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A.flavus菌株产毒性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eVogel氏法对福建省花生主产区分离到的254个A.flavus菌株产毒性进行研究。产毒菌株率为62.6%,其中低毒菌株占46.1%、中毒菌株占14.2%、高毒菌株占2.4%。惠安、莆田、福清、平潭4个县(市)产毒菌株率在70%以上。A.flavus菌株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产毒菌株比非产毒菌株致病性强,差异显著;低毒与高毒菌株间致病性差异不显著。同一产毒类型菌株间致病性有强弱分化,不同花生  相似文献   

2.
1999年春季在福建省惠安、福清两花生主产区,对国外引进的5个抗黄曲霉花生品种进行力及收获前籽粒田间A.flavus自然感染研究。结果表明,5个抗病品种的田间抗性表现与室内鉴定结果相一致。均表现为抗黄曲霉侵入。但产量均比我省当家品种泉花10号显著减产,减产幅度为29.8%-42.7%,其中ICGV91287稳定性比对照种好,ICGV94449A、J11稳定性与对照种差异不显著,ICGV94449B  相似文献   

3.
花生品种抗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产毒的黄曲霉孢子接种花生仁,测定接种后种子感染率和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对853份花生种质资源进行了筛选鉴定。鉴定出701,702,超小粒1号和超小粒2号4个抗抗黄曲霉素的花生品种,其接种感染率3年平均依次为13.3%,14.1%,16.1/%和13.7%,对照种桂花14号4年平均为95.2%。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种植花生的土壤及刚收获的花生果的霉菌污染情况。[方法]分别对山东省3个花生主产区日照、青岛和临沂种植花生的田间土壤和刚收获的花生果进行了调查研究,重点对产毒霉菌,特别是黄曲霉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山东花生主产区3个地区的产毒霉菌污染情况很低,且最受世界食品安全关注的黄曲霉检出率很低,只检出3株,其中青岛检出2株,临沂检出1株,说明山东花生主产区的花生生长土壤环境很好,有利于花生安全生产的实现。[结论]研究对于探讨花生种植地黄曲霉毒素污染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极易侵染花生等农产品,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高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重大的农业经济损失。【目的】在前期明确我国黄曲霉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明不同产毒力、不同地理来源的花生黄曲霉侵染特征,为抗黄曲霉花生品种选育,以及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预警与源头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从我国东北早熟花生区、北方大花生区、长江流域春夏花生交作区及南方春秋两熟花生区等花生主产区分离出的黄曲霉中挑选出不产毒(ND)、中低产毒(0—1 500 μg·kg-1)和高产毒(>1 500 μg·kg-1)黄曲霉102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浸泡法接种花生种子,进行黄曲霉侵染等级和侵染指数鉴定,分析不同产毒力、不同地理来源黄曲霉的侵染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102株黄曲霉对花生侵染指数分布范围为3.89%—67.50%,侵染指数在31%以上(侵染等级为3级、4级)的中高侵染力菌株占比达54.90%,中高侵染力且高产毒菌株占比为18.63%,主要来自江西樟树和广东湛江;聚类及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株产毒量与侵染指数无显著相关性,但总体上产毒菌株的侵染水平显著高于不产毒菌株,中低产毒和高产毒菌株的侵染指数分别在4级和3级的占比最高;不同地理来源黄曲霉侵染力研究表明,菌株间侵染力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南方和长江流域产区的花生黄曲霉平均侵染指数分别为46.59%、36.12%,侵染指数在3级和4级的占比最高。东北和北方产区黄曲霉平均侵染指数分别为15.72%、27.52%,侵染指数主要分布在1级和2级。其中,南方产区广东省的黄曲霉平均侵染指数最高,为51.89%,东北产区辽宁省的黄曲霉平均侵染指数最低,为15.72%。【结论】明确了花生黄曲霉侵染特征及其与产毒力、地理来源的关系,发现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不同产毒力等级、不同地区菌株侵染力差异显著,高侵染力菌株在南方和长江流域的占比最高。研究结果可对抗黄曲霉花生品种选育和毒素污染风险预警与精准防控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最容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油作物之一,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介绍了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现状与特点,分析了黄曲霉毒素侵染途径和影响因素,并从品种培育、土壤处理、田间管理、收获、干燥、贮藏以及产毒后去除等方面探讨了花生黄曲霉毒素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胚根抑制率测定了8个稻瘟菌株培养滤液毒性、R-069-1菌株的产毒动态及各菌株滤液毒性对湿热灭菌温度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菌株间毒性差异显著,据抑制率大小要分为强毒事毒,弱毒,无毒4个组;R-069-1菌株的产毒动态随培养时间增加而毒性增强,至28天达最大,产毒盛期为8-24  相似文献   

8.
一、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在田间管理、收获、晾晒、贮藏、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常遭受黄曲霉菌的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质,其致毒能力比砒霜强60倍,对人畜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9.
亚麻微生物脱胶技术的研究──1脱胶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地域的16个样品.分离脱胶菌148株,其中麻田土获脱胶菌105株,获得率居首位(35%).复选后60h完成亚麻脱胶的有9株,占所分离脱胶菌的6.1%;72h完成亚麻脱胶的19株,占所分离脱胶菌的12.8%,5株60h完成脱胶的菌株性能测定表明,它们均不分解纤维素,亚麻沤制后纤维外观性状优良;亚麻纤维中果胶残留量均合要求,Ke34和Le10两株脱胶菌尤为突出,果胶钙含量为4.43%和4.8%,折合果胶酸量为4.07%和4.41%;出麻率以Ke34和Le10两株脱胶菌最高,分别为31.13%和30.92%,故均为微生物脱胶的优选菌株.  相似文献   

10.
保护地番茄早疫病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地番茄早疫病主要为害茎、叶柄、叶片及青果。津郊大棚一般在4月中下旬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5月中旬出现第二次高峰,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单斑分离,不产孢菌株占75.6%致病力较强,产孢菌株占24.4%致病力较弱。经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效测定,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防病效果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食油兼用作物,黄曲霉及其毒素分布广、危害大,可贯穿田间、储藏、加工、流通多环节,是威胁花生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因子之一。土壤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是花生感染产毒的主要源头,系统研究花生田间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分布,对开展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和绿色防控意义重大。本文重点研究论述了花生田间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布的影响因素和种群生物地理分布特征等,提出了当前土壤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系统了解辽宁省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选取2019~2020年辽宁省花生集中产地的5个典型县(市)进行了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跟踪调查,每年采集花生样品60份,累计120份。调查数据显示,有13份样品中检出黄曲霉毒素,总含量范围0.528~6.616μg/kg,符合我国及欧盟、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花生果黄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调查结果表明,辽宁花生主产区黄曲霉毒素含量较低,是优质花生产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花生极易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本研究拟在前期创建的花生黄曲霉毒素平衡取样-随机森林预测预警模型基础上,通过系统性应用研究,明确模型主要技术参数与实际应用效果,为预测评估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风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方法】 利用前期建立的花生黄曲霉毒素平衡取样-随机森林风险预警模型,选择1个地理变量(纬度)和3个气候变量(收获前一个月8:00—20:00降水量、平均气压和日平均气温)作为模型数据的关键输入参数,预测2019和2020年我国花生主产区153个主产市(县)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采用免疫亲和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上述产区共2 164份花生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获得这些产区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数据。根据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测定结果,计算模型应用的准确率、精准率、灵敏度和假阳性率,明确应用效果。【结果】 累计预测的153个市(县)中,共预测出125个低风险区,其中116个与实际测定评估结果相吻合,有9个实测评估高风险产区被预测误判为低风险产区(假阴性)。共预测出28个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高风险产区,其中15个与实际测定评估结果相吻合,有13个实测评估低风险产区被预测误判为高风险产区(假阳性)。该模型预测结果的总体准确率达到85.61%,假阴性率为8.49%,假阳性率为5.88%。【结论】 花生黄曲霉毒素平衡取样-随机森林风险预警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出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为科学指导我国产后花生收储与利用,减少黄曲霉毒素污染损失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花生品种(系)抗黄曲霉筛选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若干花生主栽品种、从ICRISAT引进品种及福建农林大学近年来选育的品种(系)为材料,用所分离的产毒力较强的6个菌株接种测定。结果表明,闽花6号等3份品种(系)对黄曲霉AF2菌株表现较抗,侵染率<30%,感染指数<6,明显低于对照抗黄1号和粤油9号,且闽花6号具较宽的抗菌谱,可为花生抗黄曲霉育种提供抗性基因源,而抗黄1号属中感品种。并对花生品种抗黄曲霉病性的鉴定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993~1997年从云南省32个县(市)采集、分离到800余个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单孢菌株。从中选出来自21个县(市)的155个菌株,用日本鉴别品种鉴定,结果可分为78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136.4(出现频率6.5%),较高的有317.4(5.2%)、007(5.2%)、137.4(4.5%)、003(3.2)、007.5(2.6%)。稻瘟病菌的致病谱比1983~1988年的上种有了明显增强,这主要是由于栽培了抗病较强的水稻品种的原因。根据生理小种在各稻作区的组成和分布,评价了稻种资源垂抗基因在各稻作区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91年我国小麦秆锈除四川、河南省局部流行外,其它地区发生较轻,本年度标样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41个县,涉及到94个小麦品种。经分离,鉴定了菌株197份,其中小种21C3出现频事为85.3%,34为8.7%,34C2为4.5%,34C1为1.5%;致病类型21C3-CKH出现频率为57.4%居首位,其次为21C3—CKR,为23.4%。在利用197个菌株对41个Sr单基因系的毒力频率测定中,没有发现对Sr9c,11和21有毒力对菌株;对Sr25,26,30,31,35和38的毒力频率均在2%-6%之间,结果与1990年相似。  相似文献   

17.
以花生种子为试材,采用孢子浓度为1×106(个/ml)的黄曲霉菌接种花生种子,对抗产毒和易产毒品种间4种主要芪化物(resveratrol,ε-viniferin,δ-viniferin,pterostilbene)合成变化,相关抗性酶活性(PAL、POD、PPO)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不同品种间芪化物的合成与抗黄曲霉菌产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生种子芪化物的合成速度与抗产毒有关。在接种黄曲霉菌第3天时,抗产毒品种黔花生3号4种芪化物含量达到峰值,含量为47.37μg/g,为对照的54倍;易产毒品种花育22号芪化物含量仅5.5μg/g;抗产毒品种芪化物含量和相关抗性酶(PAL、POD、PPO)活性都高于易产毒品种;在16个考察的花生品种中,发现了4个芪化物含量较高,病情指数和黄曲霉毒素含量相对较低的花生品种;相关分析发现,不同花生品种芪化物含量与病情指数、黄曲霉毒素B_1和黄曲霉毒素总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89、-0.851、-0.850。因此,花生接种第3天时的芪化物含量可作为筛选和培育花生抗产毒品种的重要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95~1997年对陕西省11个县(市、区)的养鸡场(户)进行了M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3个品种588个鸡群中有199群发生了MD,发病鸡群占33.8%;MD临床表现与鸡的品系有明显相关性;199个发病鸡群死淘率18.9%(26397/139700),其中肉仔鸡群死淘率明显低于蛋用鸡;血清学检查表明,蛋用鸡MD抗体阳性率为15.6%~58.3%,MD抗原阳性率为74.1%~84.4%,而肉仔鸡MD抗体阳性率为4.2%~6.0%,MD抗原阳性率为68.1%~79.2%.经HVT疫苗免疫鸡群仍有39.7%发生了MD.  相似文献   

19.
用筛选出的诱抗剂1000倍液浸水稻种子48h,在培养土旱育秧、普通土旱育秧和普通土水育秧3种育秧方式下,都能显著提高水稻种子成苗率和秧苗的干重,比用植物抗寒剂100倍液浸种效果好。在湖南省19个县(市)38个试验点,用诱抗剂1000倍液浸种,发芽率、成苗率、干重、株高和白根数比对照分别增加4.4%,10.5%,2.2%,1.8%和1.6%,死苗率和病苗率比对照分别降低2.4%和5.6%。  相似文献   

20.
以花生种子为试材,采用孢子浓度为l×l 06(个/ml)的黄曲霉菌接种花生种子,对抗产毒和易产毒品种间4种主要芪化物(resveratrol,ε-viniferin,δ-viniferin,pterostilbene)合成变化,相关抗性酶活性(PAL、POD、PPO)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不同品种间芪化物的合成与抗黄曲霉菌产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生种子芪化物的合成速度与抗产毒有关.在接种黄曲霉菌第3天时,抗产毒品种黔花生3号4种芪化物含量达到峰值,含量为47.37 μg/g,为对照的54倍;易产毒品种花育22号芪化物含量仅5.5 μg/g;抗产毒品种芪化物含量和相关抗性酶(PAL、POD、PPO)活性都高于易产毒品种;在16个考察的花生品种中,发现了4个芪化物含量较高,病情指数和黄曲霉毒素含量相对较低的花生品种;相关分析发现,不同花生品种芪化物含量与病情指数、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总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89、-0.851、-0.850.因此,花生接种第3天时的芪化物含量可作为筛选和培育花生抗产毒品种的重要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