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环洞庭湖区精养鱼池患病草鱼肠道中分离获得4种病原菌,进行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测定和在线比对,并对草鱼进行回归感染。随后进行4种病原菌的药敏特征、溶血活性试验,并利用PCR方法检测了6种毒力因子的携带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和格氏乳球菌;4种病原菌回归感染草鱼,均能使草鱼患病致死,自死亡的草鱼体内均能分离得到相应感染的病原菌;4种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且在脱纤维绵羊血血平板上检测到了温和气单胞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AaB007的溶血活性;PCR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携带多种毒力因子。研究结果可为环洞庭湖区草鱼精养鱼池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患病花鲈体表分离出了5株菌株。通过生化试验和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5株细菌初步鉴定I为野菊微小杆菌;II为乙酰微小杆菌;III-V为巨型球菌。用5株细菌分别感染健康草鱼,5株细菌均具有致病性。在5个菌株中,巨型球菌对草鱼的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不同分离株毒力强弱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该研究从患病和健康草鱼体内分离到Ⅱ型GCRV各一株,分别命名为ZH180804和CQ180701,并从细胞培养特性、致病性、基因组带型、基因序列差异、遗传进化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ZH180804对草鱼和稀有鲫的致死率分别为80%和100%, CQ180701对草鱼和稀有鲫的致死率分别为0和10%,初步表明ZH180804为强毒株,CQ180701为弱毒株,且弱毒株感染过的草鱼对强毒株的攻击感染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2株分离株在草鱼鳔细胞(GSB)、稀有鲫卵细胞(GRE)及稀有鲫尾鳍细胞(GRF)中均能增殖但不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CPE),且ZH180804株的增殖量是CQ180701株的1 000倍以上;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基因组带型相似,但S7、S8、S9、S10与S11节段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2株病毒的S7与S11节段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和99%。基于S7与S11节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2株分离株聚在同一个分支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从患病和健康的草鱼中分离的2株Ⅱ型GCRV有较多共性,但其复制能力、致病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分离于病(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L.)的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的代表菌株(T030817-1株),分别制备全菌(OK)及热处理(121℃作用1h)菌体(O)免疫原,强化免疫接种家兔制备相应抗血清,对10株格氏乳球菌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同源性检验。结果表明,供试10株菌均存在同种的表面K抗原和同种的菌体O抗原(血清同源),其中O抗原具有强免疫原性、K抗原免疫原性及O凝集抑制阻断作用弱;以相应OK抗血清为第1抗体、标准的羊抗兔IgG荧光抗体为第2抗体,对10株格氏乳球菌的纯培养物及用代表菌株(T030817-1)人工感染病死牙鲆的肝组织进行了间接荧光抗体染色,结果显示了特异的荧光反应;同时,对从人工感染死亡牙鲆分离的6株纯培养菌以凝集试验进行了检验,亦显示特异凝集反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产》2000,297(8)
一、草鱼的烂鳃病一般是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烂鳃病的主要症状是;解剖观察病鱼的鳃部,明显可见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的斑点,鳃片的表面,尤以鳃丝末端粘液很多,并常粘附着淤泥和杂物碎片,有时亦可看到瘀血和斑点沉积在鳃片上。严重患病病鱼的鳃盖片中央,表皮由于被鱼害粘球菌感染后腐蚀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有“开天窗”之称。[诊断烂鳃病]1.组织病理观察,明显可见病鱼的鳃,特别是鳃丝、鳃小片由于粘球菌的侵袭而坏死、崩溃,往往不能辨认其细胞形态。呼吸上皮组织、呼吸上皮细胞及流经其间的红细胞均已坏死,…  相似文献   

6.
网箱养殖草鱼腐皮白身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广西南宁江河网箱养殖草鱼新出现的腐皮白身病进行了分析 ,确定为细菌性病原 ,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人工感染试验。得出两株病原菌 ,经过生理、生化鉴定试验初步确定草鱼腐皮白身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nassoria)合并感染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生物学常用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患病花鲈体表分离出了5株菌株。通过生化试验和细菌16Sr RNA基因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输入到NCBI(http://www.ncbi.nlm.nih.gov/)中,利用BLAST工具,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对比分析,5株细菌初步鉴定I为野菊微小杆菌;II为乙酰微小杆菌;III-V为巨型球菌。用5株细菌分别感染健康草鱼,5株细菌均具有致病性。在5个菌株中,巨型球菌对草鱼的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8.
柳富荣 《内陆水产》2003,28(8):34-36
病原为粘球菌属一新种,与鱼害粘球菌的形态相似,草、青、鲢、鳙等鱼苗和夏花均能发生,对夏花草鱼危害最大。病鱼自吻端至眼球的皮肤变成乳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呼吸困难,口周围皮肤糜烂,有絮状物粘附其上,在池边水中观察可见病鱼呈“白头白嘴”状。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中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CCRV)VP6蛋白的全基因序列(AF403394)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的基因序列(M17874),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从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09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肾细胞...  相似文献   

10.
草鱼呼肠孤病毒JX-0902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江西南昌地区患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脾、肾样品中发现大量病毒颗粒,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 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取病鱼肌肉、内脏研磨,组织液经离心、过滤除菌后进行鱼体人工感染试验和细胞感染实验,结果发现,人工感染试验鱼出现死亡,且具有典型出血症状;组织滤液感染草鱼肾细胞系(CIK)细胞后,盲传6代未观察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存在,与病鱼组织切片观察到的病毒形态一致。SDS-PAGE结果进一步揭示,新分离病毒株(暂命名JX-0902)基因组由11条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但基因组带型与GCRV 873株存在差异,而与HZ08株接近。根据GenBank上已提交的草鱼呼肠孤病毒S6序列(GQ896337)设计特异引物,以JX-0902株的cDNA作为模板,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基于S6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JX-0902与GCRV HZ08株、GD108株S6同源性高达98%、99%,该分离株应为草鱼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1.
用酶免疫测定法检测鱼害粘球菌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不标记抗体酶免疫测定法检测鱼害粘球菌烂鳃病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鱼害粘球菌不同菌株的菌体都能与其各特异抗血清交叉反应,用酶标记显示棕色,获得阳性反应,其细长弯曲的菌体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用正常兔血清或含吐温20O.1M,pH7.4的磷酸缓冲液或吸收血清,或用Cg25和Cg27菌株代替鱼害粘球菌的对照组,酶标记都呈阴性反应,菌体不呈棕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有明显差别。以健康草鱼鳃上的粘液作对照试验,粘液本身呈淡黄色,只有红血球呈深棕色。这种检测法对粘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或用于诊断鱼病有一定实际意义。这一检测技术对其他鱼类的病毒病的病原定位、传染源、传染途径的探索,以及对细菌性鱼病或寄生虫鱼病的研究也可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2.
蛭弧菌是一种寄生性细菌,广泛分布干土壤及备种水域之中,对诸多革兰氏阴性菌尤其是水产动物病原菌具有吞噬裂解活性.本文选取七株细菌为宿主菌,对蛭弧菌的裂解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蛭弧菌对其他六株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裂解活性,其中以对红色假单胞菌的裂解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3.
蛭弧菌是一种寄生性细菌.广泛分布干土壤及各种水域之中.对诸多革兰氏阴性菌尤其是水产动物病厚菌具有吞噬裂解活性。本文选取七株细菌为宿主菌.对蛭弧菌的裂解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蛭弧菌对其他六株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裂解活性.其中以对红色假单胞菌的裂解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4.
海水网箱养殖水域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4月至1997年5月对浙江奉化、象山海水网箱养殖水域采用MPN法进行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的检测。结果表明,细菌数量的变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7~9月份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其它月份,网箱内菌数高于网箱外菌数。从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的周年变化看,细菌数量变化与网箱养殖鱼类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菌数的高峰期也是鱼病的频繁发生期。利用检测养殖水域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可预测鱼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扇贝幼虫附着基的细菌组成及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怀恕  许兵  纪伟尚 《水产学报》1991,15(2):117-123
自海湾扇贝幼虫附着基表面分离到99株附着细菌。经鉴定、分类至9属包括弧菌属、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气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棒杆菌属和黄杆菌属。扇贝幼虫的附着基表面具有一定数量的附着细菌。单一菌株菌膜实验表明,不同菌株形成的菌膜对幼虫附着的吸引力大小不一。有的细菌促进幼虫附着,有的却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Gas transfer and blood acid-base status in the blood-perfused trout head preparation (in vitro) were compared with intact trout (in vivo) fitted with oral membranes, dorsal aortic, ventral aortic, and opercular cannulae. Gas transfer rates were calculated from both arterial-venous blood differences and inspired-expired water differences using the Fick method. Oxygen uptake and carbon dioxide excretion were lower, while ammonia excretion was higher, in the blood-perfused head relative toin vivo rates. Gas transfer rates calculated from water were consistently greater than rates calculated from blood, the difference being greaterin vitro compared toin vivo. We conclude that the inadequacy of O2 and CO2 transfer in the blood-perfused head was not due to abnormal gill diffusive conductance, but was more likely related to the reduced magnitude of the blood-to-water O2 and CO2 diffusion gradients, low hematocrit, and decreased perfusion flow rate .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the blood-perfused trout head is not a suitable preparation for the study of oxygen transfer. We conclude this preparation is useful for evaluating branchial carbon dioxide or ammonia transfer only when comparable measurements or manipulations cannot be made on intact fish.  相似文献   

17.
细菌絮凝体对滤食性鱼类饵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朱学宝 《水产学报》1989,13(4):339-345
本文叙述以放射性核素~(14)C为指标,测定滤食性鱼类对饵料消化吸收率的方法。用此方法测得的白鲢和罗非鱼对细菌絮凝体的消化吸收率平均分别为45.1%和81.4%。用不同培养基培养出的细菌絮凝体的蛋白质含量在36.5~50.1%之间,而且均含有对鱼类生长必需的氨基酸。平均体重为338.1mg的白鲢鱼种和252.7mg的罗非鱼鱼种,用细菌絮凝体饲养13天后平均增重率为67.3%和104.1%。结果表明,水生细菌对滤食性鱼类具有良好的饵料效果;且水生细菌不仅是水体生态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分解者,而且它还通过食物链发挥着重要的生产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鲤鱼肠道细菌及其淀粉酶对宿主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本文就鲤鱼肠道细菌对其宿主的影响和细菌淀粉酶对宿主消化的影响作了探讨。从鲤鱼肠道筛选细菌菌株63株,这上结细菌中淀粉酶产生菌分布较广,溶血毒素产生菌较少,且产毒素的6株菌无致病性。淀粉酶活力较高的CCI139菌株的淀粉酶和鲤鱼肝胰淀粉酶的最适pH和反应产物都不相同。原位酶反应法显示鲤鱼肠道食物混合液及肠壁样品中均有细菌淀粉酶。本文结果证明了鲤鱼肠道不稳定的细菌群落,细菌淀粉酶对鲤鱼消化食物的淀粉起  相似文献   

19.
鳖_穿孔病_病原菌及其免疫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宁 《水产学报》1998,22(3):234-239
从鳖穿孔病灶分离得到了CH-108菌株,经理化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链霉素,环丙沙星对其有一定抑菌作用。回接感染均产生穿孔和粗脖子疾病。用CH-108菌株制成菌苗进行免疫拉种,可产生有效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沙市地区暴发性传染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91年6—9月,从湖北省沙市市及江陵县患暴发性传染病的鲢鱼、鳙鱼、团头鲂、白鲫和鲤鱼体内分离到10多株病原菌;这类细菌能够使多种淡水鱼致病,20℃—28℃时,LD_(50)为10~(4.2)—10~(5.0),能够产生溶血毒素和细胞毒素。经鉴定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亦是沙市地区暴发性传染病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