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考查鱼类皮肤呼吸代谢的温度反应特征,在不同驯化温度(10、20、30℃)及双向急性变温(10→20℃、20→30℃、10→30℃;20→10 ℃、30→20℃、30→10℃)条件下采用自行设计的皮肤呼吸代谢装置测定麻醉后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的皮肤耗氧率(MO2skin)及鳃部耗氧率(MO2gill),并计算整体耗氧率(MO2total).研究显示:南方鲇幼鱼的MO2skin占MO2total 的16.4%-19.0%,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MO2skin上升的幅度显著低于MO2total(P<0.05),MO2skin占MO2total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急性升(降)温组的MO2skin与升(降)温前驯化温度组相比显著升高(降低)(P<0.05),却与相应温度驯化组的MO2skin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变温组MO2skin的Q10值与驯化温度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却显著低于MO2total的Q10值(P<0.05).通过相关资料比较发现,南方鲇幼鱼MO2skin占MO2total的比例处于中上水平.研究表明,在驯化温度和急性变温条件下,实验鱼的MO2total分别存在代谢补偿反应和急性胁迫反应;MO2skin与MO2total的温度反应不同,它既不是一个完全的化学反应过程,也不是生物反应过程,而更倾向于是一个物理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变温条件下施氏鲟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试验设置一个恒温对照组(22±0)℃和四个变温组(22±1)℃、(22±2)℃、(22±3)℃及(22±4)℃,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养殖周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2±3)℃组十二指肠和瓣肠淀粉酶,十二指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22±3)℃组和(22±4)℃组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22±1)℃组(P0.05)。各试验组瓣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2±2)℃组和(22±3)℃组瓣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22±1)℃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2±4)℃组AS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2±1)℃组、(22±2)℃组和(22±4)℃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2)℃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各试验组。综上,(22±2)℃变温模式可显著提高瓣肠蛋白酶活性,同时提高代谢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茯苓Poria cocos等3种中草药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体质量为0.09~0.10 kg)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分别设置黄芪组、甘草组、茯苓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每日按照0.30、0.24、0.30 g/kg(体质量)的剂量给施氏鲟口灌中草药水煎剂1次,连续给药21 d,对照组口灌蒸馏水;停药24 h后先从每组取15尾施氏鲟放入恒温水族箱(30℃)中热刺激2 h,再与每组剩余的15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一同从尾静脉采血并取鱼鳃、肝、幽门盲囊、胃、肠组织,测定鱼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茯苓-常温组施氏鲟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黄芪-高温组、茯苓-高温组施氏鲟血清中白细胞吞噬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施氏鲟肠中溶菌酶活性较高,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最低值出现在对照-高温组,为(0.63±0.29)μg/mL,显著低于对照-常温组(P0.05),黄芪-高温组施氏鲟幽门盲囊中溶菌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研究表明,3种中草药对施氏鲟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部分免疫器官中溶菌酶活性均有一定提高和促进作用,其中黄芪可能对鱼体抗热应激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探讨白术多糖(PAMK)对环磷酰胺(CTX)诱导的雏鸡肝脏损伤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岭南黄鸡240羽,随机分成4组:对照(Control)、环磷酰胺(CTX)、白术多糖(PAMK)以及白术多糖环磷酰胺联合组(PAMK+CTX)。试验结束后,采集雏鸡肝脏组织,用于形态学观察及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光镜结果显示,环磷酰胺诱导雏鸡肝脏组织细胞形态结构不完整、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空泡化。电镜结果显示,环磷酰胺可导致雏鸡肝脏组织细胞线粒体明显受损,并发生细胞凋亡。从分子水平探讨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结果显示,环磷酰胺可导致雏鸡肝脏组织中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ax和p53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抑凋亡基因Bcl-2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白术多糖环磷酰胺联合组雏鸡肝脏组织中Caspase-3、Caspase-8、Bax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Bcl-2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白术多糖环磷酰胺联合组雏鸡肝脏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环磷酰胺可诱导雏鸡肝细胞凋亡,白术多糖可通过调节线粒体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抵抗环磷酰胺诱导雏鸡肝细胞凋亡,对雏鸡肝脏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拉氏鱼岁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呼吸室法测定了体质量分别为(3.75±0.50),(8.35±0.47),(13.70±0.33)g的拉氏鱼岁在不同水温(10,15,20,25℃)下耗氧率、耗氧量,并测定了体质量分别为(3.71±0.15),(8.47±0.21),(13.65±0.23)g拉氏鱼岁溶解氧临界窒息点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水温时,拉氏鱼岁的耗氧率(Y')与体质量(W)呈负相关,耗氧量(Y)与鱼体质量(W)呈正相关,溶解氧临界窒息点(Y″)与鱼体质量(W)呈显著负相关。相同体质量,10℃与15℃、20℃、25℃间耗氧率和耗氧量差异均显著,15℃、20℃、25℃3个温度之间耗氧率与耗氧量差异均不显著。体质量(3.71±0.15)g,10℃与15℃、20℃、25℃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15℃、20℃、25℃之间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不显著;体质量(8.47±0.21)g,10℃与15℃、20℃、25℃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15℃与20℃、25℃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20℃、25℃2个温度组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不显著;体质量(13.65±0.23)g,相邻2温度组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不显著,相间2温度组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拉氏鱼岁的耗氧率存在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高峰时段分别出现在06:00~09:00和18:00~22:00。拉氏鱼岁溶解氧临界窒息点为(0.27±0.05)~(0.55±0.05)mg/L,表明其耐低氧能力较强,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在生产上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养殖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后对孵化后90日龄的施氏鲟性未分化的仔鱼进行培育,研究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和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变化,以了解温度和外源雌激素对施氏鲟幼鱼性分化和性别比率的影响,探讨施氏鲟的早期性别控制方法和机制。在不同试验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17β-estradiol(E2)30 d后,使施氏鲟幼鱼的卵巢分化提前,但未能改变施氏鲟雌雄1∶1的性别比率。注射24 h后各温度组血浆T含量下降到0 ng.mL-1,显著低于对照组0.46 ng.mL-1的水平(P<0.05)。注射30 d后,血浆T含量有所回升,但以高温组21、24和27℃组的血浆T含量开始回升,27℃组回升幅度最大,与处理前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后24 h,各温度组血浆E2含量显著升高(P<0.05),7 d后开始缓慢降低,15 d后降到最低值后开始回升,30 d时血浆E2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注射后血清T含量一样,以温度高组回升快,最快组为21℃组。结果表明,注射17β-E2不能改变施氏鲟的性别比率,但对施氏鲟血浆T和E2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温度对驼背鲈Cromilepts altivelis幼鱼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低温组(24℃±1 ℃)、常温组(28 ℃±1℃)和高温组(32℃±1℃),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体质量为(21.38±1.27)g的驼背鲈幼鱼30尾,养殖试验共进行56 d,试验结束后分析其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驼背鲈幼鱼在水温为24~32 ℃时均能较好生长,水温28 ℃时其生长性能最佳,体质量增长率达(55.81±8.15)%,显著高于24、32℃组(P<0.05);驼背鲈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在24、28、32℃时耗氧率分别为(0.20±0.01)、(0.23±0.02)、(0.28士0.02)mg/(g?h),窒息点分别为(1.55士0.04)、(1.81±0.06)、(2.18±0.12)mg/L;温度系数(Q10)分析发现,试验鱼对高温区间(28~32℃)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高于低温区间(24~28 ℃);驼背鲈幼鱼的临界耐受温度随养殖温度升高而升高,24~32℃下的临界高温(θC,h)和临界低温(θC,1)分别为37.12~41.05℃和12.70~17.76 ℃,正常生长水温下驼背鲈对升温的敏感性弱于降温;32 ℃组幼鱼肝脏和鳃组织HSP70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背鲈幼鱼耗氧率、窒息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温32 ℃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适宜水温28℃时其存活率和生长速度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白藜芦醇(RES)对低出生重(LBW)哺乳仔猪机体氧化还原状态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讨RES改善LBW哺乳仔猪氧化还原状态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体况接近、产期一致和胎次相近的初产母猪所产仔猪,4日龄时,选取20头LBW(BW:1.16±0.07 kg)和10头正常出生重(NBW)(BW:2.07±0.10 kg)哺乳仔猪,按体重相近、公母比例一致的原则分为NBWC组(饲喂基础饲粮)、LBWC组(饲喂基础饲粮)和LBW+RES组(基础饲粮添加600 mg/kg RES)三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基础饲粮为人工乳,饲养21天。在第22天,屠宰并收集所有试验猪的血清与肝脏样品,检测氧化还原状态与线粒体功能指标。【结果】①与NBW仔猪比较,LBW仔猪肝脏CAT酶活和ATP含量显著下降(P0.05),肝脏COX I 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②饲粮添加RES显著提高血清和肝脏CAT酶活(P0.05),显著提高肝脏ATP含量(P0.05),上调肝脏NRF1的mRNA表达量(P0.05)。【结论】与NBW仔猪相比,LBW仔猪肝脏抗氧化能力下降,线粒体功能受阻;而饲粮添加600 mg/kg RES显著提高LBW仔猪肝脏抗氧化能力,改善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选用德国镜鲤630尾(200±20)g,在18、22和26℃3个温度环境下用30%、33%、36%、39%、42%的五个不同的蛋白水平的饲料投喂,分别测定肝脏、脾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溶菌酶(LYZ)、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和补体C3、C4等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8℃环境下,42%蛋白水平组肝脏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MDA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降低;30%蛋白水平组脾脏溶菌酶的活性显著高于39%蛋白水平组(P0.05)。22℃环境下,42%蛋白水平组肝脏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蛋白水平组(P0.05);42%蛋白水平组肝脏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蛋白水平组(P0.05);42%蛋白水平组血清C3显著高于30%蛋白水平组(P0.05)。26℃环境下,肝脏SOD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42%蛋白水平组肝脏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在18、22和26℃温度下蛋白水平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鲤鱼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表现在抗氧化性方面,而对其他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 5种恒温和自然变温对卵形异绒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测定 ,结果表明 ,卵形异绒螨卵的发育历期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起点温度恒温处理下为(8.797± 0 .750 )℃ ,自然变温处理下为 (6.1 49± 2 .986)℃ ;利用王如松模型计算最低临界发育温度为 1 0 .351℃。与麦蚜各龄期比较 ,认为该螨发育起点温度高于麦蚜 ,因之在发生时间上已错过了对麦蚜有利的控制时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持续高温对育肥猪脂肪代谢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影响的机制。【方法】选用16头(79.6±1.2)kg的健康杜长大阉公猪,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分别饲养于(30±0.5)℃(高温组)和(22±0.5)℃(常温组)的环控舱内,单笼饲养,自由采食和饮水。环控舱内温度在21 d试验期内保持不变,湿度控制在(55±5)%, 每天光照14 h,舱内持续均匀通风。试验期满屠宰,宰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结果】和常温组相比,高温组育肥猪胴体重和皮下脂肪厚有所降低,但并不显著(P>0.10);与常温组相比,高温组育肥猪背部皮下脂肪占胴体的比例无显著变化(P>0.10),肾周脂肪占胴体的比例有提高趋势(+22.06%;P=0.07),背最长肌(LM)脂质含量有降低趋势(-22.39%;P=0.08),表明持续高温对猪不同部位脂肪沉积的影响存在差异。持续高温显著降低育肥猪背部皮下脂肪和肾周脂肪中苹果酸酶(ME)活性(P<0.05)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P<0.05),显著降低LM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P<0.01)和FAS(P<0.05)的含量,显著降低肝脏中FAS活性(P<0.01),FAS、ME和ACC为脂肪酸从头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上述结果表明,持续高温抑制育肥猪不同组织脂肪酸的从头合成。持续高温对三个不同部位脂肪中激素敏感脂酶(HSL)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10)。持续高温对育肥猪皮下脂肪中脂蛋白酯酶(LPL)含量无显著影响(P>0.10),显著升高肾周脂肪中LPL含量(P=0.05),显著降低LM中LPL含量(P=0.05),持续高温对上述三个部位脂肪组织中LPL含量的影响规律与这3个部位脂肪沉积的影响规律相一致,表明持续高温可能通过调控LPL的含量,影响育肥猪不同部位脂肪的沉积。持续高温降低LM前部(P<0.05)和后部(P<0.01)的L(+)-β-羟脂酰CoA脱氢酶(HAD)的活性,HAD是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的关键酶,上述结果表明,持续高温抑制育肥猪骨骼肌中脂肪酸的氧化供能。持续高温极显著升高LM中cAMP含量(P<0.01),对肾周脂肪和背部皮下脂肪中cAMP含量无显著影响(P>0.10)。持续高温显著升高血浆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的浓度(P<0.05),有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的趋势(P=0.07),对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无显著影响(P>0.10)。【结论】持续高温对育肥猪不同部位脂肪沉积的影响存在差异。环境高温可能通过影响LPL的含量,调控脂肪酸的摄入,影响育肥猪不同部位脂肪的沉积。环境高温抑制皮下脂肪、肾周脂肪、LM和肝脏组织中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但同时也抑制骨骼肌组织中脂肪酸的β-氧化,这可能导致血浆中NEFA浓度升高,并在肝脏重新酯化、组装为VLDL,被脂肪组织重新摄入,但血浆中NEFA和VLDL升高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岩扇贝幼贝滤食率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的摄食率,采用静水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6、10、14、18、22℃)、体质量(小、中、大3种规格)、饵料(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湛江等边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饵料浓度(15×10~4、30×10~4、45×10~4、60×10~4、75×10~4 cells/mL)条件下岩扇贝的滤食率及其昼夜节律。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对岩扇贝幼贝滤食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在试验温度和体质量范围内,幼贝单位体质量的滤食率均随温度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幼贝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依次为新月菱形藻湛江等边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且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当新月菱形藻浓度为30×10~4 cells/mL时,幼贝的滤食率达到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饵料浓度组(P0.01);幼贝的滤食率存在显著的昼夜变化(P0.05),一天中存在一个滤食高峰时段,即17:00~21:00[40.161×10~8 cells/(g.h)],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存在两个低峰时段,即9:00~13:00[32.496×10~8 cells/(g.h)]和1:00~5:00[29.934×10~8 cells/(g·h)],均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研究表明,岩扇贝的适温范围及对饵料的适应性较广,可作为中国重要扇贝引进品种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自然滞育种群成虫滞育后生殖生物学的影响,明确“滞育发育”与滞育强度、滞育解除与滞育后发育的关系。【方法】观察记录中华通草蛉自然种群分别于11月、1月、3月在18、22、28℃及不同光周期(15D﹕9L、13.5D﹕10.5L、12L﹕12D)下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和雌成虫寿命等。【结果】温度对滞育解除后的中华通草蛉成虫的产卵前期(P<0.001)、产卵历期(P<0.001)、产卵量(P=0.012)和雌虫寿命(P<0.001)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中华通草蛉解除滞育后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雌雄成虫寿命均缩短。11月份22℃下成虫产卵量最高,而18℃下最低,且3个温度间产卵量有显著差异(P<0.001)。而1月份(P=0.604)与3月份(P=0.745)不同温度间产卵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越冬时期对滞育成虫产卵前期有显著性影响(P<0.001),且随越冬时间延长产卵前期减少。成虫在1月份产卵量高于其它越冬时期,且只有在光周期15D-9L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其余光照条件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越冬时期对成虫产卵历期和雌虫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中的产卵前期(P=0.240)、产卵历期(P=0.234)及雌虫寿命(P=0.155)均无显著性影响。中华通草蛉成虫在15D﹕9L条件下产卵量最大,且在11月份(P=0.008)与3月份(P<0.001)显著高于其它光周期下,1月份则光周期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P=0.735)。交互作用显示,温度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016)及产卵量(P<0.001)影响显著,而对产卵历期(P=0.321)和雌虫寿命(P=0.583)则无显著影响。光周期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664)、产卵历期(P=0.074)和雌虫寿命(P=0.052)均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影响成虫产卵量(P=0.031)。【结论】温度对滞育后发育生物学特性均有显著性影响。越冬时期只对产卵前期和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不同越冬时期滞育强度不同且滞育解除过程的能量消耗会对产卵量有一定影响。光周期只对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光照长度会影响中华通草蛉卵粒的形成。温度和越冬时期比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后发育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紫丁香叶对史氏鲟生长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试验对象,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紫丁香叶粉,研究紫丁香叶对史氏鲟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9组(对照组、A~H组),A~H组试验饲料中紫丁香叶粉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3%、4%、5%、6%、8%、10%,对照组饲料中不添加。饲养试验共进行56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史氏鲟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除C组和F组外,其它各试验组鱼血浆中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下降(P〈0.01);H组鱼血浆中自蛋白显著下降(P〈0.05),谷丙转氨酶(ALT)显著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AST)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鱼血浆中C3、C4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所降低,除C组和F组外,其余各组鱼血浆中C3、C4的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这说明,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紫丁香叶粉对史氏鲟生长和免疫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盐度海水驯养中史氏鲟血清激素催乳素、皮质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渗透压的调控作用.随着海水盐度逐渐升高,史氏鲟催乳素含量随之下降.从淡水刚进入海水中时史氏鲟的皮质醇含量下降,在进入盐度为25的海水中皮质醇含量上升.驯养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变化较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含量在进入海水中后有所升高.这5种激素协同作用,共同增强史氏鲟对海水的适应性和渗透压调节能力,其中催乳素和皮质醇对渗透压调控起主要作用.史氏鲟经海水驯养后进行海水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盐度海水驯养中史氏鲟血清激素催乳素、皮质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渗透压的调控作用.随着海水盐度逐渐升高,史氏鲟催乳素含量随之下降.从淡水刚进入海水中时史氏鲟的皮质醇含量下降,在进入盐度为25的海水中皮质醇含量上升.驯养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变化较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含量在进入海水中后有所升高.这5种激素协同作用,共同增强史氏鲟对海水的适应性和渗透压调节能力,其中催乳素和皮质醇对渗透压调控起主要作用.史氏鲟经海水驯养后进行海水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恩诺沙星肝损伤模型,在水温(15.5±1)℃下对3组自组中草药复方的保肝作用进行了筛选比较研究,试验设5组,对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1+龄施氏鲟以每天2%体质量投喂基础饲料,对3组复方中草药组施氏鲟投喂相应中草药药饵,试验进行至第11天时,复方中草药组及模型对照组分别口灌160 mg/kg(体质量)恩诺沙星,连续10 d,空白对照组以等量双蒸水代替,口灌期间各组仍按原方式继续投喂(基础饲料或药饵),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血清中与肝损伤相关的活性物质含量及酶活性,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供试鲟血清中T-AOC能力显著下降(P0.05),T-SOD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ALT、AST活力和MDA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肝组织切片显示,器质性病变明显,肝损伤建模成功;3组复方中草药均可升高供试鲟血清中T-SOD活力、T-AOC能力,降低MDA含量和AST、ALT活力;供试鲟血清生化指标同其肝组织病理变化趋势相吻合。研究表明,3组复方中草药均能有效减轻恩诺沙星致施氏鲟肝细胞损伤,并对肝细胞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尤其复方三中草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池塘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14 ~ 17℃条件下,将大规格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225.69 g±32.28 g)随机放入9个四边形水泥池(池底面积为18.23 m2)中流水饲养,分别设置5.5、8.0、11.0 kg/m3 3个放养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养殖试验共进行70 d,观察并研究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和摄食率等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密度为8.0 kg/m3的组生长效率最高;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雨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明显(P>0.05);试验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而氨氮和化学耗氧量浓度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8.0 kg/m3的放养密度更适合大规格施氏鲟幼鱼的养殖,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肌肉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