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丹麦深入研究了饲料结构对猪消化道的影响,最近德国(汉诺威DBIS)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了饲料颗粒大小和预防沙门氏菌感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沙门氏菌为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成员,具有约2500多种血清型。猪沙门氏菌病又称猪副伤寒(Paratyphoid of pigs),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经过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可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在猪副伤寒的病例中,各国分离的沙门氏菌的血清型也十分复杂,其中主要致病菌为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 suis).猪伤寒沙门氏菌(S.tynhi-suis)。另外,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acn)、都伯林沙门氏菌(S:dublin)和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中十分普遍,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对家养畜禽健康、人类公共安全、食品安全都具有严重的影响。由于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血清型对人、各种家畜和家禽以及其它动物有致病性,而猪也可感染多个血清型,除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外,很少有其他血清型能引起临床发病,但这些对猪非致l病J陛的血清型可造成猪肉产品的感染。因此,它在公共卫生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沙门氏菌对养猪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沙门氏菌本身就极易产生抗药性,加上生产中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沙门氏菌耐药性不断增强,耐药谱扩大,加大了对此病原的预防与治疗的难度。本文就猪沙门氏菌病的最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猪沙门氏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林铮 《猪业科学》2023,40(8):23-23
韩国研究人员评估了饲喂生马铃薯淀粉对降低断奶仔猪沙门氏菌感染严重程度的影响。沙门氏菌是一种食源性病原体,会破坏猪的肠道微生物群。它会导致腹泻、小肠结肠炎和脱水。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可降低沙门氏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因此,改善肠道微生物种群的饲料补充剂有助于控制沙门氏菌感染。抗性淀粉是微生物群可获取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可增加肠道中的短链脂肪酸,从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生马铃薯淀粉是抗性淀粉的常见成分,可改善消化道发酵并增加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冲 《养殖技术顾问》2012,(11):193-193
猪副伤寒又称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霍乱和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多发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发病.还有的少数可通过带菌母体子宫感染或脐带感染.本病于各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及潮湿季节发生较多.虽然我国采取了预防注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但依然是潜在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5.
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环境适应能力强、传播途径多样,猪群一旦感染较难控制,猪场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猪场要严格引种检疫,使用无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特别要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落实落细生物安全措施。管理水平差的中小猪场和沙门氏菌流行率高的猪场可以使用疫苗免疫预防,常规猪场可以使用中药提取物、微生态制剂等进行预防保健。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降低沙门氏菌感染率的根本。猪群一旦发现沙门氏菌感染,可以采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6.
耐药性沙门氏菌越来越普遍,因此,有必要寻找替代方法来控制猪沙门氏菌感染。试验初步研究了乳酸在控制猪沙门氏菌感染的效果。在实验中每头猪接种5ml5.6×107CFU/ml(hi)或5ml5.6×105CFU/ml(lo)鼠伤寒沙门氏菌(ST),重现猪临床和亚临床感染。分别喂食加入2.8%乳酸(LA)和不加乳酸(C)的饲料,以观察喂食乳酸的效果。将20只22日龄的猪分成4组,分别为LA-hiST、C-hiST、LA-loST和C-loST,相应的组别喂食相应的饲料。接种ST116后,观察猪的临床症状和检测其粪便中ST116的数量。LA-hiST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比如腹泻和发热等症状,但是C-hiST组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且猪粪便中沙门氏菌数LA-hiST组低于C-hiST组,LA-loST组低于C-loST组。实验数据表明,饲料中加入2.8%的乳酸能有效的控制沙门氏菌临床和亚临床感染。  相似文献   

7.
仔猪副伤寒病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呈世界流行,高温高湿的季节最易发生,消化道是病原的主要传播途径,各种品种、日龄和性别的猪都能感染。根据发病缓急程度,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临床以慢性病例发病较多,病猪前期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后期出现全身症状,影响生长和发育。预防本病需提升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做好饮水和饲料的卫生管控,定期口服微生态制剂,可显著降低本病发生率。对沙门氏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最佳药物,同时还需对症用药。  相似文献   

8.
《中国猪业》2012,(3):69-69
88头断奶仔猪(19±2日龄)进行14天试验评价饮水饲喂饲用微生物(DFM)或有机酸对生长、免疫状态,沙门氏菌感染和排出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实验猪经鼻接种鼠伤寒沙门氏菌(1010cfu,头)。猪用沙门氏菌攻毒6天后开始对其饮水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为:(1)对照日粮;(2)对照日粮+加入DFM(屎肠球菌.  相似文献   

9.
鼠伤寒沙门氏菌仅是在家禽见到的数种沙门氏菌之一。这种病菌在肉鸡出壳后几周内进入并定居于消化道。随着鸡龄增长,肉鸡对沙门氏菌定居的易感性下降。此菌一旦在鸡消化道内繁殖,就会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延续下去,同时不断随粪便排到体外。因此,肉鸡可能由体外(饲料和羽毛)和体内消化道感染此菌。如果能够在雏鸡的几周龄内,肠道的微生  相似文献   

10.
《猪业科学》2017,34(7):29-29
正沙门氏菌是一种致病菌,猪群感染后会引起猪只腹泻,在日常生活中,人和动物感染沙门氏菌是非常常见的,所以控制沙门氏菌也是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猪场内的沙门氏菌有不同的控制方法,其中在饲料或饮水中使用有机酸是最受欢迎的。短链有机酸(例如丁酸或丙酸)和中链有机酸(例如己酸)和其他有机酸如乳酸或甲酸能够通过改变其对沙门氏菌等病原体的抗菌活性而改善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特种野猪消化生理特征,文章以三元杂交猪为对照,测定了体重50 kg特种野猪的消化道结构及其对饲料主要养分的消化力。结果表明,特种野猪消化道各部位的重量、长度和容积均小(短)于相似体重的三元杂交猪。特种野猪对饲料干物质消化率(81.30%)、粗蛋白质消化率(79.01%)、能量消化率(82.84%)、钙消化率(36.92%)和磷消化率(49.93%)显著高于三元杂交猪(P<0.05)。特种野猪采食量小,仅为三元杂交猪的71.87%,特种野猪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能量、粗脂肪、粗纤维、钙和磷的消化量均低于三元杂交猪,这可能是特种野猪生长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沙门氏菌是人和动物的重要致病菌。近年来.婴幼儿和动物感染该菌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检测动物性饲料中的沙门氏菌.对防止沙门氏菌感染、蔓延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3月-2007年12月.笔者对甘肃省饲料厂和养殖场的成品配合饲料、成品浓缩饲料、鱼粉、肉骨粉以随即抽样形式.进行了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现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评估饲料加工方式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及胴体性状的影响。试验将896头13周龄平均体重为42.77 kg的商品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8头。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即2种饲料形式(粉料和颗粒料)及原料粉碎粒度(500和1000 μm),整个试验为期8周。结果:粉料组育肥猪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较颗粒料显著提高3.77%和3.68%(P<0.05),同时500 μm粒度组育肥猪日增重较1000 μm显著提高5.48%(P<0.05),但料重比显著降低6.29%(P<0.05)。饲料形式和粉碎粒度对育肥猪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和料重比的影响均无显著交互效应(P>0.05)。颗粒料组育肥猪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较粉料组显著提高3.18%(P<0.05),但粉碎粒度及饲料形式和粉碎粒度的交互作用对粗脂肪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形式和粉碎粒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育肥猪干物质、粗蛋白质、氮排泄和氮沉积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颗粒形式和粉碎粒度及其交互效应对育肥猪屠宰率、背膘厚度、胃肠道、腿肌和腰肌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颗粒形式及原料粉碎粒度对育肥猪胴体性状无负面影响,但采用颗粒料饲喂育肥猪可提高饲料效率及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原料粉碎粒度为500 μm时可提高日增重和饲料效率。 [关键词]加工方式|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胴体性状  相似文献   

14.
正养猪业正在努力降低猪舍中沙门氏菌的流行率,尤其是欧盟国家。控制该菌的方法有很多种,从卫生、消毒到营养途径等。在欧盟,降低猪群沙门氏菌流行率的压力正不断提高。而通过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有机酸的方法来降低猪沙门氏菌的感染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沙门氏菌病仍是全球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之一。绝大多数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15.
加工工艺过程对饲料养分及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岩民 《饲料工业》1999,20(5):36-39
饲料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影响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利用率,以及动物的生产性能。研究表明,饲料粉碎粒度家禽以800μm为宜,仔猪而言谷物的适宜的粉碎粒度为50Oμm,肥育猪600μm,母猪40Oμm左右。混合均匀度不同的饲料,对猪生产性能有影响,饲料制粒对改善饲料品质,提高饲料转化率,消灭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作用,但同时也破坏了一些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育肥金华猪生长性能、肉品质、脂质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取日龄相近、体重为(59.2±5.3)kg的健康金华猪24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猪,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料,姜黄素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300 mg/kg姜黄素,试验预试期7 d,试验期4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300 mg/kg姜黄素对育肥期金华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添加姜黄素降低了育肥期金华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耗重增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姜黄素降低了金华猪的背膘厚和背部脂肪脂肪细胞大小(P<0.05),还提高了肌内粗脂肪含量和眼肌面积(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姜黄素下调了金华猪背部脂肪中脂肪生成相关基因PPARG、CEBPA的mRNA表达水平(P<0.05),且提高了背最长肌中PPARG的mRNA表达水平(P<0.05);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育肥期金华猪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姜黄素组金华猪盲肠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布劳特氏属(Blau...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丹麦有机猪的生产情况(有机猪的品种、畜舍环境和条件、畜舍卫生和饲养饲料状况)、沙门氏菌控制计划的情况(饲料、种猪群、断奶仔猪群、育肥猪群和屠宰场的监控)和效果。同时,简析了我国发展有机畜牧业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实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预防管理体系和有机养殖是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患病猪临床表现为败血症,慢性患病猪临床表现为坏死性肠炎,顽固性下痢为特征,有的病猪以卡他性或于酪性肺炎为特征。1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由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在仔猪子宫内亦可感染,带病菌在猪健康时不发病,在外界影响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饲料中沙门氏菌的国标检测方法,对饲料原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及精料补充料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结果3000多个各类饲料样品中饲料用棉籽粕沙门氏菌阳性3份、大豆粕沙门氏菌阳性3份、鱼粉沙门氏菌阳性5份、骨粉沙门氏菌阳性7份、生物蛋白饲料沙门氏菌阳性2份、鸡配合饲料沙门氏菌阳性8份、鸡浓缩饲料沙门氏菌阳性5个、猪配合饲料沙门氏菌阳性2份、猪浓缩饲料沙门氏菌阳性2份、草鱼配合饲料沙门氏菌阳性1份,牛羊精料补充料沙门氏菌阳性6份。  相似文献   

20.
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是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而其他细菌较少。沙门氏菌病是由于猪饲养和管理条件不良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2—3星期至4—6月龄的仔猪对沙门氏菌极为易感。成猪往往作为继发性疾病而在饲料中毒、猪瘟及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发生。沙门氏菌病呈地方流行形式发病,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果培育仔猪条件不合理,则可能诱发本病。仔猪沙门氏菌病的死亡率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