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姚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483-5484
为探讨藏羊肠管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解剖学特点,选取青海海晏的藏系绵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肠管的解剖学指标进行测定,并与小尾寒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藏羊的肠管总长和大肠长度均长于小尾寒羊,差异显著(P〈0.05);而藏羊的小肠总长短于小尾寒羊,差异显著(P〈0.05)。这种解剖学指标的差异与2种动物所处的环境与饲养方式不同有关,藏羊的肠管解剖学特点是其肠道对高原低氧环境以及粗饲放牧方式的一种解剖学适应。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不同海拔地区的动物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利用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得到了低氧适应解剖学依据并挖掘出100多种与低氧适应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初步揭示了一些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牦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物种,是研究高原适应极好的模式动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牦牛的组织解剖、生理生化、低氧适应基因等方面综合分析了牦牛对低氧环境适应的研究进展,为揭示牦牛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和牦牛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不同海拔地区牦牛肌组织线粒体T-AOC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的生物学机制及其高原疾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青海省玛多县和刚察县成年牦牛的心肌、骨骼肌线粒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进行测定。[结果]玛多县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的T-AOC分别为(28.94±5.11)和(17.86±5.98)U/mg蛋白,均显著高于刚察县牦牛。在高原低氧环境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T-AOC显著增加。玛多牦牛心肌线粒体的T-AOC显著高于骨骼肌,且差异显著(P<0.05),而刚察牦牛的心肌、骨骼肌线粒体的T-AOC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牦牛具有对高原低氧环境的显著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海拔地区牦牛组织线粒体LDH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进一步探讨高原动物对高原低氧的适应机制。[方法]测定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300 m左右)和刚察县(海拔3 300 m左右)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玛多县和刚察县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分别为(2472.40±276.58)、(2448.71±494.69)、(3855.07±316.44)、(3882.62±602.87)U/gPro;玛多牦牛的心肌、骨骼肌线粒体中的LDH活性极显著低于刚察牦牛(P<0.01)。[结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牦牛随海拔高度升高对无氧代谢的依赖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研究大通牦牛肺组织对高原低氧适应的组织学特点,选取海拔高度3 700、3 200 m地区的成年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选取海拔高度3 700 m的泽库地区成年牦牛、海拔高度3 200 m的海晏地区成年牦牛作为对照,利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肺组织的显微、超微结构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显示:管径大于100μm的牦牛肺血管平滑肌含量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差异显著(P0.05);管径小于50μm的牦牛肺血管平滑肌含量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少,差异显著(P0.05);牦牛肺气血屏障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变薄,部分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肺脏的结构特点是其能够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基础,也表现出其育种的遗传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薛乾  俞红贤  荆海霞  张勤文  魏青  梁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64-14166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为初生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状态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常规组织学技术及改良甲苯胺蓝色染法,对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内肥大细胞的分布及数量特点进行比较。[结果]1日龄牦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向后呈显著增多趋势(P〈0.05),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最多。1日龄黄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多,而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少。2种动物相同小肠肠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显著(P〈0.05),1日龄牦牛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1日龄黄牛,但其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黄牛。[结论]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通牦牛的皮肤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4个年龄段(1、30、180日龄和成年牦牛)大通牦牛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皮肤均表现为表皮薄、真皮特厚的特点,且真皮层内毛细血管较少,表皮层内含大量色素细胞;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全皮厚均表现为出生后至30日龄逐渐变厚、至180日龄时又变薄、至成年时又变厚的一种变化趋势。[结论]为深入了解大通牦牛皮肤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组织结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通牦牛皮肤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通牦牛的皮肤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4个年龄段(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牦牛)大通牦牛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皮肤均表现为表皮薄、真皮特厚的特点,且真皮层内毛细血管较少,表皮层内含大量色素细胞;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全皮厚均表现为出生后至30日龄逐渐变厚、至180日龄时又变薄、至成年时又变厚的一种变化趋势。[结论]为深入了解大通牦牛皮肤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组织结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九龙牦牛(Bos grunniens)肌肉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和单羧酸转运蛋白(MCT)基因GlUT4、MCT1和MCT4的cDNA序列,并与普通牛(Bos taraus)进行基因序列和肌肉中mRNA水平的比较,以探索牦牛适应高原低氧的分子基础。结果表明,GlUT4、MCT1和MCT4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普通牛的相似性均在99.5%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成年九龙牦牛与黄牛背最长肌中GLUT4、MCT4基因mRNA水平无差别,而牦牛PMCT1基因mRNA水平显著低于黄牛(P0.05)。乳酸脱氢酶(LDH)总活力和同工酶谱测定结果表明,牦牛背最长肌中LDH总活力、LDH5比例显著高于黄牛,显示出更强的无氧酵解能力。结合MCT1基因mRNA水平的差异发现,牦牛背最长肌对乳酸的氧化代谢能力低于黄牛,更倾向于无氧酵解,与其适应高原低氧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牦牛和迁饲黄牛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因子对高原适应和习服的不同特征及调控机理,按照海拔低于3 500m和高于3 500m两组采集青海地区的牦牛血样,同时采集高山迁饲黄牛(海拔2 500m)及低海拔黄牛(海拔1 300m)血液,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等;采用双抗夹心酶标法测血液中EPO、HIF-2α含量。通过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指标间的差异性,并分析各指标与HIF-2α、EPO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拔高于3 500m牦牛组的RBC、HB、HCT显著升高,而HIF-2α和EPO水平却未发生显著变化。与迁饲黄牛和低海拔黄牛相比,牦牛血液中的RBC明显降低,而MCH、HIF-2α和EPO显著升高。牦牛血液中EPO、RBC、HB、HCT、MCH水平与HIF-2α水平呈显著相关;迁饲黄牛血液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与EPO水平呈显著相关;低海拔黄牛血液EPO、MCH水平与HIF-2α水平呈显著相关。推测:海拔升高引起的低氧是影响牦牛血液RBC、HB、HCT改变的主要因素;与黄牛相比,低RBC、低MCH、高HIF-2α、高EPO水平是牦牛适应低氧的主要特征,且牦牛血细胞各指标对血液中HIF-2α水平的改变更敏感。提示牦牛通过遗传进化成功适应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犊牦牛线粒体氧自由基代谢水平以及能量代谢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对青海省大通种牛场6月龄1/4野血犊牦牛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野血犊牦牛心肌线粒体中T-AOC、GSH-Px、SOD活性和NO含量均高于骨骼肌,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心肌线粒体中MDA含量显著高于骨骼肌(P0.05)。[结论]该研究从发育学角度为探讨1/4野血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盛廷智  李鹏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13-6713,6766
[目的]为兽医临床上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高原型牦牛血清钾、钠、钙、镁浓度,并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血清无机磷浓度,采用硝酸汞滴定法测定血清氯浓度。[结果]不同年龄高原型牦牛血清常量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除成年公牦牛的血清钙和磷含量高于母牦牛外,不同性别高原型牦牛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研究可为高原型牦牛的补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解决牛亚科动物近缘物种的分类归属问题,了解牛亚科各种群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酚-氯仿抽提法从4个中国牛种中提取基因组DNA,对MSTN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4个牛种间MSTN基因外显子2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MSTN基因外显子2编码区为372 bp。蒙古牛、牦牛和独龙牛的MSTN基因外显子2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在所测66个样本中存在3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定义了6种单倍型。雷琼牛、蒙古牛、独龙牛与巴州牦牛享有共同的单倍型。巴州牦牛独自聚成一支,而雷琼牛与一部分独龙牛、大部分蒙古牛和引用瘤牛聚成一支。[结论]蒙古牛、雷琼牛、独龙牛种间存在着基因交流。牦牛与普通牛、瘤牛的分化较明显,比瘤牛与普通牛的亲缘关系要远。  相似文献   

14.
藏北牦牛肉成分和营养品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洛桑  旦增  布多  马红梅  白玛卓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198-14199
[目的]分析藏北牦牛肉营养成分,评价牦牛肉品质特点。[方法] 在西藏藏北地区,随机选取自然放牧的3-5岁、平均体重约300 kg的牦牛10头为试验组,测定屠宰后牦牛肉的肉色、pH值、嫩度、失水率、系水力和熟肉率以及肉的营养成分。[结果] 藏北牦牛肉色泽深红,肉的营养成分较全面且均衡。牦牛肉的干物质含量为31.64 g/100 g、蛋白质含量为21.43 g/100 g,脂肪含量为3.12 g/100 g,富含铁、钙等矿物质;与内地黄牛相比,干物质高5.94 g/100 g,脂肪含量低0.49 g/100 g,蛋白质含量高1.24 g/100 g。牦牛肉肌肉嫩度剪切值黑牦牛稍高于当地黄牛,牦牛肉比当地黄牛系水力高6.10%、失水率低3.63%、熟肉率高10.06%。[结论] 藏北牦牛肉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富含矿物质的优质肉类资源,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较高的生产加工效益。  相似文献   

15.
沈明华  李莉  俞红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00+16811-16800,16811
[目的]为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的生物学机制及其高原疾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日龄、1月龄、6月龄、成年等不同发育期的高原地区牦牛(含1/4野血)血清和5种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成年组血清中MD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3个年龄组(P〈0.05),1月龄组血清MDA的含量虽然高于1日龄和6月龄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1月龄牦牛心肌和骨骼肌中MDA含量均增加,差异显著(P〈0.05);1日龄牦牛肝组织中MDA高于其他2个年龄组(P〈0.05),  相似文献   

16.
青海大通牦牛肌间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大通牦牛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仪对大通牦牛肌间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分析其组成及含量,并与当地大通黄牛进行比较。[结果]大通牦牛肌间脂肪中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极显著低于大通黄牛(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极显著高于大通黄牛(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大通黄牛无明显差异(P〉0.05)。大通牦牛PUFA/SFA和n-6/n-3PUFA均在推荐比例之内。[结论]大通牦牛肌间脂肪酸构成优于当地黄牛,营养价值更高,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17.
青海家牦牛HIF-1α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青海家牦牛HIF-1α基因组织的特异性表达。[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和实时定量反转录PCR(SYBRGreen)技术对青海家牦牛HIF-1α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进行检测。通过提取不同组织总RNA,经DNase I消化后,用随机引物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特异性引物分别对HIF-1α和β-actin基因进行RT-PCR和Real Time RT-PCR扩增。[结果]结果表明,HIF-1α基因在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睾丸和脾中HIF-1α基因表达量最高,肌肉的表达量最低。[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HIF-1α在高原土著动物低氧适应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