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几年,一些平胸鸟类(如鸵鸟、鸸鹋)的饲养和贸易已扩展到世界各地.这些鸟类对几种家禽疾病,如新城疫等非常易感.目前已从南非鸵鸟血清中分离到的 14株新城疫病毒(NDV)的特性表明,这些鸵鸟携带有疫苗株病毒(如La Sota)和一定数量的野毒株.因此,鸵鸟可能会成为NDV的携带者并散毒.故对进口的一些鸟类应进行血清学检查,结果呈阳性的应通过病毒分离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广西野生鸟类中的新城疫病毒(NDV)感染状况,从4种临床健康鸟类中,采集口咽/泄殖腔棉拭子650份,通过病毒分离、RT-PCR和F基因序列测定,进行NDV感染状况调查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10株NDV,分离率为1.54%;10株分离株F基因的氨基酸裂解位点基序均为112 R-R-Q-K-R-F 117,符合NDV强毒株的典型特征;分离的10株毒株中,5株来源于斑鸠,3株来源于鸽子,2株来源于鹧鸪,8株为II类NDV基因VI型,2株为XII 型。结果表明,我国野鸟中流行的NDV以II类基因VI型强毒株为主,但已出现了新基因型(基因XII型)。因此,应加大对野鸟NDV监测的力度,防止其将病毒传染给家禽,同时应开展当前疫苗对NDV XII型的免疫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3.
鸵鸟新城疫的诊断及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陕西某鸵鸟场发生一种以呼吸困难、严重下痢、死亡率高为特征的疫, 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检查、病毒分离,治疗性诊断确诊为鸵鸟新城疫(ND)。从发病鸵鸟分离到1株病毒,经鸡胚传3代,其血凝性逐渐稳定,致死胚均表现皮肤出现;经血凝试验(HA)及血凝抑制试验(HI)鉴定为新城疫病毒(NDV),这是陕西省首次从鸵鸟分离到NDV。  相似文献   

4.
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禽类的一种以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出血为典型症状的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除家禽外,至少有200多种鸟类可以自然或实验感染NDV。该病最早发生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英国的新城。1927年Doyle在英国的新城首次分离到该病毒,并将其命名为新城疫病毒,该病称为新城疫病。我国于1948年分离到NDV,但据记载1935年曾发生过“鸡瘟”流行,  相似文献   

5.
许明 《中国家禽》2008,30(9):64
鸡禽流感病毒(AIV)和新城疫病毒(NDV)的感染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上皮细胞,美国东南家禽研究实验室建立了一种利用鸡胚中分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作呼吸道病毒感染研究的方法,以研究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如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慢性NDV。  相似文献   

6.
从2005年山东省某鸵鸟饲养场发病鸵鸟分离出1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SD01,采用一步法R-PCR扩增了该分离株F基因的重要功能区片段(535bp),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研究了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F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与NDV强毒株的特征性结构一致(^112R—R—Q-K—R-F^117);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基因Ⅶd型,与目前报道的鸵鸟源和其他禽类NDV毒株基因型一样,说明目前我国流行的仍然是NDV基因Ⅶ型。提示,对于鸵鸟新城疫的防治,除进行疫苗免疫之外,采取生物安全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鸵鸟新城疫病毒野毒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鸡胚从疑似鸵鸟新城疫的送检病料中分离到 2株病毒。 2株病毒均能凝集鸡红细胞 ,且能被抗新城疫病毒 ( NDV)阳性血清抑制 ;用抗 NDV单抗 PEG夹心 ELISA测定 2株分离毒均为阳性。对其中 1株作进一步生物学特性鉴定 ,按照国际上规定的 NDV毒力判定标准测定的该毒株最低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 ( MDT)为 54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 ( ICPI)为 1 .88,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 ( IVPI)为2 .75。结果表明 ,本分离株为鸵鸟新城疫病毒强毒  相似文献   

8.
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禽类的一种以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出血为典型症状的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除家禽外,至少有200多种鸟类可以自然或实验感染NDV。该病最早发生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英国的新城。1927年Doyle在英国的新城首次分离到该病毒,并将其命名为新城疫病毒,该病称为新城疫病。我国于1948年分离到NDV,但据记载1935年曾发生过“鸡瘟”流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新疆野鸟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情况,分析其分子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防止新城疫的暴发和蔓延,本试验用9日龄SPF鸡胚进行病毒的分离传代,HA、HI试验和RT-PCR方法对位于"东非-西亚迁徙线"福海县的野鸟进行了NDV检测,分离到1株野鸟源NDV,并命名为NDV/Pintail/CH(XJ)/01/2016。结果表明,该NDV分离株F基因ORF长1 66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F基因碱性裂解位点序列为112G-R-Q-G-R-L117,符合弱毒株特征;遗传进化分析显示,NDV/Pintail/CH(XJ)/01/2016与乌克兰鸽源分离株Doneck/3/968、比利时鸭源分离株Simeonovgrad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7%,属于NDV ClassⅡ基因Ⅱ型。而上述3株病毒均与疫苗毒La Sota具有较高同源性(99.5%~99.8%)。本研究结果为家禽NDV外流进入自然环境提供了论据。  相似文献   

10.
新城疫(ND)已成为国内外鸵鸟养殖业最重要的传染病.目前我国鸵鸟群中流行的新城疫病毒(NDV)毒株的基因型与我同家禽及邻近国家和地区的NDV毒株基因型密切相关,NDV在不同种类家禽中的广泛流行,使得ND防治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国内外关于鸵鸟ND的免疫程序偶见推荐与报道[1-5],针对鸵鸟免疫前后的抗体变化情况进行科学制定免疫程序.不同年龄鸵鸟及不同免疫状态的鸵鸟在免疫前后体内抗体是如何变化的,确定这些也恰是制定鸵鸟免疫程序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秦岭北麓关中地区野鸟源基因Ⅸ型斯城疫病毒(NDV)流行及毒力情况,对374份源于该区域健康野鸟的咽喉、泄殖腔拭子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并对NDV分离株进行生物学特征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共分离到5株野鸟源NDV(包括2株候鸟源),其致病指数MDT、ICPI、IVPI差异较大,分别为37.2~64.8 h,0.425~1.638,2.04~2.76.F基因(535 bp)推导氨基酸序列和同源性分析显示,5株NDV分离毒均具有强毒的融合(F)蛋白裂解位点112R-R-Q-R-R-F117,5株分离毒间同源性高达99.8%~100.0%.F基因高变区(42~420 nt,374 bp)分析显示5株分离毒均属于我国特有的基因Ⅸ型NDV,与我国早期的基因Ⅸ型NDV流行株F48E9亲缘关系很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9.4%~99.6%),而与La Sota和V4等传统疫苗株及目前家禽中流行基因Ⅶ型NDV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表明,健康野鸟为基因ⅨNDV的携带者,尽管首次获得的5株野鸟源基因Ⅸ型NDV毒株生物学特征差异较大,但均具有强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提示对周边环境和家禽养殖业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2.
以45日龄雏鸵鸟为试验动物,分正常组和攻毒组,利用RIA技术和TUNEL技术,探讨新城疫病毒(NDV)对雏鸵鸟HPA轴的影响。结果表明,雏鸵鸟感染NDV,HPA轴内细胞凋亡数量在病毒感染期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NDV能诱导雏鸵鸟HPA轴系统发生细胞凋亡;在病毒接种后1d,肾上腺内可检测到大量凋亡细胞,接种5d后凋亡数量显著增加(P〈0.05),之后凋亡呈下降趋势,肾上腺内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反映了雏鸵鸟HPA轴对ND病变的适应和调节。雏鸵鸟感染NDV,血清ACTH水平于NDV接种后1d开始上升,至5d达到峰值(P〈0.01),之后有所下降,渐趋于正常;血清Cor水平于病毒接种后1d开始下降,至7d有所回升,9d渐趋于正常水平,表明NDV接种后雏鸵鸟血清ACTH和Cor水平的变化与其HPA轴功能的损伤及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从山东省发病鸡群分离鉴定了一株新城疫病毒(NDV),命名为SDLY01。经蚀斑纯化后进行毒力测定和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SDLY01属于基因VII型NDV强毒。20只7日龄SPF鸡免疫新城疫活疫苗LaSota后14d分别用NDV标准强毒F48E8和分离株SDLY01攻毒,同时设同日龄SPF鸡为对照组,未免疫任何疫苗。攻毒后观察10d,免疫组在攻毒后食欲、精神均正常;对照组在攻毒后2~4d发病死亡,并表现ND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攻毒后第3、5、7、9d对免疫组试验鸡取喉头、泄殖腔棉拭进行病毒分离,F48E8攻毒组病毒分离均为NDV阴性,SDLY01攻毒组第5d病毒分离NDV阳性,第3、7和9d病毒分离阴性。本研究结果表明LaSota活疫苗对F48E8和SDLY01均能提供100%免疫保护,但不能完全抑制基因VIINDV分离株在体内的复制和排毒。  相似文献   

14.
对分离自广西4种鸟类的10株新城疫病毒(NDV)分离株,进行HN基因的RT-PCR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旨在探讨广西野鸟源NDV HN基因的分子进化特征,为科学防控新城疫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0株广西野鸟源NDV分离株HN基因的ORF全长均为1 716 bp,编码571个氨基酸,符合强毒株的基因长度特征。核苷酸同源性比较显示,2株鹧鸪源NDV分离株与NDV基因XII型同源性高达98.0%~98.1%, 5株斑鸠源和3株鸽子源NDV病毒与NDV基因VI型的同源性高达90.0%~91.9%。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0株广西野鸟NDV分离株与我国经典强毒株F48E9、弱毒疫苗株LaSota和基因VII型NDV(我国目前应用最广的疫苗株基因型)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猪业》2012,(8):72-72
新城疫病毒(NDV)过去被人们认为只感染禽类。然而从猪中分离出一个副粘病毒——Xiny10。将之前分离的猪NDV(JL01)和Xiny10病毒以及疫苗株La Sota进行比较,对它们的融合基因(Fgene)序列和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N99株对新城疫病毒(NDV)增殖的干扰作用,该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IBV标准株M41和地方株HN99与鸡新城疫病毒(NDV)分别按不同接种顺序同胚增殖,利用病毒血凝试验(HA)测定NDV的效价,观察IBV对NDV的干扰作用,从而为检测IBV地方株HN99提供方法,也为同胚增殖两种病毒提供一系列的数据参考。试验结果表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株HN99对NDV的干扰作用与其浓度和接种顺序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新城疫单抗ELISA试剂盒检测鸽新城疫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新城疫(ND)单抗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检测23例疑似ND的鸽泄殖腔棉拭样品,7份阳性样品用SPF鸡胚均会离到病毒,该病毒凝集鸡红细胞,并就抗新城疫病毒(NDV)阳性血清所抑制,其中4株病毒的MDT在48-68.6h之间,ICPI为1.55-1.85。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NDV,亦表明ND单抗ELISA试剂盒能够检出鸽NDV,并可作为鸽群中NDV流行病学调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自江苏、山东、安徽3省不同地区的表观健康鹅群采集泄殖腔棉拭子样品,分离、鉴定新城疫病毒(NDV),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从1 108份样品中分离到11株NDV。依据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及融合蛋白(F)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判定其中6株病毒为NDV弱毒株,3株病毒为NDV中等毒力株,2株病毒为NDV强毒株。对F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分析表明,6个弱毒株与La Sota株高度同源,3个中等毒力株与Texas GB株高度同源,2个强毒株则与1997年以来流行的对鹅具高度致病性的NDV有较高的同源性,只是其F蛋白信号肽序列及另外3个特征性位点的氨基酸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9.
鸭副粘病毒强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采用鸡胚接种法从安徽凤阳某患病肉鸭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素株对鸡红细胞具有凝集性,并可被康复鸭鸭血清和NDV阳性抗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禽流感标准阳性血清抑制,结合血清中和鸡胚接种试验,病毒回归试验和免疫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确认为鸭副粘病毒。参照国际上规定的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测定该分离株的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鸡及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分别为48.9h,1.80和2.45。表明该鸭副粘病天线离株具有新城疫病毒(NDV)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属强毒力毒株,并定名为WF00D株。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当前流行的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基因型、致病性及其与传统新城疫病毒疫苗株(La Sota等)的核苷酸差异,试验从某发病鸡场病死鸡体内分离到1株疑似NDV毒株,经红细胞凝集试验(HA)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初步确定为鸡源NDV。参照GenBank公布的NDV F基因部分片段(登录号:JF950510.1)设计1对引物,通过RT-PCR技术扩增分离株的F基因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中NDV F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基因型;通过测定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1日龄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致病指数(IVPI)判断病毒致病性;参照GenBank公布的NDV全基因组序列(登录号:JF950510.1)设计9对引物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分析其基因组结构。结果表明,RT-PCR扩增得到F基因长约500 bp,基于F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为基因Ⅶ型NDV;MDT、ICPI和IVPI分别为52.8 h、1.675和2.46,表明分离株属于强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全基因组全长15 192 bp,与传统La Sota株基因组相比,序列多出6个碱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82.8%。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基因Ⅶ型NDV强毒株,且与传统疫苗毒株La Sota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