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空间布局对玉米/豌豆种间竞争力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玉米/豌豆种植模式的生产水平,在甘肃省绿洲灌区,试验通过调整玉米/豌豆带田中两作物的间距及玉米行距,研究了不同空间布局对玉米/豌豆复合群体的光合物质积累、种间竞争力及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处理复合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都符合Logistic的"S"型生长曲线,其中间作玉米、豌豆的干物质积累量都以间距30cm的处理最大,较间距15cm和45cm的处理提高了19.5%、18.0%和25.9%、25.6%,间距的改变对间作豌豆的干物质积累影响不显著.间作模式中整个共生期内玉米相对豌豆的竞争力均大于0,其中以间距45cm处理最大为0.50,较间距30cm和间距15cm的处理高31.6%和16.3%.间作与单作相比较增产优势明显,间作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在1.20以上,两作物间距30cm时,经济产量最大,两作物总产量为12 915kg/hm2,比间距15cm和间距45cm的处理分别提高了11.8%和11.1%.  相似文献   

2.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玉米与花生的行比、玉米带与花生带的间距两个处理因素,研究了不同模式下玉米产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在玉米、花生行距分别为40 cm、20 cm,玉米与花生带距为30~50 cm条件下,玉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在玉米与花生行比为2∶4时均达到最大值,其次为2∶6行比的处理。行比为2∶4时玉米品质的稳定性较好。玉米带和花生带的间距在30~50 cm间变化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毕节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毕节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栽培技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因子复合产量的影响顺序为玉米种植密度>马铃薯种植密度>分带带距.建立了毕节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复合产值在1070.64元的栽培技术措施分带带距1.7471~1.9100m,马铃薯种植密度3256~3863株/667m2,玉米种植密度3536~4050株/667m2.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玉米适宜的种植方式,以玉米新品系庆301为试验材料,在1m宽垄上种植2行,设4个种植密度,每个密度采用4种行间种植方式,研究密度和种植方式对试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产量在7.5万株·hm-2时最高;在相同的种植密度下,垄上双行行间距35cm垄距65cm的种植方式最好。最佳的宽垄增行种植模式是密度7.5万株·hm-2、垄上双苗带间距35cm垄距65cm,最高产量1.22万kg·hm-2。  相似文献   

5.
1、提倡宽行窄株半旱式栽培,栽足(窝)苗数 一般中等肥力稻田亩栽插1.2万窝左右,每窝2粒谷秧苗.采用宽行窄株栽植,一般宽行行距40cm、窄行行距26cm;窝距应根据各再生稻种植带的热量条件、所选品种熟期和栽植时期等具体情况进行调节.厢式半旱式种植1厢(1厢1沟宽1.2m、沟宽25cm)栽4行,一般2个窄行夹1个宽行,宽行行距39.6cm、窄行行距26.4cm;埂式半旱式埂上栽2行行距26.4cm.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同密度不同垄距对马铃薯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90cm垄距较80cm垄距促进了晚熟品种地上部叶片的生长,株高、冠幅、主茎数、绿色叶面积、茎粗均增加,大中薯率提高;早熟品种地上部植株性状不随垄距的增加而增加,大中薯率也仅略有提高;参试的2个品种在80cm垄距与90cm垄距下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马铃薯品种和套作行比对套作总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与玉米套作的马铃薯品种和套作行比,以4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和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套作的行比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套作2∶2行比相比较,3∶2行比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块茎产量,但降低了单个块茎重。套作条件下费乌瑞它商品性较好,产量较高,宜作为套作的首选品种;米拉商品性中等,产量低,但3∶2行比套作玉米产量高;中薯5号商品性较差,但3∶2行比套作马铃薯和玉米产量均较高,两者均可作为套作的补充品种。适合与玉米套作的品种与行比依次为∶米拉3∶2行比、中薯5号3∶2行比、费乌瑞它3∶2行比、费乌瑞它2∶2行比。  相似文献   

8.
玉米110厘米大垄栽培技术是以改进玉米合理密植适宜耕种方式为核心,垄距由常规栽培的65~70cm增加至110cm,其中垄上双行间距40cm,垄间大行距70cm,全田平均行距55cm。一、整地整地起垄1.秋整地:以深耕35~40厘米为深松标准,深松铲间距25~35厘米,所有的耕层的土要全部松动,行深度的误差不超  相似文献   

9.
于2014年、2015年2年在昭通市昭阳区北闸镇邓子村实施玉米间作马铃薯增密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缩小株距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的处理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无明显影响。玉米品种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紧凑型耐密品种先玉696、隆瑞3869较半紧凑型玉米品种中金368和云瑞8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玉米种植密度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55 560株/hm2时产量最高,与另外2个密度因素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从各处理来看,较对照增产的处理有9个,较对照减产的处理有2个,产量最高的为先玉696在密度为55 560株/hm2时。综上所述,昭通套种玉米最适栽培密度为55 560株/hm2,种植幅带采用1.8 m,株距为20 cm,玉米品种宜采用类似先玉696的紧凑耐密型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对甘薯鄂薯3号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不同密度处理对甘薯鄂薯3号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行窝距50cm×20cm,单产马铃薯31164kg/hm2,为最高产量种植密度。行窝距50cm×25cm,单产大薯9447kg/hm2,为最佳商品薯种植密度。说明密度大不利于薯块膨大;密度小,大、中薯多,但产量不一定最高。  相似文献   

11.
甘薯的实用价值及在我国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甘薯是主要粮食作物,在中国每年种植面积600万hm2左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仅次水稻、玉米居第3位。但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甘薯种植面积也将随之改变。今后既要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又要确保甘薯生产的稳定增长,力争达到甘薯种植减面积而不减产量的总体要求,我们应加大甘薯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的研究,发挥甘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推广高干型薯类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开展好薯类的就地加工,把薯类粉丝生产搞上去;发展薯类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改进落后的技术装备;发展适销对路的薯类食品工业;建立统一管理的协调组织;加强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等措施、对我省的薯类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提高其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于密度和行距配置的调控响应不一致。登海661在90 000株/hm~2、大小行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均在90 000株/hm~2、等行距种植时形成的冠层较合理,表现为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磷营养对马铃薯抗旱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干旱胁迫下磷素对不同抗旱性马铃薯生长和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探讨干旱条件下马铃薯的最佳施磷量。[结果]增施磷肥可以促进根系生长,优化营养分配,提高根系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来提高马铃薯的抗旱性,但施磷量过高会降低马铃薯的抗旱性;抗旱性强的品种干旱胁迫下对磷的需求量较高,对施磷量的反映较大;干旱胁迫下冀张薯8号最佳施磷量为135 kg/hm2,夏波蒂最佳施磷量为45~90 kg/hm2。[结论]施用磷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甘薯产业高效优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明确其区域分布、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及产量、加工规模、产品品牌、主要销售市场及渠道,阐述广西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结果】广西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甘薯主产区,2019年甘薯种植面积20.4万ha,总产量242.3万t;甘薯种植遍布全区,种植品种多且杂。种植季节以夏秋种为主,6—8月扦插种植,10—12月采收;桂东南地区全年均可种植甘薯,满足周年鲜薯供应。广西甘薯大约35%用于加工,加工产品以甘薯粉丝和薯干为主,还有少量的薯片和馅饼等休闲食品,60%以上用于鲜食。甘薯销售方式以客商收购为主,电商销售和自行销售为辅。广西在发展甘薯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生态和气候环境、产业基础及种植效益优势。甘薯是广西第三大粮食作物,2010—2019年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统计数据显示甘薯产业总体发展较平稳;但存在种植品种退化、缺乏健康种苗、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深加工及品牌产品、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建议】加强功能型甘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规范无毒健康种苗生产,建立标准化的种植技术体系,建立甘薯产业联盟,打造品牌效应,完善甘薯优势区域布局,延长甘薯产业链,以促进广西甘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联合方差和稳产性参数分析法研究了南充地区1986年麦/玉/薯地玉米间大豆配置方式中玉米、大豆、甘薯产量差异显著性、大豆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大豆以亩植6000株、玉:豆为2:2、双行玉米两边靠宽行各种一行比对照亩增大豆24.0kg,玉、豆、薯合计增产3.33%,亩产值高24.91元,效果最佳,且对玉米和甘薯均无明显影响。找出了适宣的早、中、晚熟大豆品种,提出了玉米间大豆品种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马铃薯品系与国内资源的遗传差异,为马铃薯遗传资源的保存及育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4对SSR引物对从CIP引进的32份马铃薯品系与35份国内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选取的14对引物目标条带清楚,多态性高,多态信息量(PIC)变幅为83.70%~96.03%,平均为92.62%.所有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3167~0.8333,平均为0.5763;国内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833~0.7667,平均为0.58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000处可将试验材料分为六大类,第一类和第二类均包括18份材料,主要为从CIP引进的马铃薯品系;第三类包括5份材料,包括CIP引进马铃薯品系1份(D172)和国内马铃薯品种(系)4份(昆-3、云201、克疫85和紫云2号);第四、五、六类分别包括7、10和8份材料,均为国内马铃薯品种(系).主坐标分析可将所有材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25份国内马铃薯品种(系),第二类包括10份国内马铃薯品种(系)和31份从CIP引进的马铃薯品系,其结果与相似性系数在0.5360处的聚类分析结果相符,可直观反映马铃薯资源类群.[结论]从CIP引进的马铃薯新品种(系)与国内现有品种(系)遗传距离较远,可丰富国内马铃薯种质资源,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晋中晚熟冬麦区不同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选用2种不同穗型品种,在播量一致的前提下,分别采用10 cm和20 cm两种行距配置,研究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平均叶倾角(MLIA)、群体直接辐射透过系数(TCRP)、消光系数(K)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20 cm (B6)行距配置相比,采用10 cm (B3)行距配置提高了2个小麦品种全生育期总LAI值、灌浆中期K和产量;降低了2个小麦品种开花期和灌浆期的MLIA。多穗型品种全生育期总LAI值高于大穗型品种。B3处理的2个生育时期MLIA表现为A1>A2。随着天顶角增加,各处理TCRP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大穗型品种‘山农9-1’(A1)B3处理的TCRP均值和极差均较B6减小,且均值差异显著。多穗型品种‘山农9801’(A2)B3处理TCRP均值和极差均较B6增加,均值差异不显著。B3处理对多穗型小麦的增产作用更明显。B3行距配置改善了晋中晚熟冬麦区群体冠层结构,适用于北方晚熟冬麦区。  相似文献   

19.
采用5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的试验方法 ,在影响马铃薯产量的诸因素中选择垄距、穴距以及氮、磷、钾施用量作为生产上的决策变量,以马铃薯产量为目标函数,所得结果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建立了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对模型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密度影响马铃薯产量中,穴距比垄距明显;氮肥、磷肥、钾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氮肥钾肥磷肥,经计算模拟,氮肥、穴距和钾肥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控制因子。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马铃薯的最佳密度和施肥方案为垄距80 cm,穴距15 cm,施氮肥(纯N)25.5 kg/667 m2、磷肥(P2O5)10 kg/667 m2、钾肥(K2O)39 kg/667 m2,氮、磷、钾的比例为1.00∶0.39∶1.53。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块茎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及加工型品系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蒸煮是马铃薯食用最主要的加工方式,马铃薯商业化加工过程中需要对蒸煮加工的品质性状进行定量化分析和分类。根据商业化加工的需求在品种选育中进行蒸煮品质性状的早期选择和筛选,确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品质性状特征和相关参数,同时从现有品种和品系中根据商业化加工参数筛选适合不同用途需求的蒸煮品种,是提高蒸煮加工型品种选育效率和方法的有效手段,为制定蒸煮加工型品种选育目标提供基础。【方法】在对马铃薯品种和品系的块茎产量、块茎大小、薯型、薯肉颜色、芽眼深度、抗病性和商品率的初步选择基础上,筛选14个品种和品系进行蒸煮试验,在普通蒸锅中放入块茎蒸煮25 min,蒸熟后,在室温环境冷却20 min,7 d后,分别对蒸煮前后块茎色泽变化、蒸煮前后块茎硬度、蒸煮前后软化度进行测定。同时测定这些品种和品系的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蔗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绿原酸含量、柠檬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分析以上成分在蒸煮加工过程中变化对品种和品系块茎的风味、色泽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确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加工参数。【结果】选育蒸煮加工型马铃薯品种,首先考虑田间综合农艺性状要能够满足商业化生产与加工过程工艺流程和加工机械要求。块茎还原糖含量是影响蒸煮风味中甜度的主要因素,含量应控制在0.4%以下。游离氨基酸含量与蒸煮风味中鲜味有关,14个品种和品系的氨基酸含量差别还不能构成显著的风味差别,所有品种和品系的氨基酸含量介于30—70μmol。块茎品种风味构成中的苦味来源主要是糖苷碱含量,蒸煮加工型品种的糖苷碱含量应控制在150 mg·kg~(-1)以下。蒸煮后冷却20 min块茎色泽变化值和蒸煮后7 d的色泽变化值ΔE差值是衡量蒸煮加工型品种色泽变化的重要参数。块茎蒸煮前后的软化度是衡量蒸煮加工型品种质地变化的重要参数。【结论】14个品种和品系块茎蒸煮后的风味、色泽变化、质构特性变化是判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重要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全面分析表明,品种Burbank、Shepody和品系0724-58、0712-66是蒸煮后软化度比较高的品种和品系,而0744-8和0722-26是蒸煮后软化度比较低的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