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科学评价鸡滑液囊支原体(MS)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本试验选用3株田间流行的MS菌株(LHMS07、LHMS105和LHMS106),通过爪垫、静脉、气囊注射3种途径和不同攻毒剂量摸索建立SPF鸡攻毒致病模型的方法,并以建立的模型为基础,于攻毒后21 d根据临床病变评分和爪垫肿胀鸡只比例综合评价A和B两种商品化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本试验所建立的攻毒模型为SPF鸡爪垫注射0.2×105CCU的LHMS106菌株,该模型可致试验鸡爪垫肿胀率达100%;疫苗效果评价试验中,攻毒对照鸡只临床病变评分均值为3.4分,爪垫肿胀鸡只比例高达100%;A疫苗和B疫苗免疫后,鸡只临床病变评分均值分别降低至0.5分和1.0分,爪垫肿胀鸡只比例分别降低至12.5%和37.5%。结果表明,养殖场需要科学选择MS灭活疫苗,尤其需要以流行的强菌株建立相对稳定可靠的攻毒模型进行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建立鸡毒支原体人工感染动物模型,为鸡毒支原体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础。首先在7日龄时使用氢化可的松建立鸡的免疫低下模型,15日龄时在左右胸气囊分别注射0.5 m L浓度为1×109CCU/m L的鸡毒支原体R株菌液,观察鸡的临床症状并进行剖检,采集咽拭子、气囊和肺进行PCR检测,采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SPA)检测血清抗体,对气管和肺进行光镜检查。结果显示,攻毒4 d后,鸡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解剖发现气囊浑浊、增厚并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PCR和SPA检测呈阳性,光镜下观察到气管中纤毛脱落,上皮细胞增生,黏膜下层淋巴细胞浸润,肺出血并有炎性细胞渗出。表明鸡毒支原体感染病理模型造模成功。  相似文献   

3.
鸡毒支原体灭活疫苗效力检验采用的喷雾攻毒方法所需菌液量大,结果易受喷雾时间和器械设备影响。为了探索一种简便、易行且结果稳定的新方法,本研究冻干了一批攻毒用菌株鸡毒支原体R株,对其性状、纯粹、真空度、剩余水分、培养特性、特异性、活菌计数和均一性等进行检定,结果全部符合规定。将其稀释成不同活菌数,采用气囊注射方式攻毒,观察试验结果并与《中国兽药典(三部)》中的喷雾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气囊注射攻毒法稳定、准确,通过5批次疫苗效力检验试验比较,与喷雾方法结果无显著差异,可为该类疫苗攻毒方法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禽脑脊髓炎病毒强毒VR株对SPF鸡的致病性,开展了不同接种途径和不同日龄SPF鸡的致病力试验。不同接种途径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AEV VR株口服后不能引起发病;刺种、肌肉注射途径接种随着日龄增大,发病率降低;脑内注射途径接种可引起试验鸡全部发病。最小致病量试验结果显示,VR株脑内注射攻毒的最小致病量为10~(2.0) EID_(50)。不同日龄SPF鸡的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验鸡日龄的增大,其致病力略有差异,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结果表明,AEV VR株脑内攻毒70日龄内SPF鸡的发病率为80%及以上,攻毒剂量为10~(4.0)EID_(50)。  相似文献   

5.
鸡支原体疫苗有2种:活苗和灭活苗。活苗的菌株包括TS/11、68/5、F株等,灭活苗的常用菌株为R株。一般认为R株活苗可以诱发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介导免疫和局部黏膜免疫。F株免疫接种产蛋鸡群能提高产蛋率,后备鸡免疫能导致接种前感染的野毒株经卵传播率下降。接种肉鸡能明显降低呼吸道病发病率,减少淘汰率,免疫鸡用R株攻毒时能保护气囊不受损伤。为了观察支原体活苗F株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探索通过疫苗免疫来减少肉鸡发生慢性呼吸道病而引起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对罗斯鸡和 S P F来航鸡用鸡毒支原体强毒攻击时,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 O7 8 血清型菌株 16 小时培养物 02m l/羽皮下注射作人工诱导发病,试验鸡出现明显气囊病变,初步建立了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为诱导因子的 M G 野外环境人工发病的动物模型。以此开放模型检测 S P F来航鸡以鸡毒支原体 S6 克隆致弱株 F156 代培养物点眼、滴鼻免疫后 30 日、60 日龄的攻毒保护率,结果保护率分别达 90% (18/20)、84% (42/50),而对照组为 30% (6/20)、50% (15/30),中期免疫效果证明,鸡毒支原体 S6 克隆致弱株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用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Gt株)免疫3周龄SPF雏鸡,免疫两周后,分别用IBDV超强毒株HLJ-4株与Gx株进行攻毒,攻毒剂量为10ELD50/0.1ml,攻毒结果表明:传染性法氏囊活疫苗(Gt株)能抵抗HLJ-4和Gx的攻击,SPF鸡保护率达100%。  相似文献   

8.
鸡毒支原体HS株病原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鸡毒支原体HS株(MG-HS)是作者从湖北省某场场的一只患支原体病鸡心包膜中分离的,用该菌株传代6次的液体培养的接种健康的5周伊莎小公鸡,接种途径分别以气囊,气管,皮下及口服+滴鼻等四种方法,攻毒8天后以10个剂量的传染性支气管弱毒疫苗(H120)作为激发感染,结果,攻毒后试验鸡全部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激发感染后发病严重,气囊组,气管组及口服+滴鼻组100%发病,皮下攻毒组发病变达80%,病鸡表  相似文献   

9.
中药果根素对人工感染鸡毒支原体病鸡的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鸡毒支原体标准株感染健康的7日龄鸡毒支原体阴性鸡,用1.33‰(高剂量)、0.67‰(中剂量)、0.33‰(低剂量)的果根素进行混水饮用治疗,以500 mg/L的泰乐菌素饮水治疗为对照,通过治愈率、平均体质量、科肉比和气囊损伤的减少率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高、中剂量的果根素对鸡毒支原体感染的治愈率均在96.67%以上·且能明显提高感染鸡平均增重,降低料肉比,减轻MG对气囊的损伤,作用相当于泰乐菌素.  相似文献   

10.
鸡毒支原体是导致禽多病因气囊炎的重要病原之一,经常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严重威胁养禽业的健康发展。此外,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是一大类由真菌、霉菌的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严重的风险。为了探究霉菌毒素与鸡毒支原体及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相关性,以浓度为1×1010CCU/mL鸡毒支原体S6标准菌株接种7日龄麻黄鸡,6天后接种1×107CFU/mL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O78株,并在试验期间饲喂含8 mg/kg呕吐毒素饲料。试验结果表明,雏鸡感染鸡毒支原体和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后,不会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相关临床症状出现;在感染上述病原的基础上,饲喂呕吐毒素会导致鸡毒支原体的抗体水平显著下降,血液中鸡毒支原体的检出率明显升高。该研究评价了呕吐毒素的免疫抑制能力,且证实雏鸡多病因气囊炎的发生可能需其他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7,(10):62-68
对2009年采自江苏南京的疑似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料进行了鸡胚分离纯化,通过琼脂扩散、红细胞凝集、血清中和试验、RT-PCR等试验确定分离毒NJ09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对其VP2基因序列分析显示:NJ09与美国CAHFS_K669分离株及中国的B-SDRZ、SD10LY01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共同聚类于一个超强毒株分枝,说明NJ09是一个IBDV超强毒株(vvIBDV)。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NJ09对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_(50))为1065/02 mL,对60日龄SPF鸡的攻毒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达100%和60%。免疫原性测定结果显示:NJ09的灭活疫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血清中和抗体值达156 log2。上述结果表明,NJ09是一株vvIBDV,致病力强,免疫原性好,在后续IBDV疫苗研发中是潜在的高效种毒来源。  相似文献   

12.
单诺沙星脂质体是用于治疗鸡毒支原体病的肺靶向长效制剂。本试验通过滴鼻、点眼及气囊注射方式对10日龄健康海兰蛋雏鸡进行人工感染鸡毒支原体,采用随机分组法分成6组,即脂质体高、中、低剂量组;原粉对照组;感染对照组(感染不给药)和健康对照组(不感染不给药),每组40只。采用混饮给药方式对发病鸡进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当饮水中药物浓度为100、50、25 mg/L时,连用5 d,对感染鸡有明显疗效。与感染对照组比较,单诺沙星脂质体可显著降低感染鸡群的血清抗体反应阳性率,减轻气囊损伤程度,并提高治愈率、有效率及增重率(P0.01);其中100、50 mg/L剂量组治愈率(分别为85.7%,82.1%)与原粉对照组(65.0%)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推荐按50 mg/L剂量混饮给药,连用5 d。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目前的流行情况,从广东省某鸡场的发病鸡中分离到一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Chicken/Guangdong/1104/2014),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毒株属于BJ/94-like谱系h9.4.2.5分支,与经典疫苗株的HA基因相似性为89.3~90.7%,通过点眼滴鼻、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的方式攻毒SPF鸡研究其攻毒后的排毒规律。结果表明:病毒通过点眼滴鼻和静脉注射方式攻毒能够很好地感染SPF鸡,并在攻毒后第3天排毒率达到100%,但是随后几天排毒率逐渐下降,点眼滴鼻组在攻毒后第7天排毒率下降为0;肌肉注射组则没能有效感染SPF鸡,攻毒后第3~9天的排毒率为16.7%~33.3%。说明静脉注射是较好的攻毒方式,能有效感染SPF鸡,SPF鸡攻毒后第3~5天的排毒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4.
以实验室试制的3批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禽腺病毒(Ⅰ群,4型)三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TJ株+HY株)经皮下和肌肉注射14和21日龄SPF鸡.免疫后21日,分别接种鸡新城疫、H9亚型禽流感和I群4型禽腺病毒强毒.结果表明,经肌肉和颈部皮下注射疫苗的14和21日龄鸡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攻毒对照组鸡100%死亡、发病或感染,健康对照组均100%健活或未感染.试验证明,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禽腺病毒(Ⅰ群,4型)三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TJ株+HY株)经皮下及肌肉途径注射鸡均能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因此,确定疫苗的注射途径为肌肉或颈部皮下.  相似文献   

15.
三批禽脑脊髓炎(AE)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开产前种鸡,种鸡免疫2~3个月后所产种蛋对禽脑脊髓炎病毒(AEV)鸡胚易感性试验的受保护率达100%,而同期所产种蛋孵出的仔代雏鸡,在出雏后3周内对AEVVR株攻毒的受保护率亦达100%;种鸡免疫6~7个月后所产种蛋对AEVVR鸡胚易感性试验的受保护率达75%~80%,而同期所产种蛋孵出的仔代雏鸡,在出雏后3周内对AEVVR株攻毒的受保护率达70%~90%。试验结果表明,AE灭活疫苗对AEV鸡胚易感性试验的鸡胚保护率与同期雏鸡对AEVVR肌肉途径攻毒的保护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168株)是一种以肺内注射途径免疫的弱毒活疫苗。为了拓展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的免疫途径,评估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168株)配合佐剂以肌肉注射方式免疫猪群后的攻毒保护效果,选取20头7日龄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阴性仔猪,将其随机平均分成4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肌肉注射免疫组和肺内注射免疫组。在免疫后采集血样并检测其中的Mhp IgG抗体,在首次免疫后42 d人工感染Mhp组织毒(JS株),攻毒28 d后评估肺脏的病变情况并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Mhp含量。结果显示:免疫后肌肉注射免疫组动物产生了明显的Mhp特异性血清IgG抗体,而肺内注射免疫组动物在攻毒前未见明显的血清抗体;肌肉注射免疫组和肺内注射免疫组的攻毒保护率分别平均为88.89%和75.93%,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感染对照组的BALF中Mhp单位含量极显著高于肌肉注射免疫组和肺内注射免疫组(P<0.01),2个免疫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猪支原体活疫苗配合佐剂后经肌肉注射免疫可产生较好的免疫攻毒保护效果。本研究为猪支原体肺炎活...  相似文献   

17.
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新疆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致病力试验和免疫原性检测对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新疆株(IBVXJ-2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致病力检测结果证实,IBVXJ-2株可以致SPF鸡胚卷缩、僵化,EID50达10-8.3/0.1 mL;鸡胚肾细胞在接毒后96 h出现皱缩、脱落等明显的细胞病变;对20日龄非免疫鸡攻毒后第2天,试验鸡出现甩鼻、伸颈张口呼吸等症状。将IBVXJ-2株抗原经乳化后接种1月龄非免疫鸡,在接种后22 d和44 d用ELISA和HI检测到了IBV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不同途径感染4型禽腺病毒(FAdV-4)对SPF鸡的致病性,试验将60只21日龄SPF鸡随机分为A~F组,10只/组,A~E组分别经静脉注射、胸肌注射、滴鼻、皮下注射、口服(肠溶性胶囊)等不同途径感染含5×10~4 TCID_(50)的FAdV-4;F组为对照组,不接种FAdV-4。攻毒24 h和48 h后检测泄殖腔排毒情况,每天统计发病率和死亡率,并监测鸡只体温和体重。结果表明:解剖各攻毒组死亡鸡只均可见肝脏肿大且有明显出血点,颜色褪至淡褐色或黄色;心包膜增厚,内有大量黄色澄亮液体。泄殖腔排毒检测显示A组在注射病毒48小时时最先开始排毒。攻毒后168小时时A~E组发病率分别为100%、100%、50%、80%、20%。攻毒后A~E组死亡率分别为90%、80%、50%、80%、20%。攻毒后24小时时,各攻毒组SPF鸡体温和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攻毒后48小时时,A组、B组体温升高,与F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攻毒后72小时时,A组、B组SPF鸡体重与F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体温与F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攻毒后96小时时,B组、D组、E组SPF鸡体重与F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攻毒后120小时时,C组、D组、E组SPF鸡体重与F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攻毒后168小时时,E组SPF鸡体重与F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攻毒后264小时时,C组SPF鸡体重与E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静脉注射途径对鸡只的致病性最大,其次为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19.
三批禽脑脊髓炎(AE)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开产前种鸡,种鸡免疫2~3个月后所产种蛋对禽脑脊髓炎病毒(AEV)鸡胚易感性试验的受保护率达100%,而同期所产种蛋孵出的仔代雏鸡,在出雏后3周内对AEV VR株攻毒的受保护率亦达100%; 种鸡免疫6~7个月后所产种蛋对AEV VR鸡胚易感性试验的受保护率达75%~80%,而同期所产种蛋孵出的仔代雏鸡,在出雏后3周内对AEVVR株攻毒的受保护率达70%~90%。试验结果表明,AE灭活疫苗AEV鸡胚易感性试验的鸡胚保护率与同期雏鸡对AEV VR肌肉途径攻毒的保护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0.
用 3批AE (AvianEncephalomyelitis)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开产前种鸡 ,免疫后定期采集种蛋进行孵化。当孵至 6日龄时取部分鸡胚 ,卵黄囊途径接种AEVVR株 ,进行AE鸡胚易感性试验。剩余鸡胚孵化至出雏后 ,分别于 1 ,7,1 4 ,2 1日龄肌肉注射AEVVR株攻毒。攻毒后观察不同日龄子代雏鸡AE的保护能力。结果疫苗免疫后 2~ 3个月的种鸡所产种蛋胚对AEV保护率达 1 0 0 % ,而同期所产种蛋孵出的子代雏鸡 ,在出雏后 3周内对AEVVR株攻毒的保护率亦达 1 0 0 %。免疫后 6~ 7个月种鸡所产种蛋胚对AEVVR保护率达 75 %~ 80 % ,而同期所产种蛋孵出的子代雏鸡 ,在出雏后 3周内对AEVVR株攻毒的保护率达 70 %~ 90 %。试验结果表明 ,AE鸡胚易感性试验的鸡胚保护率与同期雏鸡对AEVVR肌肉注射攻毒的保护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