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养殖乌鳢内脏结节病的病原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患内脏结节病的四川眉山地区养殖乌鳢腹水和肝、脾、肾组织中分离并纯化培养、筛选出1株致病菌,经形态结构、染色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rRNA基因和特异性序列的PCR检测进行菌株的鉴定,并进行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发现,该分离株具有与诺卡氏菌Nocardia较一致的形态特征和相似的生化特性。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较高,与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的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以上;诺卡氏菌的特异性引物N5F1/N5R1的PCR检测结果表明该菌为诺卡氏菌;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磺胺异噁唑和利福平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乌鳢Channa argus烂身病的病因及患病乌鳢的体表组织病理学变化,从广东中山某养殖场患烂身病乌鳢病灶处分离到一株优势菌ZS20200317,通过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16S rRNA及生理生化特性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检测了该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最后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认分离菌株为导致乌鳢烂身病的病原菌.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烂身处的肌肉组织出现了明显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LB琼脂培养平板培养结果显示,该菌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为革兰氏阴性菌;16S rRNA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菌株ZS20200317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亲缘关系最近,一致性高达98.5%;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该菌的赖氨酸脱羧酶、甘露醇、覃糖、蔗糖、氧化酶和VP等生理生化反应为阳性;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氯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沙星等20种抗生素药物敏感,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羧苄西林、青霉素G、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克林霉素7种药物具有耐药性;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乌鳢死亡.研究表明,维氏气单胞菌是广东中山地区乌鳢烂身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乌鳢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牛奶中分离引起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通过细菌培养、形态鉴定、生理生化试验等,对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及鉴定,并对分离病原菌16S rRNA序列进行PCR扩增及分析。结合传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鉴定,并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鉴定为志贺氏菌。通过提取DNA及16S rRNA序列的分析,得到该分离菌与GenBank上发表的志贺氏菌同源性为99.9%。  相似文献   

4.
淡水养殖鱼类结节病是近年来时常爆发的疾病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防治该病,从合肥郊区某养殖场濒死的黄金鲫(鲤鱼♀×鲫鱼♂)体内分离优势致病菌(命名为AH菌株),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传统细菌分类方法,测定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常见药物的敏感性;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16S rRNA特异片段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分析。AH菌株与对照鮰爱德华氏菌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AH菌株与鮰爱德华氏菌(AB050826,NR_024769)菌株间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鮰爱德华氏菌聚为一族。人工回归复感染健康黄金鲫鱼,出现与原发性相似的内脏类结节病症状。药敏实验结果显示:AH菌株对氧氟沙星等11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等4种抗生素耐药,对磺胺类药物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综合分析认为鮰爱德华氏菌是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的重要致病菌,该结果为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有效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患病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内分离到1株病原菌,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序列分析和进化树构建对分离株进行了鉴定;测定了分离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抗菌药物与天然化合物联用后的协同抑菌作用.结果发现,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与摩氏摩根菌基本一致,进一步通过测序和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摩氏摩根菌的基因相似度达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微生物常规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病原菌,测定该病原菌对黄喉拟水龟的半致死剂量(LD50),并采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肺气肿病黄喉拟水龟的肺脏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命名为GXNN1),其生理生化特性与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完全一致;经腹腔人工注射感染,黄喉拟水龟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腹腔内有少量血水,肠壁充血,肺脏充血膨胀;菌株GXNN1对黄喉拟水龟的LD50为0.63×103 CFU/g.菌株GXNN1与肺炎克雷伯氏菌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9.4%~99.9%,从基于16S rDNA序列同源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也发现,菌株GXNN1与肺炎克雷伯氏菌聚为一支.综合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人工感染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致病菌(菌株GXNN1)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GXNN1对先锋必和舒普深敏感,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阿莫西林等15种药物已产生耐药性(不敏感).[结论]肺炎克雷伯氏菌是引起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主要病原菌,LD50为0.63×103 CFU/g,生产中可使用舒普深和先锋必等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利用透明圈法和摇瓶发酵法从对虾养殖池塘底泥中筛选出1株淀粉酶高产菌株,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的亚显微形态,生化方法测定了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菌株的16S rRNA序列,同时响应面法优化了该菌株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根据菌株的亚显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比对,确定该菌株为卢森坦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 lucentensis);该菌株的最适产酶条件为初始pH值8.8、盐度60‰、温度40℃。筛选到的淀粉酶高产菌株,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耐盐碱淀粉酶储备菌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伴有空肠空胃症状的发病凡纳滨对虾苗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有效防治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EMS)及开展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常规方法进行患病虾苗病原菌分离,通过透射电镜观察、Vitek 2 GN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及16S rRNA序列扩增等进行病原菌鉴定,并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虾苗中分离获得2株优势菌株(HTW 140601和HTW140602),根据分离菌株的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分别判定为鲍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liotis)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菌株HTW140601和HTW140602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氧氟沙星均表现出高度敏感.[结论]创伤弧菌是引起凡纳滨对虾苗空肠空胃的致病菌,实际生产中可选用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氧氟沙星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安徽省淮南市地区酥瓜果实斑点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平板划线法从酥瓜果实病组织分离细菌,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分子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试验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病果中获得36株菌落形态特征相似的细菌分离物,测试菌株均能诱导烟草叶片产生过敏性坏死.采用牙签刺伤法将测试菌株接种健康酥瓜果实,可导致接种点处产生水浸状病斑.BLAST结果表明,2株菌株的16S rRNA序列分别与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 GR-8(CP009108),ATCC 7061(ABRX01000003)的同源性为99.93%和99.58%,2株菌株的 gyrB 基因序列与 B.pumilus C4(CP011109)的同源性达99.39%.基于gyrB基因的聚类分析证实2株菌株与B.pumilus(C4和GR-8)紧密的聚在一个分支.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进一步显示,该细菌与文献报道的短小芽胞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相吻合.结合细菌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和gyrB基因的序列分析,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引起酥瓜果实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为B.pumilus.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2021年北部湾地区养殖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疾病暴发的病原,从广东省湛江市南三镇、廉江市和广西北海市的3个养殖场患病银鼓鱼的脑、肝脏和脾脏中分离细菌,综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毒力基因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3个养殖场的患病银鼓鱼中,各分离出1株优势菌,分别命名为BBW S1、BBW S2和BBW S3,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是引起银鼓鱼链球菌病的病原菌;根据形态学观察、生化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3株分离菌株均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病理学观察发现,银鼓鱼感染海豚链球菌后,可造成脑、肝和脾等多脏器不同程度损伤,表现为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等;3株分离菌株均携带scpI、simA、pdi、sagA、cpsD、pgmA和cfi 7种毒力基因,均对阿莫西林、盐酸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8种抗菌药物敏感。研究表明,海豚链球菌是2021年北部湾地区银鼓鱼疾病暴发的病原,本研究结果可为银鼓鱼海豚链球...  相似文献   

11.
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研制有效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疫苗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北省某渔场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鲤鱼中分离出2株优势菌,对分离菌进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并研究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根据2株分离菌的菌落形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同源性为99%),发现2株分离菌均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认为嗜水气单胞菌是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分离到的2株嗜水气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加替沙星等15种抗生素均敏感,对氨苄西林均耐药,对复方磺胺表现出了菌株差异。[结论]对嗜水气单胞菌敏感的15种抗生素可作为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子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安徽省某种鸡场发生的以心包炎、肝周炎及腹膜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病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病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鉴定,并做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临床用药治疗。[结果]分离培养得到的病原菌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均与大肠杆菌相符。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致病菌对菌必治、阿米卡星、壮观霉素等高度敏感;对头孢拉定表现为中度敏感;对呋喃妥因、庆大霉素表现低度敏感。采用菌必治进行治疗,3 d后病情得到控制。[结论]对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是临床上治疗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株克服地黄连作障碍有益菌的鉴定及其LuxAB基因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对克服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连作障碍有益的43号菌的性质及其对地黄连作障碍的作用效果。[方法]利用细菌16S rDNA的保守序列进行比对,结合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和生理生化等特征对筛选得到的能够克服地黄连作障碍的43号菌进行鉴定;利用LuxAB发光酶基因对其进行标记,经抗性平板筛选,滴加葵醛在暗室进行检测,看是否得到了重组菌株;比较标记前后菌株对培养基中加入生地提取液的组培苗的作用效果。[结果]鉴定结果表明,43号菌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检测结果表明,得到重组菌株,命名为C-43。经过比较,标记前后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基本没有变化,确定C-43对克服地黄连作障碍仍然有益。[结论]经过标记后的恶臭假单胞菌C-43号菌可用于后续的大田研究。  相似文献   

14.
1株产岩藻多糖酶淡水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静  闫清华  陈红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853-5853
[目的]筛选和鉴定1株产岩藻多糖酶淡水菌。[方法]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产岩藻多糖酶淡水菌株,对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t6SrRNA进行鉴定。[结果]结果表明,菌株酶活力单位为2.57IU。根据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鉴定结果,该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解决内陆省份生产酶制剂问题提供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锦鲤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症及其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锦鲤的发病情况及其病原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方法]对5尾发病及新鲜病死的锦鲤病变组织进行细菌检查及分离,对分离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择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健康锦鲤的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根据2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及理化特性,结合16S rR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判定其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气单胞菌,其代表菌株HC050630A-1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57bp。人工感染试验表明,HC050630A-1株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显示,HC050630A-1菌株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头孢拉定等16种高度敏感,对头孢唑啉等13种敏感,对青霉素G等8种药物耐药。[结论]该研究为对该病的有效检验与防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鉴定四川省乐山市某池塘养殖患病斑点叉尾鮰的病原菌,从其肝脏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RNA、gyrB基因序列检测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和药敏实验对菌株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其生理生化特征与气单胞菌相似,结合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该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实验显示,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鮰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充出血和套肠症,与斑点叉尾鮰发病症状一致,证明该病原为引起斑点叉尾鮰发病的主要病原。药敏实验显示,菌株仅对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敏感,而对其他药物低敏感或不敏感。本研究鉴定了可引起斑点叉尾鮰套肠症的病原,并对其当前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分析,为斑点叉尾鮰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健康仔猪肠道内分离并鉴定乳酸菌。[方法]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鉴定方法。[结果]共分离到10株疑似乳酸菌,有9株菌株属于乳杆菌目,其中C1、C2、C6属于链球菌属;C3、F2、F3为约氏乳杆菌;C4、F4为屎肠球菌;C5为嗜酸乳杆菌;[结论]该研究可为仔猪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提供菌株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36-1936,1943
[目的]为魔芋软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从健、病魔芋植株及其根际土壤中进行拮抗菌的初筛和复筛,对筛选出的魔芋软腐病拮抗菌BJ-1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从发病植株中分离获得的BJ-1对魔芋软腐病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拮抗带宽度达10 mm。复筛试验表明,内生拮抗菌BJ-1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软腐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最强,拮抗带宽度达12 mm。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发现BJ-1与芽孢杆菌属细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性状相似,初步认为魔芋软腐病拮抗菌BJ-1为芽孢杆菌属细菌。[结论]魔芋软腐病拮抗菌BJ-1为芽孢杆菌属细菌,对软腐病原菌有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斑点叉尾鮰烂鳃病病原柱状黄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从斑点叉尾鮰烂鳃病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分类学地位鉴定。[方法]采用人工感染确定其病原性,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滑行运动,无鞭毛,菌体大小为(0.3~0.5)μm×(5~10)μm,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不能发酵和利用葡萄糖等多糖,不水解酪氨酸,不产生吲哚。所测16SrRNA基因序列经BLAST分析表明,与GeneBank上登录的柱状黄杆菌的16SrRNA序列同源性最高,其相似性达98.2%。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菌株GHS061212与柱状黄杆菌(AY841899)聚为1个分支,且置信度较高,为71.0%。[结论]菌株GHS061212被鉴定为柱状黄杆菌,这是国内首次报道斑点叉尾鮰烂鳃病病原为柱状黄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