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七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鱼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2±0.5℃、盐度30条件下进行七带石斑鱼仔鱼的饥饿耐受力实验,记录了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存活与生长、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0.5±0.5℃、盐度30.0条件下,受精卵历时38h45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059±0.071mm,至4日龄全长2.27~2.36mm时,卵黄囊完全消失;16日龄,全长4.99mm时,鳔形成;至25~30日龄,尾鳍鳍条发育完整。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d,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5d,至7d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仔鱼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饥饿仔鱼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  相似文献   

2.
早繁鮸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盐度29、水温23~25℃的条件下,进行了早繁鮸鱼仔鱼饥饿实验和不可逆点(PNR)的确定;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早繁鮸鱼初孵仔鱼0、6、9、12、15和18日龄的存活、生长、卵黄囊与油球利用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繁鮸鱼仔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为4.5~5 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7天。在饥饿的条件下初孵仔鱼、6、9、12、15和18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0.5 d、5 d、2.5 d、3 d、4 d和5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8.5 d、3 d、1 d、1.5 d、2 d和3.5 d。说明9~15日龄是早繁鮸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饥饿仔鱼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缓慢游动反应迟钝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开始下沉水底。  相似文献   

3.
条石鲷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盐度29、水温22~24℃的条件下,进行了条石鲷仔鱼饥饿试验和不可逆点(PNR)的确定;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条石鲷初孵仔鱼、3、6、9、12、15日龄的存活、生长、卵黄囊与油球利用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差异显著(P<0.05)。条石鲷仔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为2.5~3 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在孵化后的5~5.5 d。在饥饿的条件下初孵仔鱼、3、6、9、12、15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6.5、6、5、4、65、d;后5个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4、3.5、3.5、3.5、3.5 d。说明9日龄是条石鲷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饥饿仔鱼表层集群游动觅食,缓慢游动反应迟钝,静伏底。  相似文献   

4.
饥饿对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仅2~3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5天,即转入外源性营养的第3天。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7 d、3 d、4 d、3 d、4 d和6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5 d、1.5 d、2 d、1.5 d、2d和3.5d,说明5日龄和10日龄是点带石斑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伏底。  相似文献   

5.
泥鳅仔鱼发育、摄食与不可逆点的确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水温21.4~24.8℃、pH6.98~7.54、DO 6~8 mg/L的人工培育条件下,对泥鳅早期发育阶段(0~20日龄)的形态特征和饥饿不可逆点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泥鳅仔鱼的发育阶段可依次分为:胚胎、前期仔鱼、仔鱼、稚鱼和幼鱼期。泥鳅初孵仔鱼全长为2.550±0.150 mm,其卵黄囊体积为0.320±0.070 mm3。3日龄,口完全裂开,口裂宽0.260±0.030 mm,仔鱼的外源性摄食关系初步建立;4日龄,仔鱼的巡游模式建立,进入摄食期;6日龄,仔鱼的卵黄完全被吸收,仅小部分个体腹部残留呈细线条状的卵黄;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第11天(即10日龄),不可逆转饥饿期的时间约3 d,不可逆点(PNR)期仔鱼没有出现胸角这一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22~24℃,pH7.0左右的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密斯特黄彩鲶(Mystus sp.)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密斯特黄彩鲶的鱼苗发育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期(初孵至第5天)、晚期仔鱼期(第6~10天)、稚鱼期(第11~20天)和幼鱼期(第20天以后)。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12 mm,卵黄囊体积1.63 mm3;仔鱼第3天开始摄食,第5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鱼苗主要外部器官主要集中在晚期仔鱼阶期和稚鱼期内形成。仔鱼在饥饿状态下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出膜后第6天,为84.0%,其饥饿的不可逆点则为出膜后第8天,第8天以后即进入不可逆PNR期,至第11天绝大部分饥饿仔鱼死亡。  相似文献   

7.
鬼鲉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与饥饿致死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鬼鲉(Inimicus japonicu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和仔鱼饥饿致死时间.结果表明,仔鱼和营游泳生活的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并以白天摄食为主,6日龄仔鱼、17日龄营游泳生活稚鱼的摄食率高峰为10:00和14:00.随着生活习性的转变,其摄食节律也发生明显变化,稚鱼和幼鱼在营底栖生活方式的阶段,以夜间摄食为主,另一摄食小高峰出现在早晨.进入底栖生活阶段的29日龄稚鱼、40日龄幼鱼的摄食高峰为22:00和6:00.鬼鲉仔、稚、幼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6日龄仔鱼69.7%,17日龄稚鱼57.7%,29日龄稚鱼42.3%,40日龄幼鱼17.7%.在饥饿条件下鬼鲉初孵仔鱼、1、3、5、8和1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92 h、216 h、168 h、80 h、178 h和264 h,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144h、120 h、120h、60h、108 h和144h,说明5日龄仔鱼是鬼鲉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仔鱼呈现头大、体短、身瘦、体色发白等形态特征,行为上表现为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卧底部.长期饥饿后仔鱼脑后部下陷明显,其形态特征可作为判断仔鱼饥饿致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文中对大西洋牙鲆仔、稚、幼鱼各期发育时间及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对各发育阶段进行显微摄像。大西洋牙鲆室内人工育苗水温18℃~22℃,盐度30,pH8.2,光控500Lx左右。饵料为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初孵仔鱼肠道细而直,孵化后3d~4d肛门开通并开口摄食,6d~7d卵黄囊吸收完毕,仔鱼前期阶段结束。仔鱼后期阶段,消化道弯曲,冠状幼鳍完全形成,右眼开始上升。稚鱼期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幼鱼期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相似文献   

9.
叶尔羌高原鳅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对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阶段全过程进行观察、拍照并测量。结果显示:叶尔羌高原鳅,卵微黏性,略有沉性,受精卵呈卵圆形,卵径为(0.60±0.052)mm,在水温(20.0±1.0)℃下,历时65 h 34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过程;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体色、鼓鳔和须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初孵卵黄囊仔鱼全长(2.0±0.65)mm,出膜后7 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初孵仔鱼继续培育至16日龄,仔鱼鳃盖后缘鼓鳔明显长出,须清晰可辨,体色加深,心脏红色素明显,体色与成体相似,标志后期仔鱼发育完全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全长(8.0±0.45)mm;培育至30日龄,仔鱼鼓鳔完全,鳃盖张合明显,身体透明特征消失,稚鱼阶段完成发育进入幼鱼期,此时全长达(13.0±0.55)m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试验中,卵黄囊长度(LY)和出膜天数(D)的关系式:LY=0.0286D2–0.0636D+3.1196(R2=0.9050);用直线方程拟合卵黄囊长度(LY)和卵黄囊仔鱼全长(LT)的关系式:LY=–1.315LT+5.368(R2=0.8199);拟合卵黄囊仔鱼全长(LT)和出膜后仔稚鱼天数(D)的关系式:LT=–0.0263D2+0.5113D+1.6169(R2=0.9890)。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叶尔羌高原鳅的早期发育特征为该物种的保护和增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其苗种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以产自黑龙江的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为研究对象,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的形态特征和时间进行观察和描述。将受精卵去膜,在Holtfreter氏液中培育,着重观察去膜卵在原肠胚及后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3.5±1.0)℃条件下,黑龙江三角鲂胚胎从受精到出膜历时30 h 10 min,历经7个主要发育阶段(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25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体长为(4.33±0.16)mm,在(25.5±1.0)℃条件下,经144 h,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此时全长为(7.73±0.20)mm。早期仔鱼可根据眼色素沉积、体色素沉积、鳔和卵黄囊的变化分为眼色素增多期、体色素增多期、鳔出现期、鳔充气期和卵黄囊完全吸收期5个时期。黑龙江三角鲂在鳔充气膨大(出膜后96 h)前无摄食行为。在出膜后96~144 h为混合营养期,此时适宜将仔鱼转入池塘进行夏花培育。本研究旨为黑龙江三角鲂的资源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从形态学角度揭示半滑舌鳎鳔和冠状幼鳍的生长变化与苗种早期培育阶段生长发育的关系。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3日龄仔鱼出现鳔泡,5日龄仔鱼鳔开始充气,79日龄左右鳔消失,鳔是否正常充气与早期苗种培育的成活率密切相关。2日龄仔鱼冠状幼鳍原基出现,4日龄仔鱼冠状幼鳍出现鳍条,18日龄冠状幼鳍长度达到最大,此时,鱼苗进入变态期,此后,随着冠状幼鳍的退化和消失,鱼苗逐渐完成变态,伏底生活,冠状幼鳍最迟在29日龄完全退化消失,成为背鳍的一部分。另外,本试验过程中还记录了眼间距、体宽和全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iinther)胚胎发育与盐度、温度和光照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胚胎孵化的优化技术以促进半滑舌鳎人工繁育工作的发展。实验表明,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为25~35,此盐度范围内孵化率都可达88%以上,盐度低于20或高于40孵化率会明显降低,同时初孵仔鱼畸形率会随之升高。胚胎在22~24℃范围内的孵化率最高,达82%以上,且畸形率最低。不同的光照节律和光照强度对胚胎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畸形率影响不大,但是对胚胎发育速率和孵化时间具有明显的延滞或促进作用。综合胚胎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合实际操作技术,对半滑舌鳎受精卵孵化条件加以优化,提出了工厂化育苗条件下提高半滑舌鳎受精卵孵化率、获得优质仔鱼的孵化方法和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验生态学、形态测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胚胎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内源性营养吸收利用、生长基因表达、存活指数(SAI)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的影响,并对早期仔鱼活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最适水温20~22 ℃条件下,胚胎孵化率最高,达75%~81%,且初孵仔鱼畸形率低于6.7%,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值最接近2,且初孵仔鱼全长和卵黄囊体积最大。受精卵在盐度>30时漂浮在水面,而在盐度为20~25时悬浮在水中,在盐度为10~15时下沉于水底部。受精卵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胚胎孵化率达79%~80%,初孵仔鱼畸形率低于6.0%。在4个不同温度条件下(18、20、22、24 ℃)初孵仔鱼卵黄囊吸收利用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不同盐度条件下,初孵仔鱼的SAI值表明,盐度为30~35时,仔鱼的SAI值较高且峰值出现在盐度为30组,而盐度为10组仔鱼SAI值最低。在水温为20~22 ℃时,6 d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最高(78%),PNR出现在7~8 d。初孵仔鱼在水温为20~24 ℃、盐度为30~35条件下,IGF-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饥饿条件下,IGF-1 mRNA在饥饿后第2天显著升高,其后在第3~4天显著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随着饥饿的进行继续下降至显著低于开口期表达水平。本研究明确了黄条鰤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最适盐度为30~35,并建立了初孵仔鱼活力评价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建立规范化的黄条鰤胚胎孵化和苗种培育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几种重金属离子对半滑舌鳎胚胎发育和仔稚鱼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半滑舌鳎胚胎为试验材料,研究了Cu、Hg、Zn、Cd、Pb5种重金属对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胚胎在0.01、0.08和0.1mg/LCu2 溶液中孵化率较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除0.125、0.25和0.5mg/LCd2 会促进胚胎发育速率外,其余4种重金属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减慢胚胎孵化速率。重金属离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畸形现象,如眼睛残缺、胚胎异常死亡、胚体解体模糊、胚胎尾部弯曲;初孵仔鱼不能破膜而出,初孵仔鱼脊椎弯曲成“S”形、“V”形、“L”形等。综合孵化率、仔鱼畸形率和胚胎畸形程度等指标可以得出5种重金属对胚胎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Hg>Cd>Zn>Pb。还研究了Hg、Cu、Cd、Pb、Zn等5种重金属对半滑舌鳎初孵仔鱼、10d仔鱼和20d稚鱼急性(96h)毒性影响,并计算了几种重金属对半滑舌鳎仔稚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条石鲷仔稚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8、22和26 ℃时,初孵仔鱼的PNR点分别出现在6~7 d、6~7 d和4~4.5 d.仔鱼开口摄食时间随温度降低而滞后,22 ℃时初次摄食率最高,26 ℃时初次摄食率降至50%以下.温度对仔稚幼鱼耐饥饿的能力影响明显,18和22 ℃时,前期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4~5 d,而13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2.5 d,24日龄稚鱼的为1.5~2 d,实验鱼饥饿3 d后,大部分已经不能恢复摄食.在26 ℃时,前期仔鱼和13日龄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为1.5 d,24日龄稚鱼为2~2.5 d,而45日龄幼鱼在22和26 ℃时半数死亡时间都为6 d,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苗种对饥饿耐受能力明显增强.饥饿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条件下的仔鱼全长和体重增加远远低于对照组,甚至出现体重的负增长,30日龄幼鱼在饥饿条件下的体重损失率达到50%以上,而45日龄幼鱼饥饿后的体重损失率约为10%,13日龄仔鱼阶段是条石鲷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救护和增殖中国特有易危物种准噶尔雅罗鱼,在水温(21.0±1.5)℃条件下,利用人工采卵授精法获得准噶尔雅罗鱼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确定仔鱼不可逆点(PNR),研究投饵对仔鱼的生长、发育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准噶尔雅罗鱼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开始营外源性营养,仔鱼卵黄囊于5日龄已基本被消耗完毕,混合营养期仅维持2 d,属于易遭受饥饿胁迫鱼类;2)初次摄食率为36.0%,初次摄食率最高在7日龄,可达96.6%,PNR出现在仔鱼孵化后的9~10日龄,3日龄后饥饿组对仔鱼卵黄囊的吸收速度影响极显著(P0.01)。仔鱼具有摄食能力仅6~7 d,在到达PNR后3 d左右饥饿组即全部死亡,其耐受饥饿能力较差;3)在饥饿胁迫条件下的仔鱼对卵黄囊的吸收进程慢于正常对照组仔鱼,5日龄后饥饿对仔鱼体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组仔鱼6日龄生长发育出现负增长,7日龄开始出现脊索弯曲、腹部凹陷、胸角,集群性、初次摄食力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并且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由饥饿导致的形态和行为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稚鱼发育过程,积累云南盘鮈基础生物学资料,为其规模化养殖提供科学指导,以人工孵化刚出膜的云南盘鮈仔鱼为对象,开展了其仔稚鱼发育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定期观察云南盘鮈仔稚鱼各阶段的发育情况,并定性或定量描述其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研究显示,在水温(20±0.5)℃的培养条件下,云南盘鮈初孵仔鱼体质量(0.012±0.001)g,全长(7.16±0.03)mm。卵黄囊呈长梨形,长(4.04±0.02)mm,高(1.35±0.02)mm。仔鱼出膜后第9天开始摄食,出膜后第28天卵黄囊消失,混合营养期长达19 d,推测该时期的存在有利于仔鱼与外界建立营养关系,降低早期发育阶段的死亡率。出膜后第45天鳞片出现,第80天鳞被完整,晚期仔鱼共历时17 d;另外,根据云南盘鮈自身特点将稚鱼期稍作调整,以出膜后第165天口吸盘发育完整作为稚鱼期结束的标志,稚鱼期共历时120 d。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辽河水系洛氏Phoxinus lagowskii lagowskii仔、稚鱼形态发育和早期生长。结果表明:在18.8~27.2℃下,洛氏初孵仔鱼全长为(4.46±0.43)mm,4日龄的仔鱼鳔一室,5日龄时开始摄食,6日龄卵黄囊完全吸收,13日龄时鳔二室,32日龄时各鳍发育完成;36日龄时开始出现鳞片;58日龄时除头部外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根据卵黄囊、运动器官和鳞片的变化,洛氏早期发育可分为卵黄囊期(孵出0~5d)、后期仔鱼(6~35d)和稚鱼期(36~58d)。曲线拟合表明,卵黄囊体积(V)和全长(LT)与日龄(d)均呈二次多项式关系,相关方程分别为:V=0.0063d2-0.0870d+0.2863(R2=0.8167),LT=0.0083d2+0.2351d+4.8759(R2=0.9544);体质量(W)与日龄(d)呈指数函数关系:W=0.0006e0.1317d(R2=0.9719)。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早期发育阶段仔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研究其骨骼畸形发生的时间与部位及相应部位的畸形类型.实验结果表明,1~50日龄半滑舌鳎仔稚鱼的32批次495个骨骼标本中,骨骼畸形类型有14种,主要表现为脊椎骨的融合、增生、局部肥大,髓棘和脉棘的分叉和分离,尾鳍的分叉等.骨骼畸形主要发生于变态后期(25日龄)和变态后(40日龄),2个发育阶段的畸形率分别31.58%和25%.骨骼畸形的部位多见于脊柱的PH、HE和CA区,CE区尚未发现畸形.骨骼畸形会严重影响鱼类的外部形态、减缓生长及降低其市场价值.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养殖条件下半滑舌鳎骨骼畸形的发生过程,为阐明其早期发育机制及优化苗种培育和养殖条件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半滑舌鳎胚胎发育及稚鱼变态过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显微镜对半滑舌鳎胚胎发育及稚鱼变态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对各个时期的发育时间进行了记录,并对不同时期的特征用进行了拍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成熟卵子呈球形,为多油球浮性卵。受精卵培养在水温21.6—22.8℃,pH值7.0~8.2。盐度30的海水中,历时39h仔鱼孵出。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半滑舌鳎胚胎发育属于盘状卵裂,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出膜期和初孵仔鱼。仔鱼孵化出膜进入胚后发育阶段,之后进入变态期,向成鱼转化。与牙鲆、大菱鲆等鲆鲽鱼类不同,半滑舌鳎稚鱼变态初期是在头顶两眼前上方形成一个横裂,右眼由此横列穿过,最终到达身体左侧,此后横裂逐渐愈合,变态完成,该过程历时3-4d,其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