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推进云南省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简要分析了我省家蚕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应用现状与重要性,重点对家蚕小蚕商品化共育技术与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进行简介,提出了要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引领示范作用,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和完善科技服务等相关技术实践措施.通过推广家蚕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促进云南蚕桑产业科技升级,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可持...  相似文献   

2.
对数据库的保护是知识产权中的新课题,由于立法不可避免的滞后性,目前该领域的规范不尽完善。结合目前各国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方式以及我国知识产权在此领域的发展,建立新的权利义务保护机制,更好地推动对数据库法律保护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陆上与海上通道,而这都要归功于我国古人对家蚕的利用。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其产品丝绸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商业价值,对家蚕的研究意义重大。如何提高我国蚕丝品质和产量,在国际家蚕研究中取得领先地位便成了关键问题。为解析21世纪国际家蚕研究趋势,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策略进行文献可视化研究。本文在WOS核心数据库进行主题词检索,利用VOSviewer、Excel2016等软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发现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家蚕研究的开展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同时,我国应更加重视家蚕研究,提高育种水平,对家蚕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成为家蚕研究方面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4.
肉鸡种业是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保障我国肉鸡产业良性与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肉鸡种业存在白羽肉鸡无知识产权、黄羽肉鸡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未开展规范而常态的品种性能测定及地方鸡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从我国肉鸡产业的实际出发,建议未来我国肉鸡种业应强化地方鸡种资源保护和遗传检测、系统确定育种方向与技术指标、创建国家肉鸡育种核心场、稳步推进种鸡生产性能测定及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和品种改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促进我国肉鸡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6年1月3日新年伊始,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历时一年研制出了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负责此项课题的专家指出,这是我国在家蚕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叉一项重大进展,将为我国家蚕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防病找到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期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高产优质品种改良岗位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和参与培育了家蚕新品种6对,其中春用高产优质家蚕品种2对,秋用高产优质家蚕品种2对.为了充分发挥家蚕新品种在优质丝绸原料茧生产中的优势,本研究团队一方面着力制定对试养推广家蚕新品种的优化和完善方案,另一方面主动向追求高品位生丝的丝绸企业推荐应用家蚕...  相似文献   

7.
蓖麻蚕原产于印度,于20世纪50年代初成功被引进我国。由于蓖麻蚕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已成为继家蚕和柞蚕之后在国内有着较大饲养规模的泌丝经济昆虫。回顾了蓖麻蚕在我国的休眠及食性驯化过程、蓖麻蚕的遗传育种研究,汇集了一套蓖麻蚕饲养及消毒防病技术,总结了蓖麻蚕产业的发展概况,对蓖麻蚕的综合利用和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行了小结,旨在为中国蓖麻蚕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提出在当前严苛的耕地保护制度下,适度发展蓖麻蚕产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建议参照家蚕的“示范基地”建设,推广“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蓖麻蚕产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蚕桑业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家蚕人工饲料技术的突破对蚕桑丝可持续发展、工厂化养蚕和蚕桑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成本及成效、摄食、遗传三方面介绍家蚕人工饲料研究进展,为家蚕人工饲料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基于现代饲料加工过程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程度,未来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将以多指标、多参数、高效率、自动化处理为手段,实现安全、卫生、可靠、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9.
《蚕学通讯》2006,26(4):28-28
12月26日,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参与评选的“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入选并名列榜首。2006年1月2日,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成功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这是我国在家蚕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进展,将为我国家蚕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防病找到有效途径。2003年,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室成功绘制出“家蚕基因框架图”,并于2004年12月10日在《科学》上发表,这是近百年来我国在《科学》杂志发表家蚕研究论文"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蚕业科学》2019,(2):217-217
2015年1月,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韶关综合试验站组织编写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新技术研究》一书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主要包括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用消毒剂的研制和应用、家蚕微粒子病化学防治研究、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家蚕新型病原微孢子虫的研究及家蚕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术体系等5部分内容,系统总结了广东蚕区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经验和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蚕业科学面向21世纪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吕鸿声 《蚕业科学》1992,18(3):137-145
本文作为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养蚕学科组的主题报告,从丝蛋白结构与丝蛋白基因表达,分子连锁图与家蚕分子育种,性别控制与专养雄蚕,发育生理与昆虫激素蚕业应用,营养生理与人工饲料,蚕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蚕作为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工具,病理学与蚕病防治,热带养蚕,综合利用等10个方面,概括地论述了当今蚕业科学研究前沿的闪光点及其发展趋势。特别强调了蚕生物学基础研究对未来蚕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天然黄色家蚕丝纤维与其他蚕丝纤维的形态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促进彩色蚕丝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了通过杂交育种获得的天然黄色家蚕茧丝的外观形态和截面结构特征,并与普通白色家蚕丝、柞蚕丝和来自柬埔寨的多化性黄茧家蚕丝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天然黄色家蚕丝纤维的横截面形态主要呈三角形,与普通白色家蚕丝、多化性黄茧家蚕丝纤维的横截面形态相似,而柞蚕丝的横截面形态呈长椭圆形。天然黄色家蚕丝的颜色鲜艳,光泽感优于普通白色家蚕丝和柞蚕丝。离子刻蚀显示,天然黄色家蚕丝纤维内部的原纤表面组织结构比普通白色家蚕丝紧密。  相似文献   

13.
蚕业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丝绸及相关产业使用的原料为茧丝,茧丝性状可谓被直接利用的家蚕最重要的经济性状,主要由蚕品种遗传基础决定.因此,茧丝性状的遗传学研究一直是蚕业科技的重要领域,备受家蚕育种学家关注.然而,茧丝性状为数量性状,其遗传基础的解析是蚕学研究的难点之一.鉴于对茧丝性状遗传控制机制的认识对于家蚕育种的重要意义,从经典遗传到分子层面均具有众多研究,但至今尚无任一控制家蚕茧丝性状的QTL位点获得功能上的实验验证.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野桑蚕DNA多态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陕西省和重庆地区的野桑蚕及家蚕品种C1 0 8和大造进行了DNA多态分析。结果发现 :中国野桑蚕具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就DNA多态性而言 ,不仅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地区不同个体之间的DNA多态性差异也类似家蚕品种之间的差异 ;同时 ,野桑蚕也与家蚕有较大的相似性 ,其共有的DNA带数高达 1 3 6%,相似系数也在 0 6以上 ,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家蚕是从野桑蚕进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春夏两季对贵蚕8号原蚕的饲养比较,结果显示:原蚕中系茧质优,叶丝转化率高,日系幼虫期的抗性比中系强,且健蛹羽化率明显高于中系。贵蚕8号的原种繁育特点,中系应以丝质选择为重点,对环境、叶质的要求高;而日系原蚕的繁育,对环境、叶质的要求低,在较高温度下繁育,更有利于巩固其抗高温的特性。对交原种的卵、蚕、蛹、蛾各阶段的发育进度基本一致。发蛾调节较容易,无须在饲养前调整出库日差。  相似文献   

16.
家蚕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蚕丝的生产者,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农村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化纤产品的不断创新,原料茧生产效益和丝绸服饰性能方面的优势相对下降。在韩国,原料茧生产几乎消失,但以家蚕作为与健康有关的功能性素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却方兴未艾。例如:以蚕粉为原料研制的降血糖制剂,已被韩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定为保健食品,自1995年以来已生产约3 000 t;家蚕具有富集食下桑叶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功能也被证明;雄蚕蛹(蛾)被开发为男性增进剂;对蚕粉、蚕尿及白僵蚕保健功能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活跃。家蚕资源的多功能开发利用为蚕农增收做出了贡献。可以预言,家蚕及其产品作为功能性素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韩国未来高附加值新型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检索、概括了50年来在《Science》杂志刊登的10篇蚕丝学文献的基本情况和内容,介绍了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在家蚕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比较基因组学和丝腺、激素及发育相关基因等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显示了中国家蚕基因组研究对世界蚕业科学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家蚕品种选育的成就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间,家蚕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经历了以自主育成的优良杂交品种替换地方土种、国外引进品种,以优质高产的多丝量白茧品种替换有色茧品种,以二化性品种以及导入多化性血缘的强健性品种替换一化性品种,以及亚热带蚕区以多丝量二化性品种替换多化性品种的发展历程。华东蚕区、华南蚕区、西南蚕区饲养的家蚕品种已进行了4次更新换代,家蚕新品种选育呈现多样化格局。今后家蚕新品种选育工作要充分应用家蚕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研究的成果,在常规技术育种的基础上,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选育出适应不同蚕区生态条件、特殊性状多样化能满足不同功能与用途需要、产量与品质性状优异的蚕品种,为推动传统蚕丝产业升级改造以及产业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家蚕中秋用品种川蚕11号的育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强健优质中秋用蚕品种川蚕11号(L8081·L8191×L4朝92·L4白82),系双限性(雌斑限性)四元杂交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较易繁殖,健康性接近对照种,产茧量、产丝量及丝质成绩都高于对照,万蚕茧层量高于对照5.53%,鲜毛茧出丝率19.37%,茧丝长1240m,解舒丝长965m,净度98分,适应四川省及西南地区中秋用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