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本试验条件下,用钝化大豆饼日粮饲喂蛋用型小公鸡,其体重、增重耗料比、蛋白质利用率均显著、极显著高于生大豆饼日粮组,而胰腺鲜重极显著低于生大豆饼日粮组。  相似文献   

2.
豆饼是一种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但在许多地区其来源有限,作者采用罗曼肉用仔鸡320只分为4个组,在营养水平相似的基础上,比较豆饼和几种饼类搭配,及用其它饼类代替豆饼的饲喂效果。经过56天的试验,4个组的平均日增重,饲料报酬及屠宰测定结果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说明在缺乏豆饼的地区,用其它饼类代替豆饼饲喂肉用鸡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大豆饼与大豆粕是常用的高蛋白饼粕饲料,两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不可混为一谈。使用时应区别对待。1.大豆饼与大豆粕的不同点:(1)取油方法不同。大豆饼是采用压榨法或夯榨法榨油后的副产品,大豆粕是采用浸提法或预压后再浸提取油后的副产品:(2)含油脂量不同。两者均含有一定量的残存油脂,大豆饼含油脂较多,含量为5% ̄10%;大豆粕含油脂较少,含量为1% ̄2%。在养殖动物饲料配方中需添加油脂时,应把它们不同的含油脂量计算在内,用大豆饼时少加油脂,用大豆粕时多加油脂。(3)蛋白质含量不同。两者均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大豆饼含蛋白质略少,为40% ̄…  相似文献   

4.
全脂大豆对肉仔鸡内脏器官形态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生、熟全脂大豆和对照饲粮分7组饲喂出壳1日龄艾维菌(Arian )肉仔鸡,研究了生、熟全脂大豆对肉仔鸡内脏器官重量和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生大豆饲粮肉仔鸡的胰腺相对重显著高于饲喂熟大豆和对照饲粮组(P<0.05),饲喂熟大豆与对照饲粮组间无显著差异。生大豆饲粮对胰腺生长短期影响显著。前期饲喂生大豆饲粮肉仔鸡大肠、小肠相对重显著高于饲喂熟大豆和对照饲粮组(P<0.05),后期无显著差异。饲喂生长大豆饲粮肉仔鸡腺胃、肌胃相对重在前、后期显著高于对照饲粮组(P<0.05)。生大豆饲粮组对鸡的小肠绒毛的损伤明显。  相似文献   

5.
双低油菜湘油11号菜籽饼的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不经去毒处理,直接加入配合饲料中饲喂黑白花奶牛(怀孕、产奶),可代替75%的豆饼,本试验最高用量组每天0.95 kg/头,占日粮13.57%,饲喂双低油菜耔饼的3组牛与不用该菜籽饼的2组牛比较,挤奶量、乳脂率无显著差异;全血、血清检验均处于生物化学指标范圈;对黑白花奶牛整个繁殖周期也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加工处理大豆制品对鲤鱼鱼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健康的体质量为(5.89±0.36)g鲤鱼Cyprinus carpio鱼种为试验鱼,以生大豆粉和不同处理的大豆制品分别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鱼粉蛋白的50%,配制5个等蛋白(可消化蛋白质量分数为30%)、等能(可消化能15 MJ.kg-1)的半精制饲料,探讨饲料中不同处理的大豆制品对鱼粉蛋白的替代对鲤鱼生长、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增质量率热处理大豆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生大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学钝化组、热处理大豆组和热乙醇浸提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都显著高于生大豆组(P0.05).化学钝化组和热处理大豆组的蛋白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生大豆组的蛋白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化学钝化组和热处理大豆组(P0.05),但与热乙醇浸提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热处理大豆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大豆组显著影响鱼类的水分、脂肪和灰分的含量(P0.05).在该试验条件下,热处理大豆组要好于其他各处理组.大豆抗营养因子对鱼类负面影响程度的顺序是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大豆抗原蛋白,降低抗营养因子的负面影响程度的处理顺序是热处理化学钝化热乙醇浸提.  相似文献   

7.
将12头黑白花奶牛分两组,交叉喂以含12%豆饼的对照日粮和用菜籽饼按等氮量取代50%豆饼的试验日粮。喂菜籽饼组与对照组相比: (1)日粮的适口性相似; (2)有机物质消化率分别为67.14±1.33和69.55±3.86,差异不显著; (3)平均每头每日产标准乳分别为23.38和23.00公斤,差异不显著,平均含脂率都为2.99%; (4)每产1公斤标准乳所耗饲料分别为454和445克,差异不显著; (5)经4个月后血清总甲状腺素含量分别为8.38±0.56和7.92±0.72,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差异不显著。 试验结果表明,菜籽饼用量是安全的,其效果与豆饼相似。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无鱼粉日粮中豆饼与豆粕质量对肉用仔鸡和商品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豆粕使21日龄肉用仔鸡增重较正常豆粕组低159克,饲料转换率差0.4。饲喂生豆饼的母鸡与饲喂正常豆饼的母鸡的产蛋率相差20%(51.8%对72.2%);蛋重相差1.8克(54.7对56.5克);饲料转换率差1.21(3.94对2.73);试验期末母鸡体重相差309克(1483对1792),饲喂生豆饼母鸡处于减重状态。 对豆饼与豆粕质量化学指标的评估表明,豆饼和豆粕化学指标关系密切。添加适量赖氨酸有助于克服过熟豆饼与豆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1豆粕品质影响因素 豆粕的色泽、形状、气味等感官指标直接关系到其理化指标的好坏。影响豆粕的质量因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原因。 1.1产地原因 William(1997)对来自不同国别的大豆粕进行研究,结果见表 1。 1.2豆粕生产工艺 大豆饼粕的加工方法有四种:液压压榨、旋压压榨、溶剂浸出法、预压后浸出法。通常将压榨法取油后的产品称为大豆饼,而将浸出法取油后的产品称为大豆粕。大豆饼粕的加工工艺流程:大豆→清洗→扎坯→蒸炒→①②③ ①预压榨→破碎→浸出→湿粕蒸烘→冷却→豆粕;②浸出→湿粕蒸烘→冷却→豆粕;③压榨→豆饼。 …  相似文献   

10.
测定国内10种不同质量的豆饼、粕的PS和UA值,选择4种不同PS值的豆饼、粕进行试养试验,并就评定豆饼、粕质量的方法──PS和UA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S在66%~85%的饼、粕为加热适度,PS>85%为加热不足,PS<66%为加热过度。由不同PS值的豆饼、粕配制的无鱼粉日粮饲喂效果差异显著。饲喂加热适度、过生与两种过熟豆饼,肉仔鸡7周体重分别为2552g、2289g、2338g、2203g。以PS和UA为指标评定加热不足的豆饼、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对评定加热适度或过度的豆饼、粕PS比UA可靠。  相似文献   

11.
热处理条件参数对豆粕中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时间、温度条件下对普通豆粕和提取异黄酮后的豆粕进行干热处理,测定其脲酶活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提取异黄酮后的豆粕脲酶活性更易失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抗营养作用,以及使该因子失活、改善大豆饼(粕)品质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豆粕是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但其含多种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阻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研究表明豆粕经微生物发酵可有效地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但由于发酵工艺、发酵菌种、豆粕本身的因素,不同生产厂家的豆粕及发酵豆粕中各抗营养因子含量差别较大,现有研究中也少有关于二者中抗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报道。为此,抽取了市售的65批次豆粕和54批次发酵豆粕,对6抗营养因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棉籽糖、水苏糖、脲酶进行分析测定,以了解饲料行业使用的豆粕及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方法】用ELISA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对样品中的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进行测定,其分析方法和操作要求均与所购ELISA试剂盒的说明相一致,主要过程为:样品前处理、加样、洗板、加酶标试剂、显色、终止。棉籽糖和水苏糖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微波提取的棉籽糖和水苏糖。脲酶分析参照国标方法:加入尿素缓冲液后恒温水浴,一定时间后加入盐酸溶液停止反应后冷却,清洗试管内容物,以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pH4.7后根据体积计算得出脲酶活性。【结果】调查分析后发现: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129.3、54.7 mg·g-1,发酵后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降低了57.7%,根据百分位数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正常值范围分别为58.9-P90(177.3 mg·g-1)、ND-P90(109.4 mg·g-1)。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为102.2 mg·g-1,而发酵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为37.6 mg·g-1,相比豆粕降低了63.2%,使用相同的数据统计方法判定二者中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正常值范围分别为42.8-P85(147.2 mg·g-1)和ND-P85(61.8 mg·g-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豆粕和发酵豆粕中平均含量分别为18.4 mg·g-1和7.5 mg·g-1,发酵处理使其含量下降了59.1%,同时得出豆粕及发酵豆粕胰蛋白抑制因子含量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80(28.6 mg·g-1)、ND-P80(9.9 mg·g-1)之间。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棉籽糖平均含量分别为11.02、1.93 mg·g-1,发酵豆粕比豆粕减少了82.5%,豆粕和发酵豆粕中棉籽糖的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90 (13.79 mg·g-1)、ND-P90(4.65 mg·g-1)之间。豆粕中水苏糖的平均含量为29.70 mg·g-1,而发酵豆粕中水苏糖的平均含量为5.19 mg·g-1,发酵后水苏糖含量降低了82.5%,同时水苏糖的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85 (33.29 mg·g-1)、ND-P85(11.58 mg·g-1)之间;豆粕中脲酶含量正常值范围为ND-P97(0.40 U·g-1),发酵豆粕脲酶未检出。综上得出,发酵豆粕的抗营养因子含量与豆粕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在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现行市售豆粕及发酵豆粕主要抗营养因子的含量范围。本调查分析为饲料加工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能够对养殖企业选择豆粕及发酵豆粕作为饲料原材料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菜籽粕替代豆粕对乡鸡育肥期应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选用180羽120日龄育肥期乡鸡,研究不同比例菜籽粕替代豆粕对乡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并确定替代豆粕的适宜比例。试验鸡群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分别饲以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及4%和8%菜籽粕替代部分豆粕的日粮。结果表明,各组间鸡只增重差异不显著,育肥前期饲料转化率高于育肥后期。8%替代组其胸肌率和腹脂率明显低于未替代组和4%替代组。以4%菜籽粕部分替代豆粕对乡鸡育肥效果与基础日粮组相似。因此,以4%菜籽粕部分替代豆粕,不但可以缓解我省冬季冰雪气候条件下饲料原料短缺的现状,而且还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畜禽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发酵温度和水分对豆粕发酵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饲用豆粕进行发酵试验,测定温度和水分对豆粕发酵品质的影响.设置发酵温度为25℃,35℃和45℃,水分含量依次为25%、30%和35%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和水分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发酵豆粕的pH、系酸力均显著低于未发酵豆粕(P<0.05);温度为35℃,水分为30%条件下的发酵豆粕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未发酵豆粕和其他组合(P<0.05),pH、系酸力较低,可作为豆粕发酵的适宜温度和水分.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剂量(0、0.83、1.56、2.30、4.93、7.84 kGy)的电子束辐照饲用豆粕样品,研究其对饲用豆粕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辐照剂量为0.83 kGy以上时豆粕样品中霉菌总数小于10 CFU/g,辐照剂量为2.30 kGy时豆粕样品中细菌总数下降至100 CFU/g;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对豆粕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的含量与组成、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不明显;电子束辐照能影响豆粕的尿素酶活性(P<0.05),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尿素酶活性降低.结果表明,2.30~7.84 kGy剂量的电子束辐照能有效控制豆粕中的微生物,且对豆粕营养品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复合菌发酵豆粕生产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通过优化豆粕发酵工艺参数,研究发酵条件对豆粕发酵品质的影响,并对不同批次和不同厂家的产品进行分析,为选择发酵豆粕产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接种菌龄分别是24 h和36 h;在1000 L发酵罐培养条件下,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接种菌龄均为18 h。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优化产蛋白酶培养基为:豆粕92.85%、麸皮4.64%、玉米粉2.32%、葡萄糖0.19%,料水比1∶0.6,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接种比为2∶3,接种量为4 mL/100 g。通过对发酵产品分析,生物降解是去除抗原蛋白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豆粕为蛋白源等氮替代0%、7.5%、15%、22.5%、30%、37.5%的鱼粉,对黄鳝(平均体重8.05 g)进行了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豆粕的增加,黄鳝增重率下降,饵料系数增加,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对照组与7.5%的替代组之间增重率无显著差异.考虑到增重率、饵料系数和蛋白质的利用率及经济因素,在黄鳝配合饲料中,添加豆粕在15.0%以内,且鱼粉含量仍不低于30%,对黄鳝的生长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