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己烯雌酚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抗体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己烯雌酚 (DES)、琥珀酸酐和牛血清白蛋白 (BSA)等为主要原料 ,采用混合酸酐反应 ,首先合成己烯雌酚半琥珀酸酯 (DES- HS) ,经质谱分析鉴定后 ,再将 DES- HS结合到 BSA上 ,并用 SDS- PAGE对 DES- HS- BSA进行测定。以DES- HS- BSA免疫家兔 6次 ,用琼脂双扩散试验测定抗体。试验结果表明 ,高分辨质谱测得合成的 DES- HS分子量为36 8;BSA- HS- DES的 SDS- PAGE图谱经相关软件分析表明 ,单个 BSA上结合有 32个 DES- HS;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证实 ,免疫兔血清中含有抗 DES的抗体。本试验为下一步研制 DES残留免疫检测试剂盒及抗 DES单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己烯雌酚人工抗原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三步反应合成了己烯雌酚人工抗原,为己烯雌酚酶免疫检测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试验结果证实,己烯雌酚及其衍生物存在着顺反异构转化现象,酸碱处理是降低交联前衍生物中顺式体比例的有效方法;经三步合成,成功地制备出了人工抗原;人工免疫原及包被原的最适结合比例分别为1:28和1:7。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现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成路线和国外奥比沙星的文献报道,以五氟苯甲酰氯为起始物,通过与丙二酸单乙酯钾盐加成、原甲酸三乙酯缩合、与环丙胺取代,然后成环,水解和哌嗪基的取代反应合成出第三代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奥比沙星,产物结构经过核磁共振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质谱进行了表征确认。  相似文献   

4.
己烯雌酚完全抗原及其单抗的制备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己烯雌酚免疫学检测技术,试验采用混合酸酐法制备完全抗原DES-HS-BSA,并对制备产物进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SDS-PAGE、MS分析鉴定,以DES-HS-BSA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试验测定抗体.结果表明:半抗原衍生物DES-HS已被成功地偶联到牛血清白蛋白上,计算得每分子牛血清白蛋白上结合26个DES-HS;ELISA试验结果证实免疫小鼠血清中含有抗己烯雌酚的抗体,将免疫好的小鼠脾脏细胞和SP2/0细胞融合,筛选出了1株能稳定分泌己烯雌酚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18G5,抗体亚型为IgG3.  相似文献   

5.
三聚氰胺半抗原及完全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合成了三聚氰胺半抗原及完全抗原并鉴定合成是否成功,为制备三聚氰胺抗体奠定基础。将2-氯-4,6-二氨基-1,3,5-三嗪和3-巯基丙酸的反应合成半抗原3-(4,6-二氨基-1,3,5-三嗪-2-基硫代)丙酸,采用质谱鉴定和红外光谱鉴定;通过活性酯法将半抗原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卵清蛋白进行偶联制备完全抗原,采用紫外光谱法初步鉴定,后经动物免疫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半抗原与完全抗原合成成功,为后续的抗体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氯霉素免疫原的合成与鉴定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分别采用混合酸酐法和重氮化法合成氯霉素(CAP)免疫原。混合酸酐法:将CAP与琥珀酸酐反应生成氯霉素琥珀酸酯(CAP-HS),接着进行混合酸酐反应,将CAP-H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连,得CAP-HS-BSA复合物。重氮化法:将CAP分子中的芳香硝基还原为芳香氨基,重氮化处理后,与BSA连接。通过红外光谱和动物免疫试验鉴定合成的免疫原,结果表明CAP-HS-BSA合成成功。  相似文献   

7.
己烯雌酚完全抗原的合成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混合酸酐法,将己烯雌酚与牛血清白蛋白或卵清蛋白偶联形成完全抗原.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鉴定,并通过聚丙烯酰胺电泳实验,推算出牛血清白蛋白与DES-HS的结合比是1:25~1:30.以己烯雌酚-牛血清白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出多克隆抗体,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进行鉴定,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进行效价测定,抗血清效价均超过了1:10 000.  相似文献   

8.
用化学方法合成了硝基无色孔雀石绿(NO2-LMG),还原为氨基无色孔雀石绿(NH2-LMG),经红外光谱扫描鉴定NH2-LMG为所需化合物。氨基无色孔雀石绿经重氮法处理后与兔血清白蛋白(RSA)载体蛋白相连,通过紫外分光光谱鉴定,偶联产物与其前体物相比吸收峰发生了飘移,说明偶联成功。通过动物免疫试验和ELISA抗体特异性试验对该人工合成抗原免疫原性和与无色孔雀石绿反应原性的鉴定,表明成功合成了无色孔雀石绿免疫原。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了甲基睾丸酮和己烯雌酚的国内外检测进展的基础上,成功建立用甲醇提取样品,LC—Alumina—A固相萃取柱净化萃取液,使用C18液相色谱柱,甲醇+5mmol/L乙酸铵(pH=4.5)=75+25(V/V)作为流动相,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进行多反应监测同时检测甲基睾丸酮和己烯雌酚雄雌两性激素类药物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在1.00~500μg/L浓度范围内,甲基睾丸酮和己烯雌酚的响应值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可达0.5μg/kg。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于鸡鸭猪肉、虾肉、鸡猪肝脏等动物源性食品。  相似文献   

10.
己烯雌酚在动物食品中残留检测方法简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己烯雌酚为一种具有酚羟基结构的人工合成雌激素 ,欧美等许多国家禁止将其用于动物饲料中 ,因此己烯雌酚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普遍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己烯雌酚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检测方法作了综述 ,着重介绍了放射免疫法 ,气相色谱法以及液相色谱法等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己烯雌酚是人工合成雌激素中作用最强的一种,曾一度作为促生长剂应用于畜牧养殖业。研究发现,其在动物性产品中的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严重危害。阐述了己烯雌酚的残留特点及其危害,重点对其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重氮化法引入羧基,再用碳二亚胺法偶联BSA获得己烯雌酚(DES)免疫抗原.经紫外光谱、电泳图谱分析确证获得DES-BSA偶联物.间接酶联免疫法分析证明其免疫鼠所获得的抗体与己烯雌酚有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利用己烯雌酚(DES)单克隆抗体,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加标回收试验,确定ELISA检测方法相关参数,建立了己烯雌酚残留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法。试验结果显示,包被抗原最佳浓度为2μg/mL,DES单克隆抗体最佳稀释倍数为1∶3×104;标准曲线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0.9956,IC50=1.103 ng/mL,最适检测范围为0.125~128 ng/mL,检测敏感度为0.077 ng/g;批内和批间变异分别为6.14%和7.48%;鳝鱼肌肉组织的加标回收率为77.6%~94.6%;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单抗与己烯雌酚单羧丙基醚交叉反应率为112.7%,与其它水产禁用药物交叉反应率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无创伤的血瘀痛经小鼠模型。方法:雌性昆明种小鼠240只,连续灌胃己烯雌酚12 d,第11天背部皮下注射角叉菜胶,后动物饲养环境温度保持在8-10℃24 h,末次灌胃己烯雌酚1 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观察并记录小鼠扭体潜伏期、扭体次数与尾部血栓形成长度百分率及血小板聚集值。数据采用X±S表示,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筛选血瘀痛经小鼠模型建立条件。结果:模型建立方法为灌胃己烯雌酚2 mg/kg,连续12 d,第11天背部皮下注射角叉菜胶300 mg/kg,后将动物饲养环境温度保持在8-10℃24 h,第12天腹腔注射缩宫素25 u/kg,小鼠痛经扭体现象出现,尾部血栓形成明显。结论:小鼠血瘀痛经模型是一种造模方法易于掌握,造模成功后体征表征明显,便于观察,在活血调经药效筛选中可以节约实验动物的模型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己烯雌酚(DES)对胎鼠睾丸发育的影响,将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1、2、3组,每组10只。3个试验组母鼠从怀孕第10~18天分别每天连续皮下注射DES 2、4和8μg只/,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最后一次注射后2 h取出胎鼠睾丸。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雄性胎鼠睾丸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2μg组睾丸发育情况接近对照组,无明显病理变化;4μg组仅见生殖母细胞和间质细胞数量减少;8μg组可见生殖母细胞核仁不明显,支持细胞数量减少,间质细胞溶解;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睾丸中PCN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DES会抑制胚胎期睾丸细胞的增殖,从而影响睾丸的发育,破坏睾丸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6.
己烯雌酚及其免疫检测技术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己烯雌酚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因其残留对人体和环境有明显的危害,对相关产品中己烯雌酚残留的检测受到世界各国共同关注。本文对国内外己烯雌酚的免疫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荧光免疫分析等)及免疫检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成年雄性仓鼠经皮下连续注射二乙基己烯雌酚(DES)7 d后,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MTB)和阿尔新蓝番红染色法(AB S)研究DES对附睾肥大细胞的形态大小、类型和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仓鼠附睾肥大细胞为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多分布于附睾头与附睾尾的被膜和间质中。试验组的肥大细胞常见于附睾管近旁,多呈脱颗粒状。虽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肥大细胞大小相近,但试验组的肥大细胞数量增多,尤其是附睾尾间质中肥大细胞增加明显(P<0.01)。  相似文献   

18.
The new combination of isocratic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with on line UV spectrum detection via a diode array configuration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abolics present in application sites of cattle. Comb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retention time in the HPLC chromatogram and a comparison of the full spectrum between 190-400 nm of the anabolic components with that of a standard resulted in a very reliable identification. By means of this method 117 samples of application sit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presence of anabolic residues. Of the xenobiotic anabolics , 19-nortestosterone (NT) was found most frequently (in 96 cases), whereas diethylstilbestrol (DES) was found in only 11 cases. In all sampl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NT and DES was confirmed by high resolu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