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凉山地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利用凉山州水稻单产和生长期气象资料数据分析当地水稻花期低温冷害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凉山州水稻开花期气温比四川盆地低2~3℃,且水稻花期冷害具明显的年代际特征,1960—2016年发生水稻花期冷害37a。其中,21世纪初发生冷害的年份最多,为9a;20世纪70年代最少,为5a。在水稻花期,以8月下旬发生冷害的频率最高,为16%~35%;7月下旬和8月上旬最低,为2%~5%。2)水稻花期冷害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冷害发生频率以凉山西部地区最高,为55%;南部地区最低,为29%。重度冷害发生频率以东部地区最高,为9%;北部地区最低,为2%。中度冷害发生频率以中部和西部地区最高,均为10%;南部地区最低,为5%。轻度冷害发生频率以西部地区最高,为42%;南部地区最低,为18%。3)凉山州水稻单产与花期冷害过程的平均气温及低温持续时间达极显著(P0.01)水平,花期冷害过程平均气温每下降1℃,水稻单产降低1 029.01kg/hm~2,花期冷害持续日数每增加1d,水稻单产降低107.16kg/hm~2,水稻花期气温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播种的合理布局,基于BCC_CSM1.1模式模拟结果,结合玉米低温冷害指标,对未来气候情景下黑龙江省玉米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代至2050年代,一般低温冷害和严重低温冷害变化规律相似,均为2030年代发生频率最高,2040年代和2050年代发生频率较低;2021、2024、2026、2031、2034、2035、2037、2039、2045和2057年发生一般低温冷害的格点数多于20个,2021、2022、2023、2024、2026、2036、2037和2048年发生严重低温冷害的格点数多于20个;严重低温冷害较一般低温冷害分布范围广,一般低温冷害的最大发生频率高于严重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3.
利用贵州省1961—2017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7 a间,水稻低温冷害发生频次和站次比分别呈现下降和增加趋势。发生频率空间格局基本呈现中西部较高,东部较低的特点。低温冷害变化存在2个时间尺度周期震荡,21 a是变化主周期。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和站次比均呈现增加趋势。全省东部是高温热害发生频率高值区。高温热害变化存在2个时间尺度周期震荡,10 a是变化主周期。  相似文献   

4.
根据安徽省水稻低温冷害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安徽省6个农气观测站所在地区近30年水稻关键生育期内的低温冷害特征,从年代际变化特征、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强度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省低温冷害发生次数存在年际分布不均的特征,进入21世纪后,江淮之间低温冷害发生年数明显增加;(2)安徽省江淮之间的低温冷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江南地区,西部山区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3)低温冷害的持续时间最长是7 d,但是出现的概率很小,持续3 d出现的概率最大,且低温冷害强度并不大。对照《安徽省气象灾害年鉴》,发现有水稻灾情记录的年份都发生了低温冷害;对比水稻产量结构,发现空壳率与低温年份并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低温并不是产量唯一的决定条件,产量还与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感光性存在相关性。可见,安徽省已建立的低温冷害指标可用,但从近35年气象条件来看,安徽地区低温冷害强度不大,水稻品种耐寒性提升,低温过程对水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夏季低温冷害是云南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为准确评估、预测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展开研究。【方法】基于36年水稻物候和空壳率及气候资料,使用相关、主成分和回归分析与典型年水稻冷害气候分析相结合,研究粳稻夏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点和指标。【结果】孕穗抽穗期是粳稻低温冷害的主要敏感期,滇中地区一季稻夏季冷害对夜间低温较为敏感,最低气温是引发冷害的首要因素;滇中夏季气温典型偏低、多雨寡照特征和气温波动明显,从而易于引发水稻低温冷害。【结论】连续2 d最低气温均值15.5℃、连续3 d最高气温均值22.5℃可作为滇中水稻夏季冷害的参考性临界指标;使用抽穗前11-5 d最低气温和抽穗前2 d至抽穗后4 d最高气温及此二时段平均气温构建了夏季低温冷害综合指标H,它与水稻空壳率呈高度负相关,对滇中粳稻夏季低温冷害有一定的表征能力。  相似文献   

6.
低温冷害一直是影响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性气候因素.低温冷害是指作物生长发育期间遭遇低温,造成作物不能充分成熟而导致的减产.统计表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水稻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的综合发生频率为25.2%,即一般每隔3~4年就会发生1次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7.
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低温冷害是农作物生长期间,遭到低于其生育适温的连续或短期的低温影响,使农作物生育延迟,甚至发生障碍而造成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上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佳木斯郊区自1951年~2002年的52年中,就有19年出现了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36,5%,平均不足3年就出现一次,粮豆减产幅度为10~40%。特别是2002年的低温冷害,粮食作物平均减产50%以上,其中水稻减产60%以上。因此,低温冷害是佳木斯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8.
低温是水稻的重要气象灾害。建国以来,辽宁地区先后发生了七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四年发生一次,冷害频数达27%。一般冷害年水稻减产15—20%;重度冷害年减产40%左右。我们从1978年开始,研究温度条件与水稻生态特性的数量关系、冷害指标及品种分区等,现报告如下。一、水稻一生的基本热量条件1.水稻各品种总生育日数、积温和产量的关系水稻生育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不同品  相似文献   

9.
李惠  朗杰次仁  拉珍  拉巴卓玛  尼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22-6222,6230
利用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8个气象观测站1978~2000年2~4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区域春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结果表明,4月份的低温冷害出现的频率高于2、3月份,严重低温冷害出现的频率2月份明显大于3、4月份;沿江西段历史低温冷害(严重低温冷害)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沿江东段。1978和1983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春季低温冷害的范围最广,1978、1983、1990年低温冷害的程度最重,其中尤其以1983年更甚。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前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农区出现了连年的春季低温冷害天气过程,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春季低温和高温交替出现。90年代初期之后,沿江西段又出现了频繁的低温冷害时段,而沿江东段较为正常;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出现春季低温冷害的年代际特征为,70~80年代出现低温冷害的年份明显多于90年代之后。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苏省14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Excel和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研究了江苏省近30年单季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省近30年来单季稻抽穗灌浆期的总冷害次数达155次,其中轻度冷害109次,中度冷害28次,重度冷害18次,以轻度冷害为主;在时间尺度上,以20世纪80年代冷害频次最多,之后20年呈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除轻度冷害在20世纪80年代呈"北少南多"的特征外,中等冷害及重度冷害在30年里多呈"北多南少"的特征;江苏省单季稻抽穗灌浆期累计低温对产量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综合来看,近30年来江苏省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的危险性较小,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万寿菊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寿菊又名金盏花、臭芙蓉 ,千寿菊、蜂窝菊 ,属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人工栽培万寿菊主要是取其花朵作为提取黄色素的原料。在正常条件下 ,种植万寿菊可实现公顷产鲜花 2 2 .5t以上、产值可达 135 0 0元左右、利润可达6 0 0 0元左右 ,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2.
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成效与主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成效、主要措施和今后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兴宁市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陆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建立产销通路 ,并提及物流在流通环节的重要性。最后就大陆各地的招商引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两门课程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独立设课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杆菌渗入烟草表皮瞬间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观察实验为例,对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的选题设计、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探讨。该实验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厌氧水解效率,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出一株耐低温兼性厌氧蛋白酶产生菌192.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茵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生长8~12h达对数期,初始pH 7.5时酶活力最高.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5℃、pH 7.0,酶活力最高达39.3 U/mL.该酶在50℃以下,pH 6.0~9.0性能稳定.在60℃以上热稳定性很差,70℃保存lh酶活力全部丧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干旱和温度胁迫对大蒜病毒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等方法对干旱和温度胁迫下大蒜叶片生理生化特性以及LYSV和OYDV两种病毒的积累量进行测定.【结果】干旱和温度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含水量20%,温度22℃),对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以及SOD活性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干旱胁迫下,LYSV和OYDV的积累量均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在10%土壤含水量下,LYSV和OYDV分别达到8.60×106和6.54×106;温度胁迫下,低温4℃显著阻止了LYSV和OYDV的积累,高温35℃也对LYSV的积累量(1.78×106)起阻碍作用,而对OYDV的积累量(5.00×106)起促进作用.【结论】干旱和温度对大蒜LYSV和OYDV积累的影响不尽相同,对于其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自主研发的要求着手,阐述了笔者对农业科技自主研发的认识与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院校在彰显办学特色过程中如何着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主科技研发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9.
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苦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它既能食用 ,又能防病、治病 ,为许多其它主要食物所不及。我国有丰富的苦荞资源 ,对苦荞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本文就苦荞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开发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蒲公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食同源植物,其富含黄酮、萜类、多糖、绿原酸、果胶等化合物,在临床药用上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同时,蒲公英含有多酚、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生物碱等活性物质,具有很好的保健食用价值。文章从药食同源的角度对蒲公英的加工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蒲公英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