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马立克病毒(MDV)毒力逐渐上升的现状,本研究对国内MDV流行强毒株进行了致弱研究。本实验采用近年来从东北、四川2地区免疫发病鸡场中分离的4株MDV流行强毒株(L-SY、L-MS、L-CZ、L-ZY),经噬斑纯化后,采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传代培养至75代~85代,获得了4株高代次细胞毒株(L-SYp85C、L-MSp75C、L-CZp75C、L-ZYp75C)。并分析了L-SYp85C和L-MSp75C毒株的体外、体内生长特性和对SPF鸡的致病力。结果表明,L-SYp85C和L-MSp75C株在CEF适应性显著提高;以10倍感染剂量感染的SPF鸡,在12周内均未发生MD肿瘤,体重平均值与对照组体重平均值差异不显著;检测7d~45d羽髓中病毒载量,均低于106copies/106cell,显著低于亲本毒株。同时,4株传代毒株132bpr基因拷贝数显著增加。上述结果为MDV强毒株的致弱研究以及进一步筛选MDV弱毒疫苗株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培育及鉴定马立克氏病病毒(MDV)致弱病毒株,本研究将4株现地流行MDV强毒株(L-ZY、L-CZ、L-MS和L-SY株),在体外经CEF连续传代至110代,获得相应的4株高代次病毒株(L-ZYp 110C、L-CZp110C、L-MSp110C和L-SYp110C株).其中的L-MSp110C和L-SYp110C株对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以2×103 pfu和2×104 pfu的剂量接种1日龄SPF鸡,在试验期(12周)内试验鸡均没有引起马立克氏病病变;高代次病毒株在体外增殖能力增强,而在体内增殖能力显著低于亲本病毒株.与亲本病毒株基因序列比对发现:4株高代次病毒株病毒基因组中Meq和RLORF 12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插入;132 bpr序列拷贝数均显著增加;其中3株病毒株的RLORF4基因存在大片段缺失.以上结果表明,MDV强毒株体外传代至110代后,病毒增殖能力和主要致瘤相关基因的遗传特性均发生了改变,致弱毒株的毒力已完全弱化.该研究为进一步筛选MD弱毒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疤疹病毒(马立克氏病毒)引起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的肿瘤性疾病,以内脏、肌肉、皮肤、淋巴瘤的形成和周围神经的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到目前为止,各国研究成功并已使用的MD疫苗有如下三类。1同源病毒疫苗这种疫苗是由致弱的MDV或由自然无毒力的MDV制备的,早在1969年,就分别通过用CK细胞和CEF培养物做病毒传代而获得了致弱的毒株。同年,有人用DEF培养物也分离了一个自然无毒力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根据A.Silim氏等制备鸡胚皮肤(CES)细胞的技术,进行了鸡痘弱毒株适应于CES细胞和对CES致细胞病变效应(CPE)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毒力的鸡马立克氏病毒(MDV)在鸡神经系统中的感染规律及其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进程,本研究选用不同毒力的血清1型MDV (MDV-1)病毒株感染4日龄的SPF鸡,在接毒后1 d、3 d、5 d、7 d、10 d、14 d、17 d、21 d、25 d、28 d和35 d动态检测病毒载量的变化,并对感染后5 d和21 d的不同病毒株感染鸡的脑部和坐骨神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MDV-1强毒株在SPF鸡脑部的复制能力显著高于弱毒株(p<0.05);特超强病毒株BS在脑组织中出现的时间最早,早期复制最快。但不同毒力的MDV-1株在坐骨神经处的复制能力与其毒力无直接的关系。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在感染早期MDV-1强毒株对SPF鸡脑组织的损伤强于弱毒株;在感染后21 d,强毒株和弱毒株造成的脑部损伤存在明显的不同;而在坐骨神经处,强毒株造成的损伤明显强于弱毒株。本研究揭示了不同MDV病毒株在SPF鸡脑和坐骨神经的复制动力学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为MDV-1在宿主神经系统中的感染、增殖及造成的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立克病毒(MDV)属于疱疹病毒,有3个血清型。血清Ⅰ型(MDV-Ⅰ),包括致病性的强毒株和非致病性的弱毒株。血清Ⅱ型和血清Ⅲ型(MDV-Ⅱ,MDV-Ⅲ)为非致瘤病毒,临床上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的单性细胞浸润为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多用抗MD的致弱血清Ⅰ株或HVT免疫鸡。1983年开始使用双价和多价疫苗,以保护鸡体抵抗毒力较强的MDV毒株。尽管疫苗免疫是相当有效的,但由于MDV毒力的不断增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三价苗。  相似文献   

7.
李旭 《养殖技术顾问》2014,(12):259-259
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疤疹病毒(马立克氏病毒)引起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的肿瘤性疾病,以内脏、肌肉、皮肤、淋巴瘤的形成和周围神经的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到目前为止,各国研究成功并已使用的MD疫苗有如下三类。1同源病毒疫苗这种疫苗是由致弱的MDV或由自然无毒力的MDV制备的,早在1969年,就分别通过用CK细胞和CEF培养物做病毒传代而获得了致弱的毒株。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和评价了血清1、2和3型不同代次的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株在有和没有这三种型母源抗体的鸡体内的中和敏感性。结果表明:1.分别接种 MDV 株,2周后,对有与没有三种血清型母源抗体的雏鸡进行比较。发现在前者的白细胞中,大部分毒株的分离率邰大大降低了。2.母源抗体刘血清1型低代次的 MDV 株比对其它两型毒株的中和作用小(JM/102w 例外)。3.在一定的代次范围内,母源抗体对1和2型 MDV 高代次毒株影响较大。而对3型毒株的影响较小。4.分离代次高的MDV 株,用直接鸡肾细胞培养并不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从白细胞中分离病毒好。  相似文献   

9.
马立克氏病毒(MDV)JM/102M株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共同培养产生包含了REV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重组MDV,命名为RM 1株,其致瘤性大大减弱,但能引起严重的法氏囊和胸腺萎缩。假设这种表型的改变仅仅是由于LTR的插入,且LTR插入不同MDV株的相同位点会产生相似的表型改变。为了验证这些假设,将REV LTR插入MDV超强毒株Md5的细菌人工染色体克隆(BAC),命名为rMd5-RM1-LTR。rMd5-RM1-LTR病毒和rMd5病毒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传40代,然后进行致病性研究。易感鸡孵化时通过腹腔接种rMd5-RM1-LTR、rMd5BAC母本病毒、野生Md5株或RM1株。rMd5-RM1-LTR病毒经细胞培养40代毒性减弱,而没有插入RM1LTR的rMd5BAC传40代后仍然保持了其致病性。采用PCR在从接种rMd5-RM1-LTR鸡的软层细胞分离的MDV中检测到了RM1LTR的插入,但仅能在接种后1周检测到。数据显示,于孵化时接种病毒后1周在MDV基因组中出现的RM1LTR插入能有效减弱MDV Md5株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疫苗毒CVI988株pp38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连续5个碱基的缺失(5′-AGCCG-3′),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能区分MDVCVI988株和MDV其他毒株的PCR诊断方法。该方法对8株MDV毒株(弱毒疫苗株CVI988和814,强毒参考株GA,超强毒参考株RB1B、Md5和Md11,特超强毒参考株648A及1个中国野毒株J-E)的PCR鉴定结果均与预期吻合。以16只疑为MDV感染鸡的脏器组织核酸提取物为模板,用所建立的PCR方法,能从其中7只鸡样品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其检测结果与细胞分离培养和单克隆抗体的检测结果一致。试验证实,本研究所建立的PCR诊断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针对马立克氏病病毒(MDV)超强毒株(VVMDV)的新的预防方法。用禽痘病毒(FPV)和火鸡疱疹病毒(HVT)重组体来表达MDV抗原获得成功。研究发现,MDV血清Ⅰ型中的糖蛋白B(gB_1)是一种有效的免疫原,对具有遗传特征性的易感鸡群提供免疫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然而,FPV—gB_1,重组体免疫效果可抗被MDV的母源抗体所减弱,构建表达MDV和新城疫病毒(NDV)抗原HVT重组体能有效抵抗马立克病和典型的新城疫病,抗MDV和NDV的母源抗体并不能显著地影响细胞介导的HVT重组疫苗的免疫效果。反转录病毒插入诱变以及表达MDV抗原产生免疫作用的其它方法在本文中一并讨论。 简介 八十年代以来,MDV超强病毒株(VVMDV)的出现促使HVT和MDV血清2型复合物或是HVT和致弱的MDV血清1型复合物联合用于WMDV预防接种。一些MDVⅠ型弱毒株如CVI998也被广泛使用。就MDV血清1型弱毒株而言,其在抗原性上几乎与病原株完全一致,因而从理论上讲比其它两型血清型应能更有效地诱发免疫应答。MDV血清Ⅰ型毒株通过系列传  相似文献   

12.
应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从曾免疫过CVI988/Rispens株疫苗的患马立克氏病(MD)肿瘤的三黄鸡中分离到一株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命名为GXY2株。用禽肿瘤病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别诊断技术对患鸡的肿瘤组织病料及克隆纯化毒株的DEF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均扩增到MDV-1强毒株的132-bpr特异性带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用基于抗MDV-1的gB蛋白单克隆抗体BA4、MEQ蛋白单克隆抗体3G12E6和抗REV的单克隆抗体11B118分别对毒株的培养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样品只与抗MDV-1的单克隆抗体呈现阳性反应,而与抗REV的单克隆抗体呈现阴性反应。应用PCR技术扩增并测定了毒株的致瘤相关基因meq的核苷酸序列,并与其他MDV-1参考毒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其序列与我们之前分离鉴定的MDV-1野强毒株G2和YL040920高度同源。研究的结果表明,分离株GXY2为整合有REVLTR片段的重组MDV强毒株。  相似文献   

13.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鸡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疾病。其特点是在鸡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出现淋巴样细胞、单核细胞的浸润和增生及肿瘤的形成。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归属于疱疹病毒科。MDV在流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变异毒株,其共同特点是毒力比一般毒株强,有极强的肿瘤性,用HVT免疫的鸡不能阻止其致瘤性。MDV分3个型,Ⅰ型为致病性强毒株及其致弱毒株,Ⅱ型为无致病性的自然弱毒株,Ⅲ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此型病毒本非MDV,但因与鸡马立克氏病关系密切,故将其划分在马立克氏病毒型内。  相似文献   

14.
以简便技术制备鸡胚皮肤(CES)细胞,进而进行了鸡马立克氏病(MD)SB-1株病毒适应于CES细胞和致CES细胞病变效应(CPE)的研究.试验表明,在形成CPE的细胞中可检出核内包涵体,MD的SB-1株病毒的CES细胞毒的蚀斑形成单位(pfu)为105.7201-7.2122/m L.本研究为以后用CES细胞增殖SB-1株病毒以代替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制造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氏病毒(MDV)引起的一种鸡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引起鸡群的高死亡率及免疫抑制,对养禽业危害巨大。应用疫苗免疫是防制该病的主要方法。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MD活疫苗814株及三价活疫苗可以有效地防制该病。MD活疫苗(814株)其疫苗种毒MDV“814”株系从多年未发生过MD的鸡场分离,属于MDV血清I型自然弱毒株,而非人工致弱毒株,实验室试验证明该疫苗预防效力比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高28.5%,实际预防效力能使MD的死亡率由HVT预防的>7%下降到<2%。而且814疫苗株的预防效力受同种母源抗体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江苏地方品种JS鸡种易发肿瘤病的原因,本研究从病原学方面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剖检发现JS鸡疑似发生肿瘤病;观察组织切片发现禽白血病病毒(ALV)、马立克病毒(MDV)引起其的特征性病变;分别应用2对可区分MDV野毒和疫苗毒的鉴别引物、1对ALV群特异性引物、5对可区分不同亚型ALV的鉴别引物,以及3对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特异性引物对病料样品和细胞培养物进行PCR检测;同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培养细胞中的禽REV,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ALV-p27抗原。检测结果显示,鉴定出的MDV为血清1型MDV野毒,ALV为J亚型(ALV-J),REV为阴性。采集同群发病鸡血液分离MDV、ALV-J,将获得的病毒株人工接种1日龄SPF鸡,感染后5 d自实验鸡血液中分离到MDV、ALV-J,表明该分离株可感染SPF鸡,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从JS品种鸡中检测到了致瘤性病毒MDV和ALV-J,这可能是该品种鸡肿瘤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研究结果对JS鸡肿瘤病的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 世界上第一种球虫苗当数美国的Coccivac,1952年上市.由于使用的是毒株卵囊,免疫接种后如果管理不善,特别是垫料潮湿时容易造成人为发病.因此这种球虫苗只限于美国一些技术和管理条件较好的种鸡场。1985年加拿大Lee研制出一种毒株球虫苗Immucox,在免疫程序和接种方法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但也曾经有发生临床型球虫病的报道(Rugg,1991)。因此人们一直在设法培育致弱球虫。Long1972年首次用鸡胚传代方法培育出柔嫩艾美尔球虫致弱株(Embryo-passcd line),但是Long本人后来(1990)总结鸡胚传代致弱株时,认为有下述缺点:①致弱性能不稳定,经鸡回传毒力  相似文献   

18.
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血清1型(MDV1)引起的鸡高度接触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MDV1在体内的复制状况与其致病性强弱及传播能力直接相关。本实验选择近几年从国内不同地区MD暴发鸡场分离的6株MDV1强毒株、弱毒疫苗“814”株和国内标准MDV1强毒J-1株,分别人工感染SPF鸡,采用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感染后1d~28d病毒在淋巴细胞和羽髓中的复制状况。结果显示,接种1d后即可在淋巴细胞中检测到MDV1(10^2.6 copies~10^5.2 copies/10^6 cells);在检测期间,淋巴细胞中病毒载量略有上升的趋势,总体呈现不规律变化,而且变化并不明显。接种7d后羽髓中病毒载量开始显著增加,14d~21d达到峰值,超强毒株峰值处病毒载量可达到10^7 copies/10^6 cells,峰值期病毒载量是感染前期(1d~7d)的100~10000倍。强毒株在体内的病毒载量高于弱毒株,即复制能力高于弱毒株。研究表明,MDV1国内流行的毒株有增殖速度快,病毒载量高的新特点;MDV1致病性的高低与在其在体内的复制能力的高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Gt株基因组A节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使其成为弱毒株IBDV-Gt.从细胞适应毒中提取病毒dsRNA,通过反转录,使用Long-accurate PCR(LA-PCR)用一对引物一步直接扩增IBDV-Gt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的方法,得到一约3.30kb的片段.测序结果证明已获得3255bp的A节段全长,对vvIBDV-Gx株和IBDV-Gt株的全部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BDV-Gt株与国内外数株IBDV弱毒株的同源性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9,(8):1642-1646
<正>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 )是引起鸡T淋巴细胞致瘤的α疱疹病毒,该病毒导致一种致瘤性和免疫抑制性禽病,称为马立克病(MD)。已发现的MDV有3种血清型,Ⅰ型为致瘤性的MDV强毒株,Ⅱ型为无致瘤性的MDV毒株,Ⅲ型为火鸡疱疹病毒(简称HVT)。HVT与MDV有明显区别,对鸡无致病性,广泛用于预防MD的活疫苗。近年来,MDV的致瘤基因在疫苗的防御机制下逐渐出现多态性变化和点突变变化~([1]),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