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及相应菌株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从新疆乌鲁木齐、伊犁、昌吉地区的7个奶牛场随机采集患乳房炎奶牛乳汁样本,用绵羊血平板和Baird-Parker琼脂平板初筛,利用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先用K-B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再用PCR方法检测其12种毒力基因,用小鼠攻毒试验检测其致病性。结果从142份乳汁样本中共分离出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个奶牛场有2个牛场检出并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分别为7.14%(2/28)和8.82%(3/3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些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链霉素、头孢他啶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为60%~80%,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20%,所有菌株最少对1种药物耐受,最多耐5种药物;分离株中共检出nucclfafnbBetasea 5种主要毒力基因,所有分离菌对小鼠均有很强的致病性。综上所述,所检牛场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奶牛乳房炎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分离菌耐药性不强,许多菌株携带多个毒力基因且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牛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不同牛场采集腹泻犊牛粪样分离鉴定大肠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A、qnrB、qnrD、qnrS、aac(6′)IbqepA基因)及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gyrAparC基因),并选择2株携带PMQR基因的大肠杆菌经恩诺沙星诱导后检测QRDR的gyrAparC基因突变。【结果】分离鉴定得到75株大肠杆菌,其中60.00%的菌株对至少2种FQs耐药,40.00%的菌株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均耐药,且对恩诺沙星的耐药程度较为严重。75株大肠杆菌均未检测到qnrA、qnrDqepA基因,但检测出qnrS、aac(6′)Ib亚型aac(6′)-Ib-crqnrB基因,61.33%的菌株至少携带1个PMQR基因,其中以qnrSaac(6′)-Ib-cr最为常见。58.67%的大肠杆菌发生了QRDR突变,主要突变方式为GyrA:(Ser83Leu+Asp87Asn)+ParC:Ser80Ile,发生突变且携带PMQR基因的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均耐药。恩诺沙星诱导后,PMQR阳性菌的gyrA基因发生5处碱基突变,PMQR阴性菌无碱基突变。【结论】大肠杆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与QRDR突变密切相关,因此兽医临床上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来减缓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0-2016年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耐药基因的变迁。【方法】以2010―2016年收集的444株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鸡源225株,猪源219株)为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其产ESBLs情况和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测序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携带ESBLs菌株的基因型特征和部分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444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27.7%,其中鸡源菌和猪源菌检出率分别为42.2%和12.8%。2010-2016年产ESBLs菌株从16.9%升高至40.4%,鸡源菌株ESBLs检出率随时间变化比猪源菌更明显;ESBLs阳性菌株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且多重耐药性问题更严重;产ESBLs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以blaTEMblaCTX-M为主,并以blaTEM-1(63.3%)、blaTEM-52(32.1%)、blaCTX-M-55(42.2%)、blaCTX-M-65(27.8%)和blaCTX-M-14(21.1%)为主要流行亚型,且检出率及ESBLs基因亚型复杂性呈逐年上升趋势;ESBLs阳性菌株有广泛PFGE谱型,即便携带相同基因型的菌株也不存在亲缘关系。【结论】四川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及其耐药基因亚型的复杂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ESBLs是造成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ESBLs耐药基因以水平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新疆乌鲁木齐市售畜禽肉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所携带的耐药基因情况,为肉类食品的耐药性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乌鲁木齐市7区19家超市采集畜禽肉样品353份,其中鸡肉90份、猪肉90份、牛肉84份、羊肉89份,对采集的肉类样品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科玛嘉尿道菌群定位显色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初步筛选分离,用特异性16S rDNA法鉴定大肠杆菌。通过PCR对分离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群,采用K 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耐药表型,PCR扩增法获得相应的耐药基因并测序。【结果】从乌鲁木齐市353份市售畜禽肉样中分离鉴定得到大肠杆菌252株。系统发育分群结果显示,分离的252株大肠杆菌菌株以A群(79.4%)为主,其次是B1群(12.3%)。耐药表型测定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四环素(49.6%)、氨苄西林(41.6%)、复方新诺明(30.9%)和氯霉素(26.6%)的耐药率较高;而对阿米卡星(1.9%)、多粘菌素B(0.8%)和氨苄西林-舒巴坦(0.4%)的耐药率较低。耐药基因tetA、blaTEM、cml1、aadA1、aac、sul1blaCTX-M的检出率分别为90.4%,32.1%,31.3%,27.4%,14.5%,12.8%和9.2%,未检出tetE、tetGblaSHV基因。【结论】乌鲁木齐市售畜禽肉存在严重的大肠杆菌污染问题,畜禽肉作为多重耐药菌的“储存库”,在细菌耐药性的播散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以核盘菌菌株NGA4提取的总RNA为模版,利用RT-PCR技术扩增获得SsXYN基因的全长cDNA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9-T载体上,菌落PCR、酶切鉴定和cDNA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核盘菌SsXYN基因。从pMD19-T : SsXYN载体上,用BamH I和Sal I 双酶切切下目的基因片段,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菌落PCR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32a : SsXYN。利用热击法将该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BL21,获得携带SsXYN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为进一步研究激发子诱发植物抗病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70817菌株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 ( Bezzi )的毒力效果,采用喷雾法和浸渍法以不同密度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70817菌株的分生孢子液处理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 ( Bezzi )的成虫、幼虫和蛹,并分别测定对成虫、幼虫和蛹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最高,为 86.12%,其致死中时间(LT50)为 4.66 d,致死中密度(LCT50)为2.948 5×105 mL-1。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为 88.42%,其LT50为4.47 d, LCT50为2.769 5×105 mL-1。蛹的累积校正死亡率是 83.91%,其LT50为5.16 d,LCT50 为3.155 7×105 mL-1,说明该菌株对番石榴实蝇具有较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耐药性及其与血清型、基因型的相关性,在前期已鉴定血清型和ERIC基因型的基础上,采用K-B纸片法对21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21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利用PCR技术对耐药菌株进行32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总耐药率为100%(21/21),耐2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占76.19%(16/21),多重耐药谱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其中耐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类别最多,耐药率最高达100%(21/21)。21株沙门氏菌均检出耐药基因,涉及blaPSEsul1strA、blaTEM、sul2、tetA、tetB、aph3-ⅡacatⅠ 9种,其中blaPSE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85.7%(8/21)。可见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最强,与其携带blaPSE基因有关;耐药表型测定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耐药性与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血清型、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mcr-1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及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ESBLs)共存和共转移的特征,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检测菌株mcr-1,以及mcr-1阳性菌株中ESBLs基因类型;采用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分析了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耐药机制。结果显示:190株大肠杆菌的mcr-1检出率为36.84%,75.71% mcr-1阳性菌株中同时检出ESBLs基因,主要以blaTEM-1、blaCTX-M-55和blaCTX-M-14为优势基因;mcr-1阳性菌对氨曲南(ATM)、头孢噻肟(CTX)和多黏菌素E(COL)耐药率极显著高于mcr-1阴性菌(P<0.01);质粒转移率为47.14%,其中获得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接合子表现出与供体菌相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综上,在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mcr-1ESBLs基因共存现象广泛存在,且耐药基因易发生水平传播,对菌株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仔猪腹泻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流行情况,从齐齐哈尔地区40个养猪场的腹泻仔猪体内分离到100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凝集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进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血清型检测结果表明,100株大肠杆菌有49个分离株鉴定出血清型,其中O8、O9、O101、O147、O157、O64为优势血清型,占定型菌株的77.55%。毒力基因PCR测定结果表明,黏附素基因987P(50/71,70.42%)、肠毒素基因LT(65/71,91.54%)、强毒力岛FyuA(43/71,60.56%)为主要流行的毒力基因。研究揭示了齐齐哈尔地区仔猪腹泻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和主要携带的毒力基因,为临床防治大肠杆菌性仔猪腹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1株从野猪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致病类型及耐药表型,通过野猪粪便大肠杆菌分离纯化、培养特性分析、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分析、药敏试验,对野猪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耐药表型分析。并通过PCR扩增,对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和特定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7份新鲜野猪粪便中分离出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该菌株对红霉素、四环素、头孢拉定、头孢他啶、林可霉素、氨苄西林和氨曲南等多类药物具有抗性。PCR扩增显示,该菌株携带有耐热肠毒素 STⅡ基因及mecA、blaOXA、blaIMP、carO、KPC-2、 ant(4′,4′)、 aph(3′)-Ⅱa、tetA和tetB等耐药基因。结果表明,该野猪粪便分离菌株为多重耐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研究结果为野猪源病源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调查甘肃地区大肠埃希菌对新生羔羊腹泻的致病性及其耐药性,从甘肃省8个养殖场采集新生腹泻羔羊粪便92份。采用16S rDNA扩增结合微生物鉴别培养技术对病料中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随机选取分离的6株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并采用Kirby-Bauer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从92份病料中分离得到21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选取的6株菌均有一定的致病性,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地的大肠埃希菌对羊场常用的多种抗生素耐药。表明大肠埃希菌仍是引起甘肃地区新生羔羊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而且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其遗传进化情况,了解其与其他动物源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采集西藏牦牛腹泻粪便240份,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血清型鉴定和致病性研究,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16SrRNA鉴定、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16株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中:3株与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5株与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2株与犊牛源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4株与牛源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1株牦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单独形成一个较远的分支;1株与痢疾杆菌和人源出血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成为对人类造成潜在危险的病原菌。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与牛源、禽源、猪源、人源大肠杆菌的之间亲缘性很近,存在跨种间传播风险。该种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动物致病试验表明,致死率高达95%,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大肠杆菌生物被膜(Biofilms,BF)对耐药性的影响及抗生素对BF形成的作用,以陕西关中地区乳房炎奶牛的乳样中分离的 35 株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刚果红琼脂和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菌体形成 BF 的能力;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 BF 形成前后菌体耐药性的变化;用结晶紫染色法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质量浓度抗生素对 BF 的影响。结果显示,35 株大肠杆菌中有 19 株(54.29%)为 BF 阳性,以形成强、中膜能力为主(84.21%);大肠杆菌形成BF后使头孢噻呋、链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青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及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分别提高4~16 倍和8~64 倍;抗生素对BF形成的抑制和清除作用随着药物质量浓度增大而加强,其中环丙沙星、头孢噻呋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从患病的克氏原鳌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株AX1707。通过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和进化树构建等操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X1707为布氏柠檬酸杆菌(Citrobter braakii),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多西环素敏感,对四环素和新霉素中度敏感,对红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了解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从陕西省部分规模化养鸡场的病、死鸡中经分离鉴定得到15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K-B药敏纸片法检测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对4种四环素类药物的药敏性,PCR方法检测3种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用DNAStar软件对获得的耐药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鸡源致病性E.coli分离株对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以及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8.6%、77.2%、87.3%、50.6%,3重以上耐药菌株占78.5%。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的检出率分别为81.4%、20.7%,未检测到tetC基因。结果表明,鸡源致病性E.coli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普遍具有耐药性,且以多重耐药为主;耐药基因tetA的检出率与其耐药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1株牛源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头猝死牛的脾脏内分离得到1株细菌,对该菌染色镜检可见其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呈单个或链状排列。该菌对头孢氨苄、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药物敏感。生化检测结果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经PCR检测该菌含有hbl、nhe、entFM等毒素基因以及看家基因groEL。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7.
为检测产后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性,在生产3周后采用棉拭子法对65头确诊的临床型子宫内膜炎荷斯坦奶牛进行子宫黏液的采集;分别用阴门灌注大鼠子宫试验、PCR方法以及药敏纸片法来检验分离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灌注混合菌(1∶1,1.0×10~9 cfu/mL)72h后剖解大鼠子宫发现子宫充血,肿大,增厚,子宫内部有蓄脓现象。然而,Escherichia coli和Staphylococcus aureus从患病牛中最终检出率分别为58.69%、62.75%;并对27株致病性E.coli系统发育组ChuA、yjaA基因检出率达到(13/27,48.15%),且E.coli和S.aureus分离株中均含有毒力基因KpSMII和TSST-1;随机抽取10头患病牛且含毒力基因最多的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且均耐受于青霉素、多西环素、多粘菌素B、阿莫西林和四环素等抗生素。由此可见,以上抗生素再继续应用将会导致E.coli和S.aureus耐药程度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州市宠物源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从广州市4家宠物医院采集健康或患病犬猫样品共319份,其中,健康动物127份,患病动物192份。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大肠埃希菌,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菌种;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PCR和测序检测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319份样品共分离得到大肠埃希菌203株,其中,患病动物源109株,健康动物源94株。203株大肠埃希菌中有179株至少对1种抗生素耐药;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76.85%),对头孢噻肟、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均高于50%;对阿米卡星最为敏感,耐药率仅为10.84%。患病动物源大肠埃希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健康动物源,除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和磷霉素外,对其他药物的耐药性均差异极显著(P 0. 01)。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floR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34.97%),blaCTX-M-9G、blaCTX-M-1G、fos A3、rmt B和bla CMY-2检出率分别为22.66%、20.19%、17.73%、10.34%和1.48%,未检测到blaCTX-M-2G和blaCTX-M-25G。【结论】广州地区宠物源大肠埃希菌耐药状况严峻,且常携带多种重要耐药基因。应当加强对宠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利用响应面法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细菌浓度、pH和培养时间为自变量,生物膜形成量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培养条件的最优值,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最佳培养条件为:LB培养基pH7.5,细菌接种量为1.2×10~7 cfu/mL,培养时间11.5 h。在该优化条件下,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量OD_(600nm)可达0.60左右;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此时形成大量的细菌聚集体,80%的视野已经被细菌覆盖,细菌活性很高,生物膜形成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20.
以临床病禽分离17株E.coli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岛中irp2、irp3、irp4、irp5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先用irp2 PCR扩增检出7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并对其进行ERIC-PCR分型,结果分为2个类型。又对分离株进行irp3、irp4和irp5基因检测,结果分离株中irp2、irp3、irp4和irp5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1.2%、64.7%、29.4%和35.3%;最后对分离株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检测,结果携带irp2的阳性菌株都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提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HPI中irp2与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