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维生素B_(12)是水溶性维生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体及动物体内既不能合成又必不可缺少的活性物质.由于在饲料中含量极微,故对其检测难度较大.国内外多采用微生物法、柱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以及电泳和离子交换法相结合的方法检测,但这些方法较繁琐费时,有的无法定量分析.用现代检测技术——化学键合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准确检测饲料中维生素B_(12)的含量,对饲料营养价值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适于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2.
魏姜勉 《中国饲料》2021,1(20):69-74
为了建立高效饲料氨基酸含量的检测方法,本研究以大豆、豆粕、鱼粉和混合饲料为饲料原料,采用微波水解-氨基酸自动分析法、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氨基酸相关参数,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水解温度为160℃,水解时间为20 min,对饲料氨基酸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程度较小,偏差程度小,而另外2种检测方法对饲料氨基酸的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程度较大|说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精准度高,检测时间短,快速精准,可用于大豆、豆粕、鱼粉和混合饲料中氨基酸含量的检测。但高效液相色谱法存在一定的缺陷,饲料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关键词]饲料氨基酸|不同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肽的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动物对小肽的吸收机制、小肽的营养价值、小肽的生理活性和影响小肽吸收利用的因素加以论述,并提出对小肽吸收、转运、代谢机理和生理意义不清楚的地方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试验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那西肽含量的方法。用N,N-二甲基甲酰胺提取饲料中那西肽,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在0.02~10.00μg/m L质量浓度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在0.50~500.00 mg/kg范围,回收率范围为80.00%~105.00%。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操作简便及结果可靠,适用于饲料中那西肽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瘤胃降解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饲料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和吸收利用情况是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主要标准.主要介绍了影响饲料蛋白质瘤胃降解的因素以及瘤胃尼龙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小肽在反刍动物的吸收机制、小肽的营养作用和影响小肽吸收的因素以及饲料蛋白源活性肽的开发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豆粕是畜禽优质的蛋白质饲料,但因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而影响动物对其蛋白质的利用。采用固体发酵法不仅可消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且会使豆粕中蛋白质分解为利于动物吸收的小肽和氨基酸,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作者就不同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生物活性肽(或寡肽)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寡肽吸收理论的提出及其生理活性的发现,生物活性肽(或寡肽)已成为医药、食品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一些学者也把此项研究延伸到饲料领域。本文综述了生物活性肽(或寡肽)尤其是大豆生物活性肽在吸收理论、生物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并指出生物活性肽(或寡肽)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其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饲料添加剂中维生素A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前言 维生素A对畜禽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因此对饲料添加剂中维生素A的定量测定是非常必要的。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维生素A含量国外已有报导。本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添加剂中维生素A含量的试验,表明该法对饲料添加剂中维生素A含量的测定是快速、灵敏、准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6,(9):1638-1642
本文就蛋白源饲料对仔猪生长性能、蛋白质消化吸收、血清氨基酸含量以及小肽、氨基酸相关转运载体的影响作一综述,并对今后蛋白源饲料的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谷物糠麸产量巨大,但未被充分利用,附加值低。小麦麸的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含量较高,吸水性较强,易霉变,易被呕吐毒素污染。米糠CP、粗脂肪(EE)含量较高,但易发生酸败。黑麦麸、燕麦麸、高粱糠的CP含量较高,而玉米皮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较高。糠麸矿物质丰富,还含有多种活性物质。而微生物发酵能够分解有害物质,增加食品、饲料中活性成分。通过微生物发酵能降低糠麸抗营养因子含量,将无法利用、利用率低的成分分解为易消化的小分子物质,提高蛋白质含量及消化率。目前糠麸发酵使用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酵母、乳酸菌、芽孢杆菌,少部分使用食用真菌。研究表明,发酵糠麸富含有益代谢产物,能够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抗氧化剂、益生菌来源,在合理利用糠麸的同时减少抗生素使用。发酵利用糠麸饲料能够达到一物多用,既降低生产成本,又解决废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作者综述了糠麸的营养价值、发酵菌种、发酵前后变化及其发酵饲料在动物生产的应用,以期为发酵糠麸的应用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棉粕是一种仅次于豆粕的优质植物性蛋白原料,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丰富,但由于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而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应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处理棉粕可以有效降低其抗营养因子含量,还能提高发酵底物中小分子肽、消化酶、有机酸、益生菌等的含量,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发酵棉粕在动物生产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使用5%~10%的发酵棉粕替代豆粕,对猪的采食量、日增重和料肉比等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且可降低饲料成本;在鸡日粮中添加5%~15%的发酵棉粕可以提高鸡群免疫力,降低发病率,从而节约用药成本,并可改善鸡肉、鸡蛋的品质;发酵棉粕还可作为反刍动物精料补充料中的蛋白质原料,其所含的营养物质可通过促进瘤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加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利用率;在水产饲料中用发酵棉粕代替鱼粉和豆粕,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及饵料系数,还可以改善水质,提高水产动物体内消化酶含量,从而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作者综述了发酵棉粕的营养价值,并总结了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包括饲料营养成分评定和饲料营养物质可利用性评定两个方面,其中,评定反刍动物饲料营养物质可利用性的方法主要有体内法、半体内法和体外法,因各自的特点分别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模型的应用,又使这些评定方法得到进一步深入和扩展.文章综述了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主要方法以及几种营养价值评定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现代固态发酵原理,研究两种不同发酵工艺对棉粕脱毒效果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工艺一是使用本实验室保存的两株菌直接进行固态发酵,工艺二是在工艺一的基础上添加酶解液进行固态发酵。试验结果表明(以干物质计),棉籽粕发酵和发酵酶解产品中游离棉酚分别降低到197.68 mg/kg和202.35 mg/kg,粗蛋白质分别提高到59.64%和60.88%,小肽含量分别提高到19.41%和23.59%。来航蛋公鸡强饲代谢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和发酵酶解棉籽粕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均高于未发酵棉粕。肉鸡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棉粕按50%、75%和发酵酶解棉粕按75%的比例替代基础日粮中的豆粕,不影响肉鸡的日采食量。国标二级高游离棉酚棉籽粕经过固态发酵处理后,外观蓬松变软,气味芳香,其营养价值得到显著改善。蛋公鸡的营养物质及能量消化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益生菌及生物酶活性增加,在肉仔鸡日粮中的应用不影响日采食量。  相似文献   

15.
生物饲料技术主要指通过微生物发酵,有效降解转化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促进养分的消化吸收,分泌小肽、有机酸等功能物质,菌群演变是其重要内容。目前,发酵菌群的定量数据大多通过传统的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学方法获得,由于其局限性,发酵饲料的微生物生态学尚未被很好地了解。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和分类,综述了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生物饲料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为该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培养液磷含量和pH值对鸡离体小肠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培养液不同pH值和磷含量对鸡离体小肠磷吸收的影响,为体外培养鸡小肠合理选择培养液pH值和用外翻肠囊法评定饲料有效磷时合理选择培养液磷浓度提供参考依据。采用2个单因子随机试验,每个因子4个处理。48只30日龄体重相近的三黄肉公鸡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囊随机分配到8个处理中,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肠囊,39℃培养50min。结果表明:pH5.0~7.0时,肠囊的磷吸收量线性增加;pH8.0时,肠囊的磷吸收量降低;与pH5.0比较,pH7.0时,肠囊的磷吸收量极显著增加(P〈0.01)。培养液磷含量在50~200μg/mL时,肠囊的磷吸收量与磷含量呈正相关;当磷含量增加到400μg/mL,十二指肠肠囊和空肠肠囊的磷吸收量开始降低;磷吸收率与培养液磷含量之间呈负相关,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显示:以肉仔鸡为动物模型,用外翻肠囊法评定饲料有效磷时,培养液适宜pH为6.0~7.0;有效磷含量不能超过200μg/mL,以50μg/mL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7.
挤压膨化方式对青海省蚕豆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针对青海省具有的蚕豆资源优势结合研制高原牦牛犊牛专用培育料需要的实际,采用挤压膨化方式进行蚕豆的变性加工处理,并利用体外产气技术进行其营养价值的评定研究,结果表明:蚕豆经膨化后,自身的营养成分除水分和粗纤维含量下降外,其它养分含量无明显变化。体外发酵24~72h产气量膨化蚕豆均高于未膨化组(P<0.05),同时,膨化蚕豆体外发酵OMD、DE、ME均略高于未膨化处理组(P>0.05),且有机物质消化率蚕豆膨化组较未膨化组提高2.95%,消化能、代谢能膨化蚕豆较未膨化组分别提高3.15%、3.28%。为高原蛋白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牦牛犊牛专用培育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8.
动物的肽吸收机制及组织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研究证实,小肽的消化道吸收机制不同于氨基酸。已发现的吸收机制包括渗透扩散、中间载体转运、通道穿透吸收3种方式。其中,小肽的中间载体转运吸收有2种类型:(1)依赖跨膜的H 浓度梯度,H /肽共转运子在向吸收细胞内转运分子肽的同时伴随着两个H 的吸收,而跨膜的H 浓度梯度则是依靠耗能的Na /H 交换子来维持,H /肽共转运子和Na /H 交换子在功能上是独立的;(2)肽中间载体转运依赖跨膜的阳离子浓度梯度,而二价阳离子的促吸收作用高于一价阳离子。已知谷胱甘肽是通过第二种转运机制转运的。瘤胃和瓣胃具有很强的小肽吸收能力,可能是反刍动物肽吸收的主要部位,但有关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与动静脉差法的测定误差较大有关。对于体组织肽利用的了解不多,已有的研究表明体组织可以利用小肽,其过程是组织吸收的肽在组织细胞内降解为氨基酸,而后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19.
胃泌酸调节素(OXM)是由小肠L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它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弓状核,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出饱感信号终止动物进食.胃泌酸调节素对动物食欲的调节和内环境稳态的稳定,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降低采食量、增加能量消耗及动员脂肪分解等生物学功能实现的.论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胃泌酸调节素在来源及结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阐述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