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家蚕cDNA文库构建及大规模EST测序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EST(expressedsequencetag,表达序列标签 )测序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和表达模式的分析研究。以家蚕品种“大造”为材料 ,采用非均一化的Oligo dT引物定向克隆技术构建了 13个组织的cDNA文库 ,进行了cDNA克隆 5′端测序 ,共获得 84 791万条EST序列 ,初步拼接得到 2 76 93个非重复序列 ,其中包括 10 4 33个Contigs,172 6 0个Singletons。家蚕大规模EST测序将为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家蚕品种大造的3龄幼虫,于感染后第10天选择有Nb重度感染特征的家蚕丝腺组织无菌操作提取RNA,构建Nb和家蚕丝腺混合样品cDNA文库(文库滴度≥1.6×106PFU/mL)。对文库进行测序,获得EST序列5 026条,其中家蚕丝腺EST3 901条、家蚕微孢子虫EST970条。拼接后,分别获得家蚕丝腺和Nb的单一EST(unique EST)563和383条。对EST和unique EST进行分析发现,感染后第10天家蚕丝腺中Nb的组蛋白、细胞分裂激酶等与孢子分裂增殖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较高,一些可能与Nb侵染或寄生适应相关的基因,如Nb孢壁蛋白、极丝蛋白、转运体蛋白等基因亦在此时期较高水平表达,尤其是此期间有相对高水平的组蛋白脱乙酰基酶基因表达,说明Nb基因的表达受到组蛋白去乙酰化方式的调控。对家蚕微孢子虫uniqueEST的序列特征分析发现,Nb mRNA UTR的长度和GC含量与其它微孢子虫差异较小,但ORF区的AT含量较高,即家蚕微孢子虫基因ORF序列较其它微孢子虫发生了高AT变化。Nb unique EST的功能注释及分类结果表明感染后第10天家蚕丝腺中的Nb孢子仍处于多形期,还未完全成熟化。  相似文献   

3.
表达序列标签(EST)是在生物体中表达基因的一段cDNA序列,它已成为基因定位、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序列分析的有力工具。本文主要介绍了EST的制备方法,EST数据库,同时分析了EST在应用中应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沈以红 《蚕学通讯》2006,26(3):27-35
随着家蚕DNA分子标记和物理图谱的发展,基因组序列的释放,以及EST数据库和BAC文库的构建,FISH技术在家蚕的遗传学、基因组学研究,尤其是物理图谱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本文综述了FISH及相关技术原理及近年在家蚕和部分鳞翅目昆虫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家蚕及鳞翅目昆虫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蚕学通讯》2010,(4):1-1
<正>回顾家蚕基因组研究,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历程,跨越了五个大步,攀登了三个高峰。2002年在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下,我们完成了10万条EST序列,这一大步驱动着我们向"家蚕基因组框架图"高峰攀登;2004年我们发表第一篇Science文章后,又迈出了家蚕全基因组芯片和基因组数据平台两大步;2007年攀上了家蚕基因组精细图的高峰;接着我们在完成遗传变异图谱的同时又跨出了基因定位克隆平台和转基因平台两大步,实现了蚕业科学历史性的跨越。我国家蚕研究论文被SCI收录篇数由2000年占世界的6.25%上升至2010年的44.16%,排名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一。  相似文献   

6.
家蚕微孢子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部分EST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熟的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N .b)为实验材料 ,以λTriplEx2为载体 ,构建了滴度为 1 86× 10 6pfu/mL ,插入片段平均在 5 0 0bp以上的较高质量的家蚕微孢子虫cDNA文库。从cDNA文库中随机挑取 180个克隆进行EST测序 ,得到了 130个有效序列。经BLASTn、BLASTx同源性分析后发现 ,7个ESTs编码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与脑孢虫有较高的同源性 ,推定为家蚕微孢子虫基因 (putativegene) ,同时获得了 2 7个未知序列。  相似文献   

7.
利用EST库资源克隆家蚕腺苷酸转移酶基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相对保守的特点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以果蝇 (Drosophilamelanogaster)腺苷酸转移酶基因 (adeninenucleotidetranslocase,ant)cDNA序列作为模板 ,对家蚕 (Bombyxmori)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 ,克隆了家蚕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cDNA序列 (GenBank登录号为AY2 2 70 0 0 ) ,全长为 1936bp ,并经RT PCR克隆、序列分析验证 ,结果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一致。该cDNA序列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 (ORF ,2 0 7~ 110 9bp) ,推测编码蛋白为 30 0个氨基酸 ,通过与烟草天蛾 (Manducasexta)、蜜蜂 (Apismellifera)、绿蝇 (Luciliacuprina)、果蝇、蚊子(Anophelesgambiae)等昆虫的腺苷酸转移酶蛋白序列比较 ,发现该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表明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序列 ,对跨物种间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拼接 ,是基因克隆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家蚕的起源分化,除了可以用考古学、历史学及家蚕各种自身特性等方法外,研究野蚕与家蚕的异同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我国人们一直主要从形态及细胞学水平分析家蚕与野蚕的异同,较少从生化角度去研究,而生化性状被人为选择的机会少,从生化性状探讨家蚕与野蚕的异同,进而研究家蚕的起源分化,可能是一条较为科学的途径。故本文时野蚕和家蚕的血液酯酶同工酶(EST)、酸性磷酸酶同工酶(ACP)  相似文献   

9.
以果蝇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jps[jpg;icpmate dehydrogenase,6PGDH)基因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家蚕EST数据进行同源检索筛选,克隆到了家蚕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的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2011bp.经RT-PCR克隆、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一致;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0RF),编码蛋白为483个氨基酸;通过与人、果蝇、家鼠、摇蚊、线虫的6PGDH蛋白序列比较,发现该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0.
公共和私有的EST计划为大量物种的基因表达研究提供了大量利用EST的机会。为了估计EST数据库中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通过计算每一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条件下构建的cDNA文库中的出现次数,来获得基因表达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水平的量与常规的Northern blots不同,可以允许不同基因之间表达水平的比较。而且当EST资料来源于不同发育阶段的cDNA文库时,还可以了解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谱。由电子Northern杂交分析所获得的基因表达资料可以通过应用高密度DNA点阵得到证实并扩展于高表达基因领域之外。相关ESTS可以标定于尼龙膜或玻璃上并用相关组织的一链总cDNA作为探针进行鉴定。双色荧光标记可以得到精确的mRNA比率测定。在不远的将来,包含一种机体所有基因互补物的高密度DNA点阵将成为整个基因组范围基因表达类型分析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杀虫剂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基于了解野桑蚕(Bombyxmandarina)和家蚕(Bombyxmori)对农用杀虫剂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差异,采用点滴法和浸叶法测定了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结果其毒力基本一致。野桑蚕和家蚕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均较高,LD50在0.027~0.429 ng/头之间,但吴江野桑蚕、启东野桑蚕和苏大野桑蚕的抗药性较相对敏感的家蚕品种大造、菁松、皓月强10.11~15.89倍,较家蚕品种L11强4.37倍。  相似文献   

12.
野桑蚕和家蚕的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野桑蚕和家蚕对不同组分人工饲料的食性比较研究表明 ,野桑蚕不取食无桑叶粉的人工饲料 ,4 8h不出现疏毛现象 ,其食性较家蚕单一。以完成虫态的积温研究二者对气象环境的适应性 ,发现野桑蚕对气象环境的适应性较家蚕强 ,野桑蚕完成不同虫态所需的有效积温较稳定。对野桑蚕和家蚕添食农药和紫外辐照处理 ,结果表明野桑蚕对不良的环境的耐受性较家蚕强 :添食相同浓度的农药 ,家蚕全部中毒死亡 ,而野桑蚕却部分存活 ,且正常化蛹 ;紫外线辐照可使野桑蚕提前老熟营茧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的RAPD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用RAPD PCR技术初步研究了中国野桑蚕与日本福冈野桑蚕之间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 ,不同地域中国野桑蚕个体之间及其与日本福冈野桑蚕个体之间均呈现出丰富的DNA多态性。中国野桑蚕同家蚕共有带率达 3 5 5 % ,同日本福冈野桑蚕为 4 5 1% ,而日本福冈野桑蚕同家蚕为 3 2 % ;中国野桑蚕与家蚕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 5 2 ,日本野桑蚕与家蚕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6 3,与中国野桑蚕的为 0 5 8,而且与中国沈阳地区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 ,为 0 4 8,以此创建了它们的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野桑蚕滞育激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春媛  刘彦群  鲁成 《蚕业科学》2003,29(3):236-240
根据家蚕DH PBA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 ,以中国野桑蚕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获得了1 5 85kb的目的片段 ,将其克隆进pMD18 T载体 ,测序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 :该片段由 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组成 ,2个内含子均为典型的GT AG结构 :该片段编码中国野桑蚕滞育激素 (DH)及DH引导肽 ;中国野桑蚕DH及引导肽与家蚕及日本野桑蚕的DH及引导肽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 ,其基因cDNA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99 3%、97 2 %。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了中国野桑蚕与家蚕之间的近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家蚕对“灭蚕蝇”的抵抗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健康蚕、被家蚕追寄蝇寄生的家蚕(简称蝇蛆蚕)对"灭蚕蝇"的抵抗力试验发现:(1)"灭蚕蝇"对健康蚕、蝇蛆蚕都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浓度增高,影响增大。(2)"灭蚕蝇"同样浓度施用后,健康蚕的抵抗力要强于蝇蛆蚕,其中50倍"灭蚕蝇"施用后,健康蚕死亡率只有10%~15%,蝇蛆蚕死亡率却高达35%以上。(3)"灭蚕蝇"添食,对家蚕的影响要大于体喷方法。虽然家蚕对"灭蚕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但在养蚕生产中,"灭蚕蝇"的施用浓度依然不能过高,以免造成家蚕死亡。  相似文献   

16.
蚕体和蛹粉代料培养基上的蛹虫草生长状况与品质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鸿  张龙  王兵  徐汉福  郭涛 《蚕业科学》2012,38(1):130-134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优选的蛹虫草菌株YCC-XD-2在家蚕蛹、蛾培养基和蛹粉代料培养基上培育蛹虫草,比较不同培养基上的蛹虫草的生长状况和虫草素含量,探究高产优质蛹虫草的培养方式。蛹虫草菌种在蚕体和蛹粉代料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其中:蚕体培养基以蚕蛾培养基上的蛹虫草生长较好;蛹粉代料培养基以糯米+蛹粉培养基上的蛹虫草生长较好。蚕体培养基培育蛹虫草子实体中的虫草素含量显著高于蛹粉代料培养基培育的蛹虫草,其中,蚕蛾培养基培育蛹虫草子实体中的虫草素质量比高达21.97 mg/g。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蛹虫草子实体中的虫草素含量高于菌丝体和培养基质。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家蚕蛹、蛾培养基可以生产出高品质蛹虫草。  相似文献   

17.
几种绢丝昆虫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选用重复性较好的 10个引物对 6种绢丝昆虫 2 3个个体进行扩增 ,共得到 2 45个RAPD标记。RAPD分析结果表明 :家蚕及野桑蚕种内各品种材料的遗传距离较大 ,天蚕、蓖麻蚕及柞蚕较小 ;家蚕与野桑蚕两者之间遗传距离小 ,反映出家蚕和野桑蚕亲缘关系较近 ;而天蚕、蓖麻蚕和柞蚕三者之间以及分别与家蚕和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 ,亲缘关系远。聚类分析的结果与之相同。并且对家蚕的起源及绢丝昆虫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老挝家蚕线粒体cox3基因序列分析及分子进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老挝家蚕品种L11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cox3基因(cox3)进行PCR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测定的909bp的片段中,含有ATPase 6基因及tRNA-Gly基因的部分序列和cox3全序列。其中,cox3读码框包括789个核苷酸,编码262个氨基酸。L11 cox3和已经公布的家蚕(中国家蚕品种夏芳、日本家蚕Aojuku、韩国家蚕Backojam)mtDNAcox3基因完全一致,但与日本野桑蚕、中国野桑蚕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  相似文献   

19.
前期研究发现,相对于其它组织器官,有一种低分子量热激蛋白在家蚕肾型卵中高量表达,并命名为低分子量热激蛋白HSP20.8。为了进一步阐明家蚕低分子量热激蛋白HSP20.8的基因结构、表达特性及其在家蚕染色体上的分布,根据HSP20.8基因cDNA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进行了克隆、表达及荧光原位杂交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1个561碱基对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与cDNA序列比较分析发现该基因无内含子序列。重组蛋白的分子量在20 kD左右。热激蛋白基因HSP20.8在家蚕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基因,其位点在染色体近中部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