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04年首次报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70年代后已逐渐传播到全球许多集约化养鸭生产的国家和地区,亚洲许多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均报道本病的存在。1975年邝荣禄教授曾提出本病在我国的存在。自1982年郭玉璞教授首次报道了北京郊区的三个商品鸭场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之后,本病目前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上海、江西、江苏、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四川、海南等省的番鸭、蛋鸭和肉鸭鸭群中都有发生。近几年来,除了家鸭流行发生外,家鸭、家养野鸭也常有流行发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我们先后从两批2l例患病家养绿头野…  相似文献   

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1-7周龄雏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由于本病的高死亡率、致感染鸭体重减轻和高淘汰率,使其成为目前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最早发现于美国纽约州的长岛,现几乎各养鸭国家和地区均有该病的存在,世界范围内公开报道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共有21个血清型。我国1982年郭玉等首次报道了北京郊区的北京鸭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我们自1997年以来,在镇江市郊的谏壁、大港、  相似文献   

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RA感染也称为鸭疫巴氏杆菌感染和鸭传染性浆膜炎。1~8周龄鸭易感,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脑膜炎等病变为特征,是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本文综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在我国的研究进展。1流行情况鸭疫巴氏杆菌感染最早于1932年在美国报道,以后发现RA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养鸭国家和地区李康然(1996),张大丙等(1998)。我国于1982年由郭玉璞教授首次报道本病鲍国连等(1999),北京…  相似文献   

4.
南宁市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引起 ,是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据记载 ,此病于 1 93 2年在美国纽约首次发现。我国自 1 982年郭玉璞在北京首次确定此病以来 ,全国许多地区也相继报导发生本病。据广西冯加明等报导 ,广西二十世纪 80年代后期确诊此病。此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市养鸭业的疾病之一。本病的肉眼病变及病原形态和大肠杆菌病很相似 ,很容易误诊为大肠杆菌病。因此确诊本病必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笔者曾从本地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鸭体内分离出 1 2株菌株 ,分别做了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药敏…  相似文献   

5.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主要侵害2~7周龄的雏鸭,也可侵害雏鹅、雏火鸡及野鸭等多种雏禽。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常见症状为精神沉郁、流眼泪和流鼻液、轻度咳嗽和打喷嚏、排绿色稀粪、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昏迷。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急性病鸭死亡率高,慢性病鸭消瘦,死淘率高。到目前为止,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均有关于本病的报道,我国郭玉璞等自1982年在北京首次发现本病以来,全国许多省区相继有此病发生的报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病率5%~90%,  相似文献   

6.
鸭传染性浆膜炎及临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于1932年由美国学者Hendrickson和Hilbert首次报道,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目前,该病几乎呈全球性流行。在国内,邝荣禄等1975年首先提出在广州地区有本病的存在,郭予强等先后从深圳及广州郊区的鸭场分离出鸭疫巴氏杆菌,并成功复制了本病,从  相似文献   

7.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于1932年由美国学者Hendrickson和Hilbert首次报道,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目前,该病几乎呈全球性流行。在国内,邝荣禄等1975年首先提出在广州地区有本病的存在,郭予强等先后从深圳及广州郊区的鸭场分离出鸭疫巴氏杆菌,并成功复制了本病,从  相似文献   

8.
<正>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1932年纽约长岛首次报道该病,以后各国相继报道,我国于1982年首次报道,目前我国多地已陆续有本病的发病报道。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是危害全世界养鸭业的一种主要疾病[1]。  相似文献   

9.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鸭主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主要侵害雏鸭等多种禽类的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等为病变特征。此病于1932年在美国纽约首次发现,我国自1982年郭玉璞等[1]在北京首次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确定本病在我国的存在。该病在我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水禽中广泛存在,给养殖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2]。  相似文献   

10.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雏鸭、雏火鸡和其他多种禽类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于1932年在纽约发现。而在我国,于1975年首次报道该病的存在。目前,在我国江苏、广西、浙江、安徽、四川等大部分地区均存在该病。由于本病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危害各国  相似文献   

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infection)是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疫败血症(Anatipestifer septicaemia)、鸭疫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 infection)和鸭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 serositis),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曾被称为鹅渗出性败血症(Septisemia anseru exsudative)。Hendrickson等首次报道了该病在美国纽约长岛的三个鸭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其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以往曾称鸭疫巴氏杆菌),是现代养鸭业中造成严重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自1982年发现鸭群中存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以来,现各个省市都相继分离出该菌。近年来随着养鸭业的发展,本病呈上升趋势,且本病易与鸭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相混淆,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该病的发病龄期在7~80日龄,发病率为5%~95%,死亡率为5%~80%,严重时会全群覆没。我站曾诊断出多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现将最近一例的发病和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一、发病情况200…  相似文献   

1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所致的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为特征。自 1 932年美国Hendrickson等人首次报道在纽约州长岛 3个鸭场发生该病以来 ,英国、加拿大、挪威等国相继有此病的报道。我国 1 982年由郭玉蹼在北京首次报道鸭疫巴氏杆菌病后 ,广东、黑龙江、湖北、上海、广西等地相继发生此病。2 0 0 1年 5月 ,山东省荷泽市郓城县某商品代肉鸭养殖场发生此病 ,造成严重损失。通过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 ,…  相似文献   

14.
粤北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简称鸭疫里氏杆菌.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常见症状为精神沉郁、流眼泪和流鼻液、轻度咳嗽和打喷嚏、排绿色稀粪、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昏迷.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许多国家均有此病报道,我国郭玉璞等于1982年在北京首次发现此病以来,在全国许多省区均有此病发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分离鉴定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败血病,新鸭病和鸭疫综合症,曾因误认为由巴氏杆菌引起而误称为鸭疫巴氏杆菌病[1]。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雏鸭,雏火鸡等多种禽类,1~8周龄的雏禽易感,1周龄以内的雏禽因有母源抗体而很少发病,种鸭及成年鸭不易感[2]本病最早出现于美国纽约长岛。1982年我国首次报道了本病在北京地区的流行,随后我国不少省区陆续报道了该病的发生。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  相似文献   

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所致的一种鸭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本病分布很广 ,已在所有的集约化养鸭生产的国家发现。迄今为止 ,美国、英国、前苏联、荷兰、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丹麦、西班牙、新加坡、泰国、孟加拉国和日本均有本病的报道。在我国 ,郭玉璞等于 1 982年在北京西郊首次发现本病 ,并分离到此菌 ,与此同时 ,郭予强在广州亦分离到该菌。此后 ,许多省市如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四川…  相似文献   

17.
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二联蜂胶苗的研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鸭疫里默氏杆菌(RA)病是侵害皱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1932年,由美国学者Hendrikson和Hibert首次报道在纽约长岛的鸭场中发现,在我国,邝荣禄等于1975年首次提出广州存在本病,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区鸭场分离鉴定出RA,血清型鉴定为1型,1983年郭予强等证实了本病在广东的发生和流行。RA主要感染家鸭,1~8周龄鸭均可感染,  相似文献   

18.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是侵害小鸭的一种传染病,以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为主要病变。该病于1904年首次被报道。我国自1982年在北京首次爆发该病以来,全国许多地区也相继报道了本病,以鸭感染为主。但随着鹅的规模化生产,鹅的饲养总数量和单位容量都出现了较大提高,大部分养殖户仍然沿袭粗放饲养方式,营养、管理、防疫等方面工作没有跟得上,致使鹅群时常经受疾病的困扰,该病也成为小鹅目前常见和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现将我们镇上一养鹅户鹅群爆发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鸭疫里默氏杆菌病(Riemerella anatifdr RA)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传染性浆膜炎等,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的传染病,是当前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上各养鸭国家。我国自1982年郭玉璞在北京首次报道该病后,我国各地相继报道了该病的发生。2011年5月份山东省诸城市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肉鸭,相继发生一种传染病,经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20.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等,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发生于美国纽约的长岛,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发生。在我国,首次报道本病的发现是1982年,以前各养鸭大省均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困倦,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