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 ex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9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4项参数,并将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 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血小板压积(PCT)则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Ch ild-Pugh积分的增加,血小板4项参数异常程度逐渐加重。结论:血小板参数测定值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脑梗死患者45例及健康体检者45例进行血小板参数及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检测,按不同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1~3d)和恢复期组(10~14d);按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梗死组(19例)、小面积梗死组(16例)、大面积梗死组(10例)。对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促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比较均统计学差异(P0.01);脑梗死恢复期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TPO水平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梗组和小面积梗死组血清TPO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小面积梗死组与腔梗组以及大面积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血清TPO水平和血小板总数与梗死面积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后TPO水平改变在脑梗死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可能在脑梗死后脑保护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和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3项血小板指标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COULTER- JT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了 1 8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患者和 96例正常对照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计数 (BPC)、血小板压积 (PCT) ;肾功能损害不同阶段 (即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比较。结果 :CRF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BPC、PCT明显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CRF各组间 BPC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P<0 .0 5) ;肾功能衰竭期组、尿毒症期组的 MPV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 .0 1 )。结论 :MPV、PCT可作为判断 CRF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出血倾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功能、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方法:经确诊为急性胰腺炎患者28例,分别在病情初期及恢复期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PAG)、血小板粘附功能(PAD)、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沉(ESR)、红细胞体积分数(Hct)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初期PAG—M、PAD、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ESR及FIB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急性胰腺炎患病初期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小板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5.
猪感染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后血小板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感染对广西巴马小型猪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将12头30日龄的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经腹股沟淋巴结途径接种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的分子克隆。采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接种后3d、8d、17d、24d、31d及40d猪的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统计分析显示猪感染P1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无显著差异,而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在接种后8d明显降低,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接种后17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筛选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阿斯匹林抵抗的患者48例入选本研究,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00、300 mg和阿司匹林100 mg 波立维75 mg,14 d后采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阿司匹林10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服波立维可使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抑制(P<0.01),但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结论 加大阿司匹林剂量或合用波立维不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对该类患者应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系统以及血小板活化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进展型脑梗死和48例完全脑梗死)治疗前同时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PAC-1)检测,ELISA定量分析血管血友病因子(vWF)。其结果与本院体检健康者45例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MPV外,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完全型脑梗死各项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状态,应尽早采用抗凝治疗以及应用血小板活化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滤过速度对混合血小板过滤效果的影响。方法取45袋混合血小板,随机分为低速、中速、高速组各15袋,分别以10~20、60~70和150~160 mL/min的流速进行连续性过滤,并用常规方法检测混合血小板过滤前后的白细胞数(WBC)和血小板数(PLT),比较3组WBC去除率和PLT回收率。结果中速组和高速组的PLT回收率均高于低速组(P<0.01),低速组和中速组的WBC去除率均高于高速组(P<0.05)。结论不同滤过速度对混合血小板过滤效果不同,60~70 mL/min是混合血小板较为理想的滤过速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我们检测了 98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PL 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压积 (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以探讨其临床意义。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98例重型肝炎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急性重型 15例 ,亚急性重型 2 7例 ,慢性重型 5 6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 1995年北京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98例重肝中男79例 ,女 19例 ,年龄 7~ 6 5岁 ,平均 42 .3岁。对照组 46例 ,均为健康体检者 ,男例 ,女例 ,年龄 2 3~ 5 2岁 ,平均 35 .5岁。1.2 方法采用 JT- R1 型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机采血小板的冲红原因,提高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对180例个体机采献血者和150例无偿机采献血者,采前取手指末稍血进行血常规分析,对机采血小板进行血小板(PLT)计数,并与无偿献血组15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结果:180例个体献血者有29例出现冲红,150例无偿献血者和对照组均无冲红现象;冲红组的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无偿组,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RDW)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偿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冲红组机采血小板的PL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无偿组(P<0.01)。结论:MCV低于正常、RDW高于正常是引起机采血小板冲红的主要原因,也与献血者频繁献血有关,冲红影响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无偿献血者机采血小板的质量优于个体献血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与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入院时细胞因子、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指标水平的差异,为两者早期鉴别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SFTS患者34例(A组)、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9例(B组)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入院时炎症指标水平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结果:①A组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明显低于B组(P<0.05);A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B组(P<0.05),且2组PLT均低于正常范围;B组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A组(P<0.05).②B组PCT、CRP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A组PCT仅个别病例升高;B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均明显高于A组(P<0.05);2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二聚体(D-D)均升高,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ROC曲线分析显示,SFTS患者WBC、NEUT、PCT、CRP、N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结论:在SFTS与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初期,患者血液中PCT、CRP、WBC、NEUT、PLT、NLR、RDW、FIB水平存在差异,且WBC、NEUT、PCT、CRP、NLR对两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既能最大限度保证质量又省时省力的冰冻血小板制备方法。方法:将526人份的单采血小板分成自动化生产组(280人份)和手工制备组(246人份),并进行冰冻制备,对两种制备方法所用时间和所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合格率进行比较。结果:自动化生产组冰冻血小板的合格率为96.1%,手工组为82.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5.76,P<0.01)。自动化生产组生产冰冻血小板的时间明显缩短,与手工制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6,P<0.01)。结论:自动化生产制备冰冻血小板合格率高,省时省力,制备标准化、规范化,质量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MCS +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冲红的原因。方法 :将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出现冲红的献血者 2 0名作为冲红组 ,随机选择正常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 2 0名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献血者机采前手指末梢血的红细胞计数 (RBS)、血红蛋白 (Hb)、红细胞体积分数 (Hct)、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和血浆总蛋白进行分析。结果 :冲红组多项血液参数 (包括Hb、Hct、MCV、MCH、MCHC)以及血浆总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而两组的外周末梢血RBC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冲红现象与外周血的Hb、Hct、MCV、MCH、MCHC以及血浆总蛋白等参数的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95例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评价阳性及阴性患者1 h和24 h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对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3.7%(32/95),其中HLA-I抗体27例;HPA抗体1例,HLA-I+HPA抗体4例;39例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输注率为41.1%(39/95)。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1 h和24 h的CCI值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78.1%)明显高于阴性患者(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87.5%)与未配型组(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密切相关,血小板交叉配型可减少同种免疫反应,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交叉配型对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小板(PLT)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3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代偿期38例,失代偿期15例)入院后1、24、72、120h的PLT计数、MPV,并与同期50例健康儿作对照。结果感染性休克患儿入院时PLT计数低于对照组,而MPV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失代偿期组更明显。死亡组PLT计数在各时点均低于存活组,但MPV均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PLT计数、MPV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大部分抗血小板药物存在继发性出血等副作用,亟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是介导血小板聚集的主要物质,文章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否抑制ADP或AA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鼠血小板活化组、阿司匹林干预后血小板活化组、FGF-21高、中、低剂量干预后血小板活化组。给药干预后提取各组血小板,分别用ADP或AA处理,观察处理后血小板聚集情况以及P选择素和血栓素(TXB2)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正常鼠血小板经ADP或AA处理活化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血浆中P选择素和TXB2含量明显上升;与正常鼠血小板经ADP或AA处理活化后相比,经阿司匹林和FGF-21干预后分别经ADP或AA处理活化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血浆中P选择素和TXB2含量显著下降;FGF-21干预组经ADP或AA活化后,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和TXB2含量下降水平呈明显剂量依赖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FGF-21对血小板聚集与活化作用的相关报道,研究首次证明FGF-21具有抑制ADP和AA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活化作用及明显的抗血凝作用,填补FGF-21在抗血凝研究领域空白,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血凝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水平(PLT)变化,探讨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7例为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测定PLT水平及CRP浓度,比较两组PLT及CR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PLT水平及CRP浓度[(241.78±32.89)×109/L、(22.15±4.73)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62.21±26.02)×109/L、(2.76±0.5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T增高率、CRP阳性率(37.84%、72.9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41%、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实施CRP、PLT水平测定,可有效反映机体免疫炎性反应情况,为疾病预防、病情检测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四种人工半合成槲皮素水溶性衍生物 ,即乙氧基槲皮素、槲皮素磷酸酯 (B)、槲皮素单硫酸酯和槲皮素二硫酸酯对凝血酶诱导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结果 :乙氧基槲皮素对血小板聚集无影响 ;槲皮素磷酸酯 (B)、槲皮素单硫酸酯和槲皮素二硫酸酯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IC5 0 分别为 80μ mol/ L、95μ mol/ L和 1 85μ mol/ L。结论 :槲皮素磷酸酯 (B)、槲皮素单硫酸酯和槲皮素二硫酸酯具有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观察46例血液病患者98例次输注血小板后的输注效果,并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指标进行评价。血小板抗体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法进行检测并通过淋巴毒试验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2.9%;98例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清标本中,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39.8%;HLA抗体阳性者无效输注率为69.7%,HPA抗体阳性者及HLA和HPA抗体阳性者无效输注率均为100.0%。血小板抗体阳性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74.4%(29/39),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的22.0%(13/59)(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桂科育成猪的血常规指标,明确不同功能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情况,为桂科猪的免疫评估与抗病性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49日龄起每周对44头桂科育成猪(公母各半)采血1次,连续采样7周,测定其血常规指标,并与长白猪和恩施黑猪的血常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桂科育成猪不同日龄的红细胞类检测指标中,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含量(HGB)均在70日龄达最低值(6.85× l012/L和97.1 g/L),显著低于49、56、63、84和91日龄时的对应值(P<0.05,下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在70日龄达最低值(15.11 pg和275.70 g/L)、91日龄达最高值(16.40 pg和314.30 g/L);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变化相对较稳定,不同日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在白细胞类检测指标中,白细胞计数(WBC)于63日龄达最低值(13.71×109/L)、84日龄达最高值(17.52×109/L),二者差异显著;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在70日龄时达最低值(3.61×109/L),显著低于49和56日龄的对应值.淋巴细胞计数(LYMPH)的变化相对较稳定,受日龄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在血小板类检测指标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在不同日龄的变化相对较稳定,受日龄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与35日龄长白猪和5月龄以上恩施黑猪相比,桂科育成猪除H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PCT和PDW等少数指标表现异常外,其他大部分血常规指标介于长白猪与恩施黑猪血常规指标范围内.[结论]桂科育成猪在血常规指标方面有一定的独特性,发育至49~91日龄时已具备较稳定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