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能比对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3个蛋白质水平(45%、40%、35%)和3个脂肪水平(5%、8%、11%),配成9种不同蛋能比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均重为(10.14±0.40)g的翘嘴鲌幼鱼810尾,随机分为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蛋能比为30.94(蛋白质/脂肪=45%/5%,D1)、29.73(蛋白质/脂肪=40%/5%,D2)、28.11(蛋白质/脂肪=35%/5%,D3)、29.03(蛋白质/脂肪=45%/8%,D4)、27.79(蛋白质/脂肪=40%/8%,D5)、26.32(蛋白质/脂肪=35%/8%,D6)、26.90(蛋白质/脂肪=45%/11%,D7)、25.71(蛋白质/脂肪=40%/11%,D8)、23.50 g/MJ(蛋白质/脂肪=35%/11%,D9)的试验饲料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能比对翘嘴鲌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肠脂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D5组,但D5组的特定生长率与D4、D6、D7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蛋能比显著影响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P<0.05),二者均随饲料蛋能比增加而先升后降.其中,肠道蛋白酶活性以D4组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胰脏蛋白酶活性以D7组最高,但与D4、D5、D6组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蛋能比的改变产生显著变化(P<0.05),但未表现出规律性.各组肠道和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翘嘴鲌幼鱼饲料适宜蛋能比在26.90~29.03 g/MJ范围内,由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得出饲料蛋能比为27.15 g/MJ时的特定生长率最大;考虑到翘嘴鲌幼鱼生长效果和节约蛋白质情况,饲料适宜蛋能比下的蛋白质、脂肪水平应分别为40%、8%.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饲料蛋白水平、豆粕替代鱼粉对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 mis bleeker)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红鱼粉为饲料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31.04%、35.51%、40.89%、46.62%和50.33%)的等能、等必需氨基酸(EAA)平衡关联度的的半精制饲料,研究蛋白水平对翘嘴红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又以豆粕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0.0%、13.5%、27.0%、40.5%、54.0%的鱼粉蛋白,配制5个等蛋白、等能和不同EAA关联度的半精制饲料,研究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翘嘴红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翘嘴红鲌肠道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呈显著增强(P<0.05)。饲料蛋白水平为50.33%时,肠道蛋白酶活性最高,达171.26U/mgPr,显著高于31.04%饲料蛋白组(P<0.05);40.89%和46.62%饲料蛋白组的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分别为35.04U/mgPr和35.68U/mgPr,显著高于31.04%和35.51%组(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肠道和肝胰脏的淀粉酶与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翘嘴红鲌肠道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肝胰脏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都随着豆粕替代量提高而显著降低(P<0.05)。豆粕替代量为40.5%时,肠道蛋白酶活性为133.0U/mgP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7.0%大豆蛋白替代组的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为31.34U/mgP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淀粉酶活性没有受到豆粕替代鱼粉的影响(P>0.05),但肝胰脏淀粉酶活性随着豆粕替代量的提高而增强(P<0.05)。肝胰脏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不受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3.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翘嘴红鲌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能饲料,研究不同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饲料利用及体组成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19.36±2.17)g的翘嘴红鲌,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组30尾。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以鱼油为脂肪源,用添加不同水平鱼油(添加量分别为0、2%、4%、6%、8%、10%)的饲料喂养翘嘴红鲌,试验期60d。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时,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大(1.34%/d)、饵料系数最低(1.25),均与饲料脂肪含量为9.26%,但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蛋白效率在饲料中脂肪含量为9.26%时最大,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含量对翘嘴红鲌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翘嘴红鲌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饲料脂肪添加量与翘嘴红鲌特定生长率、饲料蛋白效率及饵料系数的变化关系表明,本试验中翘嘴红鲌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为7.14%~9.26%。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研究日粮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19.36±2.17)g的翘嘴红鲌540尾,随机分为6组(Ⅰ~Ⅵ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试验鱼,分别投喂鱼油水平为0、2%、4%、6%、8%和10%的试验饲料(日粮脂肪水平分别为2.07%、4.28%、7.14%、9.26%、11.17%和15.32%),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Ⅲ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Ⅵ组,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Ⅰ、Ⅱ、Ⅴ和Ⅵ组(P<0.05),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的蛋白质效率最大,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Ⅵ组(P<0.05),与Ⅲ组显著不差异(P>0.05);日粮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翘嘴红鲌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翘嘴红鲌达到最优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的日粮脂肪水平分别为7.88%、8.12%和9.18%,其体组成中粗蛋白质含量最高时的日粮脂肪水平为5.68%,经分析确定翘嘴红鲌日粮的适宜脂肪水平为7.88%~9.18%.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龙须菜对翘嘴红鲌生长、消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本试验在6%、9%和12% 3个脂肪水平下,分别添加0%、5%的龙须菜藻粉(Gracilaria lemaneiformis),配制成6种等氮饲料,饲喂初始平均体质量为(11.51±0.13)g的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幼鱼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龙须菜时,12%脂肪组翘嘴红鲌全鱼粗脂肪、肝脏脂肪、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比6%脂肪组分别显著升高10.34%、9.24%、11.25%、12.91%(P < 0.05),但增重率比9%脂肪组显著下降11.7%(P < 0.05)|12%脂肪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比9%脂肪组显著降低24.11%(P < 0.05),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却显著高于6%和9%脂肪组(P < 0.05)。当饲料脂肪含量为6%时,添加龙须菜组翘嘴红鲌前肠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血清甘油三酯(TG)和TC含量比未添加龙须菜组分别显著下降21.06%、17.18%、15.83%(P < 0.05)。不论是否添加龙须菜,9%和12%组翘嘴红鲌前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6%组(P < 0.05)。本研究表明,饲料脂肪含量超过适宜水平会导致翘嘴红鲌脂代谢失衡,生长性能下降。饲料中添加5%龙须菜有助于降低翘嘴红鲌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当饲料脂肪含量超过翘嘴红鲌适宜需求量时,龙须菜饲料可一定程度的保护肝脏。 [关键词] 龙须菜|翘嘴红鲌|生长|消化|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龙须菜藻粉作为饲料原料替代翘嘴红鲌饲料中鱼粉的可行性,及非淀粉多糖酶对摄食龙须菜饲料的翘嘴红鲌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含龙须菜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质量分数为2.5%(D1),5%(D2),7.5%(D3),10%(D4)的龙须菜分别替代鱼粉及10%龙须菜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D5)为试验组。试验选取规格一致的翘嘴红鲌幼鱼[初重(13.2±0.2)g],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幼鱼,试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1)生长和消化方面,与对照组相比,D3组增重率和脏体比分别下降13.07%和11.19%(P 0.05),D4组增重率、脏体比、全鱼粗脂肪含量、干物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下降14.07%、11.72%、10.4%、4.01%和3.79%(P 0.05)。D3组和D4组翘嘴红鲌前肠脂肪酶活性分别下降19.18%和19.88%(P 0.05),D4组前肠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29.03%(P 0.05)。(2)血液生化指标方面,D1组翘嘴红鲌血清总蛋白含量上升15.18%(P 0.05),D2、D3和D4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下降20.79%、19.37%和27.06%(P 0.05)。D3组和D4组血清胆固醇含量分别下降24.11%和33.69%(P 0.05)。(3)D5组与D4组相比,摄食率和存活率分别提高9.85%和7.31%(P 0.05),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前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4.19%和29.54%(P 0.05)。综上所述,龙须菜替代比例不超过5%对翘嘴红鲌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替代比例超过7.5%会抑制翘嘴红鲌前肠消化相关酶的活性,影响鱼体脂肪代谢和生长性能。在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可使饲料中龙须菜的添加量达10%而不影响翘嘴红鲌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拉氏幼鱼生长、体成分和免疫力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3%、28%、33%、38%,脂肪水平分别为5%、8%、11%的12种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27.60±0.13)g的拉氏幼鱼。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试验鱼,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氏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拉氏幼鱼的PER和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各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3%和28%蛋白质组的W GR和SGR显著高于33%和38%蛋白质组(P0.05),8%脂肪组的FCR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与5%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蛋白质水平为28%时达到最高值,而全鱼水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但8%和11%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嗜水气单胞菌攻毒48 h后,低、中蛋白质组(23%和28%蛋白质组)的存活率高于高蛋白质组(33%和38%蛋白质组),低脂肪组(5%脂肪组)的存活率高于其他2个脂肪组(8%和11%组)。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拉氏幼鱼饲料的适宜蛋能比为23.67~26.03 mg/k J,蛋白质水平为23%~28%,脂肪水平为5%~8%。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不同蛋能比对黄金鲫幼鱼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能量比的饲料对黄金鲫幼鱼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7.50±0.02)g的黄金鲫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9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由3种不同的蛋白水平(30%、35%、40%)和3种不同的脂肪水平(6%、8%、10%)组成的9种不同蛋能比(从21.6~30.9 mg/kJ)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影响黄金鲫的生长、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P<0.01),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黄金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最高值均发生在蛋白/脂肪为40/10(29.2 mg/kJ)组,显著高于饲料蛋白含量为30%的各组(P<0.05),与蛋白含量为35%的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样的,饲料效率随着蛋白含量的增加也显著提高,蛋白/脂肪为35/8(26.5 mg/kJ)和40/10组的饲料效率最高。蛋白质效率最高值发生在蛋白/脂肪为35/8组,显著高于蛋白含量为40%的处理组,但与其它组没有显著差异。饲料不同蛋能比对鱼体水分没有显著影响,鱼体脂肪含量与饲料脂肪含量正相关。综合试验结果,黄金鲫适宜的蛋能比水平为25.5~26.5 mg/kJ,蛋白质为35%,脂肪为6%~8%。  相似文献   

9.
该文旨在研究6种等氮等能饲料中,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饲料利用及体组成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19.36g±2.17g的翘嘴红鲌600尾,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30尾,每组设3个重复。采用单因素设计,以鱼油为脂肪源,用添加不同水平鱼油(添加量分别为0%、2%,4%,6%、8%、10%)的饲料喂养翘嘴红鲌,试验期60d。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对,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大(1.34%/d)、饵料系数最低,为1.25,与饲料脂肪含量为9.26%组无显著差异,但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蛋白效率在饲料中脂肪含量为9.26%时最大,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含量对翘嘴红鲌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翘嘴红鲌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饲料脂肪添加量与翘嘴红鲌特定生长率、饲料蛋白效率及饵料系数的变化关系,表明试验中翘嘴红鲌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添加量为7.14%~9.26%。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生长性能、体脂沉积、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平均重为(17.00±0.15)g的异育银鲫37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O(D0组,即对照组)、2%(D1组)、4%(D2组)、6%(D3组)、8%(D4组)(实测脂肪水平分别为2.16%、4.08%、6.04%、7.99%和9.88%)鱼油的试验日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肝体指数和肌肉中脂肪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肝胰脏中脂肪含量呈现升高趋势.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异育银鲫达到最优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肝体指数和肌肉中脂肪含量的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5.08%、6.92%、7.77%和9.40%.饲料脂肪水平对鱼体肌肉中水分、灰分、磷、钠、镁、铁和锌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使鱼体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当饲料脂肪水平为9.88%时,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饲料中适宜脂肪水平可促进肠道蛋白酶的分泌,而对肠道淀粉酶和肝胰脏蛋白酶、淀粉酶无明显促分泌作用.经生产性能、鱼体品质(体脂沉积、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等综合分析表明异育银鲫鱼种日粮中适宜脂肪水平为4.08%~6.92%.  相似文献   

11.
配制核黄素含量分别为0.54、2.32、4.08、5.78、9.28和19.35 mg/kg的6种纯化饲料,投喂初始均重为(11.21±0.16)g的草鱼幼鱼8周,通过研究核黄素对其生长性能、肝胰脏中D-氨基酸氧化酶(D-AAO)与肠道中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以确定草鱼幼鱼对饲料中核黄素的需要量。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0.54和2.32 mg/kg组草鱼幼鱼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核黄素含量的增加,草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肝胰脏中D-AAO及肠道中消化酶活力均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当饲料中核黄素含量为5.78 mg/kg时,以上指标均达到最大值;5.78 mg/kg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0.54 mg/kg组(P0.05),但饲料中核黄素含量对脏体比、肥满度及全鱼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折线模型回归分析表明,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核黄素的需要量为5.54 mg/kg;肝胰脏中D-AAO活力达到最佳时对饲料中核黄素的需要量为5.99 mg/kg。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蛋氨酸水平对生长中期草鱼生长性能和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旨在确定生长中期草鱼的蛋氨酸需要量。选用平均体重为(259.00±0.48)g的草鱼900尾,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蛋氨酸水平为2.19、4.72、7.18、9.67、12.21和14.69 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49 d。结果表明:与蛋氨酸水平为2.19 g/kg时相比,提高饲料中蛋氨酸水平显著地提高了生长中期草鱼的增重、摄食量、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当蛋氨酸水平达到7.18 g/kg时,增重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蛋氨酸水平显著影响生长中期草鱼的肝胰脏和肠道重量、肝胰脏和肠道蛋白质含量以及肠道长度(P<0.05),对肝体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蛋氨酸水平≥4.72 g/kg时,肝胰脏和肠道重量以及肠道长度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肝胰脏和肠道蛋白质含量分别在蛋氨酸水平为9.67和12.21 g/kg时达到最大值。当蛋氨酸水平为7.18 g/kg时,肝胰脏和肠道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当蛋氨酸水平为4.72 g/kg时,肠道淀粉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蛋氨酸水平显著影响各肠段Na+,K+-ATP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肌酸激酶活性(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宜水平的蛋氨酸可以提高生长中期草鱼的生长性能和消化吸收能力。以特定生长率为标识,当饲料胱氨酸含量为1.61 g/kg时,生长中期草鱼(259~498 g)的蛋氨酸需要量为10.41 g/kg饲料或34.71 g/kg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0.15±0.01)g的大鳞副泥鳅幼鱼1 6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0尾鱼,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2.50%、4.49%、6.48%、8.47%、10.46%和12.45%的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47%时最高,为4.99%/d,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饲料系数(FCR)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47%时最低,为1.09,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低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大鳞副泥鳅幼鱼SGR、FC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9.18%、9.00%。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大鳞副泥鳅幼鱼肝胰脏及前肠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8.47%组达到最高值,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肝胰脏和前肠淀粉酶的活性则呈先下降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8.47%组达到最高值,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促进大鳞副泥鳅幼鱼的生长,提高其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大鳞副泥鳅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其饲料的适宜脂肪水平为8.47%~10.46%。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复合益生菌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消化和肠道益生菌数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8.94±0.02)g的大菱鲆幼鱼,分别饲喂添加0(0 g/kg)、0.2%(2 g/kg)、0.4%(4 g/kg)、0.6%(6 g/kg)、0.8%(8 g/kg)复合益生菌粉的饲料。经过60 d的养殖试验后,对各个指标进行测定,其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粉的添加水平对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增重率影响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0.6%的复合益生菌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肝胰脏的淀粉酶活性(P0.05);添加0.2%、0.6%的复合益生菌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脂肪酶活性;添加0.2%、0.4%、0.6%的复合益生菌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胰蛋白酶活性和蛋白质消化率(P0.05);添加0.4%的复合益生菌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胃蛋白酶活性(P0.05);添加0.4%、0.6%的复合益生菌粉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饲料干物质消化率(P0.05);随着复合益生菌粉添加量的增加,大菱鲆幼鱼肠道中细菌总数、酵母菌、乳酸菌的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源部分替代鱼粉对褐点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饲料(D1)含68%的鱼粉,试验组饲料(D2~D5)是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用豆粕替代10%的鱼粉、豆粕替代20%的鱼粉、啤酒酵母替代10%的鱼粉、玉米蛋白粉替代10%的鱼粉。选取体重在15 g左右的褐点石斑鱼幼鱼18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D2、D3组的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D4、D5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与D2、D3组相比,D4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肝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D5组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肝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在体组成方面,D5组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2、D3组(P<0.05);D4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2组(P<0.05)。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D3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白球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D4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D3、D5组(P<0.05);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作为鱼粉的替代品,豆粕比啤酒酵母和玉米蛋白粉能更好地满足褐点石斑鱼幼鱼的营养需求;从主要生长指标不受影响的角度考虑,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可以用豆粕替代20%的鱼粉。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用3×3因子设计,通过探讨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生长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确定胭脂鱼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水平。试验设计3个蛋白质水平(35%、40%和45%)和3个脂肪水平(6%、8%和10%),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体重为(16.40±0.02)g的胭脂鱼幼鱼8周。每种试验饲料随机饲喂3个水泥池,每个水泥池放养胭脂鱼幼鱼30尾。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二者对上述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5%蛋白质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40%和45%蛋白质组(P0.05),而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6%脂肪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8%和10%脂肪组(P0.05),6%和8%脂肪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10%脂肪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则与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5%提高到40%时,全鱼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全鱼粗脂肪含量越高,全鱼水分含量则相反。饲料中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全鱼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必需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含量(P0.05),饲料中脂肪水平仅显著影响全鱼精氨酸含量(P0.05)。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全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仅观察到全鱼饱和脂肪酸中的C14∶0和C18∶0含量有一定的变化。由结果可知,胭脂鱼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和6%~8%。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6.73±0.21)g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540尾,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3个莺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2.04%、4.43%、6.88%、9.02%、11.98%和13.39%的试验饲料,研究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当添加量为6.88%时,胭脂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RNA与DNA比值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达到最小值,二元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和饲料系数达到极值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6.62%和7.02%,能蛋比分别为45.77和45.96 kJ/g;2)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胭脂鱼肠道消化酶活性(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脂肪酶活性先升高后稳定,淀粉酶活性则先降低后稳定,转折点均出现在脂肪水平为6.88%时;3)饲料脂肪水平对脂肪代谢亦有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脂肪水平增加,血清总脂、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增加,肝胰脏苹果酸脱氢酶和血清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由此得出,胭脂鱼的适宜脂肪水平为6.62%~7.02%,最佳能蛋比为45.77~45.96 kJ/g;饲料脂肪水平增加,使肠道蛋白酶和淀粉晦活性受到抑制,血脂水平增加,脂肪合成代谢酶和脂肪分解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研究烁生肽@(SourceR peptide,SP)替代日粮中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效率、体组成成分以及脂肪和蛋白质保留效率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体重3~4 g的黄颡鱼幼鱼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基础日粮中用烁生肽R等氮替代日粮中0%(DO)、25%(D1)、50%(D2)、75%(D3)、100%(D4)的鱼粉,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日粮.每组随机分配1种日粮,每天按体重的3%~5%投饲率分别在09:00和16:00两次投喂,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D1组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2、D0、D3、D4组依次降低;脂肪保留效率以D1、D2、DO、D3、D4的顺序逐渐降低,其中D3、D4组显著低于D1组(P<0.05);D1组蛋白质保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O、D2、D3、D4组依次降低,D3、D4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烁生肽R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内脏比、肝体比、体蛋白质含量、体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鱼体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性不同.由结果可知,烁生肽@替代适宜比例(25%、50%)鱼粉可以促进黄颡鱼幼鱼生长,并提高饲料、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水解物(YHY)对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生长性能、全鱼及肌肉氨基酸组成以及肝胰脏抗氧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5%、1.0%、1.5%、2.0%和2.5%的YHY,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YHY0(对照)、YHY0.5、YHY1.0、YHY1.5、YHY2.0和YHY2.5]。选择初始体重为(5.53±0.14) g的青鱼幼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青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质效率(PER)上升后逐渐平缓。YHY1.5和YHY2.0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YHY2.5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YHY1.5、YHY2.0和YHY2.5组P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YHY对青鱼幼鱼全鱼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在YHY2.5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HY添加水平对青鱼幼鱼肌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YHY2.0和YHY2.5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YHY显著增加了青鱼幼鱼全鱼以及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以及呈味氨基酸含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氨基酸价(AAS)、化学价(CS)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P0.05)。4)青鱼幼鱼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YHY添加水平为1.5%时,青鱼幼鱼肝胰脏的T-AOC及T-SOD活性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HY对青鱼幼鱼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有利于改善肝胰脏细胞空泡化现象。综上所述,基于SGR和PER的数据分析,在饲料中添加1.57%~2.02%的YHY能提高青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同时,YHY能提高青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的氨基酸含量、肝胰脏抗氧化指标,改善肌肉品质,并且不会对青鱼幼鱼的肝胰脏组织形态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丁酸钠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探索提高水产饲料中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比例的可行性方法。以鱼粉、豆粕、玉米蛋白粉、谷朊粉、花生粕和啤酒酵母为蛋白质源,鱼油、椰子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小麦粉为糖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其中,以含60%鱼粉的基础饲料为阳性对照组(FM组),以复合植物蛋白质源替代基础饲料中50%鱼粉的替代饲料为阴性对照组(CON组),以在替代饲料中分别添加0.15%(D1组)、0.30%(D2组)和0.60%(D3组)丁酸钠的饲料为试验组。用上述5种试验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13.00±0.01)g的大菱鲆幼鱼58d,试验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结果表明:1)随着丁酸钠添加水平的增加,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FM、D1和D2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而各组间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除D2组脏体比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各组的脏体比均显著低于FM组(P0.05);各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D1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D1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ON、D2和D3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D2和D3组之间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D2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高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0.15%的丁酸钠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肝脏抗氧化功能,过量添加丁酸钠会降低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