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为探究鲤鱼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耐药状况,从患病鲤鱼中分离到菌株CS126,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性质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药敏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CS126为革兰氏阴性菌,不产生吲哚、不具有动力性,分解半乳糖、甘露醇,VP试验、赖氨酸脱羧酶、氧化酶阴性,七叶苷阳性。16SrDNA序列长度为1 459bp,GenBank登录号为KJ942580,与GenBank中杀鲑气单胞菌的相似性高达100%,进化树显示与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聚为一分支。这表明菌株CS126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该菌株对菌必治、诺氟沙星、氟苯尼考等8种药物高度敏感,但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甲氧卞胺嘧啶和磺胺异恶唑等耐药。本试验结果为鱼类杀鲑气单胞菌的快速鉴定及鱼类疾病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鸭后的病理变化情况。选取37日龄健康绿壳蛋鸭灌喂A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人工感染,观察不同时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果:感染72 h后病鸭开始出现腹泻症状,随着时间的增加,临床症状表现越来越明显。96 h后出现褐色粪便,剖检可见部分组织间有纤维素性渗出液。120 h后剖检可见部分组织有出血点。144 h后鸭出现死亡,剖检可见以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出血点及坏死最为严重,该时期的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主要为:十二指肠肠腔充满变性、脱落、坏死的上皮细胞,肠绒毛发生崩解脱落并有血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间杂大量淋巴细胞;回肠绒毛总体结构较为完整,部分肠绒毛发生断裂,并伴有充血现象;空肠肠腔充满变性、脱落、坏死的上皮细胞,肠绒毛发生崩解脱落,并有血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间隙较大、断裂、密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3.
自然发病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出现鳃盖边缘、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肛门红肿等症状。从病灶处分离得到的优势菌株,定名为BJSY-1、BJSY-2、BJSY-3。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明BJSY-1为致病菌,其LD_(50)为6.97×10~5CFU/mL。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最终确定BJSY-1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该菌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高度敏感。选择氟苯尼考作为治疗药物,按20 mg/kg·bw的用药量拌饵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杀鲑气单胞菌的治疗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制备了鱼类嗜水气单胞菌(AH)-77株兔抗血清,建立了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的方法。该法能有效地检测人工感染鳟鱼体内的嗜水气单胞菌病原体,对杀鲑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爱德华氏菌不发生交叉反应。整个过程可在2.5h内完成,是一种有前途的鱼类嗜水气单胞菌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重庆地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脾脏结节症的病因及防控措施,本研究对发病大鲵进行了临床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并采用微生物学方法从其肝脏、脾脏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对菌株的基本形态、理化特性、分子特征及药物敏感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患病大鲵脾脏有大量白色结节,质脆,病理切片发现脾组织有出血及丝网状纤维素分布,淋巴细胞部分消失;肝细胞肿胀、变性。从肝脏中分离到1 株病原菌,命名为KNL-1。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对试验鲫鱼和大鲵均有较强的致病力,试验动物死亡率高达100%,大鲵发病症状与临床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为该病的致病菌。综合分离菌的16SrDNA 序列测定、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及BIOFOSUN-GN 系统鉴定结果,确定KNL-1 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sp. masoucid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氨苄、卡那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先锋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麦迪霉素和羧苄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抗菌肽在鲟鱼体内的表达规律,试验采用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杂交鲟后,采集不同时间段杂交鲟的肝脏、脾脏、心脏、肌肉、肠道、鳃6个组织样品,利用ELISA方法进行抗菌肽含量的检测。结果:(1)正常对照组杂交鲟6个组织中均有抗菌肽表达,在鳃和肠道组织中含量最高,在肝脏中含量最低。(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人工感染组杂交鲟6个组织中抗菌肽含量在不同时间段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其中:在24 h和96 h鳃和肠道的抗菌肽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48 h肝脏、肌肉、心脏、脾脏的抗菌肽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杂交鲟可能是通过抗菌肽来抵御细菌感染,这为杂交鲟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查明2016年3月份河南省洛阳市某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养殖厂发生大规模疫病的原因,试验采用平板划线法从患病大鲵中分离细菌,结合革兰氏染色镜检、透射电镜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树构建对其进行鉴定,并对代表株进行生长曲线的测定及人工感染试验以鉴定其致病性,最后进行药敏试验测定水产常用药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从大鲵组织中共分离出5株细菌,编号为HN1~HN5,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且有一根鞭毛;5株细菌与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序列的相似度高达99%,为同种菌株,鉴定其均为杀鲑气单胞菌;代表株HN3菌株与杀鲑气单胞菌LMG 22214株(NR_115351.1)同源性最高; HN3菌株在培养6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42 h后进入稳定期;HN3菌株为大鲵的病原菌,且对甲砜霉素和恩诺沙星极度敏感,对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高度敏感,对磺胺二甲氧嘧啶钠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等3种药物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GenBank上登陆的嗜水气单胞菌AH-1株Ⅲ型分泌系统aopN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J-1株的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得到aopN基因,连入pET-32a(+),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同时PCR检测aopN基因在66株嗜水气单胞菌中的分布情况。aopN基因测序分析发现,片段长度为874 bp,与嗜水气单胞菌AH-1、SSU、AH-3的同源性分别为97%、81%、82%,与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449的同源性为81%,与温和气单胞菌的同源性为82%。PCR检测结果表明,57株能检测到aopN基因的目的片段。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分子量为54.5ku,用兔抗J-1株的全菌抗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由于多数菌株都含有aopN基因,提示AopN可能是嗜水气单胞菌的共同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国大鲵组织细胞造成的病理影响,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致死的大鲵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切片及H.E.染色,以观察嗜水气单胞菌对大鲵各组织器官造成的病理损伤。结果显示,大鲵病理样本中肝脏、肾脏、脾脏等均有严重的病理变化,多数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出血、淤血及充血;胃、肠道黏膜脱落;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核溶解、碎裂;脾脏内红髓、白髓减少;肺脏部分肌纤维空泡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胰脏中可见多量炎性细胞;肠肌肉层与浆膜层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10.
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羊进行病原的分离,并对分离菌进行形态观察、致病性试验、16Sr DNA基因序列的测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健康Balb/c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引发小鼠的病理变化与临床剖检患病山羊的病理变化相同,均为急性间质性肺炎。16Sr DN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与杀鲑气单胞菌的16Sr DNA基因序列一致性为98%,该菌株仅对头孢噻肟、强力霉素等药物敏感,对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大观霉素、诺氟沙星、克林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临床常用药物均呈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2018年10月贵州省从江县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鲤爆发死亡,本研究对死亡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观察、寄生虫学检查、细菌分离鉴定和病毒PCR检测等诊断。结果显示:病鲤病变以鳃丝溃烂、体表出血、肛门红肿和眼球凹陷为主要特征,组织的主要病变是肾小球萎缩出血、肾小囊空腔、鳃丝肿胀粘连及上皮细胞脱落等;细菌分离培养可得到圆形凸起、表面光滑的灰白色菌落,经染色镜检、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该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PCR检测显示鲤浮肿病毒(Carp edema virus,CEV)为阳性,未检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显微镜观察亦未见到寄生虫虫体;分别取分离菌和鲤浮肿病毒阳性病例组织悬液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均可引起健康鲤发生死亡。上述结果表明,从江县鲤的死亡是嗜水气单胞菌和鲤浮肿病毒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被称为坏死性皮鼻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不同年龄的牛感染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后表现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年龄较小的牛会表现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年龄较大的牛呈现隐性感染或持续性感染,患病牛长时间或终生携带病毒,污染周围环境后造成病情反复流行,病情难以控制、难以消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会严重影响牛群正常生长与采食,需要掌握该类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并进行严格诊断,然后构建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该文分析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羊链球菌CVCC55001、CVCC55002株对昆明系(KM)小鼠的致病性,使用羊链球菌CVCC55001、CVCC55002株分别对昆明小鼠进行毒力测定,观察临床和剖检症状,对死亡小鼠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对典型菌落进行形态、生化特性以及PCR鉴定。毒力测定结果显示CVCC55001对于昆明小鼠的最小致死剂量为9 CFU,CVCC55002对于昆明小鼠的最小致死剂量为11 CFU。感染羊链球菌死亡小鼠主要剖检症状为肝脏出血、肠道液化性坏死、脾脏肿大,病理变化为肝细胞出现大量坏死、肠道黏膜层广泛自溶、脾脏组织广泛坏死出血。本研究建立了羊链球菌CVCC55001、CVCC55002株的昆明小鼠攻毒感染模型,确定了最小致死剂量,对羊链球菌感染和致病性研究展开初步探索,为疫苗研究及评价提供了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14.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D201604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旨在获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分离株,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应用Vero细胞从山东某猪场腹泻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和RT-RCR进行鉴定,并对分离株的S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应用103.5 TCID50/mL分离株口服接种3日龄仔猪并观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用不同滴度的分离株分别口服接种3日龄仔猪(3 mL/只),统计各组仔猪的死亡率,确定最小致死量。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PEDV,命名为PEDV SD201604株。该分离毒株能在Vero细胞上增殖,产生细胞病变,传代至F6代时病毒滴度可达103.5 TCID50/mL,免疫荧光试验和RT-RCR检测均为PEDV阳性。电镜观察可见直径大小约为100 nm的病毒粒子,有明显的囊膜和纤突,具有PEDV病毒粒子典型的形态特征,确定分离株为PEDV。S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为国内流行的PEDV变异株。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口服感染该分离株的5头3日龄仔猪全部出现典型的PED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其中3头死亡。最小致死量试验结果表明,口服感染3 mL病毒含量为104.5 TCID50/mL的分离株可使仔猪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可为PEDV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查明夏季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水库西伯利亚鲟鱼鱼苗爆发性疾病病原菌,以无菌方法从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不同鲟鱼网箱养殖场共采集了30份濒死期及死亡鲟鱼的组织样品,采用常规细菌分离、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从采集到的鲟鱼组织样品中分离到57株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河生莱略特氏菌、枯草芽胞杆菌、嗜水气单胞菌、鲁氏耶尔森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和海豚链球菌9种,除枯草芽胞杆菌及迟钝爱德华氏菌外,其余7种细菌对健康鲟鱼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药敏实验分离到的7种病原菌均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等不敏感,甚至完全耐药。该研究初步查明了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西伯利亚鲟鱼鱼苗夏季爆发性疾病的病原菌种类,为该地区鲟鱼疾病的预防和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9年9月,贵州省贵阳市某养猪场暴发了以母猪流产和仔猪发热、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疾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诊断为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防制措施,使猪场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2019年8月,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某一牛场中出现了大批牛死亡现象,其病死牛主要表现为气性坏疽、化脓感染,并且全身实质器官有明显出血等特征。经统计发病率为30%,病死率为90%。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病料为剖检后当日死亡且病理变化明显的病死牛,确诊为牛魏氏梭菌和牛化脓隐秘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在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时发现,产生耐药性的药物有恩诺沙星、硫酸庆大霉素、盐酸林可霉素、链霉素。  相似文献   

18.
用迟缓爱德华菌真鲷分离株(E.t-CD)对斑马鱼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观察其发病、死亡以及相关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该菌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2.69×102 cfu/尾;感染发病鱼呈现岀血、溃疡、腹水、败血等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查以肝脏水肿变性,肝细胞萎缩、坏死、脱落;脾脏散在增生性结节、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大量缺失等病变为主。结果表明,斑马鱼可作为研究迟缓爱德华菌致病性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鸭源肠球菌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临床分离的2株鸭源肠球菌分别接种小白鼠,观察感染后小白鼠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变特点,并测定感染小白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半数致死量,旨在探讨这2个菌株对小白鼠的致病性。结果表明,2株肠球菌均能造成小白鼠发病。该病原主要侵害小白鼠肝脏、脾脏和肾脏,最明显的病变特征是引起脾肿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肝脏淤血、出血甚至坏死;肾间质血管淤血等。从而揭示了肠球菌可引起小鼠感染发病并导致组织病变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