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养猪》2019,(5)
研究分析了46头屠宰体重在80~107 kg阶段的大蒲莲猪的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酸、肌内脂肪、蛋白质含量及其相关程度和随屠宰体重的变化规律,为确定大蒲莲猪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80~107 kg体重阶段,背最长肌丙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含量都以100.5~107 kg体重阶段最高,分别比90.5~100 kg体重阶段提高13.76%(P0.05)、17.35%(P 0.05)、29.73%(P0.05);胱氨酸100.5~107 kg体重阶段比80~90 kg体重阶段提高50%(P0.05);脯氨酸80~90 kg体重阶段比90.5~100 kg体重阶段极显著提高61.54%(P0.01);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90.5~100 kg体重阶段分别比80~90 kg体重阶段提高35.98%(P0.01)、31.65%(P0.05)、46.84%(P0.01)。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间的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17种氨基酸间相关性较强,4种脂肪酸间相关性极强(硬脂酸与亚油酸间除外),17种氨基酸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3种脂肪酸间相关性也较强,但与硬脂酸相关性弱,除脯氨酸与硬脂酸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外,其它16种氨基酸与硬脂酸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大蒲莲猪在80~107 kg体重阶段,背最长肌17种氨基酸和4种脂肪酸含量与体重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不显著,复相关系数(R2)在0.000~0.101之间。综合分析,大蒲莲猪的适宜屠宰体重为100.5~107 kg阶段。  相似文献   

2.
研究测定了83~106 kg体重阶段34头日照大白猪的胴体性能,以分析日照大白猪胴体性状随屠宰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程度,为确定适宜上市屠宰体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83~106 kg体重阶段,随体重增大,胴体重极显著升高,胴体直长和大理石纹在100.5~106 kg体重阶段分别极显著、显著高于83.5~89 kg体重阶段,其它指标变化不显著。胴体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反性状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屠前体重与胴体重、胴体直长都极显著正相关;胴体重与屠宰率、胴体直长极显著正相关,与眼肌面积显著正相关;屠宰率与眼肌面积显著正相关;平均背膘厚与皮脂率、肉色极显著正相关,与瘦肉率极显著负相关;瘦肉率与皮脂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皮脂率与肉色显著正相关。在83~106 kg阶段,胴体重和胴体直长分别与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的回归关系,大理石纹与体重之间呈显著的回归关系,其它指标与体重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测定了80~140 kg体重阶段100头育肥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以分析猪胴体性能、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程度,为确定适宜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80~100 kg体重阶段,随体重增大,瘦肉率显著降低;100~140 kg体重阶段,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和眼肌面积随屠宰体重升高而极显著升高.胴体和肉...  相似文献   

4.
选择来源、日龄相近,体重约18 kg的健康去势荣昌猪及DLY公猪各48头,分别随机分为6个重复。分别于20、35、50、80 kg及结束(荣昌猪100 kg、DLY 120 kg)体重时,每个重复选择1头猪只进行屠宰,测定胴体及肉质性状。结果表明:随着体重增加,屠宰率、背膘厚及眼肌面积呈直线或二次曲线上升,胴体瘦肉率呈直线或二次曲线下降,荣昌猪肌肉组织及脂肪组织的发育均早熟于DLY;肉质随体重的增加呈改进趋势,荣昌猪在80~100 kg阶段趋于成熟,DLY在100~120 kg阶段趋于成熟;荣昌猪与DLY胴体性状差异较大,背膘厚、眼肌面积及胴体瘦肉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肉质性状荣昌猪优于DLY猪。  相似文献   

5.
《养猪》2020,(4)
研究分析了50头屠宰体重在81.5~103 kg阶段的烟台黑猪的胴体性能、肉质性状及其相关程度和随屠宰体重的变化规律,为确定烟台黑猪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81.5~103 kg体重阶段,随屠宰体重增大,胴体重显著升高,98.1~103 kg体重阶段分别比81.5~94 kg和94.7~98 kg体重阶段提高9.09%(P0.01)和3.26%(P0.05),94.7~98 kg比81.5~94 kg体重阶段提高5.64%(P0.01);胴体斜长98.1~103 kg体重阶段分别比81.5~94 kg和94.7~98 kg体重阶段提高2.49%(P0.05)和1.27%(P0.05);皮率94.7~98 kg体重阶段比81.5~94 kg体重阶段提高15.01%(P0.05);肉色98.1~103 kg和94.7~98 kg体重阶段分别比81.5~94 kg体重阶段提高10.50%(P0.05)、10.20%(P0.05);pH4594.7~98 kg和98.1~103 kg体重阶段分别比81.5~94 kg体重阶段提高3.22%(P0.05)、2.74%(P0.05);失水率81.5~94 kg和98.1~103 kg体重阶段分别比94.7~98 kg体重阶段降低62.79%(P0.05)、59.85%(P0.05);其它指标变化不显著。胴体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反性状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如平均背膘厚与脂肪率极显著正相关,与瘦肉率极显著负相关;瘦肉率与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后腿比例极显著正相关,与屠宰率、脂肪率、pH24、干物质呈极显著负相关等。在81.5~103 kg阶段,胴体重和pH45与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的回归关系,胴体斜长、平均背膘厚、皮率、肉色与体重之间呈显著的回归关系,其它指标与体重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综合分析,烟台黑猪的适宜屠宰体重为98.1~103 kg阶段。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5,(11):64-66
本文主要对不同育肥阶段大白猪平均日增重、屠宰性能、胴体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育肥阶段在30~80 kg平均日增重最低,30~100 kg最高,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屠宰性能上,大白猪胴体重、屠宰率、板油重、肾脏重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骨率、皮率呈下降趋势,且在120 kg屠宰时屠宰率、肾脏重均高于80 kg、100 kg,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率差异显著(P0.05);瘦肉率、骨率、皮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上,肉色、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100 kg、120 kg屠宰时大理石纹分别比80 kg高0.67和0.69,差异显著(P0.05),其他肉质性状与屠宰体重均无显著关联(P0.05)。结果表明,育肥阶段在30~80 kg时平均日增重、屠宰率、大理石纹均较低,为获得较快生长速度,较好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上市屠宰体重在100~120 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不同屠宰体重商品猪胴体性能、肉品质及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体重70~140 kg阶段120头商品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分析了商品猪胴体性能、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程度,为确定适宜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70~100 kg体重阶段,随体重增大,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皮脂率、肉色和大理石纹显著升高,后腿比例、瘦肉率、骨骼率、L和b值显著降低。胴体和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反性状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在70~140 kg阶段,胴体重、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瘦肉率、皮脂率、骨骼率、肉色和L值与体重之间呈显著的回归关系,其他指标与体重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研究测定了70~140kg体重阶段220头商品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以分析商品猪胴体性能、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程度,为确定适宜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70—100kg体重阶段,胴体重、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平均背膘厚、皮脂率随体重增大呈显著升高趋势,屠宰率、后腿比例、瘦肉率、骨骼率、b值(黄度)和大理石纹呈显著降低趋势;100~140kg体重阶段,胴体重、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和眼肌面积呈显著上升趋势。胴体和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反性状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在70-140kg体重阶段,胴体重、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后腿比例、平均背膘厚、瘦肉率、皮脂率、骨骼率和大理石纹与体重之间呈显著的回归关系,其它指标与体重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养猪》2016,(2)
选择4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胴体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屠宰,后腿丰满度理想,产肉性能高,瘦肉率59.62%,屠宰率66.315%,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瘦肉率、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饲养方式对不同体重柯乐猪屠宰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以柯乐猪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放牧组和圈养组进行饲养,分别选取90 kg、100 kg和110 kg三种体重段的猪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放牧组柯乐猪在90 kg体重段熟肉率与滴水损失极显著低于和高于110 kg和100 kg体重段(P0.01);90 kg体重段屠宰率和瘦肉率最高,分别为77.79%和45.57%,屠宰率极显著高于100 kg体重段(P0.01),瘦肉率显著高于110 kg体重段(P0.05);90 kg体重段脂肪率较低,为33.29%。圈养柯乐猪瘦肉率和脂肪率呈负相关,瘦肉率最高时脂肪率最低,110 kg体重段屠宰率最高,为77.54%,90 kg体重段滴水损失与熟肉率分别为2.02%和68.33%,滴水损失低于同体重段的放牧组,熟肉率高于同体重段的放牧组。综合屠宰率、瘦肉率、脂肪率及滴水损失等指标整体分析,放牧组的屠宰性能与胴体品质优于圈养组,其中90 kg体重组屠宰性能最佳,100 kg体重组胴体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胴体品质,试验通过对F2代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性状和胴体品质各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2代海南特种野猪体型较小,初生重和断奶重较低,生长速度较缓慢;F2代海南特种野猪胴体重为25.19 kg,屠宰率为73.56%,背膘厚为2.46 mm,眼肌面积为37.47 cm2,后腿比例为14.93%,瘦肉率为52.38%,骨率为28.66%;屠宰率与宰前活重、眼肌面积、瘦肉率、后腿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胴体重、皮脂率、背膘厚、板油比例、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瘦肉率与皮脂率、骨率、胴体重、背膘厚、板油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眼肌面积、后腿比例、屠宰率、宰前活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海南特种野猪体型小,生长缓慢,但屠宰率和瘦肉率均较高,胴体品质呈现中国优质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研究测定大蒲莲猪与杜蒲二元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与大蒲莲猪相比,杜蒲二元猪的30~100 kg平均日增重提高47.25%(P<0.01),料重比降低20.65%(P<0.01);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分别提高81.43%(P<0.05)和17.28%(P<0.01),平均背膘厚降低30.03%(P<0.01),皮脂率降低27.45%(P<0.01),瘦肉率提高25.83%(P<0.01)。大蒲莲猪L、a、b值分别比杜蒲二元猪提高13.86%(P<0.01)、56.51%(P<0.01)和54.01%(P<0.01),pH24、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都以大蒲莲猪较高,分别比杜蒲二元猪提高6.78%(P<0.01)、11.11%(P<0.05)和75.89%(P<0.01)。每100 g背最长肌中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都以杜蒲二元猪较高,比大蒲莲猪分别提高16.67%(P<0.01)、16.11%(P<0.01)、19.92%(P<0.01)、2.76%(P<0.01);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以大蒲莲猪较高,比杜蒲二元猪提高0.55%(P<0.05)。背最长肌硬脂酸含量以杜蒲二元猪较高,比大蒲莲猪提高11.68%(P<0.05),其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养猪》2019,(5)
研究分析了屠宰体重对杜鲁烟猪胴体肉品质的影响及胴体性能、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酸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屠宰体重对杜鲁烟猪的胴体重、骨骼率和蛋白质影响极显著(P0.01);对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大理石纹和a影响显著(P0.05)。其中,胴体重随屠宰体重的增大极显著升高,104~110 kg体重阶段最高为81.23 kg,分别比92~96 kg和98~102 kg体重阶段提高13.23%(P0.01)和7.19%(P0.01),98~102 kg比92~96 kg体重阶段提高5.63%(P0.01);骨骼率以92~96 kg体重阶段最高,比104~110 kg体重阶段提高14.73%(P0.01);蛋白质含量以92~96 kg体重阶段最高,分别比98~102 kg和104~110 kg体重阶段提高5.01%(P0.01)、5.37%(P0.01)。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都以104~110 kg体重阶段最高,比92~96 kg阶段分别提高4.14%(P0.05)、4.13%(P0.05);大理石纹、a都以104~110 kg体重阶段最高,分别比92~96 kg和98~102 kg体重阶段提高29.09%(P0.05)、11.64%(P0.05)、7.13%(P0.05)、7.65%(P0.05)。相关关系分析显示,胴体肉质指标与氨基酸脂肪酸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的较少,肌肉中干物质、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间相关程度较强,与4种脂肪酸相关程度弱,肌内脂肪与4种脂肪酸的相关程度强,氨基酸与氨基酸间大部分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大部分氨基酸与油酸间相关关系显著,与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间相关程度弱;棕榈酸与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相关关系显著,油酸与亚油酸相关极显著,其他相关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巴克夏猪×藏猪20~65 kg、20~70 kg、20~75 kg、20~80 kg体重阶段的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每个体重阶段随机选择8~12头。结果表明,日增重,20~80 kg体重阶段比20~65 kg体重阶段高77.78 g(P0.01),20~65 kg体重阶段与20~70 kg体重阶段差异不显著;料重比,20~65 kg体重阶段、20~70 kg体重阶段与20~75 kg体重阶段之间差异不显著,都极显著低于20~80 kg体重阶段(4.69)。各个体重阶段屠宰率均在72%左右,3点平均背膘厚均在38 mm左右,胴体瘦肉率均在54%左右,肌纤维直径均在76μm左右,嫩度均在5 900 g左右,肌内脂肪含量均在3.11%~3.25%,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巴克夏×藏猪杂种猪最适宜的屠宰体重为75 kg。  相似文献   

15.
研究测定了大蒲莲猪与长蒲二元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与大蒲莲猪相比,长蒲二元猪的35~100 kg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分别提高53.2%(P0.01)和22.1%(P0.01);胴体直长、斜长、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分别提高8.73%(P0.01)、9.19%(P0.01)、74.10%(P0.05)和14.63%(P0.01),胴体平均背膘厚降低16.92%(P0.05),皮脂率降低35.62%(P0.01),胴体瘦肉率提高35.60%(P0.01)。大蒲莲猪肉色评分较高为4.25,比长蒲二元猪提高23.2%(P0.05),a、b值分别比长蒲二元猪提高33.56%(P0.01)、46.11%(P0.01),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也都以大蒲莲猪较高,分别比长蒲二元猪提高13.51%和22.49%,但差异不显著。每100 g背最长肌中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率都以长蒲二元猪较高,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率也以长蒲二元猪较高,比大蒲莲猪提高2.07%(P0.05)。背最长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大蒲莲猪和长蒲二元猪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选择四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12个胴体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即6月龄)屠宰,瘦肉率59.62 % ,屠宰率66.32%,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表明合作猪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经分析可知,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含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12个胴体性状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可获得5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胴体性状总变异量的87.025%.  相似文献   

17.
《养猪》2019,(6)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屠宰体重对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23头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评定,按宰前活重分为3组,分别为100 kg组(组1)、115 kg组(组2)、130 kg组(组3)。结果表明:1)胴体性能:胴体重、屠宰率、胴体直长、3点平均背膘厚、3点平均皮厚和眼肌面积这6个指标有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数值均以组3最高,组2居中,组1最低。其中,胴体重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组3屠宰率比组1高出5.30个百分点(P0.05);组3胴体长极显著高于组1和组2(P0.01);3点平均背膘厚、3点平均皮厚和眼肌面积组3均极显著高于组1(P0.01);皮率以组3最高,分别比组1和组2高出1.93个百分点(P0.05)和1.91个百分点(P0.05)。2)肉品质:宰后1 h背最长肌pH、L、a和b在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屠宰体重在100~130 kg之间,屠宰体重对其胴体性能有显著影响,而对其肌肉pH和肉色影响不明显;结合胴体性能和肉质,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的适宜屠宰体重为115 kg左右。  相似文献   

18.
郭建凤  赵雪艳  武英 《养猪》2022,(5):50-52
选择体重90~110 kg的大约克猪16头(公猪6头、母猪10头)进行屠宰,研究性别对试验猪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母猪组相比,大约克公猪组6~7肋背膘厚和皮脂率显著提高52.31%(P<0.05)、29.35%(P<0.01),眼肌面积和瘦肉率显著降低21.35%(P<0.01)、8.53%(P<0.01);a、b、b24显著提高12.43%(P<0.05)、19.11%(P<0.01)、10.80%(P<0.05);肌纤维直径和肌糖原含量母猪组分别比公猪组提高14.63%(P<0.05)、62.82%(P<0.05)。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胱氨酸、棕榈酸和油酸公猪组比母猪组分别提高9.09%(P<0.05)、5.21%(P<0.05)、8.24%(P<0.05),亚油酸母猪组比公猪组提高45.38%(P<0.01)。  相似文献   

19.
选择江苏龙山亲和农牧有限公司4头长约二元杂交猪和6头杜长约三元杂交猪进行屠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猪平均膘厚比二元杂交猪显著减少,差异显著(P<0.05),后腿比例和板油比例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率、眼肌面积、脂肪比例、胴体长和瘦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对杜长约三元杂交猪进行瘦肉率与各胴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后发现,瘦肉率与眼肌面积、胴体重、屠宰率呈强正相关,而与脂肪比例呈强负相关。利用眼肌面积、平均膘厚、屠宰率分别建立了对胴体瘦肉率的回归方程,其中眼肌面积、平均膘厚对瘦肉率回归方程R=0.9417;平均膘厚、屠宰率对瘦肉率回归方程R=0.8540。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世代、不同屠宰体重湘岭猪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的差异。试验选择体重140 kg左右的湘岭猪Ⅰ世代阉公猪4头(组4),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评定。另选择前期屠宰的零世代14头湘岭猪的屠宰测定数据作为对照,按宰前活重分为3组,分别为90 kg组(组1)、100 kg组(组2)、125 kg组(组3)。结果表明:1)胴体性状:胴体重、屠宰率、胴体长、三点平均背膘厚和脂率这5个指标有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后腿比有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三点均皮厚组4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瘦肉率以组2最高,以组4最低,组4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骨率以组3最低,组1最高,组1极显著高于组2和组3(P<0.01),组4显著高于组3(P<0.05)。2)肉品质:b1h值以组1最低,组2最高,组1显著低于组3和组4(P<0.05);pH24以组4最低,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贮存损失以组3最低,组1最高,组1显著高于组2和组3(P<0.05);失水率以组4最低,组2最高,组4极显著低于组2,显著低于组1;熟肉率组1显著高于组2(P<0.05)。综上所述:在这次试验条件下,胴体性状以零世代中90 kg组和100 kg组较好,Ⅰ世代中140 kg组较差;肌肉品质各组均有优劣,整体以零世代中90 kg组和Ⅰ世代中140 kg组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