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穴位注射马传贫弱毒苗马22匹,分别在注苗后2、3、6个月用马传贫强毒攻击,3个月后迫杀。经病理学与免疫形态学联合检查表明,攻毒马有三种类型形态学改变:第Ⅰ种有较典型马传贫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数量减少,且变性、坏死;第Ⅱ种类型无马传贫规律性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内有铁反应;第Ⅲ种类型马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据此查明2个月攻毒马1匹,出现第Ⅰ种类型形态学改变,3个月攻毒马80%以上呈现Ⅱ、Ⅲ类型反应,与疫苗皮下注苗6个月再攻毒效果相仿,表明穴位注苗具有缩短免疫发生时间的效果。但穴位注射6个月攻毒的马出现Ⅰ型,变化例数较多(33%),病理变化较明显,免疫反应有下降趋势,本文对这种异常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穴位注射马传贫弱毒苗马22匹,分别在注苗后2、3、6个月用马传贫强毒攻击3个月后迫杀,经病理学与免疫形态学联合检查表明,攻毒马有三种类型形态学改变;第I种有较典型马传贫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数量减少,且变性,坏死,第Ⅱ种类型无马传贫规律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内有铁反应;第Ⅲ种类型马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据此查明2个月攻毒马1匹,出现第I种类型形态学改变,3个月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观察了4匹马传贫云南强毒接种马和13匹用云南强毒攻击的弱毒苗接种马的形态学改变。4匹强毒马均出现急性型马传贫病理变化,但免疫器官中免疫活性细胞的坏死程度远不及我国辽毒急性型传贫马那样严重。甚至较美同Wyoming株毒也差。13匹接种弱毒苗的攻毒马形态学有三种类型变化。第一类型具有铁逆转,组织球,淋巴样细胞反应和网内系增生等较典型的马传贫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少,且变性,坏死。第二种类型无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铁反应增强,脾铁反应明显增生。第三种类型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依此衡量,10~(-3)lml攻毒试验马中出现Ⅰ型变化的占4/7,显然弱毒苗保护效果不够理想。10~(-4)2ml攻毒马Ⅰ、Ⅱ型变化的占5/6,表明我国研制的弱毒苗对云南毒有预防作用,可用于云南马传贫防制工作。但其中Ⅱ型变化的占3/5,Ⅲ型变化在各弱毒接种马中仅占1/3,比辽毒和Wyoming株毒攻击的弱毒接种马出现Ⅲ型反应的比数均低,结果很不一致。显然云南分离到的马传贫强毒接种马的病理变化及再攻毒马形态学改变与辽寝和Wyoming株毒有差异。本试验对这种差异进行了讨论,认为云南马传贫毒可能是又一个毒株。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46例马传贫白细胞弱毒接种后3~55个月的马用中国马传贫强毒辽系和美国马传贫强毒Wyoming株攻击,攻击3个月后迫杀,经剖检、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和比较,基本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的形态学改变:Ⅰ型有典型的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减少,其变性、坏死程度较强毒攻击对照马略轻;Ⅱ型无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内有铁反应;Ⅲ型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疫苗接种马经两强毒株攻击后出现各型变化的马匹比例数有一定差异,但80%以上疫苗接种后强毒攻击的马均呈Ⅱ、Ⅲ型形态学改变,即这些马均处于免疫状态,从而对攻毒马建立了病理形态学和免疫形态学相结合的检测手段。此外,本研究也提出了马传贫白细胞苗的免疫持续期可长达3年以上的形态学根据。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我们对中国马传贫病理解剖学、免疫形态学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所用的强毒株均为国内分离株。应用国外马传贫强毒感染中国马尚属空白。为了探讨国外毒株与国内毒株在引起病理变化上的异同,开展了此项工作。材料和方法一,试验马:共27匹,年龄4~6岁,人工接种Wyoming株(剂量为原液~10~(-5))20匹,接种中国辽毒株(10~(-6))7匹,根据其临床表现,按中国传贫马、驴病理分型标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向国外出口马匹有所增加。在我国政府向外国签订的有关检疫条款中,马传贫已列入检疫对象,并规定以琼脂扩散试验为诊断本病的依据。但由于我国部分地区马匹接种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而马传贫自然感染马与弱毒疫苗免疫马又均可出现血清学反应,给检疫工作带来了困难。为了保证出口马匹的质量,维护国家信誉,  相似文献   

7.
对接种马传贫白细胞弱毒苗后0.5~9个月的20头驴进行了免疫形态学连续观察。结果,免疫驴以免疫器官增大、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为主要特征,既没见到马传贫证病性病理变化,但又与健康对照驴不同。本试验结果与连续跟踪的免疫马的结果相比又有很大差异:免疫驴的免疫器官增大、增重程度不及免疫马,丽免疫活性细胞增殖的幅度高于免疫马;免疫驴各免疫器官 T、B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三者在平衡、增殖的基础上形成的高蜂期是在接苗后3~4个月,比马提前3个月,本文就免疫驴的免疫形态学特点进行了详尽描述,与免疫马的差异也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揭示了发生的机理,并为免疫驴比马抗感染时间出现早、保护率高提出了免疫形态学根据.  相似文献   

8.
自1971年我国研制成功马传贫琼脂扩散抗原诊断马传贫以来,一直以出厂的原液检验被检马匹血清。我室在检验过程中曾发现传贫马匹用抗原原液做琼脂扩散反应时有少部分马匹不出现阳性或不易判定的可疑现象,而将抗原原液做2倍、4倍稀释后却呈现  相似文献   

9.
选接种马传贫弱毒疫苗并经强毒攻击后有三种形态学类型马各二匹,对其脾脏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其中Ⅱ、Ⅲ型马脾内以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为主,且与单核-巨噬细胞构成“免疫岛”;而Ⅰ型马脾内免疫活性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变性、坏死性病变为主.从而进一步证实是T、B 和单核-巨噬细胞三种细胞协同免疫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哈尔滨市历史上马传贫重实区中的8个乡、2个国营场的马匹以免疫酶斑点试验(DB)与琼脂扩散试验(ID)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和自然感染马的鉴别。在65匹马(骡)中,斑点试验阳性反应62匹(含骡8匹),阳性反应马3匹;琼脂扩散试验阳性反应3匹,阴性反应62匹。据BD和ID试验结果,DB试验阴性的62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共用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驴10头,马14匹及健康对照驴7头,马2匹,马传贫强毒对照马2匹,进行了免疫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免疫动物的主要反应出现在免疫器官。与健康动物相比,胸腺体积与重量增大4.5倍以上,脾脏滤泡增大1.5倍以上。以及淋巴结的淋巴小结扩大均为实质性增殖的结果。在骨髓、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及淋巴结副皮质区等,亦有免疫活性细胞增多的现象。在肝脏见到细胞性小结节。其它变化极其轻微。与健康马、驴及各型传贫病马的病理变化规律有明显差异。 免疫动物各免疫器官巨噬细胞均明显增多,并且骨髓中的巨噬与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密切联系形成“浆细胞岛”。在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区也有巨噬细胞与母化的T淋巴细胞密切接触的现象。胸腺皮质区细胞母化显著,胸腺髓质区胸腺小体及特殊细胞增多等马传贫免疫形态学的变化。 用组化法显示的免疫活性细胞的活动及分布状态的观察表明,在免疫形成过程中免疫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从疫苗注射一开始就十分活跃,免疫后3个月内,外周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有减少的趋势,但免疫3个月以后外周器官中的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出现了新的平衡。甚至在淋巴结的髓索,脾脏小淋巴管及窦周围等部位见有几种主要免疫活性细胞同时增殖的现象,且持续很久,未出现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12.
接种马传贫疫苗地区琼扩阳性、班点试验阴性4匹马.属慢性活动型传贫马;其生物学试验的8匹马,一匹呈现急性型传贫的病理变化,一匹为亚急性型传贫病理变化,5匹为慢性活动型传贫病理变化,一匹为慢性静止型传贫病理变化.斑点试验阳性、琼扩试验阴性的2匹马.无传贫病理变化.为Ⅱ型免疫马;其生物学试验的2匹马亦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有关检疫条款规定,马传贫病马的检疫以琼脂扩散为依据,但是阿荣旗的马匹在 1986.1987两年均注射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1988年停注疫苗,到1990年已停注两年,在这种情况下马传贫的检疫是否仍可以用琼脂扩散试验做为诊断依据?我们采用琼脂扩散试验(ID)与免疫酶斑点(DB)试验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检疫,现将试验情况报  相似文献   

14.
应用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株系特异单克隆抗体酶结合物的免疫斑点试验检测证明,自28份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中均检出与单抗呈阳性反应的相应抗原,持续期达51个月以上;自19份人工感染传贫马、自然感染传贫马、弱毒疫苗免疫后攻毒马及42盼健康马血清中均未捡出单抗相应抗原。病理学检查表明,弱毒疫苗免疫马无马传贫病理学改变。以弱毒免疫马肝、脾、骨髓材料进行生物学试验表明,弱毒免疫马体内不存在致病性病毒。这为阐明该弱毒疫苗的免疫本质提出一个非常值得今后深入加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对马匹危害较大,无法治疗的慢性传染病。近十几年来,我省采取以注射马传染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为主要预防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患本病的马匹和注射本疫苗的马匹,均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只依现行的免疫扩散试验(ID)等法检查,对二者无法区别。这是注疫苗以来,现地在马传贫病的诊断上的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豚鼠作为实验动物,接种布氏菌M_5弱毒苗(简称M_5)后,经不同间隔时间连续心脏无菌采血,应用T玫瑰花结试验、淋巴细胞转比试验(H~3—TdR掺入法)及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等多种方法,对接种动物的T细胞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测定。 试验发现,免疫动物在接种后第36天,活性T玫瑰花结百分率为27.3%,对照组为20.6%;免疫动物的T淋巴细胞在整个试验期间均呈现较强烈的特异性增殖反应,除免疹后第69天的以外,其它三次试验的组平均刺激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于免疫后第118天对10只接种豚鼠进行了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其中6只呈阳性反应。 试验证明,接种豚鼠的T细胞应答具有如下重要特征:(1)M_5接种豚鼠可出现活跃的细胞免疫应答;(2)于接种后的一个月左右免疫动物的T细胞增殖反应达到高峰;(3)当血清凝集抗体消失时,多数动物的细胞免疫应答仍然维持在正常水平以上;(4)免疫动物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可出现较强烈的T细胞回忆反应;(5)特异性T淋巴细胞刺激与皮肤变态反应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特异性微量全血H~3—TdR掺入法术式简单、方法敏感、结果可靠,是布氏菌菌苗免疫效力评价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病理形态学上明确山羊痘弱毒细胞株的致病性和免疫效应而进行的这项研究,共用试验山羊22只,随机分为三组:强毒对照组、弱毒组和试验组。强毒对照组接种山羊痘强毒后,全部发生山羊痘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且在注毒部皮肤呈现显著的炎症反应。弱毒组接种细胞毒后不见山羊痘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仅在注毒部皮肤出现轻度反应,即在真皮血管周围见少量的外膜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试验组接种细胞毒后不同时期攻击强毒,结果全部获得保护,仅个别羊见注毒局部皮肤有轻度反应。即使个别羊攻毒局部的皮肤有微弱的损伤,但却能使免疫后540天获得坚强的免疫力,与强毒对照组有悬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分别用MD三价苗和HVT苗免疫AA雏鸡,免疫后15天用MD强毒(vMDV)攻击,检测其免疫保护率及免疫器官组织的免疫应答变化。结果表明,MD三价苗、HVT苗免疫雏鸡vMDV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3.3%和56.7%,其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脾脏)以及局部免疫组织(盲肠扁桃体、肺支气管粘膜下淋巴细胞组织、哈德尔腺)中的T_(ANAE~+)、TA_(cp~+)、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未免疫攻毒鸡;其中MD三价苗的免疫应答水平明显高于HVT苗,表明不同MD疫苗的免疫保护力与免疫器官的免疫应答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注射过程中,有些地方存在着“一针安天下”的思想,忽视综合性防制措施,个别地方操作不够认真,有的对注苗后出现的反应迷惑不解,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着重谈谈马传贫弱毒疫苗的应用及在马传贫防制工作中的一些注意问题,希望能对现地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由于马在经济上的重要性日渐减小,忽视了对马病的研究,一般来说,比对其他家畜疾病的研究水平落后将近二十年。马传贫也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在欧美由于这种传染病能造成赛马业的重大损失,才加强了研究。对于本病引起注意的另一原因是由于人的气管移植术的发展,制备抗淋巴细泡血清需用的马匹日增,而有可能从无症状带毒传贫马将病毒扩散到人的危险。虽然迄今还仅只有一例人感染马传贫的报道,而且很多人与传贫病毒接触,未见发病。此外,这还由于马传贫已用作研究入和动物病毒性感染中免疫参与的贫血症发病机理模型。美洲中部被认为是本病毒的策源地,马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