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六安市旅游业的SWOT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青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376-376
六安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在于:一是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二是旅游资源价值高,极具开发潜力;三是地理区位优越,旅游市场大。其弱点为:一是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形象不突出,市场知名度低;二是旅游景区(点)缺乏规划开发,且景点分布分散;三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就国内、国际大环境而言,六安市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和威胁并存。为此,提出六安市旅游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常洁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1):149-156
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对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科学评价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把握融合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障碍十分必要。通过文献分析,从资源禀赋条件、融合创新水平、融合发展效应3个方面构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AHP、熵权法、障碍度评价等对四川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2005—2016年,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趋好;(2)融合创新指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非农资源导向的旅游产品大大降低了农业主题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3)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指数变化呈显著增长,但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尚处于起步阶段;(4)总体而言,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尚处于资源依托型向产品(业务)融合型的发展模式过渡;(5)现阶段,融合创新水平是持续影响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且障碍度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必须走精品化发展之路,要推动农业与旅游业资源的协同化、精品化开发,要利用新技术进一步扩大旅游知识的扩散和拓展多元主体参与的渠道,以全面提升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AHP法的上海崇明岛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的旅游资源,其丰富程度与开发利用的价值直接影响着旅游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崇明岛的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了崇明岛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资源条件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与观赏价值决定了崇明岛旅游的发展,并根据崇明岛旅游开发实际存在的旅游资源丰富与客源充足等优势与发展程度低、发展不完善等劣势,为崇明海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决策意见。  相似文献   

4.
利用茶业资源 开展茶文化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丽萍 《茶业通报》2005,27(4):188-190
资源的重新整合需要观念的创新,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业旅游资源,茶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内涵,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旅游大国,旅游业在蓬勃发展。各种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将茶业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资源相结合,即茶业界和旅游业强强联手,和谐发展,不仅能为我国茶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发扬光大,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一个新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能源建设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山西省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提出发展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山西省农村生物质能源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内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理论研究中的若干争议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晓  常洁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9):138-144
在国内,将产业融合理论等运用于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已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理论争议。通过对近20年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集中分析了当前国内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动力、阶段和测度、基本形态等基础理论中的主要争议点,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研究表明:(1)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对当前国内农业发展现实困境的破解;(2)农业资源的通用性是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3)旅游需求转向、管制放松和技术进步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力;(4)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产生了新的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受旅游需求、产品创新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融合经济发展并非是一条持续增长的曲线;(5)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与农业资源通用性程度、产品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其融合发展的效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态多层面的综合效应,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应立足资源-创新-效应的系统视角进行探讨。由此,要进一步加强融合发展与旅游需求、农业困境及区域经济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强化资源、主体、经济、市场的监测、评估和管理,以科学指导国内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牛海燕 《分子植物育种》2023,(21):7225-7230
本综述旨在深入探讨植物可持续利用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对植物可持续利用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了旅游业对植物资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同时,以海南岛全域旅游目的地为例,分享了具有植物可持续利用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的最佳实践。在此基础上,本综述提出了推动植物可持续利用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建议,包括制定保护政策与法规、加强监测评估、推动绿色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协调等。本综述强调了植物可持续利用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为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安顺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被国家列为第一批甲级旅游开放城市,是贵州省西部的黄金旅游线路。旅游业现已成为当地新兴开发的一大支柱产业。安顺市又是贵州省的主要绿茶产区和一大市场集散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加工技术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造就出了具有安顺地方特色的茶叶产品。茶叶产业现被当地确定为一项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作为具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功能的旅游产业和具有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作用的茶叶产业,两者有众多的契入点,它们的有机结合,共谋发展必将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安顺经济的腾飞谱写华美的乐章。  相似文献   

9.
正休闲农业(包括乡村旅游在内),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开发利用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为手段,将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休闲功能与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户生活、农耕文化及农村民俗等三农要素有机融合的特色农旅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有哪些模式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三面环沟,背靠绵山,又称"张壁古堡",属丘陵地貌,现有耕地3600亩,人口1143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是一个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辖区内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壁古堡保存完整,古堡内特有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不仅吸引了不少媒体为它制作  相似文献   

11.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小怡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05-408
本文主要探讨以民族村寨为主要资源依托的贵州省在开展乡村旅游中如何实现相关利益者的共存,从而实现贵州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共赢机制构建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旅游地农民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归纳法,对江西婺源县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情况和利益分配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婺源农户与旅游公司之间的利益纠纷及其根源所在。建议从共同参与、生态和谐、利益共享、争端解决等方面来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共赢机制。共赢机制的建立必须在丰富旅游形式、延长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上,让全体农户积极参与,同时依靠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调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这在资源依托型特色村表现更为突出。以祁杨村为例,在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基于该村的现状,分析了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在深入发掘该村乡村旅游资源、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祁杨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可通过整合提升旅游产品、丰富完善乡村旅游吸引物、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旅游设施与服务等措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评价和分析新乡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体系,权衡不同开发模式的利弊,根据新乡市乡村旅游的特点,将其开发类型归纳为五类:乡村风景型、红色旅游型、现代新农村型、农业资源型和自然风光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三个准则层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82(最高为1.00)。自然风光型城乡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开发、景区投资环境、企业年终效益、游客满意程度方面表现突出,较之其他旅游类型,新乡市应优先发展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企业年终效益所占权重最大,为13.1%,成为衡量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笔者使用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简化了指标的量化,在权重的估算中去除了人为赋值的主观性,是一种新颖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梳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脉络,总结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主要研究问题导向表现为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消费、乡村旅游业的地位与估算、乡村旅游的行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政府层面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旅游影响与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开发等方面,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在乡村经济基础上的乡村文化。国内乡村旅游问题、成绩同时存在,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完善提高,成绩值得肯定。讨论认为:(1)促进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本土经验挖掘,实现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融合。(2)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建设、环境各方面共同发展,才是根本目标,是发展城乡旅游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山西枣果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枣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果品之一,而山西是中国红枣主要产地之一。笔者研究分析了山西省枣果生产现状和发展优势,针对山西省枣果生产盲目发展、管理水平低下、贮藏加工环节落后、政府扶持管理不够和产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领导和组织管理、优化生产布局、强化基地和示范园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和组织产业化开发、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和健全配套的产销服务网络等对策,以加速枣果产业化进程,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苏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随着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得到长足的发展。不少乡村以其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景观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深受欢迎,成为理想的投资场所和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旅游目的地。分析现有的开发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为苏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沙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9):312-316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休闲生活方式的变革和需求。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与乡村作用体系中必然的产物,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而产生的一项新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文章针对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的重点--旅游吸引物进行研究,简述了乡村旅游与旅游吸引物的关系,并从旅游者的感知和旅游要素集成2个方面讨论了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的构建,希望能为乡村旅游的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演变、困境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芬  方妮  周琴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304-310
内生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意境为核心吸引物的一种自我主导的,农民广泛参与的旅游形式,是农民致富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部分内生式乡村旅游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后面临环境恶化、乡村意境破坏、社会矛盾凸显、发展停滞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长沙市桃花岭村农家乐发展进行个案研究,半结构访谈40名经营业者与管理者,研究发现内生式乡村旅游的演变历程分为探索期、发展期和稳定期(停滞期),市场需求满足、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内生式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要素,未来应该是将外生式发展理念与内生式发展理念相结合,才可摆脱内生式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山西杂粮产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良利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575-578
山西是杂粮栽培历史悠久,素来以品种多、质量优、营养丰富而倍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经过多年的发展,杂粮已成为山西农业的一大优势产业,但也存在品种退化、产量低、深加工落后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发展山西产粮产业问题上,必须树立战略思想,加强政府协调,制定配套措施,强化科技力量,建立优质基地,发展龙头企业,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山西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和农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