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建立测定猪胃和小肠食糜上清液中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利用该方法评价霉菌毒素吸附剂分别在不同介质中对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效果。为消除食糜上清液中复杂组分对目标毒素检测的干扰,本试验对毒素提取方法、液相色谱的检测波长设置和流动相组成进行了优化。利用单浓度体外吸附试验评价了4种霉菌毒素吸附剂分别在水、猪胃和小肠食糜上清液介质中对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1)反应上清液经过1次正己烷和3次二氯甲烷提取,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在0~9 min和9~14 min分别设定为360、440 nm和235、418 nm,乙腈/水流动相中乙腈比例控制在40%~60%时,本试验采用的HPLC仪对1.00~10 000.00 ng/m L黄曲霉毒素B1和20.00~5 000.00 ng/m L玉米赤霉烯酮具有良好的分离定量效果,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和0.999;检出限分别为0.16和2.00 ng/m L;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日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差分别为2.37%、4.50%;日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差分别为2.74%、8.84%。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标准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9.1%~110.3%、98.7%~104.1%。2)自制霉菌毒素吸附剂样品P3、M3和市场采购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Y1、Y2在猪胃食糜上清液介质中对黄曲霉毒素B1的吸附率依次为72.10%、84.18%、83.17%和66.01%;在猪小肠食糜上清液介质中的吸附率依次为78.15%、88.08%、88.12%和67.34%。4种吸附剂在胃食糜上清液介质中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率依次为85.35%、18.41%、16.20%和12.98%;在猪小肠食糜上清液介质中的吸附率分别为39.75%、25.15%、21.40%和24.85%。综上,本试验建立的HPLC法可同时测定猪胃和小肠食糜上清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检测限和检测范围满足我国《猪饲料卫生标准》的要求。该方法可用于评价霉菌毒素吸附剂猪生理体液条件下对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2.
霉菌毒素吸附剂是一种能有效去除饲料中霉菌毒素的物质.本文研究了13种不同市售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和呕吐毒素(DON)体外吸附的效果,发现不同处理时间,吸附率有所不同.某些硅铝酸盐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B1有非常好的吸附效果,吸附率达到95%以上;某些吸附剂对玉米赤霉烯酮也有较好的吸附脱毒能力,但与处理时间关系密切;某些吸附剂对呕吐毒素的吸附率比较低,且处理时间变长,脱毒效果更差.  相似文献   

3.
霉菌毒素污染是危害畜牧业的主要风险因子之一。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产品受到霉菌毒素污染,我国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尤为严重,与饲料污染关系密切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霉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A等。饲料中添加毒素吸附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脱毒方法。本文综述了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毒性作用、毒素吸附剂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污染情况严重且吸附难度较大的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进行吸附剂种类、作用机理与效果的探讨,结合本团队通过对蒙脱石的改性提高吸附剂效率和改善动物生产性能的研究结果,展示了解决饲料霉菌毒素污染问题的方案,并对其进一步研究开发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蒙脱石进行有机改性,并通过体外试验考察不同条件下改性蒙脱石对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的吸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有机改性蒙脱石在不同p H值条件下对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的吸附性能均显著高于天然蒙脱石,表明使用长链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蒙脱石进行有机改性,改善了蒙脱石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性能且不受p H值变化的影响;(2)不同温度条件下试验组上清液中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有机改性蒙脱石均能有效地吸附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3)不同反应时间试验组上清液中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机改性蒙脱石和天然蒙脱石都能在40 min内快速与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分子结合,并达到吸附和解吸附的平衡状态,但是有机改性蒙脱石比天然蒙脱石对霉菌毒素的吸附能力强且吸附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体外两阶段法和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研究比较了市场上常见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的体外吸附能力。结果显示,不同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对同一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不同,同一霉菌毒素吸附剂对不同的霉菌毒素吸附效果也不同。经过特殊活化处理后的百毒清TMS(Toxfin誖S)对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都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在本实验条件下,吸附效率分别为97.24%、85.68%、50.08%。Toxfin誖S与其他所试的霉菌毒素吸附剂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综合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测定植物炭黑(百草霜)的微晶结构及其对霉菌毒素的体外吸附效果。按文中试验方法,测定植物炭黑(百草霜)的微晶结构及其在p H 6.0磷酸盐缓冲液(PBS)下对呕吐毒素(DON)、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赭曲霉毒素(OTA)的吸附率及吸附量。结果表明:(1)植物炭黑(百草霜)的比表面积为1 440.09 m2/g、孔体积为1.28 cm3/g、孔径为3.56 nm,其微晶结构(比表面)明显优于蒙脱石。(2)在pH 6.0磷酸盐缓冲液(PBS)中,对不同浓度霉菌毒素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对呕吐毒素(DON)的吸附率在91%以上,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及赭曲霉毒素(OTA)的吸附率均在99%以上,且不受以上3种霉菌毒素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以及T-2毒素,这些霉菌毒素名称无疑会引起你的警惕,它们是在畜牧生产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几种霉菌毒素。尽管这些霉菌毒素是在作物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和单端孢菌霉烯毒素(呕吐毒素和T-2毒素)等镰刀霉菌毒素主要在田间产生,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以及T-2毒素,这些霉菌毒素名称无疑会引起你的警惕,它们是在畜牧生产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几种霉菌毒素。尽管这些霉菌毒素是在作物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和单端孢菌霉烯毒素(呕吐毒素和T-2毒素)等镰刀霉菌毒素主要在田间产生,  相似文献   

9.
徐子伟  万晶 《动物营养学报》2019,(12):5391-5398
霉菌毒素污染是危害畜牧业的主要风险因子之一。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产品受到霉菌毒素污染,我国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尤为严重,与饲料污染关系密切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霉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A等。饲料中添加毒素吸附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脱毒方法。本文综述了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毒性作用、毒素吸附剂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污染情况严重且吸附难度较大的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进行吸附剂种类、作用机理与效果的探讨,结合本团队通过对蒙脱石的改性提高吸附剂效率和改善动物生产性能的研究结果,展示了解决饲料霉菌毒素污染问题的方案,并对其进一步研究开发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介绍了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B1、 玉米赤霉烯酮以及呕吐毒素三种霉菌毒素的吸附有效性评价方法.认为评价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有效性时,检测方法应因毒素而异,体内、 体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掌握昆明市部分奶牛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采集了昆明市部分奶牛场(养殖小区)的饲用玉米面、全株玉米青贮,全混合日粮(TMR)共80 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80 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ZEN)、伏马毒素(FB1+FB2)、T-2毒素、呕吐毒素(DON)6 种霉菌毒素含量,超标情况按照《GB 13078—2017 饲料卫生标准》判定。[结果]玉米面中ZEN检出率88.2%,平均值为(1 047.2±935.5)μg/kg,超标率达到76.4%; DON检出率82.3%,平均值为(1 375.2±635.2)μg/kg,FB1+FB2+FB3检出率35.3%,平均值为(277.4±490.9)μg/kg,AFB1检出率为35.3%,平均值为(8.6±2.9)μg/kg;OTA、T-2毒素均未检出。TMR中DON检出率25%,平均值为(1 047.2±935.5)μg/kg,AFB1检出率为16.7%,平均值为(2.3±1.2)μg/kg,ZEN检出率16.7%,平均值(120.1±112.6)μg/kg,均未超标;OTA、T-2毒素、FB1+FB2+FB3均未检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DON检出率47.1%,平均值为(1 375.2±635.2)μg/kg,ZEN检出率为29.4%,平均值为(142.5±191.1)μg/kg,均未超标;AFB1、OTA、T-2毒素、FB1+FB2+FB3均未检出。[结论]霉菌毒素检出率:DON>ZEN>AFB1>FB1+FB2+FB3 >T-2毒素和OTA;污染程度:玉米面>全株玉米青贮>TMR。三类饲料中霉菌毒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玉米面霉菌毒素污染风险最大,在运输、存储、使用时要予以高度关注,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打捆密度和堆垛方式对干草化学成分和真菌毒素的影响,采用2×3因子裂区设计,打捆密度作为主处理因子(A),A1为160kg·m^-3和A2为120kg·m^-3,堆垛方式作为副处理因子(B),B1交叉堆垛、B2纵向堆垛和B3横向堆垛,进行天然草地青干草贮藏试验。结果表明,打捆密度对粗灰分(Ash)、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黄曲霉毒素B1(AFB1)、T-2毒素(T-2)和赭曲霉毒素A(OTA)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质(CP)、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影响显著(P<0.05),高密度草捆中ADF、DON和ZEN含量显著低于(P<0.05)低密度草捆,CP含量显著高于(P<0.05)低密度草捆。堆垛方式对Ash、DM、ADF、NDF、CP、DON、AFB1、T-2和OTA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ZEN含量影响显著(P<0.05),高密度草捆中ZEN含量显著低于(P<0.05)低密度草捆。且打捆密度和堆垛方式交互作用对干草化学成分和真菌毒素存在正效应。打捆密度可以显著改善天然青干草的化学成分和真菌毒素含量;堆垛方式对干草的化学成分和真菌毒素有一定的改善;打捆密度和堆垛方式交互作用对干草品质和真菌毒素均有显著影响。综合比较干草化学成分和真菌毒素含量,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天然草地青干草打捆密度160kg·m^-3,采用交叉堆垛贮藏干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和玉米赤霉烯酮(ZEN)联合对奶山羊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体况相近的健康崂山奶山羊20头,分为5组,每组4头,A组为对照组,饲喂不添加毒素的基础日粮;B、C、D、E组分别在日粮中添加50 μg/kg AFB1+500 μg/kg ZEN、50 μg/kg AFB1+100 μg/kg OTA、50 μg/kg AFB1及50 μg/kg AFB1+100 μg/kg OTA+500 μg/kg ZEN。预试期7 d,正试期14 d。在试验期第11天采集粪便样品,利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总DNA,对总DNA进行16S rRNA扩增,构建奶山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经稀释曲线和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单一AFB1或与其他毒素联合处理后奶山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奶山羊肠道菌群总数在AFB1与其他毒素的联合处理后显著降低(P<0.05)。对获得的OTUs代表序列进行物种注释后发现,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为山羊肠道中主要的细菌类群;经LEfSe分析显示,AFB1、OTA和ZEN 3种毒素的联合作用可显著增加琥珀酸弧菌科(Succinivibrionaceae)、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les)丰度。而未处理组的霍尔德曼氏菌(Holdemania)和BF311拟杆菌的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AFB1、ZEN和OTA联合能影响山羊肠道微生物区系结构,且影响程度依次为:AFB1+OTA+ZEN > AFB1+OTA > AFB1+ZEN > AFB1。  相似文献   

14.
由于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并存的几率比较高,本研究以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为模型,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和呕吐毒素(DON)的叠加细胞毒性。细胞毒性试验选用AFB1、ZEA和DON三种毒素作为响应面Box-Behnke设计的三个因素,以AFB1:10、20、30 μg/L,ZEA:150、300、450 μg/L,DON:500、1000、1500 μg/L作为Box-Behnke设计的三个编码水平。利用响应面设计构建得到17组复合霉菌毒素组合,以其对IPEC-J2细胞活力的影响作为参考指标,得到对细胞损伤程度最高和最低的霉菌毒素添加比例。结果表明:经方程预测后,得到细胞活力最低(霉菌毒素毒性最高)的AFB1、ZEA和DON组合为30、150 μg/L和1500 μg/L,经测定细胞活力为32.32%|得到细胞活力最高(霉菌毒素毒性最低)的AFB1、ZEA和DON组合为10、150 μg/L和600 μg/L,经测定细胞活力为53.01%。该结果为多种霉菌毒素叠加毒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IPEC-J2细胞|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蒙脱石经不同改性处理后对3种常见霉菌毒素的脱毒能力,以获得最佳的改性处理方法,并对蒙脱石改性前后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季铵盐及载金属离子对蒙脱石进行改性处理,测定改性前后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吸附效果,并对蒙脱石原料及最佳改性处理后材料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蒙脱石经6种改性处理后对3种霉菌毒素的吸附能力均显著增强(P<0.05),其中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STAC)改性处理后对AFB1、ZEN和DON吸附能力达到最大,分别为99.48%、93.62%和67.38%;结构表征结果显示,改性后蒙脱石的孔径、孔体积及比表面积均显著增加(P<0.05),红外光谱中出现STAC的特征峰,并检测到C、H和N元素。综上,利用载金属离子和季铵盐改性均能显著提高蒙脱石的脱毒能力,其中STAC改性是最佳改性方式;改性处理后蒙脱石分子结构疏松,STAC基团成功插层到蒙脱石分子结构中,更有利于加强对霉菌毒素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不同饲养模式下不同季节水牛奶霉菌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随机采集2020年10-11月(秋季)和2021年4月(春季)每季3种饲养模式(规模化、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散养)原料水牛奶样品各8个,共计48个样品,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水牛奶的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M1(AFM1)、赭曲霉毒素A (OTA)、HT-2毒素(HT-2)、T-2毒素(T-2)、α-玉米赤霉烯醇(α-ZEL)、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状况。【结果】 在48个样品中,有16个样品(33.33%)检测出AFM1,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模式检出率最高(43.75%),散养模式检出率最低(18.75%)。检出样品的AFM1含量均低于中国的国家限量标准0.5 μg/kg,其中2个样品(4.17%)超过欧盟限量标准(0.05 μg/kg)。原料水牛奶中HT-2、T-2、α-ZEL、ZEN和DON的成人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PMTDI)均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JECFA)设定值,原料水牛奶中OTA的成人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也低于JECFA设定值,且OTA含量均低于欧盟限量标准(<2 ng/mL)。与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模式相比,散养和规模化模式生产的原料水牛奶中HT-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规模化模式生产的原料水牛奶T-2含量显著低于散养模式(P<0.05)。原料水牛奶中秋季AFM1平均含量和超欧洲限量标准率高于春季,但春季AFM1的检出率高于秋季;3种饲养模式中,春秋两季散养模式样品中AFM1检出率均最低;秋季各养殖模式原料水牛奶中OTA和DON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春季。【结论】 目前广西地区原料水牛奶质量在安全范围(AFM1含量低于0.5 μg/kg,HT-2、T-2、α-ZEL、ZEN和DON的成人PMTDI及OTA的成人PTWI均低于JECFA设定值),但多种霉菌毒素在水牛奶中均有检出,污染风险仍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究富硒乳酸菌对黄曲霉毒素B1(AFB1)对鸡小肠上皮细胞(CSIEC)凋亡的影响。将体外培养的CSIEC细胞分为对照组(C)、AFB1(300 μmol/L AFB1)、AFB1+0.01 Se(300 μmol/L AFB1+0.01 μmol/L富硒乳酸菌,以Se计)、AFB1+0.05 Se和AFB1+0.1 Se组,待细胞长至60%~70%汇合时,AFB1+0.01 Se、AFB1+0.05 Se和AFB1+0.1 Se组培养液更换为含对应Se浓度的培养液,对照组和AFB1组更换为正常培养液,8 h后向含AFB1组加入300 μmol/L AFB1,继续培养24 h。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线粒体通路和内质网通路相关蛋白Bcl-2、Bax、PERK、ATF4、CHOP、GRP78、p53和p21的表达。细胞存活率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CSIEC存活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与AFB1组相比,加硒各组存活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LDH活性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LDH活性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AFB1组相比,加硒各组LDH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FB1组TUNEL阳性细胞数极显著升高(P<0.01),且与加硒各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Bcl-2/Bax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FB1组Bcl-2/Bax极显著降低(P<0.01),AFB1+0.05 Se组显著升高(P<0.05)。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FB1组PERK、CHOP、GRP78和p53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AFB1组相比,加硒各组PERK、GRP78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AFB1+0.05 Se和AFB1+0.1 Se组CHOP和p53的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因此,富硒乳酸菌能够缓解AFB1诱导的CSIEC凋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含有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肉鸡日粮中添加AFB1降解剂,测定其对肉鸡生长性能、养分代谢及AFB1在血液、肝脏及肌肉中残留的影响。试验选择42日龄健康AA肉鸡7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5个重复。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B、C、D和E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00、200、400和800 μg/kg AFB1。B组为负对照组,C、D和E组分别添加0.15% AFB1降解剂,试验期为30 d。试验结束时,测定肉鸡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代谢率、体内AFB1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AFB1含量相同的B组相比,D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末重分别提高了32.45%、42.46%(P < 0.05);与B组相比,其余各组的有机物、粗蛋白质、钙和磷的代谢率均有显著提高(P < 0.05),D组的有机物和粗蛋白质消化率分别提高了9.50%和178.75%(P < 0.05)。血液、组织中AFB1的测定结果表明,停喂AFB1前,C组肝脏中AFB1含量显著低于B组(P < 0.05),停喂AFB124 h后,A和C组胸肌中AFB1含量显著低于B、D和E组(P < 0.05),停喂AFB148 h后,C、D组胸肌中AFB1含量恢复到与对照组相同的水平。与B组相比,添加0.15% AFB1降解剂的C、D和E组,血清和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提高(P < 0.05)。由此可见,在含有AFB1的日粮中添加AFB1降解剂,可缓解AFB1对生长的抑制,提高养分消化率,加速AFB1在肉鸡体内的代谢,减少AFB1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黄曲霉毒素B_1与M_1(AFB_1与AFM_1)对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的4周龄ICR(CD-1)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其中AFB_1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0.3mg/kg体重AFB_1,AFM_1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3.0mg/kg体重AFM_1,AFB_1+AFM_1组每只每天灌胃AFB_1与AFM_1的混合溶液,其中AFB_1终浓度0.3mg/kg体重,AFM_1终浓度3.0mg/kg体重,以上3组毒素溶剂均为1.0%二甲基亚砜水溶液。对照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1.0%二甲基亚砜水溶液。每只灌胃剂量均为200μL,每天09∶00灌胃一次,连续灌胃28d。灌胃结束后,处死并解剖小鼠,收集结肠内容物,采用16SrRNA测序的方法对肠内容物细菌多样性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细菌群落的门水平、科水平及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3个毒素处理组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优势菌群均未发生明显排序变化(P>0.05),但不同的毒素处理仍造成了不同分类水平下细菌菌群丰度的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AFB_1组及联合灌胃组小鼠肠内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如Facklamia、Staphylococcus、Corynebacterium属细菌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AFM_1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综合试验结果,AFB_1单独作用或与AFM_1联合作用可诱导小鼠肠道内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细菌增殖,改变肠道健康微生物区系,损伤肠道微生物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20.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AFs)是一类来自于霉菌中的剧毒物质, 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的毒性最强、危害性最大。AFB1是一种具有强致癌性及剧烈毒性的双呋喃环类毒素, 广泛分布于霉变的玉米、花生、大米和大豆等粮油作物中, 由AFB1引发的人与动物中毒事件给当前食品安全和畜禽养殖等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AFB1已被证明能够引起机体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细胞焦亡、基因突变及免疫系统损伤。作者阐述了AFB1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破坏机体免疫耐受性的免疫毒性作用; 介绍了AFB1促进活性氧生成、激活Nrf2-ARE通路、诱导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造成器官损伤的器官毒性作用; 分析了AFB1利用细胞死亡相关受体调控外源性细胞凋亡作用, 以及通过一系列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诱导内源性细胞凋亡作用, 还可利用肝细胞经典焦亡途径引发炎症反应, 继而引发非正常死亡的细胞毒性作用; 回顾了近年来关于AFB1基因毒性与其去毒措施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本综述有望为针对AFB1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相关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并为发霉粮油作物的去毒措施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