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调查福建规模化养鸡场病鸡的死亡原因,试验以福建省送检的鸡冠及头部皮肤有大量结节状痘痂的病鸡病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PCR鉴定。初步鉴定为鸡痘病毒(FWPV)株后,通过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分离病毒;用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传代细胞DF-1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观察该分离毒株在两种细胞上培养特性的异同;对被感染的CEF进行超薄切片观察病毒的分布及病毒粒子的形态;并针对该分离株的TK基因和FPV175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经抗生素处理后的病料匀浆液上清的CAM出现大面积单个白色隆起的痘斑,匀浆痘斑后同时接种CEF和DF-1细胞,两种细胞均能产生稳定可持续传代的细胞病变,但病变出现的时间及病变程度不同;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FWPV粒子密集分布在CEF的胞浆中,清晰可见卵圆形外膜包裹着的两侧凹陷的核心。对其中23个病毒粒子进行统计测得病毒粒子的大小为(258~344) nm×(153~238) nm;针对FWPV TK基因和FPV175基因的PCR检测及测序结果与GenBank收录的FWPV(登录号:NC_002188.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100%和99.8%。以上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FWPV,命名为FWPV-FJ01,为国内FWPV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山东东营疑似绵羊痘病羊的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取疑似绵羊痘病羊组织病料研磨、冻融、离心后分别接种11日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和牛睾丸继代细胞,鸡胚接种部位出现明显的痘斑;牛睾丸细胞出现聚集、变圆等明显的细胞病变。利用1对绵羊痘病毒T4肽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了PCR扩增,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约300 bp的片段。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等毒株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国外其他绵羊痘病毒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达97.4%~99.3%;与山羊痘病毒株同源性为96.4%。通过试验初步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绵羊痘病毒,并将该毒株命名为绵羊痘病毒DY株。  相似文献   

3.
切环 《中国畜牧兽医》2013,40(7):179-181
从内蒙古牛场疑似山羊痘病毒感染的病羊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NM株。取病羊的皮肤痘疹和水疱作病料样品,分别接种BHK-21传代细胞和10日龄SPF鸡胚。结果表明,BHK-21细胞出现了明显的、规律的细胞病变,鸡胚接种部位出现了明显的痘斑;NM株细胞毒和胚毒均能够被山羊痘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利用1对山羊痘病毒特异性检测引物对NM株病毒进行PCR扩增,获得445 bp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至pMD18-T载体,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对阳性克隆株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NM株的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山羊痘病毒毒株的相应基因片段具有高度同源性,同源性在99.2%~100%之间。  相似文献   

4.
从山东省多个地区的商品肉鸡养殖场采集64份疑似病料,通过RT-PCR方法检测出37份禽偏肺病毒阳性病料,以此作为病毒分离材料接种SPF鸡胚,盲传至第7代时鸡胚生长明显迟滞。取阳性尿囊液在CEF中培养,呈现禽偏肺病毒典型细胞病变(CPE):细胞变圆、悬浮,有合胞体形成。将分离株接种于Vero细胞及DF-1细胞均出现类似病变。对分离株F基因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中发表的部分代表序列比较。结果显示,与B亚型禽偏肺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7.4%99.3%;与A亚型禽偏肺病毒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为77.4%99.3%;与A亚型禽偏肺病毒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为77.4%78.1%;而与C亚型禽偏肺病毒核苷酸同源性最低,为69.5%78.1%;而与C亚型禽偏肺病毒核苷酸同源性最低,为69.5%69.7%。基因分型显示分离株为B亚型禽偏肺病毒,将该毒株命名为禽偏肺病毒SDWF株。  相似文献   

5.
从山东省多个地区的商品肉鸡养殖场采集64份疑似病料,通过RT—PCR方法检测出37份禽偏肺病毒阳性病料,以此作为病毒分离材料接种SPF鸡胚,盲传至第7代时鸡胚生长明显迟滞。取阳性尿囊液在CEF中培养,呈现禽偏肺病毒典型细胞病变(CPE):细胞变圆、悬浮,有合胞体形成。将分离株接种于Veto细胞及DF-1细胞均出现类似病变。对分离株F基因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中发表的部分代表序列比较。结果显示,与B亚型禽偏肺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7.4%~99.3%;与A亚型禽偏肺病毒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为77.4%~78.1%;而与C亚型禽偏肺病毒核苷酸同源性最低,为69.5%~69.7%。基因分型显示分离株为B亚型禽偏肺病毒,将该毒株命名为禽偏肺病毒SDWF株。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离并鉴定发病虎粪便和脾脏中的1株疑似猫瘟热病毒(FPV),试验将金标记FPV试纸条初步鉴定阳性的虎粪样经无菌处理,接种于猫肾传代(CRFK)细胞。结果表明:经细胞传代成功分离猫瘟热病毒,命名为FPV-HLJ;该毒株接种细胞后能够产生明显细胞病变(CPE);病毒细胞培养液能凝集猪红细胞(凝集效价达26~28),但不能凝集鸡红细胞;电镜观察可见大量外观呈圆形或六边形,大小20~23nm的病毒粒子;对该病毒VP2全基因克隆并测序,该基因全长均为1755个核苷酸,编码584个氨基酸,与FPV标准毒株CU-4(GenBank登录号M38246)VP2基因大小相同,其决定抗原性、血凝性和宿主特异性的几个关键位点的氨基酸符合FPV的氨基酸序列特征,证明该毒株为猫瘟热病毒。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吉林省猪伪狂犬病毒(PR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将采集自吉林省疑似发生猪伪狂犬病的临床样品,通过细胞传代、PCR检测和测序分析进行病毒分离鉴定。TCID50法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通过家兔感染试验测定分离毒株对家兔的致病性。对TK、gB、gC、gDgE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临床样品经PK15细胞传代后,有3份样品出现细胞病变,经PCR鉴定和测序分析表明,分离获得3株PRV,分别命名为PRV JL03、JL12和JL15株。通过PK15细胞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06.5、106.5和107.5TCID50/mL。6只家兔分别接种3株分离毒株(103.5TCID50/只)后均表现为体温升高、注射部位奇痒和四肢麻痹等症状,且于病毒接种后3~4 d全部死亡。3株分离病毒TK、gB、gC、gDgE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参考毒株相比,分离株TK基因未发生氨基酸变异;gB、gC、gDgE基因部分位点发生氨基酸缺失、插入或突变,其中gE基因在第48和496位分别存在1个天冬氨酸的插入,与国内报道的流行毒株变异特征一致。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3株分离毒株TK、gB、gC、gDgE基因与国内2012年以后分离的参考毒株JS-2012和ZJ01等的上述基因均表现出较高的同源性,说明毒株间亲缘关系较近,位于同一分支;与国外分离毒株NIA3和Becker等亲缘关系较远,位于不同的分支;而与国内早期流行的毒株SC和Ea等亲缘关系介于二者之间。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3株PRV变异株,分离毒株对家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该结果为吉林省PRV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并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疑似羊痘病毒(CaPV)感染的病例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初诊后,采集病羊皮肤丘疹、脓疱等病料,接种于牛肾细胞(MBDK),盲传5代,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同时将病料接种于9日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观察鸡胚病变情况;利用PCR方法扩增病毒的P32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细胞出现规律而明显的细胞病变;鸡胚绒毛尿囊膜观察到特征性痘斑;扩增的P32基因片段长度为972 bp;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的CaPV与其他绵羊痘病毒(SPPV)聚集在一个分支,证明该病毒为SPPV。  相似文献   

9.
从辽宁省某猪场大批死亡的新生仔猪脑及内脏中分离到多株病毒 ,通过初步验证后选择其中一代表毒株进行了鉴定。该病毒株在PK -1 5细胞上连续传 1 2代均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 ,用适应PK -1 5细胞的病毒接种Vero细胞、猪肾传代细胞IBRS -2及SPF鸡胚成纤维细胞均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在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该病毒对氯仿、乙醚敏感 ,在pH5 0~ 9 0下稳定 ,5 6℃ 3 0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该病毒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取处理后的病料上清液和传代病毒接种家兔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用所分离病毒提取的DNA及培养病毒液经简单的预处理后作为模板 ,应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能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 1 2 40bp的gD基因的特异性片段。结果表明 ,所分离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 ,并将该毒株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LA株。  相似文献   

10.
犬瘟热病毒的分离及部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通过消除组织培养中某些干扰因素,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直接从水貂病料中分离出3株犬瘟热病毒,即QM—CDV、YM—CDV和ZM—CDV,并以3株国外犬瘟热弱毒作为参考株,对所分离毒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QM—CDV、YM—CDV和ZM—CD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良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也可在猴肾传代细胞(Vero)和人羊膜细胞(FL)上增殖并出现细胞病变;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纤突,直径在130~180nm之间;细胞中和试验表明,分离毒与国外弱毒具有相同的血清型;分离毒株的水貂病料经脑内接种均使幼犬发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鸡场发病症状及病理变化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有出血点病变的腺胃组织中分离病毒,在9-11日龄SPF鸡胚上连续传代9次,通过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观察、病毒在鸡胚中的增殖动态变化、病毒在CEF中的增殖特性、凝集鸡红细胞的特性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等来研究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毒株的第一代尿囊液对鸡胚无肉眼可见的致病作用,当继代到第5代后,胚体严重病变;电镜观察该病毒为典型的冠状病毒;病毒在鸡胚中随着接种病毒时间的延长,其效价增高,96小时可达到48小时的1倍,该毒株可在CEF上生长,但不能形成明显的蚀斑;并且经1%胰酶处理后可疑集鸡红细胞;鸡胚的第4代尿囊液病毒回归动物体,可致鸡病变病死鸡肾脏病变尤为明显,呈典型的花斑肾,腺胃则未见肉眼可见的病变,接种鸡、同居鸡和对照鸡之间NDV疫苗免疫后其HI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但从发病症状来看,IBV对ND疫苗具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价表达鸡马立克氏病病毒gB基因重组鸡痘病毒(rFPV-gB/R)的遗传稳定性,我们将纯化后的重组病毒在CEF单层上连续传30代,引起细胞病变的速度和形态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覆盖含X-Gal的琼脂引起的空斑均为蓝色;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证明rFPV-gB/R中的gB基因始终能稳定表达;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重组病毒在细胞上连续传30代、在SPF鸡上连续传5代后,gB基因序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以0、10、20、30代重组病毒制成冻干疫苗进行的实验室免疫效力实验表明,细胞连续传代后rFPV-gB/R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免疫原性。可见重组鸡痘病毒gB基因的结构和免疫原性都是高度稳定的。为了评价rFPV-gB/R的生物安全性,我们将rFPV-gB/R通过SPF鸡连续传5代,检测病毒在鸡体的存在部位及其消长、生长繁殖性能和毒力变化;将rFPV-gB/R免疫鸡与未免疫鸡同笼饲养,攻击FPV-102E6强毒,以检测rFPV-gB/R感染鸡的接触传染性。结果显示,rFPV-gB/R在鸡体的存在时间大约为7d,在体内仅存在于接种部位;鸡体传代后痘病毒毒力有一定程度下降,gB基因核苷酸序列未发生任何变化;同居未免疫SPF鸡在痘病毒强毒攻击后全部发痘,可见重组病毒免疫鸡没有接触传染性,能在鸡体内稳定地传代,rFPV-gB/R具有高度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HVT国内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来自国内某火鸡饲养场的健康火鸡血白细胞 ,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 ,分离到一株火鸡疱疹病毒的野毒—SY8_2。电镜下可观察到分离株SY8_2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中存在典型的火鸡疱疹病毒粒子 ;分离株SY8_2的细胞培养物经卵黄囊途径接种 4日龄鸡胚 ,14天后在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 ;用分离物SY8_2细胞培养物接种 1日龄SPF雏鸡 ,感染雏鸡可产生病毒血症 ,并能从感染雏鸡的血液白细胞中重新分离到病毒 ;经 2个月的临床观察人工感染鸡无不良反应 ,剖检无任何病理解剖学变化 ;用HVT特异性单克隆抗体L78(3型 )做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试验证实分离株SY8_2为MD血清 3型病毒—HV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广西分离株的毒力特征及其与VP2基因序列特征的关系,为IBDV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疫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PCR、鸡胚传代培养、DF-1细胞的适应培养及琼脂扩散试验等方法分离鉴定病毒,并扩增其VP2基因,利用Mega 7.0、MegAlign软件将其与其他不同毒力IBDV毒株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并进行SPF鸡致病性试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IBDV拷贝数变化情况。【结果】 成功分离到1株IBDV毒株,命名为GX20210126株。该毒株接种SPF鸡胚可导致鸡胚出现出血、矮化和肝脏发黄、出血及针尖状坏死;且GX20210126对DF-1具有良好的细胞适应性,可引起显著细胞病变。琼脂扩散试验显示,该毒株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病毒液能与IBDV阳性血清之间形成白色沉淀线。VP2基因进化分析显示GX20210126株与国际标准超强毒株在同一个大的分支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86.8%~99.6%之间,其中与UK661株相似性最高,为99.6%,仅有2处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即D279N和I272T。以EID50为10-3.8/0.1 mL,0.5 mL/只的剂量点眼、滴鼻接种8日龄SPF鸡,攻毒后鸡出现羽毛蓬松、精神萎靡、拉白绿色水样粪便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肌肉、肝脏出血,肾脏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萎缩,IBDV拷贝数在感染后第5天达到峰值。【结论】 IBDV广西流行株GX20210126具有超强毒株基因序列特征,人工感染鸡群可导致IBDV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鸡痘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丹麦产NUNC一次性细胞培养瓶,199培养基加小牛血清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结果显示,细胞生长快,贴壁良好,24h单层细胞即长满瓶底,无卷边脱落现象发生。将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适应了的鸡痘病毒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4d后细胞出现预期的典型病变,并且可见大量多核巨细胞形成,证明鸡痘病毒具有诱发细胞融合的功能,而且说明,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增殖鸡痘病毒,可获得数量可观的病毒粒子。将细胞毒回归鸡胚绒毛尿囊膜,形  相似文献   

16.
以分离保存的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基因的鸡痘病毒(FPV)野毒株接种CEF细胞,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REV,结果未检测到游离REV病毒粒子;以该毒株人工感染7日龄SPF雏鸡,同时设阴性对照,常规免疫新城瘦弱毒苗(ND)。接毒后每周采血动态检测NDV抗体、REV抗体、REV病毒血症;同时对试验鸡免疫器官指数、组织学变化动态观察,并对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动态检测。结果表明,整合REV基因的FPV感染后2周可引起鸡REV病毒血症,并产生REV抗体;导致中枢免疫器官发育分化不良,尤其对胸腺的影响最为明显,攻毒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胸腺指数明显下降(P〈o.05);免疫器官主要表现实质细胞数量少,正常结构发育不良,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而发生纤维化;细胞凋亡检测证实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有明显的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引起免疫器官萎缩的主要原因。对新城疫疫苗免疫反应呈显著的抑制作用,攻毒3周后,试验组血清新城疫病毒抗体滴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抗体滴度峰值低,维持时间短,下降速度快。本试验证实FPV整合REV前病毒基因组会明显改变FPV的致病性,表现某些REV的致病特征,使感染鸡REV抗体转为阳性并出现病毒血症,进一步证实REV可以通过基因组整合于FPV而进行传播的推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流行毒株的分子特性.对1株分离自国内养殖场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毒株BT株进行了部分基因序列(TK、ICP4、gB、UL32)测定分析,并研究了其对2周龄SPF鸡的致病性.遗传进化分析表明,BT株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其他流行毒株相似性在97%以上,属于同一进化分支,未出现较...  相似文献   

18.
A novel pox virus, condorpox virus (CPV) isolated from the spleen of an Andean condor (Vultur gryphus) by inoculation of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s (CAM) of 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 chicken embryos was compared biologically, antigenically and genetically with fowlpox virus (FPV), the type species of the genus Avipoxvirus. Susceptible chickens inoculated with CPV developed only mild localized lesions but were not protected against subsequent challenge with FPV. Based on Western blotting, in addition to the presence of cross-reacting antigens,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antigenic profiles of CPV and FPV were observed. Sequence analysis of a 4.5 kb HindIII fragment of CPV genomic DNA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eight co-linear genes corresponding to FPV open reading frame (ORF)193-198, 201 and 203. Interestingly,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 sequences present in the genome of all FPV were absent in CPV. Although, the results of a phylogenic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CPV is a member of the genus Avipoxvirus, its unique antigenic, biologic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distinguish it from FPV to be considered as a new member of this genus.  相似文献   

19.
20.
本试验以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广西株(GX8/99)的细胞克隆化毒感染28日龄SPF雏鸡进行致病性试验,以确定GX8/99株原始毒与细胞克隆化毒的致病性的变化,结果表明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在适应细胞后仍能引起一定的组织学病变,免疫指数也较正常雏鸡有所变化,但病变程度远远小于原始毒攻毒组,且对雏鸡致死率明显降低。说明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致病性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