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葱的CPD带型,为大葱的染色体识别提供标记,了解大葱染色体DNA序列的分子特征。[方法]采用去壁火焰干燥法制备大葱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用CPD(PI和DAPI组合)对大葱染色体进行染色,结合常规的染色体测量,对大葱进行核型分析。[结果]CPD染色后,大葱的所有染色体的端点区都显示了红色的CPD带;大葱的核型公式为2n=2x=16=14m+2st(SAT)。[结论]根据CPD带,可对大葱的染色体进行更加准确的识别;大葱的所有染色体的端点区都含有GC丰富的DNA序列;CPD染色可为葱属植物的物种鉴定、系统分类与进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DNA分子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花生染色体较小,染色体细胞学标记少,细胞遗传研究相对滞后,染色体分类识别困难的问题,建立能够准确区分栽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A、B染色体组的新核型,提高染色体识别准确率,以揭示栽培花生和野生供体亲本的染色体对应关系,鉴定栽培种花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体。【方法】以花生栽培种(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的2个可能供体亲本即花生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2n=2x=20,BB)和Arachis ipaënsis(2n=2x=20,AA)全基因组DNA及5S rDNA和45S rDNA为探针,利用顺序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技术(简称顺序GISH-FISH)结合DAPI染色,在准确区分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对花生栽培品种Z5163及其供体亲本染色体进行分析,建立花生栽培种新核型,并利用该核型对其他栽培品种的染色体进行分析,以探讨该核型的应用潜力和栽培花生染色体组成特点。【结果】以A. ipaënsisA.duranensis全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分析表明,以A. ipaënsis为探针在花生栽培种20条B组染色体上能够产生清晰稳定的杂交信号,在A组染色体上没有信号,而以A.duranensis为探针,只在18条A组染色体能产生信号,但1对A组的小染色体“A染色体”不易被区分,因此,以A. ipaënsis为探针可以准确区分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综合5S rDNA和45S rDNA Mc-FISH和DAPI染色分析,发现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DAPI带纹、5S rDNA和45S rDNA的分布分别与A.duranensisA. ipaënsis一致,此结果支持A.duranensisA.ipaënsis是花生栽培种的供体亲本。DAPI染色结果显示,A. ipaënsis及花生栽培种的B组染色体均有14条染色体显示着丝粒带纹,明显多于前人报道,表明仅利用DAPI染色来区分花生栽培种A、B组染色体的方法具有局限性。综合DAPI染色、rDNA、A.duranensisA. ipaënsis基因组探针进行顺序GISH-FISH分析,建立了可以准确识别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新核型。然后利用该核型对3个栽培种品种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分析,首次发现一个自发的花生染色体代换系MS B1(A1),揭示了栽培花生染色体B1与A1之间存在部分同源关系。【结论】野生花生A. duranensisA. ipaënsis分别与栽培花生A和B基因组染色体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建立的基于GISH-FISH和DAPI染色的栽培花生新核型,不但可以准确区分大部分A、B组染色体,而且还能识别栽培花生在多倍体化和人工进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发的染色体变异,揭示A、B组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梭罗草的开发利用和遗传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方法]利用根尖压片法对梭罗草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梭罗草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42,其中包括16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4对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2n=6x=32m+8sm(4SAT)+2st;梭罗草体细胞染色体组的总长度为178.26μm,平均长度为8.48μm,染色体长度的变化范围为2.93%~8.40%;按照stebbins的核型分类标准,其核型属于2B型。[结论]梭罗草为染色体组基数x=7的六倍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沙苑子染色体的数目及核型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根尖用0.002 mol/L 8-羟基喹啉处理3 h,卡诺固定液固定30 min以上,1 mol/L盐酸水解5 min,卡宝品红染色5 min,然后制片。[结果]沙苑子的染色体是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16,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0m(2SAT)+4sm+2st,第8号染色体有随体,核型类型为“2B”型。  相似文献   

5.
黄俊  赵应学  刘喜华  王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538-15539
[目的]对药用植物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et C.F.Liang)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常规压片方法,并结合显微摄影对广西莪术染色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广西莪术细胞染色体数为2n=84,核型公式K(2n)=84=70m+6M+4sm+4T,核型为"1B"型。[结论]广西莪术染色体的核型属于较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以45S r DNA作探针对海岛棉体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出6个强的荧光信号(4大2小),结合DAPI图像观察发现信号分布在各自染色体随体位置,称为NOR(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信号。以二倍体A基因组棉种亚洲棉基因组DNA(g DNA)为探针对海岛棉进行FISH,结果发现52条染色体中有无杂交信号的各占一半,荧光信号分布在较长的A亚组染色体上,直接区分开海岛棉A、D亚组染色体,直观证实了海岛棉的异源双二倍体起源。以45S r DNA和A组棉种亚洲棉g DNA作探针对海岛棉进行双色FISH时,结果发现海岛棉染色体上既检测到了6个强的NOR信号又检测出了g DNA杂交信号,且清楚观察到2个NOR信号分布在A亚组上,另4个在D亚组上。基于该双色FISH图像的核型分析表明,海岛棉的核型公式为:2n=4x=52=40m(2 SAT)+12sm(4 SAT),属于2A类型,且有3对随体,其中1对定位于A9号染色体,属于中部着丝点(m)类型;另2对分别定位于D8和D12号染色体上,属于近中部着丝点(sm)类型;且发现海岛棉A亚组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的并非全部大于D亚组,两亚组染色体间在长度上存在交叉,说明基于FISH的核型分析比传统方法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进行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显示,杂交信号沿所有染色体的全长分布,染色体着丝粒区、近着丝粒区和部分DAPI深染的区域存在强烈的杂交信号,染色体远端的杂交信号偏弱,染色体上存在少数未观察到杂交信号的DAPI深染区域.花生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染色体杂交带型,这说明基因区成簇分布在小的染色体区域并被重复序列间隔开.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FISH核型,分析明确不同来源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FISH核型特点,比较不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及其与普通小麦的FISH核型差异。【方法】以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Oligo-pTa535和Oligo-pSc119.2为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分析pTa535和pSc119.2在不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四倍体小麦和普通小麦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分布特点;以禾本科植物着丝粒专化寡核苷酸Oligo-CCS1为探针,明确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着丝粒位置,测量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相关参数;通过FISH核型比较明确不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及其与小麦核型的多态性差异。【结果】Oligo-pTa535主要分布在小麦的D和A组染色体上,在小麦的B组染色体上仅有零星分布,在5份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染色体中未显示Oligo-pTa535杂交信号。Oligo-pSc119.2杂交信号主要分布在小麦的B组染色体上,在小麦的A、D组染色体中分布较少,但在5份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上均有广泛分布。根据Oligo-pTa535和Oligo-pSc119.2杂交信号在小麦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可以将小麦的不同染色体相互区分开来。Oligo-pSc119.2杂交信号在不同倍性、不同品种的小麦B组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基本相似,而不同来源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Oligo-pSc119.2的FISH核型差异较大,甚至在同一细胞内的2条同源染色体上Oligo-pSc119.2杂交信号的分布也具有明显差异。不同来源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与小麦B染色体组的FISH核型存在明显差异。PI542238的7对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4=14m。其余4份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4S染色体均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皆为2n=14=12m+2sm。【结论】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上含有丰富的与pSc119.2高度同源的重复序列,不含有与pTa535高度同源的重复序列。不同来源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之间以及同一来源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个体间甚至同一个体内的同源染色体间在pSc119.2的分布上均具有遗传多样性。以Oligo-pSc119.2为探针建立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FISH核型与小麦B组染色体的核型具有显著差异。利用荧光标记的Oligo-pTa535和Oligo-pSc119.2为探针进行FISH分析,可以准确区分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不同染色体,并能将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与小麦的染色体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
梅芳  李晓玲  张德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11-12112,12115
[目的]研究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宜昌百合染色体核型,为研究宜昌百合遗传多样性、起源及系统演化提供一定的细胞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制片法对神农架保护区的宜昌百合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神农架保护区宜昌百合染色体数目为2n=2x=24,染色体基数x=12,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2x=24=4m(2SAT)+2sm+8st+10 t,主要由端部和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4=4L+4M2+14M1+2S,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9.66%,属于"3B"型。[结论]神农架宜昌百合在百合属植物系统演化上处于比较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秭归空心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秭归空心李系统及其染色体组的演化和进化地位。[方法]取秭归空心李,根尖压片法制片、镜检、拍照,并对50个染色体状态分散良好的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结果]秭归空心李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染色体基数为x=7,核型公式为2n=2x=14=8m+2Sm+2st+2T,即有4对属于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属于近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属于近端部着丝点区染色体及1对属于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中的“2B”类型,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8.02%~23.28%,臂比变化范围为1.28-∞。最长与最短的染色体的长度比为2.90,核型不对称性系数As.K%为66.35%。[结论]从核型分类以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值来看,在系统演化上,秭归空心李属于进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的减数分裂及植物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采自不同地点的5份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Schum ach)材料进行了减数分裂过程及植物学性状观察。结果表明,象草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均为2n=28,多出现后期桥现象,中期I染色体的构型和染色体间的形态都极相似,以二价体为主且多为环状,单价体极少;它们的植物学特征有一定差异,但一些基本性状基本一致,认为它们为象草的不同居群。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们的进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紫色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b cv. Purple)的产量、品质特性及适应性,为其新品种审定及饲草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紫色象草为研究对象,20072009年在广西南宁、凌云和天等参加品种比较试验,2011~2013年在海南澹州、福建福州和广东湛江参加品种区域性试验,测定其株高、干草产量、茎叶比、营养成分等综合性状,并与热研4号王草(P. purpureum ×P. americanum cv. Reyan No.4)和桂闽引象草(P. purpureum Schum cv. Guiminyin)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紫色象草的平均株高706.54 cm,比热研4号王草、桂闽引象草分别低5.92%和8.44%;2007~2009年在广西南宁、凌云和天等3个试验点的平均十草产量为32.74±3.28 t/ha,2011-2013年在海南澹州、福建福州和广东湛江3个区域性试验点的平均十草产量为22.41±2.23 t/hm2,干草产量虽然比两个对照品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紫色象草的茎叶比0.98:1。与热研4号王草和桂闽引象草相比,其干物质中的粗纤维分别降低4.76%和2.78%,中性洗涤纤维降低5.07%和2.22%,酸性洗涤纤维降低2.54%和1.99%;而粗脂肪分别提高64.29%和43.75%,钙含量提高28.00%和33.33%,磷含量提高9.68%和22.73%,氨基酸总量提高43.23%和68.41%,叶片花青素含量显著提高400.00%和216.90%(P<0.05)。[结论]紫色象草的适应性强,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饲养草食动物的优质牧草新品种,适合在我国南方地区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杨旭  代西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325-6327
[目的]建立一套简单易行的染色体压片技术,获得水稻染色体资料。[方法]以水稻根尖和花药为材料,采用改进后的压片法进行制片,对水稻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取像。[结果]水稻有丝分裂包括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5个时期,中期的染色体缩至最短,是观察与研究染色体的好时期。水稻减数分裂包括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 2个过程,其中在减数分裂I 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复制,减数分裂Ⅱ过程中仅发生了细胞分裂。[结论]改进后的水稻染色体压片技术能够获得准确的染色体资料,可为育种和遗传操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CDD genomes of Oryza alta and Oryza latifolia. [Method] Total DNA of Oryza officinalis (C-genome) was used as a probe for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on metaphase chromosomes from Oryza alta and Oryza latifolia, respectively. [Result] Under certain post-hybridization washing stringencies, C- and D-genome could be distinguished in CCDD genome type; there were huge differences in some CC chromosomes of Oryza alta, Oryza latifolia, and Oryza officinalis. The genome of Oryza latifolia was more original. [Conclu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Oryza species with identical genome type may facilitate to elucidate the possible approaches to plant genome evolution and species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5.
甘蓝2号染色体的高分辨率5S rDNA荧光原位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羽衣甘蓝5S rDNA 的染色体定位和拷贝数分析,为进一步利用FISH进行2号染色体基因定位和细胞遗传图谱构建奠定基础。【方法】以羽衣甘蓝为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DIG标记的5S rDNA探针定位于不同分辨率的绒毡层细胞中期染色体、粗线期染色体以及伸长DNA纤维上。【结果】在中期染色体和粗线期染色体上,都同时获得3个杂交信号位点(a、b、c),且位于2号染色体的长臂近着丝粒区域,其信号强度为b>a>c;而在伸长DNA纤维上,出现了3种不同长度的念珠状长链(a、b、c), 其物理大小分别为257、359和134 kb,这3种长链分别与3个信号位点形成一一对应关系。【结论】在羽衣甘蓝2号染色体上存在3个串联重复位点,粗略估算出3个5S rDNA位点的拷贝数分别为510、712和266。  相似文献   

16.
为狼尾草属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保护、利用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压片法对杂交狼尾草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牧草的染色体基数为x=7,均为3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1条。杂交狼尾草的核型公式2n=3x=21=18m(6SAT)+3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I.R.L=6S+3M1+6M2+6L,第1组和第5组染色体含有随体;桂牧1号杂交象草核型公式2n=3x=21=3m+18sm,染色体相对长组成I.R.L=6S+6M1+3M2+6L,未发现随体。杂交狼尾草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为60.79%和65.06%,分别属于1B型和2B型,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进化程度高于杂交狼尾草。  相似文献   

17.
沅水五强溪水库斑点叉尾鮰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沅水五强溪水库引进外来物种斑点叉尾鮰的体细胞染色体组型。[方法]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和秋水仙素胸腔注射,取活体肾细胞低渗、固定、火焰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沅水五强溪水库引进外来物种斑点叉尾鮰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斑点叉尾鮰中期染色体二倍体数为2N=58,染色体配成29对,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5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7对。核型公式为2N=8M+10SM+26ST+14T,染色体臂数(NF)=76。[结论]该研究可为洞庭湖区斑点叉尾鮰的种质资源保护、遗传育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探讨引进外来种对本地相近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影响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灵菊七(Gynura medica)的细胞染色体特点,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方法]以灵菊七幼苗茎尖为材料,从上午6:30~10:30,每隔20 min取材一次,采用常规制片技术制片,显微镜观察中期分裂相细胞,对染色体完全分散开的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结果]在染色体分散良好的102个中期分裂相细胞中,有96.08%含20条染色体,3.92%含40条染色体;同时结果表明上午7:50~9:30取材较佳。[结论]G.medica为二倍体植物,体细胞含有10对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20 m,染色体核型属于1A型。该研究结果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能源植物象草中克隆出参与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CCR)的cDNA序列及全长DNA序列,进而分析其序列特征。[方法]采用传统RT-PCR及RACE技术克隆象草CCR序列,并利用NCBI,ProtParam,ProtScale,TMHMM,TargetP,SignalP,Pfam20.0,Prosite,Swiss-Model和ClustalW2等在线分析程序以及DNAman,DNAstar和MEGA5软件对得到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得到了象草CCR包含编码区和3’非翻译区的长为1316bp的cDNA序列以及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的全长为6133bp的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知,象草CCR基因编码长为369个氨基酸的蛋白,该蛋白二级结构元件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属于依赖NAD表异构酶/脱氢酶家族,其辅助因子结合区域和底物结合位点高度保守。[结论]成功从象草中克隆出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它具有CCR同源基因典型的特征。获得的各种生物信息学数据为今后开展此酶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象草的更好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1材料与方法1.1植物材料和染色体制片药用野生稻稻株1589由广东省国家野生稻圃提供,宽叶野生稻IRW6和高杆野生稻IRW41由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院士提供,试验材料情况见表1。染色体制片分别参照Yan等和Ren等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