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构建人目的片段的RNAi重组载体转入经过遗传修饰的大肠杆菌,诱导表达dsRNA后饲喂线虫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最早是由Fire在秀丽新杆线虫上描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洛克沙胂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作用,试验利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分别进行洛克沙胂的致死试验[0(空白对照)~10 000μg/L]、运动毒性试验[0(空白对照)~500μg/L]、生殖毒性试验[0(空白对照)~500μg/L]、寿命毒性试验[0(空白对照)~500μg/L],暴露24 h。通过检测秀丽隐杆线虫的24 h死亡率、第一代和第二代线虫头部摆动频率与身体弯曲频率,以及第一代产卵数目与世代时间、半数死亡时间和寿命等相关评价指标,对洛克沙胂毒性作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洛克沙胂暴露组秀丽隐杆线虫第一代和第二代线虫头部摆动频率与身体弯曲频率降低,第一代产卵数目减少,世代时间延长,寿命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洛克沙胂暴露浓度的升高,秀丽隐杆线虫第一代和第二代线虫头部摆动频率与身体弯曲频率、第一代产卵数目、世代时间、寿命均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说明洛克沙胂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运动能力、生殖系统以及寿命都有不良影响,秀丽隐杆线虫可以作为一种有效评价洛克沙胂毒性的生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本研究从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区收集的牛病料中分离出13株大肠杆菌,继而对这些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及小鼠、秀丽隐杆线虫的致病性试验。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并将13株大肠杆菌培养液以3.0×109 CFU/mL、0.2 mL/10 g体重给小鼠腹腔注射,同时分别喂食N2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为O127、O126和O44,其中O126为优势血清型(4/13)。致病性结果显示,有11株大肠杆菌能使小鼠致死(致死率为40%~100%),2株大肠杆菌对小鼠没有致死性(致死率为0)。对小鼠有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高,死亡率在第3~6天最为显著,半数致死时间为3~4.5 d,最长存活时间为9 d;对小鼠不致死的两株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低,线虫死亡率下降趋势缓慢,半数致死时间为5~6 d,最长存活时间为10~11 d。肠道细菌计数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在线虫体内的数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大肠杆菌不断破坏线虫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了线虫的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线虫和小鼠的致病力试验结果一致,说明成功建立了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为牛病防治与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秀丽纤杆线虫 (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一种模式线虫 ,目前广泛应用于寄生性线虫基因的功能研究 ,并且还被用于捻转血矛线虫等寄生性线虫疫苗侯选抗原基因的表达和耐药性产生机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MTT法是一种灵敏、快速和便捷的计数生物活细胞的方法。为探讨这一方法用于计数活体线虫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行性,本试验以秀丽新杆线虫为研究对象,对MTT法检测秀丽新杆线虫的检测波长、MTT的用量、溶解用DMSO用量和与药物作用时间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MTT法检测结果与显微镜直接镜检计数法结果比较。结果表明:甲瓒(Formazan)生成量与线虫活虫体数呈正相关;在试验反应体系中,MTT为10g/L,反应3h时,Formazan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50nm,溶解用DMSO最佳用量为150μL,与药物作用时间为24h;MTT法检测和直接镜检结果相似。结果表明,MTT法可用于秀丽新杆线虫虫体等的计数,且可以大大缩短检测的时间,有效减少人力的消耗,结果准确性也较高,对大批量的进行药物或其他物质对虫体活力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恩岐  仓林让 《猪业科学》2003,20(10):23-25
1963年,英国的Brenner发现秀丽隐杆线虫成虫细胞数量不多,功能也不复杂,身体透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分裂过程,是研究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理想的模型动物[1]。1974年,Brenner发现用乙基甲烷磺酸盐(Ethylmathanesulforate,EMS)可诱导秀丽隐杆线虫特异的基因突变[2]。这种将基因分析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引发了Brenner等在这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并成为后来的许多相关发现的基础。目前,秀丽隐杆线虫几乎应用到从胚胎发育学到老年学等各个生物学研究领域,其中最杰出的成果是,Brenner和Horvitz、Sulston对…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干燥作用对捻转血矛线虫L3期幼虫mRNA表达的影响,筛选并分析干燥相关表达基因,本试验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得到了捻转血矛线虫干燥相关基因,通过相对荧光定量PCR验证所获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在秀丽隐杆线虫中通过RNA干扰抑制相关同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干燥后复苏虫体生存率以研究基因抗干燥功能。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序列GH-U02A与已知捻转血矛线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氨基酸同源性为94%。对秀丽隐杆线虫Ce-gst-7基因进行RNA干扰后,虫体在干燥后的生存率降低,证明gst基因在线虫中有抗干燥功能。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本研究从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区收集的牛病料中分离出13株大肠杆菌,继而对这些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及小鼠、秀丽隐杆线虫的致病性试验。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并将13株大肠杆菌培养液以3.0×10~9 CFU/mL、0.2 mL/10 g体重给小鼠腹腔注射,同时分别喂食N2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为O127、O126和O44,其中O126为优势血清型(4/13)。致病性结果显示,有11株大肠杆菌能使小鼠致死(致死率为40%~100%),2株大肠杆菌对小鼠没有致死性(致死率为0)。对小鼠有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高,死亡率在第3~6天最为显著,半数致死时间为3~4.5 d,最长存活时间为9 d;对小鼠不致死的两株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低,线虫死亡率下降趋势缓慢,半数致死时间为5~6 d,最长存活时间为10~11 d。肠道细菌计数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在线虫体内的数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大肠杆菌不断破坏线虫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了线虫的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线虫和小鼠的致病力试验结果一致,说明成功建立了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为牛病防治与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绿色荧光蛋白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秀丽隐杆线虫体内的异源表达,以及电穿孔技术在线虫基因转化中应用的可能性,根据秀丽隐杆线虫Act-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其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成功扩增出Act-1启动子。将PCR产物与pUCm-T载体连接后,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测序。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经双酶切去掉CMV启动子序列,补平自连成载体pEGFP-4.1(4.1kb)。pEGFP-4.1和T载体上的Act-1启动子序列分别经双酶切,连接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酶切鉴定构成pAct-EGFP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通过电穿孔法转化秀丽隐杆线虫,通过PCR检测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绿色荧光基因在虫体有明显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通过RT—PCR扩增出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氨基肽酶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及序列测定。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肽酶ORF由2919个碱基(972个氨基酸)构成,和GenBank中的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肤酶(H11抗原)同源性高达98%。与秀丽新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肽酶M1家族同源性为61%,且具有氨基肽酶特征性基序HEXXH和GAMEN。将该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栽体并进行了表达,通过测定重组蛋白分解氨基肽酶底物的能力以及对酶抑制荆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证实了H11抗原具有一定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342-2349
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最重要的家畜寄生虫之一。已报道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参与虫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目前捻转血矛线虫转甲状腺素蛋白(Hc-TTR-51)的定位及功能尚未见报道。研究首先克隆捻转血矛线虫Hc-ttr-51基因,然后分析其蛋白在捻转血矛线虫、HEK 293T细胞内的定位情况,最后RNA干扰Hc-ttr-51基因分析对秀丽隐杆线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对其功能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Hc-ttr-51基因在虫体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与其他发育期虫体相比,L1、L3、雄成虫该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升。在L3期虫体体内该蛋白广泛表达,L4期和成虫体内该蛋白特异性表达于性腺。在HEK 293T细胞中,该蛋白在细胞质中呈明显的点状分布。RNA干扰秀丽隐杆线虫Hc-ttr-51基因表达后,虫体产卵量极显著下降,体长体宽显著缩短,咽泵率显著下降。以上研究为捻转血矛线虫生长发育特性、疫苗研究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细胞生物在发育的特定时期、特定组织中的表达某些基因.如果这些基因表达调控受到干扰则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而这对于寄生虫病来说则是一种潜在的控制其发病的新机制.目前有关寄生虫尤其是蠕虫基因的调控机制及其转录因子方面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这主要由于蠕虫等生活周期比较复杂且缺乏合适的体外转化体系.Cae-norhabditis elegans,简称C.elegans,中文名秀丽隐杆线虫,又称为华美广杆线虫、秀丽新小杆线虫,是一种在土壤中自由腐生的线虫.1974年,英国科学家Sydney Brenner开创性地以C.elegans为材料用于揭示动物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1].目前这种美丽的小线虫已经应用于现代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多种生物研究领域,成为重要模式生物之一[2].1999年,Britton等率先将C.elegans用于寄生虫启动子组织特异性的表达研究[3].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已经在将C.elegans作为研究寄生虫基因功能的模式生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4-5],此外,C.elegans在其他领域方面的应用为防治寄生虫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编码猪蛔虫雌虫卵巢蛋白基因的EST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引物及连接T7启动子的引物,经PCR扩增,获得5’端连有T7启动子的双链DNA,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转录合成dsRNA。通过浸泡的方式将dsRNA导入秀丽新杆线虫中,在浸泡后的5个不同的时间点,采用RT—PCR检测虫体浸泡后靶基因被干扰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浸泡后的8~29h能检测到同源靶标的存在;而在浸泡后的43~57h不能检测到靶标RNA。另外,试验组没有观测到虫体明显的表型变化,而对照组在浸泡28h后,发现部分线虫体内有发育成形的虫卵。初步认为导入虫体的dsRNA发生了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兽医学报》2014,(12):1926-1930
以秀丽隐杆线虫N2野生型为宿主,将鼠伤寒沙门菌ATCC13311定植于线虫体内,然后使用梯度浓度递增法提高培养液中的环丙沙星浓度,诱导沙门菌在线虫体内产生耐药性,同时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对体内、外诱导耐药菌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的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s,QRDR)和外排泵抑制子基因(acrR、marR、ramR和soxR)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鼠伤寒沙门菌ATCC13311定植于线虫体内,经过诱导后得到环丙沙星MIC为4 mg/L的耐药菌TN4,体外诱导试验获得环丙沙星MIC为4μg/mL的耐药菌TW4。TN4的gyrA基因发生了Asp87Asn突变。体外诱导耐药菌TW4的gyrA基因发生了Ser83Phe和Asp87Val突变,ramR基因出现了20bp的缺失。本研究建立了鼠伤寒沙门菌-秀丽隐杆线虫体内耐药性诱导模型,并比较了体内、外诱导耐药菌的基因突变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细菌在动物体内的耐药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RNA干扰技术在蜱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蜱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疾病传播媒介,分布广泛,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危害严重。RNA干扰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新秀丽小杆线虫、黑腹果蝇、真菌及哺乳动物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就蜱体内RNA干扰的机理,RNA干扰方法以及在鉴定蜱基因功能、疫苗抗原筛选以及蜱与蜱传病原体的相互作用研究上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以培养获得的捻转血矛线虫滞育期虫体及同期正常发育的虫体为研究材料,采用设计的锚定引物和随机引物,通过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对滞育期幼虫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筛选。结果获得了74个滞育期差异表达的基因EST。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29个差异序列与已知的捻转血矛线虫基因组序列具有同源性;14个差异序列与已知线虫的EST具有同源性。同源基因中的rps-30、T24F1.2等已被证明参与了秀丽隐杆线虫的滞育形成。差异序列的克隆为捻转血矛线虫滞育相关基因及滞育形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江西饲料》2014,(4):45-46
正"这里再也没有隐藏的变量"研究人员日前第一次在活的生物体(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内对所有的神经细胞活动进行了成像。5月18日发表在《自然—方法学》杂志上的这一成就展示了神经信号是如何实时穿过生物体的。早在1986年,科学家便已经绘制了线虫全部302个神经细胞的连接图——这是第一个并且迄今为止也没有在其他任何生物体中重复实  相似文献   

18.
1995年康奈尔大学的Guo等在利用反义RNA技术特异性阻断秀丽新小杆线虫(C.elegans)中的par-1基因表达时,意外发现在对照组中给线虫注射正义RNA,同样也抑制了par-1基因的表达。1998年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的Fire和麻省理工学院的Mello证实了Guo等观察到的正义RNA抑制基因表达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外转录所得RNA中污染了微量双链RNA(dsRNA),但把体外转录得到的单链RNA(ssRNA)纯化后注射到线虫体内,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动物线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适应本地生存的候选捕食性真菌菌株,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采集的土壤进行筛选,采用土壤撒布法,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作为诱饵线虫对土壤中的捕食性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成功分离出具有捕食线虫功能的真菌1株。通过形态学观察,该菌捕食器官为黏性菌网,分生孢子无色,呈圆锥形,中央有一分隔,形态结构与节丛孢属相符。分子生物学分析显示,该分离株的ITS2基因序列与圆锥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conoides)的同源性为99%~100%,判定该菌为圆锥节丛孢菌的新疆分离株。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该菌株进行捕食线虫活力测定,结果发现该菌株在CMA培养基中对马圆形线虫三期幼虫的捕食率为97.47%,具有较强的捕食效率,可作为新疆地区动物线虫病生物防治工作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20.
线形动物门(Nemathlminthes)线虫纲(Nematode)8小杆目(Rhabdiasidea)8.1棒线科RhabdiasidaeRailliet,19158.1.1棒线属RhabdiusStilesetHassall,19058.1.1.1双冠棒线虫R.bicornisLu,1934宿主与寄生部位:大蟾蜍、肺8.2小杆科RhabdiasidaeRailliet,19158.2.1同杆线虫属RhabditellaCobb,19298.2.1.1艾氏同杆线虫R.axei(Coboo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