于防控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15.
三种捕食性瓢虫的种间竞争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甦  谭晓玲  徐红星  张帆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9):3980-3987
【目的】明确多种捕食性天敌田间混合释放后的种群动态,探索瓢虫种间干扰的行为学基础和在生态位上的竞争关系。【方法】在田间农业生态系统中混合释放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及多异瓢虫,对种群发展动态连续监测;在室内对3种瓢虫的1龄幼虫对卵及4龄幼虫之间互残现象进行观察;对自然生境中3种瓢虫的猎物资源进行确认和资源等级划分,并计算各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系数。【结果】3种捕食性瓢虫在混合种群释放后个体数量均线性上升,异色瓢虫的上升速率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各瓢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瓢虫的卵和幼虫,其中异色瓢虫攻击取食卵的能力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异色瓢虫4龄幼虫在互残后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且伤残比例仅为龟纹瓢虫的22.3%及多异瓢虫的29.8%。基于田间观测结果,异色瓢虫共取食17种猎物,占总量89.5%,龟纹瓢虫共取食12种猎物,占总量的63.2%,多异瓢虫共取食9种猎物,占总量的47.4%。计算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和多异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13,0.393和0.304;所得生态位重叠系数异色瓢虫与龟纹瓢虫为0.992,龟纹瓢虫与多异瓢虫为0.983,异色瓢虫与多异瓢虫为0.964。【结论】异色瓢虫与其它捕食性瓢虫在田间释放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作用。异色瓢虫可以通过较高的种间互残及攻击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在营养水平低下情况时的生存概率。异色瓢虫的生态位宽度高,且与其它瓢虫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因此异色瓢虫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同生态位其它捕食性瓢虫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6.
王涛  张悦  孙玉刚  王金秀  韩军  郭喜军  张发明  曲爱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86-17287,17290
[目的]探究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杨树主要蚜虫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的捕食选择趋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特定空间内,测定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2种蚜虫不同密度值下的捕食量。[结果]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种群数量同步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1~0,EI值是在0~-1范围内依次减少,且数值变化幅度较少,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喜好捕食白毛蚜略高于白杨毛蚜;当白杨毛蚜数量不变、白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1~∞,EI值在0~+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毛蚜;当白毛蚜数量不变、白杨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在+1~0范围内依次减少,EI值在0~-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杨毛蚜。捕食量结果同选择指数。[结论]异色瓢虫显现变种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的捕食选择趋性取决于2种蚜虫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物测试法,观测了异色瓢虫十九斑变种对不同寄主上的不同蚜虫的定向和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帖梗海棠、毛白杨、柳树在正常的生长状况下,不会产生引诱异色瓢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在这些植物受到蚜虫危害以后,会释放出引诱异色瓢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而紫藤在正常的生长状况下和蚜虫危害后,都会产生排斥异色瓢虫的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18.
1991~1992年在陕北和关中系统调查,初步查明芦笋小管蚜(BrachycorynellaasparagiMordvilko)的天敌有40种,其中蚜茧蜂2种,蚜霉菌1种,瓢虫11种,草蛉4种,食蚜蝇7种,捕食蝽5种,蜘蛛10种。主要类群为瓢虫,陕北以多异瓢虫Hippodaniia(Adonia)veriedata(Oeze)为主,关中的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lempunclalaL.和异色瓢虫Harnioniaaxyridis(Palaas)最多。陕北的天敌数量比关中多1.18倍。天敌高峰关中为6月中旬,陕北为7月10日左右,略晚于蚜虫高峰。异色瓢虫捕食芦笋小管蚜的功能反应研究表明,随着虫龄的增大,瓢虫对猎物的处理时间缩短,取食量增大。成虫处理猎物的时间极短,但取食量则较低。  相似文献   

19.
室内以单头饲养的方法,比较了取食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以下简称转基因741杨)中抗Pb17,高抗Pb29和对照741杨的白杨毛蚜对异色瓢虫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741杨相比,取食中抗Pb17和高抗Pb29的白杨毛蚜都对异色瓢虫的幼虫死亡率和蛹期死亡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对各个的发育历期影响不显著,但都显著的降低了异色瓢虫蛹期的发育时间;对成虫的体重、性比和羽化率没有影响。取食中抗Pb17与高抗Pb29和对照741杨上白杨毛蚜的异色瓢虫的生存曲线变化趋势相近。  相似文献   

20.
异色瓢虫低温胁迫下过冷却点变化及抗寒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在东北地区以成虫越冬,具有非常强的抗寒能力。以过冷却点和抗寒基因的mRNA水平变化作为瓢虫抗寒性能指标,探索低温胁迫提高瓢虫抗寒的作用。【方法】将野外采集到的异色瓢虫通过0、5和10℃ 3种不同温度,进行2、12和24 h 3种时间的低温胁迫处理,测定过冷却点的变化,得到最佳低温胁迫条件。以室内饲养的异色瓢虫作为对照组,分别在5℃低温条件下储存10、20和30 d,测定过冷却点变化和存活情况。根据转录组和数字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DGE)数据分析确定6个重要抗寒基因,选择18S作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异色瓢虫6个重要抗寒基因在低温胁迫和保存时m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在抗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5℃低温胁迫12 h能够显著降低异色瓢虫的过冷却点。在低温保存过程中,低温胁迫组异色瓢虫过冷却点和存活率低于未进行低温胁迫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HSP21.4、trehalase、transketolase、ATP-grasp fold domain protein和dopa decarboxylase在低温胁迫过程中表达量上调,而erythrocyte binding protein的表达量下调。且在低温保存过程中HSP21.4一直处于高表达状态,显著高于未进行低温胁迫组,其余5个基因在低温保存过程中处于低表达状态,显著低于未进行低温胁迫组。【结论】低温胁迫能够降低异色瓢虫的过冷却点,但不一定能够提高夏季野外耐高温异色瓢虫的存活能力。HSP21.4和erythrocyte binding protein分别通过高表达和低表达来提高异色瓢虫的抗寒能力,而trehalase、transketolase、ATP-grasp fold domain protein和dopadecarboxylase通过在低温胁迫过程中高表达,保护异色瓢虫抵御寒冷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