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取山东某地病死鹅的脑和脾脏常规处理,分别接种11日龄SPF鸡胚和16日龄非免疫鹅胚,从死亡胚的尿囊液中分离到毒株,并对分离株进行了血凝性鉴定、毒力鉴定、动物试验以及疫苗保护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具有血凝性,为强毒株,血凝性能被新城疫病毒(NDV)阳性血清所抑制,且其他生物学特性与NDV也有很大的相关性,故将其命名为NDVWF216株。用分离的鹅源新城疫病毒WF216株尿囊液制成油乳剂灭活苗和NDV油乳剂灭活苗均可保护鹅和鸡免受鹅源新城疫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2.
1997年笔者在江苏省发现一种新的鹅病毒性传染病——鹅副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为禽副黏病毒Ⅰ型,根据国际上规定三项判定新城疫毒力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鸡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似的毒力,属于新城疫强毒力毒株。用鹅胚和雏鹅参照鸡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12日龄鹅胚平均死亡时间、1日龄雏鹅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和6周龄非免疫雏鹅静脉接种致病指数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鹅均具有与新城疫病…  相似文献   

3.
从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DG01株),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100%死亡。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有囊膜,直径在200nm左右;ELD50为10^8.6/ml,MDT为56h,ICPI为1.94。对DG01株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F基因,鉴定为基因Ⅶ强毒株,测序结果与CH2000同源率为91.8%,因此确定DG01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DC01株对鸭无致病性,对鹅、鸡、鸽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4.
试验从疑似鹅副黏病毒感染的雏鹅肝、脾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鸡胚培养试验、血清学检测、特异性试验、RT-PCR测定,初步证明该分离株为鹅副黏病毒。该毒株的成功分离为鹅副黏病毒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鹅副黏病毒病是1997年扬州大学王 永坤教授等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烈性传染 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 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 27.7%和18.2%。为了有效防制该病的传播 和流行,用非免疫鸡胚,从一群病死鹅的脑组 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 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 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 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鹅副黏病毒 (GPMV)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6.
从病死的鸡、鹅、鸽中分离到3株禽I型副黏病毒(CPMV、GPMV、PPMV)。毒力测定结果显示,CPMV、GPMV的毒力与鸡新城疫病毒(NDV)F48E9株的毒力相似,为强毒型;PPMV的毒力与鸡NDVLaSota株的毒力相似,为自然弱毒株。对该分离株F基因裂解位点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PMV、GPMVF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K-R-Q-K-R-F117,符合强毒株的序列特征;PPMV F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G-R-Q-G-R-L117,属于弱毒株的特征性序列。将该3株病毒制成灭活疫苗,分别免疫鸡,结果都能诱导鸡体产生较高水平的HI抗体;再分别以CPMV、GPMV攻击免疫鸡群,结果显示免疫鸡群可得到保护,而非免疫鸡群被攻击后全部致死。用HI方法检测3株病毒与Lasota株之间的交叉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LaSota与GPMV两毒株间的抗原性无明显差异,LaSota与CPMV、PPMV两毒株间的抗原性有较小的差异。本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禽Ⅰ型副黏病毒的致病机制和新型疫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鹅副黏病毒61/GO/GD/05分离株进行主要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毒株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为78 h,脑内接种指数(ICPI)为1.70;静脉接种指数(IVPI)为2.34;对鸡胚的半数感染量(EID50)为10-7.43/0.2 mL;对鹅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0-1.93/0.5 mL;致病性试验表明,该毒株对21日龄非免疫鸡和16日龄非免疫鹅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综合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确定该毒株为强毒力GPMV毒株。对其F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该毒株为基因Ⅶ型。  相似文献   

8.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由鹅传播的新型急性传染病,该病与鸡感染新城疫具有相类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2019年1月从甘肃某鹅场病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将病料处理后接种10日龄鸡胚,进行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最后进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可以用标准的新城疫阳性血清抑制血凝活性,可能导致未接种新城疫免疫鸡胚的100%死亡。动物试验证明该病毒对鸡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9.
李永明  汪德生 《中国家禽》2005,9(Z1):121-124
鹅副黏病毒D1分离株能致死鹅胚、鸭胚和鸡胚,致死率达到100%,感染的尿囊液能产生较高的血凝效价.血凝素对热不稳定,经56℃水浴处理10min血凝活性消失.副黏病毒感染鹅血清与D1分离株和La Sota毒株均发生血凝抑制现象,大多数血清样本对2株病毒的HI效价存在两个以上的滴度差异.病毒粒子呈球形、椭圆形、杆状或棒状,呈现显著多形性的特征.D1分离株ELD50经测定为10-7.84/0.1 mL,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鸡能够抵抗20000ELD50病毒的攻击,免疫保护率达到88.9%.  相似文献   

10.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I)引起的不同日龄鹅均可感染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消化道病理为主要特征,常可引起大批鹅死亡,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 病原特征鹅副黏病毒(GPMV)于1956年首次分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9年被定性为禽副黏病毒I型(APMV-I)。鹅副黏病毒和鸡副黏病毒均属于禽副黏病毒I型F基因型,但鹅副黏病毒属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鸡新城疫病毒属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