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成鱼腹腔注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3)和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利用放射性免疫激素测定方法(RIA)检测了花鲈血清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在注射后6、12、24、48 h内的变化情况,同时还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花鲈肝脏中IGF-1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 1,IGFBP-1)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注射LHRH-A3的花鲈血清中IGF-1的含量在24 h后出现了明显的降低(P0.05),而花鲈肝脏中IGF-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注射6 h后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肝脏中IGFB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则呈现下降趋势。注射HCG的花鲈血清中IGF-1的含量在注射后12 h出现了明显降低(P0.05),24 h后血清中IGF-1含量持续降低。肝脏中IGF-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注射后的24 h内均保持稳定,而在处理后的48 h出现了显著上升(P0.05)。肝脏中IGFB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注射后12h检测到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LHRH-A3和HCG均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刺激作用来触发花鲈IGF系统的应答反应,但是其中具体机制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2.
使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了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各组织中IGF-ⅠmRNA组织表达,并分析重组鲮GH处理后鲮IGF-Ⅰ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鲮IGF-ⅠmRNA在肝组织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肾和脑,另外在肠、鳃、脾、性腺和心脏组织中也有表达,而在肌肉、皮肤中没有检测到鲮IGF-ⅠmRNA的表达;按120μg·g^-1鱼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重组鲮GH,观察12h后鲮IGF-Ⅰ表达变化情况,发现经重组鲮GH处理后,鲮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脑组织IGF-ⅠmRNA表达水平也稍有升高,而在肌肉中仍未检测到IGF-ⅠmRNA的表达;重组鲮GH处理前后,对照组中鲮血清中IGF-Ⅰ的含量为145.59±21.84ng·mL^-1,试验组中鲮血清中IGF-Ⅰ的含量为247.71±2.83ng·mL^-1,经t检验,P=0.043〈0.05,表明重组鲮GH处理前后鲮血清中IGF-Ⅰ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生长激素(GH)对鱼类肌肉生长影响的分子机理,应用外源GH注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注射1~7周后GH试验组和对照组鱼的肝脏、肌肉中GH-IGFs生长轴通路因子(GHR1,GHR2,IGF-1,IGF-2)和肌肉中成肌分化因子基因(MyoD1,MyoD2)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外源GH注射后,肝脏、肌肉中GHR1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GHR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肝脏、肌肉中IGF-1 mRNA、IGF-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肌肉中MyoD1 mRNA、MyoD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试验证实,肝脏和肌肉均为GH的效应器官,可能的作用途径为GH-GHR1-IGFs-MyoDs。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认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生殖调控机制,研究了生长轴(GH/IGF-Ⅰ axis)对半滑舌鳎卵巢发育调控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分析了卵巢不同发育时期垂体中的生长激素(GH),脑、性腺和肝脏中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 (IGF-Ⅰ)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检测了卵巢不同发育期,血清GH、IGF-Ⅰ、雌二醇(E2)、睾酮(T)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了生长因子与性腺指数(GSI)、E2和T表达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垂体GH mRNA表达水平在Ⅳ期卵巢时显著升高,至Ⅴ期时达峰值,随后(Ⅵ期)显著降低,垂体GH mRNA表达水平与GSI、血清GH与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血清GH与垂体GHmRNA表达水平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肝脏IGF-ⅠmRNA表达水平在Ⅳ期和Ⅴ期卵巢时较低,但Ⅵ期时又显著升高,其与脑IGF-Ⅰ mRNA及血清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血清E2和T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脑IGF-Ⅰ mRNA表达水平自Ⅱ期卵巢开始显著升高,至Ⅳ期时达峰值,并与血清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卵巢IGF-ⅠmRNA表达水平自Ⅱ期开始显著升高,并在Ⅳ期时达峰值,但在Ⅴ期时明显下降,并保持至Ⅵ期,与血清E2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血清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血清IGF-Ⅰ变化趋势与肝脏IGF-ⅠmRNA相似.结果揭示了GH、IGF-Ⅰ在转录和血清水平上以协同或者拮抗的方式共同参与了半滑舌鳎卵巢发育的过程,其作用途径可能与性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有关,表明GH/IGF-Ⅰ轴对卵巢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深入认识半滑舌鳎卵巢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素材.  相似文献   

5.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禁食对体质量为(100±1)  g 的1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生长和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在为期6周的实验期间,对照组每天表观饱食投喂2次;禁食组禁食3周后恢复投喂3周。实验期间对照组鱼体质量和体长逐渐增加。6周后,对照组鱼体增重率为10.99%,体长增加率为3.07%。禁食组禁食3周期间,鱼体质量下降了5.08%、体长减少了1.79%。同时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禁食结束时仅为对照组的29.93%。恢复投喂2周后肝组织IGF-ⅠmRNA的表达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鱼体质量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8.54%,体长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9.03%;恢复投喂3周后,禁食组鱼体质量、体长恢复到实验初始时水平(P  >  0.05),但仍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  0.01);肝组织IGF-ⅠmRNA的表达丰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果显示,禁食使大口黑鲈体质量、体长下降,同时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丰度也随之降低;而恢复投饲后,其生长、肝脏IGF-ⅠmRNA的表达丰度也逐渐恢复。研究表明,鱼类的营养状况、生长和与IGF-ⅠmRNA的表达之间存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饲料维生素C(Vc)对急性降温后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免疫、抗氧化及抗应激的影响,以含有不同水平Vc (6.85、46.90、88.24、167.43、329.21和658.69 mg/kg)的饲料饲养花鲈56 d后,进行急性降温(从33℃水体转入27℃水体)处理24 h和48 h。结果显示,降温24 h和48 h时,各组血清补体3(C3)水平高于0 h,而补体4(C4)水平低于0 h。饲料Vc在6.85~167.43 mg/kg时,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随降温时间的增加,在24 h和48 h显著高于0 h (P<0.05);当饲料Vc含量高于167.43 mg/kg时,各时间点IgM差异不显著。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在降温48 h后显著低于降温前(P<0.05),而各Vc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在降温后显著高于降温前,但在降温后随着饲料Vc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随降温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各时间点,花鲈肝脏谷胱甘肽(GSH)含量都随着饲料Vc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饲料Vc为6.85 mg/kg时,肝脏血红素氧合酶(HO-1)活性在降温后显著高于降温前(P<0.05);当饲料Vc为88.24~167.43 mg/kg时,肝脏HO-1活性在降温后显著低于降温前(P<0.05)。花鲈血清热休克蛋白(HSP70)水平在降温后显著高于降温前(P<0.05),而当降温时间达到48 h时,各Vc添加组HSP70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的Vc (46.90~167.43 mg/kg)能提高花鲈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水平,缓解花鲈急性降温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从哲罗鲑(Hucho taimen)肝脏的总RNA中扩增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c DNA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运用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哲罗鲑成鱼不同组织中IGF-Ⅰ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IGF-Ⅰ基因的c DNA开放阅读框为573 bp,编码190个氨基酸,蛋白质等电点为9.21,氨基酸结构由信号肽、B、C、A、D结构域及E肽组成;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鲑科鱼类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北极红点鲑的IGF-Ⅰ同源性最高(99.2%);组织表达分析显示,哲罗鲑IGF-Ⅰ mRNA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鳃、前肠中次之,在脑、头肾、脾、心、胃和肌肉等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  相似文献   

8.
田娟  涂玮  曾令兵  文华  蒋明  吴凡  刘伟  杨长庚 《水产学报》2012,36(6):900-907
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尼罗罗非鱼[初始体质量(62.50±3.44)g]进行饥饿28d和随后再投喂21d的处理,于饥饿第0、7、14、21、28天和再投喂第14、21天进行采样分析,研究饥饿和再投喂期间尼罗罗非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胰脏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胰岛素(IN)mRNA表达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与饥饿第0天相比,饥饿超过7d鱼体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再投喂21d显著增加(P<0.05);肝体比随饥饿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恢复投喂后较饥饿时升高,但显著低于饥饿前水平(P<0.05)。在血清指标上,甘油三酯、血糖、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恢复投喂后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饥饿前水平(P<0.05);饥饿和再投喂对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影响(P>0.05)。在激素方面,与饥饿第0天相比,饥饿使血清GH含量及其肝胰脏mRNA表达丰度显著升高,血清IGF-Ⅰ及其肝胰脏mRNA表达丰度降低,恢复投喂后两者均显著升高(P<0.05);INmRNA表达丰度在饥饿7~21d显著升高(P<0.05),饥饿第28天时无显著差异(P>0.05),再投喂后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9.
以尼罗罗非鱼为对象,通过体外注射雌二醇、睾酮,测定注射后6、12、24h雌、雄鱼消化酶(胃蛋白酶、肠淀粉酶、肠脂肪酶)活性,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雌、雄鱼脑组织脑肠肽、瘦素、食欲素、神经肽Y、胆囊收缩素mRNA表达量的变化。注射后6、12、24h,雌二醇显著升高雌鱼脑肠肽、神经肽Y mRNA表达量(P0.05),但不显著影响雄鱼;雌二醇降低雌鱼瘦素mRNA表达量;24h,雌二醇显著升高雌鱼食欲素表达量(P0.05),其他时间点影响不显著;雌二醇显著降低雌鱼胆囊收缩素mRNA表达量。注射睾酮显著升高雄鱼脑肠肽、神经肽Y mRNA表达量(P0.05),但雌鱼影响不显著,睾酮降低雄鱼瘦素mRNA表达量,6、24h时显著升高雌鱼瘦素mRNA表达量,12h时影响不明显;24h时睾酮显著升高雄鱼食欲素表达量(P0.05),其他时间点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雌二醇显著升高雌鱼、睾酮显著升高雄鱼促摄食基因(脑肠肽、神经肽Y)表达量,同时雌二醇降低雌鱼、睾酮升高雄鱼抑制瘦素表达量,对雌、雄鱼脂肪酶、蛋白酶活性影响不明显,性类固醇激素可通过调节摄食水平影响尼罗罗非鱼雌、雄鱼生长。  相似文献   

10.
禁食对大口黑鲈生长和肝脏IGF-I 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禁食对体质量为(100+1)g的1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生长和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在为期6周的实验期间,对照组每天表观饱食投喂2次;禁食组禁食3周后恢复投喂3周.实验期间对照组鱼体质量和体长逐渐增加.6周后,对照组鱼体增重率为10.99%,体长增加率为3.07%.禁食组禁食3周期间,鱼体质量下降了5.08%、体长减少了1.79%.同时肝组织IGF-I 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禁食结束时仪为对照组的29.93%.恢复投喂2周后肝组织IGF-I mRNA的表达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质量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8.54%,体长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9.03%;恢复投喂3周后,禁食组鱼体质量、体长恢复到实验初始时水平(P>0.05),但仍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肝组织IGF-I mRNA的表达丰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禁食使大口黑鲈体质量、体长下降,同时肝组织IGF-I mRNA表达丰度也随之降低;而恢复投饲后,其生长、肝脏IGF-I mRNA的表达丰度也逐渐恢复.研究表明,鱼类的营养状况、生长和与IGF-I mRNA的表达之间存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光合细菌对尖吻鲈(Latescal carifer)的生长、消化酶及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把浓度为8×10^8cfu·mL^-1的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e)的液体制剂分别以0.0%(对照组)、0.5%、1.0%和1.5%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0.95±0.25)g的尖吻鲈50d。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饲料系数在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蛋白酶、肠淀粉酶及胃淀粉酶在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蛋白酶在1.5%组显著低于1.0%组(P〈0.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垂的消化酶在1.5%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该株光合细菌对尖吻鲈的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力没有显著影响,但在1.5%组能显著促进其幽门垂消化酶的活性,在1.0%组显著促进肝蛋白酶及肠和胃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海藻酸钠(Na Alg)-HCG缓释制剂进行激素埋植实验。实验开始时,雌性金鱼(Carassius auratus)卵母细胞处于Ⅲ期。实验期间记录雌性金鱼性腺发育、放免(RIA)法测定血清性激素含量并且通过RT-PCR检测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埋植Na Alg-HCG缓释激素后,雌性金鱼性成熟系数(GSI)在6-21 d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在6-30 d显著高于对照组;性腺芳香化酶基因(CYP19A基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ERα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在2-21 d、14-30 d内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性腺GH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显示,一次性埋植Na Alg-HCG缓释制剂,与雌性金鱼繁殖相关的生物学指标、激素水平、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产生明显变化,同时这种缓释制剂可以作为埋植激素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池塘和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每种养殖条件下分别选取两种不同体重规格的牙鲆,即池塘小规格牙鲆(PSJF)、池塘大规格牙鲆(PBJF)、室内小规格牙鲆(ISJF)和室内大规格牙鲆(IBJF)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试验鱼5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3项血清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PSJF和PBJF的红细胞数量(RBC)均显著低于ISJF和IBJF(P<0.05),且前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脆性(EOF)、白细胞数量(WBC)及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PSJF和PBJF的血清葡萄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肌酐(CREA)、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浓度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ISJF和IBJF(P<0.05),仅PSJF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低于ISJF和IBJF(P<0.05).血清氯离子(Cl-)、钙离子(Ca2+)浓度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各个试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差异表明,池塘养殖牙鲆可能在呼吸代谢要求上低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而在免疫水平和营养物质代谢水平上高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  相似文献   

14.
汪小东 《水产学报》2000,24(2):123-129
雄鳗注射5-6次、雌鳗注射9-10次鲤脑体匀浆液(CPE)+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能分别诱导精巢和卵巢发育成熟。在雌雄鳗鲡,注射CPE+HCG可显著增加端脑、间脑、中脑和下丘脑mGnRH的含量,而对后脑和延髓mGnRH的影响较小;注射CPE+HCG增加雄鳗后脑和延髓cGnRH-Ⅱ含量,对雌鳗脑区cGnRH-Ⅱ则无显著影响。雌雄鳗鲡每次注射CPE+HCG后1天,血清促性腺激素(GtH)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15.
用IGF—ⅠmRNA表达量评价鲮饲料配方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秘鲁鱼粉为饲料蛋白源,研究4种蛋白水平(21.5%、32.2%、42.5%和51.6%)的饲料对鲮(Cirrhinus molitorella)生长、消化酶活性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Ⅰ)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不同饲料蛋白水平下,蛋白酶活性与特定生长率(SGR)成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鲮肝组织中IGF—ⅠmRNA的表达量与特定生长率成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鲮肝组织IGF—ⅠmRNA的表达量与蛋白酶活性也成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果表明,用鲮肝组织IGF—ⅠmRNA的表达量可以快速鉴定饲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从鸭绿江及其支流瑷河中收集野生唇鲳Hemibarbus labeo(Pallas)苗种,在池塘和网箱中培育3-4年后,于2009和2010年对这些亲本进行了7批次人工繁殖试验,共催产亲鱼231组,获卵470万粒,水花282.5万尾,基本摸清了该流域唇鲋的雌雄鉴别、成熟度鉴别、繁殖时期与温度、催情药物、人工授精、孵化等规模化生产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以初始体重(34.26±0.37)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70d的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的碳水化合物(CHO)水平对其生长、饲料利用、血糖水平和糖酵解酶活力的影响。实验配制6种不同CHO水平(0、6%、12%、18%、24%和30%)的等氮等脂饲料。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CHO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都在12%组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24%和30%组(P0.05),而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呈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且在30%组达到最大值。饲料中不同CHO水平对鲈鱼成活率、肥满度、肌糖原和己糖激酶(HK)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不同CHO水平显著提高了鲈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0.05),降低了灰分含量(P0.05)。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ADC)在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18%组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12%组饲料蛋白质的AD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随着饲料中CHO水平的增加而逐渐上升(P0.05),肝糖原含量先显著升高后趋于平稳(P0.05)。以SGR为评价指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饲料中CHO的适宜添加量为17.75%。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的生长、体成分组成和能量收支进行研究。实验设置4个投喂频率处理,分别每天投喂1(F1组)、2(F2组)、3(F3组)、4(F4组)次,共进行40 d。结果表明,F3组和F4组的刺参生长最快,其末体重均显著大于F1组和F2组(P0.05)。投喂频率越高,刺参的摄食量越大,F4组摄食量越高,为3.67 g/(d·ind),F3组和F4组刺参的摄食量均显著高于F1组和F2组(P0.05),但F3组和F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饵料转化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F4组的饵料转化率最高,为9.70%,而消化率却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投喂频率对刺参主要体成分组成影响不大。从各处理的能量收支方程来看,F1组和F2组的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低于F3组和F4组(P0.05),但占摄食能的比例均超过了50%,其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F3组和F4组。本研究表明,室内养殖刺参每天投喂3次最佳,排泄能和呼吸能较高可能是导致F1组生长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