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浮游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6~10月和1996年6~8月对中国对虾单养及其与台湾红非鲫、菲律宾蛤仔、海湾扇贝或缢蛏的不同混养实验围隔浮游生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养殖管理措施和放养种类对围隔浮游生物种类和生物量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前者往往具主要作用。投饵养殖时围隔浮游植物以20μm以下的种类为主,生物量较低,其中混养台湾红非鲫的围隔叶绿素a(Chl-a)相对较高,混养菲律宾蛤仔的围隔Chl-a较低;在投饵的基础上施肥后甲藻等鞭毛藻类易大量发生成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单纯投饵时有所升高,但单养和混养对围隔Chl-a的影响不明显。非鲫捕食往往导致大型桡足类在浮游动物生物量中的比例下降,贝类则通过食物竞争同时使桡足类生物量降低和种类小型化,由于非鲫与海产贝类的食物灶存在一定分化,二者混养至少对贝类有利,因此鱼虾贝混养应较鱼虾混养或虾贝混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不同单养及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水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岩 《水产学报》1999,23(4):350-356
1995年6~10月和1996年6~8月对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的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围隔中盐度、总氮、总磷和化学耗氧量(COD)在雨季前逐渐升高,进入雨季后降低;投饵养殖时围隔中磷浓度较低氮浓度较高,其中混养中国对虾和台湾红罗非鱼的围隔活性磷(PO4-P)浓度相对较高,混养对虾与菲律宾蛤仔的围隔氨氮(NH3-N)浓度较高,投铒兼酌情施肥养殖时围隔中氮浓度较低磷浓度较高,其中混养中国对虾与缢蛏  相似文献   

3.
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岩 《水产学报》1999,23(2):138-143
1995年和1996年夏秋季进行的围隔实验表明投饵养殖时浮游植物毛初级生产力较低,水呼吸相对较高,多数围隔中毛初级生产力/水呼吸〈1,其中混养中国对虾和台湾红罗非鱼的围隔中毛初级生产力较高,而混养中国对虾,台湾红罗非鱼和菲律宾蛤仔的围隔中毛初级生产力最低;在投饵基础上酌情施肥后围隔毛初级生产力同于投饵养殖时,毛初级生产力/水呼吸〉1,但单养中国对虾,对虾与罗非鱼混养和对虾与海湾扇贝或缢蛏混养的围隔  相似文献   

4.
卢敬让 《水产学报》1997,21(2):158-164
于1995年6-9月间在施肥鱼贝混养生态系中,实验研究了搭配养殖菲律宾蛤仔对浮游生物的效应和浮游生物对菲律宾蛤仔养殖的影响。在浮游生物群落构成方面,菲律宾蛤仔使蓝藻、甲藻和浮游桡足类显著减少。对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与养殖密度有关,而浮游生物丰度和初级生产力在时间上的变化又与营养盐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虾池不同综合养殖系统效率和效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吉桥 《水产学报》1999,23(1):45-52
利用50个5.0×5.0×1.8m陆基围隔研究了中国对虾与台湾红罗非鱼、海湾扇贝和缢蛏投饵或施肥混养及鲈鱼与中国对虾和台湾红罗非鱼混养最佳结构的生态效率、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几种综合养殖系统最佳结构下各种养殖对象对N的绝对利用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鲈鱼-对虾-罗非鱼(30.91%)>对虾-海湾扇贝(21.09%)>对虾-罗非鱼施肥混养(20.12%)>对虾-罗非鱼投饵混养(17.81%)>对虾-缢蛏(16.93%)>单养对虾(11.52%);对P的绝对利用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对虾-缢蛏(16.08%)>鲈鱼-对虾-罗非鱼(12.83%)>对虾-罗非鱼投饵混养(12.63%)>单养对虾(10.88%)>对虾-海湾扇贝(6.01%)>对虾-罗非鱼施肥混养(4.04%);其产出投入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对虾-罗非鱼投饵混养(1.99)>对虾-罗非鱼施肥混养(1.98)>对虾-海湾扇贝(1.53)>单养对虾(1.38)>鲈鱼-对虾-罗非鱼(1.30)>对虾-缢蛏(1.23)。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是我国重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基地,为探究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及其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Ecopath模型法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并利用Ecosim模块动态分析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潜在影响,同时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及种群水平的碳收支情况。结果显示,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为239.9 t/km2,虽然整体水平尚未达到生态容量,但局部养殖区域已远超出了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当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从当前增加至生态容量时,生态系统总流量、容量、优势度和循环指数分别提高了16.0%、3.9%、47.1%和103.0%,而熵值降低了10.4%,表明此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成熟度与稳定性,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至生态容量10倍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崩溃;菲律宾蛤仔个体在1个养殖周期内约摄取3 310.1 mg C,其中约46.2%的碳沉降至海底,约13.2%的碳通过收获移出,如按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计算,胶州湾每年将有1.5万t碳以生物沉积形式沉降至海底,有0.6万t碳以收获形式移出。研究结果为指导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阐明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生物学研究基础上,对菲律宾蛤仔在 27. 0~-1. 7℃范围内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存活率,失重率及保活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确定了菲律宾蛤仔的保活工艺和方法。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的最肥季节为每年的 3~ 7月,出肉率(干物计)最高可达 10%;(2)最低保活温度为-1.7℃;(3)-1.0~-1.7℃可保活13天,存活率91%;(4)-1.0~1.7℃保活,保活时间最长,失重率也低,主要化学成分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死亡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mpes philippinarum)底播增殖区进行了逐月定点采样,将样品带回放于实验室内水族箱暂养,每站随机取样,共对3269个个体进行了基本生物学特性测定,研究了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底播增殖菲律宾蛤仔苗种的平均个体质量0.26g、平均壳长11.1mm;底播蛤仔与野生蛤仔在生长规律上基本一致,春末至秋初(4~9月)是其主要生长期;1~3龄期间个体生长速度较快,1~2龄、2~3龄,个体质量分别增长3.88g和4.02g;1~2龄生物量增长最快,2~3龄由于死亡率增大,其生物量增长缓慢;1~3龄蛤仔软体部的生长速度快于贝壳,5~6月是菲律宾蛤仔的繁殖肥育期。根据个体生长特性,3龄为最佳采捕年龄;根据目前的养殖状况,2龄蛤仔已达到商品规格,从生物量上分析,采捕2龄蛤仔收益最高;6月是最佳的捕获时期。蛤仔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温是影响菲律宾蛤仔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42—649]  相似文献   

9.
汕尾港菲律宾蛤仔繁殖与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广东省汕尾港菲律宾蛤仔的产卵季节、壳长生长和体重生长等的研究结果。汕尾港的菲律宾蛤仔有别于我国其他海区的菲律宾蛤仔.其产卵期长达7~8个月(增加了4~5个月).长成商品规格只需15个月。  相似文献   

10.
桑沟湾楮岛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床周边存在大量的底栖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摸清菲律宾蛤仔的生理活动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2016年5~7月,在菲律宾蛤仔和大叶藻集中分布区,评估了菲律宾蛤仔种群资源量,现场流水法测定了菲律宾蛤仔个体水平的摄食、代谢生理,围隔实验法探讨了种群水平蛤仔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桑沟湾楮岛大叶藻床海区菲律宾蛤仔的平均生物量为(572.00±20.23) ind./m2,大(壳长为3.50~4.10 cm)、中(壳长为3.00~3.50 cm)、小(壳长为2.00~3.00 cm)规格各占9.01%、43.60%和47.38%。菲律宾蛤仔的排氨率、耗氧率、滤水率、摄食率分别为(0.44±0.15)~(1.40±0.35) μmol/(ind.·h)、(0.21±0.02)~(0.33± 0.08) mg/(ind.·h)、(0.69±0.38)~(0.83±0.66) L/(ind.·h)和(2.57±0.41)~(3.41±0.68) mg/(ind.·h),且都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围隔实验设有3个实验组(蛤仔组、大叶藻组和大叶藻+蛤仔组),1个空白组,每组3个平行(大叶藻30茎枝左右、蛤仔15个左右),实验进行4 h。研究表明,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和大叶藻组间的溶氧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与其他3组的氨氮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与空白组的水体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叶藻组与空白组差异不显著(P>0.05)。桑沟湾楮岛海区菲律宾蛤仔养殖面积约为0.5 km2,蛤仔每天可以过滤46 t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并为大叶藻提供0.4 t的氨氮。本研究为深入揭示大叶藻海区菲律宾蛤仔的生态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6年4~6月,对胶州湾内的菲律宾蛤仔连续取样,将性腺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组织切片4~6μm,H.E染色,显微照相显示菲律宾蛤仔卵巢和精巢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性腺在4月初开始进入繁殖初期的快速发育,4月中和4月底生殖细胞已明显增大,至5月上旬染滤已被成熟的生殖细胞充满,5月中旬前后生殖细胞被分批排放,5月下旬和6月上旬性腺进入休止状态,至此,形成了一个繁殖期,在繁殖期内,高龄贝比低龄贝发育  相似文献   

12.
静水海水池塘投饵养殖非鲫的鱼产力和负荷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红生 《水产学报》1997,21(2):152-157
用8个3m×8m的实验围隔,研究了静水海水池塘对投饵养殖台湾红非鲫的鱼产力和负荷力。放养量为0.67、1.00、1.33、1.67尾/m^2四个水平。每日投喂颗粒饲料4次,投饵量以鱼体重的3%为基础,再根据鱼的摄食情况加以调整,以1.5h内吃完为准。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蛤仔低温保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菲律宾蛤仔生物学研究基础上,对菲律宾蛤仔在27.0 ̄-1.7℃范围内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存活率,失重率及保活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确定了菲律宾蛤仔的保活工艺和方法。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的最肥季节为每年的3 ̄7月,出肉率(干物计)最高可达10%;(2)最低保活温度为-1.7℃;(3)-1.0 ̄-1.7℃可保活13天,存活率91%;(4)-1.0 ̄1.7℃保活,保活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4.
2007~2008年在莆田后海围垦区进行菲律宾蛤仔反季节高滩位高效生态养殖,收获的菲律宾蛤仔平均规格115粒/kg,平均产量6247.5kg/hm2,较传统养殖模式提高效益28%。藻类池与养殖池浮游植物有34种,优势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msigmoides、利马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新月拟菱形藻Nitzschiella closterium、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中肋骨条藻在不同的月份中均为最主要的优势种。不同月份各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02~190)×104cells/L。2007年11月与2008年3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2008年1、2月藻类细胞丰度相对较低。通过对池中水温、透明度、无机氮、无机磷、DO、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分析,说明菲律宾蛤仔池大量施肥已很大程度影响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细胞丰度。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较好、均匀度较低、优势度高,菲律宾蛤仔适口饵料中肋骨条藻等优势种类大量繁殖,有利于提高菲律宾蛤仔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本项目利用2hm2(30亩)虾池,进行对虾、海鲋鱼、菲律宾蛤仔、梭子蟹混养,常规养殖管理,养殖8个月,净收入4.89万元,取得较好经济效益。1池塘的选择选择池塘养殖时必须根据菲律宾蛤仔与梭子蟹的生活习性,地质适宜,以软泥沙质为好,要求进、排水方便,养殖水源水肥无污染,水位保持1.3 m以上,盐度不低于20。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日本对虾与菲律宾蛤仔混养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试验池投入产出比为1:3.7,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受控实验条件下,模拟了重金属铜、铅、镉在海水-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中的累积和传递,测定了小球藻、菲律宾蛤仔对铜、铅、镉的富集系数以及铜、铅、镉在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上的传递系数。结果显示,随着海水中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小球藻、菲律宾蛤仔体内的重金属含量逐渐增大,小球藻对铜、铅、镉离子的富集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626~3161、3295~7799、5438~9313;蛤仔对Cu、Pb、Cd的富集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364~821、1089~1936、245~736;生物传递因子变化范围分别为0.22~0.26、0.25~0.46、0.03~0.14。在本实验条件下,小球藻对Cu、Pb、Cd的富集系数远大于菲律宾蛤仔,Cu、Pb、Cd在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上没有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水产研究所在总结牙鲆陆地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港湾放流增殖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牙鲆养殖业基础设施完善和技术领先的双重优势,通过对沙泥底质池塘进行技术改造,探索出牙鲆与日本对虾、菲律宾蛤仔池塘混养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牙鲆生长速度、商品鱼品质,有效挖掘池塘综合利用潜力,而且降低了常规养殖病害发生几率,经济与生态效益显著。一、养殖池塘条件传统的沙质、沙泥底质养虾池通过人工挖深、堤坝加固、进排水闸门维修等项改造,即可成为较为理想的牙鲆与日本对虾、菲律宾蛤仔混养池塘。单个池塘有效…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海水陆基实验围隔优化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的混养结构。实验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蟹-虾(CS)、蟹-虾-贝(CSB)、蟹-虾-贝-藻(CSBJ1、CSBJ2和CSBJ3),以梭子蟹单养为对照(C),每个处理组设置了4个重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梭子蟹个体规格差异不显著(P0.05),产量以CSBJ2处理组最高;CSBJ1和CSBJ2组凡纳滨对虾的平均体重、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凡纳滨对虾产量以CSBJ2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混养江蓠处理组菲律宾蛤仔成活率显著提高,但产量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养殖期间,CSBJ2处理组亚硝氮含量总体上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混养江蓠各处理水体氨氮浓度养殖后期均显著降低(P0.05),而CSBJ1和CSBJ2组总氮和总磷浓度在中后期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本研究表明,虾蟹贝混养系统中搭配适宜密度的菊花江蓠,可以有效改善水质,减少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以及氨氮、亚硝氮等有害物质含量,提高梭子蟹和对虾的产量和成活率及菲律宾蛤仔的成活率。在本研究条件下,虾、蟹、贝和江蓠混养的最佳配比为三疣梭子蟹6ind/m2,凡纳滨对虾45ind/m2,菲律宾蛤仔30ind/m2和菊花江蓠0.36kg/m2。  相似文献   

20.
虾池混养菲律宾蛤仔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宸 《水产科技情报》2000,27(4):147-148
报道了虾池混养菲律宾蛤仔的技术措施,试验池产量达19.87t/hm^2,成活率72.3%,投入产出比为1:4.5,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