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乳房炎流行情况调查及主要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临床诊断法及隐性乳房炎试剂诊断法对浦东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按乳区计算,临床乳房炎发病率为13.0%,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45.2%。细菌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大肠杆菌是引起浦东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以葡萄球菌分离率为最高。耐药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对β-内酰胺类药物及复方新诺明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了解北疆某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和发病牛乳汁中主要致病菌的种类。通过采用美国加州乳房炎检测(CMT)和体细胞数检测(SCC)对隐性型乳房炎进行诊断,临床外观法诊断临床型乳房炎并进行主要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1.65%(12/728)和0.41%(12/2 896);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5.45%(39/716)和1.46%(42/2 884);瞎乳头率为0.55%(16/2 912)。该牛场不同胎次间的奶牛患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差异显著。从12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汁样本中初步分离鉴定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杆菌和5株链球菌属。研究表明,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属可能是该牛场乳房炎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信阳市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和个体奶牛户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51.81%(129/249),个体饲养的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高达68.49%(50/73),从12份被检乳汁中共分离出87株细菌,经生化鉴定其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从而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有效防治和合理用药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兰州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试剂(ILMT)方法对神木县某奶牛场51头奶牛200份奶样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选取强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经革兰染色,生化试验鉴定,对主要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31.37%(16/51),乳区阳性率为17.5%(35/200);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3大类,且有两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其中耶尔森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对3大类病原菌都敏感的抗生素药物有环丙沙星、四环素、头孢哌酮、庆大霉素、万古霉素5种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可选用此类药物治疗奶牛的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临颍县奶牛乳房炎病原菌感染情况调查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分析临颍县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种类与感染情况,并对其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分析,本试验对全县部分地区采集患有奶牛乳房炎的乳汁样品73份,分离并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共分离96株菌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棒状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38.54%、30.21%、17.71%和13.5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房链球菌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种菌株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敏感,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不同菌株对其他药物耐药程度有较大差异,提示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可作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兰州乳房炎检测试剂(Lanzhou mastitis test,LMT)对克拉玛依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奶牛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70.43%(543/771)。对543份阳性牛乳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发现,阳性乳样品中细菌分离率达89.13%(484/543),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和棒状杆菌为主要致病菌,且多为几种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前徐州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生范围广,发病率尤其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临床用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奶业的健康发展。本试验通过SMT法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并对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33.4%,乳区阳性率为17.97%;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头孢噻呋对3种菌株均高度敏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张菊 《中国乳业》2019,(12):44-46
为了初步分析河南省遂平县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种类与感染情况,采集全县部分乡镇患有奶牛乳房炎的乳汁样品73 份进行调查,分离并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分离的96 株菌株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棒状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38.54%、30.21%、17.71%和13.5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房链球菌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 种菌株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敏感,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具有较强的耐药性,提示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可作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辽宁阜新某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情况,采用体细胞计数法对奶牛场中94头临床表现健康的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筛查,对检测后的阳性乳样进行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所得的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为48.94%;对34株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分离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发现菌株对头孢氨苄、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率最高(100%);对苯唑西林、阿奇霉素、林可霉素、多西环素、土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均在82.4%以上;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环丙沙星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44.1%、50.0%及52.9%。结果表明:该奶牛场隐性乳房炎源链球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奶牛业的发展,乳房炎成了危害奶牛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试验从部分地区选择了1 000头中国荷斯坦奶牛,应用CMT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了临床型乳房炎判定。结果显示,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36.50%(365/1000),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率为18.20%(182/1000),总阳性感染率为54.70%(547/1000)。经分离纯化鉴定出主要病原185株细菌,葡萄球菌55.14%(102/185)、链球菌30.27%(56/185)、大肠杆菌14.59%(27/185)。分别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药敏性有差异。试验结果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选择某牛场50头临床健康奶牛,采用CMT法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其中28头奶牛患有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56%;在被检的200个乳样中患有隐性乳房炎的乳区84个,乳区阳性率为42%。对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从28头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的84个乳样中检出13种共98个菌株,其中葡萄球菌44个,占44.90%;金黄色葡萄球菌32个,占32.65%;链球菌20个,占20.40%;大肠埃希菌11个,占11.22%。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乳房炎占整个比例的75.51%。表明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而且单纯由某一种病原菌引起的病例较少,多数是由2~3种甚至是3种以上的病原菌引起,混合感染率为83.3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临床使用较多的青霉素和链霉素对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有较强的耐药性,而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和林可霉素等药物则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确定吉林市某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及致病菌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无菌采集奶牛乳房炎病例的奶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细菌的药敏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为2种溶血性的链球菌,分别是α溶血性链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且致病菌的耐药性较强,对大多数抗生素均有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具有强致病性和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获得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系统资料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奶牛乳房炎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在上海郊区4个奶牛场采集的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患牛的126份奶样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共分离到萄葡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3种主要病原菌107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4株,占分离菌株的69.16%;无乳链球菌27株,占分离菌株的25.23%;病原菌单独感染率为48.7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单独感染率达39.02%;病原菌混合感染率占51.22%,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混合感染.主要病原菌对头孢拉定、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敏感,对大多数抗菌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氨苄青霉素产生了完全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调查了合肥郊区部分奶牛场乳房炎发生情况,采用SMT检测法检测该奶牛场的隐性乳房炎,对100头奶牛进行检测,检出69头.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69%,并对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选择主要病原菌做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它们对头孢噻吩钠、诺氟沙星、氨苄西林、羧苄青霉素等药物均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奶牛乳房炎发病及综合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宁波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及主要病原菌构成,采用乳房炎诊断试剂(HMT)对宁波市8个奶牛场307头泌乳牛的1249个乳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流行情况调查,采集HMT反应阳性(++)及强阳性(+++)乳区奶样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用纸片扩散法检测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并选择具代表性牧场进行乳房炎综合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宁波市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为71.3%,乳区阳性率为33.5%。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7.1%、无乳链球菌20.4%、停乳链球菌17.3%、金黄色葡萄球菌5.1%和乳房链球菌3.9%。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和链霉素等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头孢类及苯唑青霉素敏感。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明显降低桶奶总细菌数,改善牛奶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调查河北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对河北地区19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用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触酶试验、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等方法鉴定细菌种属;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常见抗生素耐药性。结果显示,在检测的1 819份乳区乳样中,隐性乳房炎样本量为266份,阳性率为15%;在隐性乳房炎样本中,95份检出CNS,检出率为36%;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棒状杆菌和停乳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6%、6%、6%、5%和3%;CNS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87%,对克林霉素、头孢噻呋和头孢氨苄的耐药率分别为33%、29%和2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7%。结果表明,引起河北地区规模化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为CNS,其对青霉素高度耐药,对克林霉素、头孢噻呋和头孢氨苄也具有较高耐药性,其中部分菌株呈现万古霉素耐药性。本试验为河北地区规模化奶牛场中隐性乳房炎的针对性防控和治疗提供了数据支持,对牛乳房炎防控及牧场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流行情况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特征。[方法 ]采集宁夏地区5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乳样共计461份,分离培养后,应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并选择主要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隐性乳房炎阳性检出率平均为65.3%(301/461);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无乳链球菌5株、大肠杆菌10株。这些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等药物敏感,对青霉素与环丙沙星耐药。[结论 ]宁夏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较高,主要病原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调查了唐山周边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流行状况,并分离致病菌,确定主要病原微生物是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对2种主要致病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根据药物的敏感程度研究组方。选用30头患隐性乳房炎的阳性奶牛进行体内治疗试验,试验设为3组,经统计治疗结果,得出最佳的治疗药物为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治愈率为90%。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昆明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采集昆明某地区隐性乳房炎患牛乳样71份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到的15株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类、红霉素、林可胺类等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多重耐药现象也比较严重,分离菌共出现10种耐药谱,其中7耐和8耐的占有60%。对青霉素严重耐药,其耐药率达到了100%。其中,PCR扩增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结果显示,15株无乳链球菌均含有pbp1a、pbp2b、erm B基因,表明,本地区不能继续使用青霉素等药物来治疗奶牛乳房炎,应选择敏感性的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等。同时应合理交叉用药,以防细菌产生耐药性。本试验为昆明地区无乳链球菌引起的隐性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鉴定引起成都某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病原,并分析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从20头患隐性乳房炎奶牛中收集奶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从6份奶样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30%,未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及停乳链球菌等。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对17种药物敏感,对7种中介,对8种耐药。研究结果为该奶牛场隐性乳房炎药物防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