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生收获前黄曲霉污染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于1997年夏季在花生收获前,采集了福建省花生主产区的漳浦,同时,晋江,惠安,福清等县的田间花生果荚样品。从这些样品中分离了173个黄曲霉菌株,并测定其产毒性,产毒菌株率为62.4%,其中高毒菌株率为4.6%。各生产市,县的花生籽粒在收获前均受到黄曲霉不同程度的感染,田间平均感染率为6.1%,惠安,晋江两县较重,田间感染率分别为8.6%和8.5%。花生田土壤中的黄曲霉菌量为100-2200个/g。  相似文献   

2.
1999年春季在福建省惠安、福清两花生主产区,对国外引进的5个抗黄曲霉花生品种进行力及收获前籽粒田间A.flavus自然感染研究。结果表明,5个抗病品种的田间抗性表现与室内鉴定结果相一致。均表现为抗黄曲霉侵入。但产量均比我省当家品种泉花10号显著减产,减产幅度为29.8%-42.7%,其中ICGV91287稳定性比对照种好,ICGV94449A、J11稳定性与对照种差异不显著,ICGV94449B  相似文献   

3.
以甜菜渣为主要原料,将曲霉菌(Aspergillussp.)菌株XAP1312和XAP2348与蛋白生产菌产阮假丝酵母菌(Candidautilis)菌株SD和SL混合进行摇瓶培养,结果4菌株混合培养比单菌培养或3菌混合培养效果好,培养基最佳组成成分为甜菜渣4.0%,麸粉3.0%,(NH4)2SO41.0%,糖蜜0.2%;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值5.6,摇床转速250r/min,最佳产酶时间为60h。  相似文献   

4.
采集并分离来源于辽宁北部7个市县的7株野生球孢白僵菌菌株,比较了各菌株产孢量、萌发率和孢子的生长速率生物学指标及对玉米螟3龄幼虫毒力水平进行测试,筛选对玉米螟高致病性的白僵菌菌株。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数据,筛选出生物学特性表现优良的高致病性菌株1株,即TL3菌株。TL3菌株产孢量达到18.35×107个/cm2,14h的萌发率为93.29%,营养生长量为2.64mm/d。通过对玉米螟3龄幼虫毒力的测定,死亡率达到了98.33%。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均显著优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对照(CK)菌株。  相似文献   

5.
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不同菌株的营养生长和产毒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帮菌系(ABW)地帮菌系(ABG)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同一菌系菌株间差异不显著,其中ABW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20-22℃、PH4、光照12h/d、间歇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6、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10%)为C源。ABG菌丝生长的  相似文献   

6.
花生黄曲霉菌株若干生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flavus菌株在生理代谢方面,分化为可产生色素和不产生色素2种类型,分别占21.3%和78.7%,可产生淡黄色、谈红色、淡紫色等3种颜色。在产孢性方面分化成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而不产生菌核、只产生少量分生孢子而产生大量菌核和只产生菌丝等3种类型,分别占90.9%、8.7%和0.39%。菌核颜色分化有褐色、白色、粉红色、黑色等4种颜色,在产毒方面分化成不产毒和产毒菌株类型,分别占37.4%和62.6%,产毒菌株间的产毒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在致病力方面也存在分化,其中产毒菌株比不产毒菌株致病力强,同一产毒类型菌株间致病力也有强弱之分。  相似文献   

7.
从四川棉区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样,分离得到6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414个丝核菌菌株,经Giemsa核相染色,鉴定出409个菌株属多核丝核菌,占丝核菌总数的98.8%。另5个菌株属双核丝核菌,占总数的1.2%。用载片定位融合法,以生越明(1992)提供的国际标准菌测定,409个多核丝核菌分属三个菌丝融合群,即AG-1、AG-2和AG-4,其中AG-4出现比率占多核丝核菌总数的79%,是四川棉苗立枯丝  相似文献   

8.
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不同菌株的营养生长和产毒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帮菌系(ABW)与青帮菌系(ABG)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同一菌系菌株间差异不显著,其中ABW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20~22℃、pH4、光照12h/d、间歇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6、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10%)为C源。ABG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13~15℃、pH4、光照12h/d、全天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4、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5%)为C源。研究还发现,相同条件下ABG的菌丝生长速度均大于ABW,而产毒量却较为复杂。青帮品种比白帮品种白菜更易感染白菜黑斑病菌。此外,白菜黑斑病菌生长后的改良Fries培养基pH值均有变小的趋势,而且随着菌丝生长量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蜡蚧轮枝菌11个单孢分离菌株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以及对温室白粉虱2龄若虫致病性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上述性状特别是产孢量,在11个菌株中均表现有显著差异,但孢子萌发率都较高,达94.01%~9897%(12h)。在同一菌株中这些性状有的表现出一致性,有的则不同。综合比较几种性状,筛选出B3/S1-SUb2和4号两个优良菌株,它们首先具有致病性高(对2龄粉虱若虫的致死率>95.76%,12d)、其次孢子萌发率高(94.24%和98.42%)、产孢量大(5.06和4.38×109抱子/皿)以及菌落生长速率快(3.13和3.00mm/d)的特性,具有实用价值,可为今后生物制剂的生产提供菌株。  相似文献   

10.
【背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极易侵染花生等农产品,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高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重大的农业经济损失。【目的】在前期明确我国黄曲霉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明不同产毒力、不同地理来源的花生黄曲霉侵染特征,为抗黄曲霉花生品种选育,以及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预警与源头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从我国东北早熟花生区、北方大花生区、长江流域春夏花生交作区及南方春秋两熟花生区等花生主产区分离出的黄曲霉中挑选出不产毒(ND)、中低产毒(0—1 500 μg·kg-1)和高产毒(>1 500 μg·kg-1)黄曲霉102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浸泡法接种花生种子,进行黄曲霉侵染等级和侵染指数鉴定,分析不同产毒力、不同地理来源黄曲霉的侵染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102株黄曲霉对花生侵染指数分布范围为3.89%—67.50%,侵染指数在31%以上(侵染等级为3级、4级)的中高侵染力菌株占比达54.90%,中高侵染力且高产毒菌株占比为18.63%,主要来自江西樟树和广东湛江;聚类及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株产毒量与侵染指数无显著相关性,但总体上产毒菌株的侵染水平显著高于不产毒菌株,中低产毒和高产毒菌株的侵染指数分别在4级和3级的占比最高;不同地理来源黄曲霉侵染力研究表明,菌株间侵染力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南方和长江流域产区的花生黄曲霉平均侵染指数分别为46.59%、36.12%,侵染指数在3级和4级的占比最高。东北和北方产区黄曲霉平均侵染指数分别为15.72%、27.52%,侵染指数主要分布在1级和2级。其中,南方产区广东省的黄曲霉平均侵染指数最高,为51.89%,东北产区辽宁省的黄曲霉平均侵染指数最低,为15.72%。【结论】明确了花生黄曲霉侵染特征及其与产毒力、地理来源的关系,发现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不同产毒力等级、不同地区菌株侵染力差异显著,高侵染力菌株在南方和长江流域的占比最高。研究结果可对抗黄曲霉花生品种选育和毒素污染风险预警与精准防控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