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Dot—ELlSA用于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采用过碘酸钠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纯化的Ⅰ型鸭肝炎病毒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DHV(鸭病毒性肝炎)的Dot—ELISA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特异性好,与鸭瘟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等无交叉反应,重复性高,对病毒尿囊液的最低检出范围为1:16,而对肝脏病料的最低检出范围为1:160。该方法可用于临床发病鸭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根据GenBank中鸭瘟病毒UL6和UL7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扩增位于UL6和UL7基因第891 ̄991位长度为101bp片段。以DPV标准强株DNA为模板,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鸭瘟病毒的方法。该方法只能在鸭瘟病毒DNA样本中检出荧光信号,最小检出量为1.57×102copies(23.7fg);线性范围达8个数量级;平行复管检测,组内变异系数为0.84%(n=20),同一组样本(n=6)间隔30d重复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对试验感染鸭肝脏和脑组织中鸭瘟病毒的检出率为100%(40/40),对临床病例的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一致;从核酸提取到报告检测结果仅需3h;对鸭正常组织、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鸡源大肠杆菌、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鸭副伤寒沙门氏菌等非鸭瘟病毒DNA检测,不出现非特异性荧光信号。  相似文献   

3.
为了快速、准确诊断鸭瘟病毒,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鸭瘟病毒基因(UL51)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鸭瘟疫苗株病毒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优化PCR扩增程序中的延伸时间、退火温度、循环次数,并对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CR方法经优化后可扩增得到916 bp的目的条带,同预期相符;该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041μg/m L,对其他7种常见鸭易感性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该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同时操作快速、简单,可应用于实验室快速诊断鸭瘟病毒。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东潍坊地区鸭瘟零星发病现象,从潍坊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病料,通过鸭胚接种,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分子生物学以及阳性血清定性中和试验鉴定为鸭瘟病毒(DPV),命名为鸭瘟病毒GM株。结果显示,该本病毒可适应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鸭胚ELD50为10-5.5/0.2 m L;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不能凝集1%鸡红细胞;本动物回归,使樱桃谷鸭在5~6 d死亡,成功复制出鸭瘟病毒;鸭瘟病毒GM株与鸭瘟病毒鸡胚化弱毒株(CVCC AV1222)疫苗的免疫攻毒试验表明,传统鸭瘟疫苗对该分离株具有保护力。初步确定该病毒为传统鸭瘟野毒。  相似文献   

5.
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PCR快速检测鸭瘟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GenBank中鸭瘟病毒(DPV)UL6和UL7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位于UL6和UL7基因第891~991位长度为101bp片断。以DPV标准强毒株DNA为模板,建立了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鸭瘟病毒的方法,用该方法检测鸭瘟标准强毒、疫苗毒及野毒株均为阳性,检测其他受试的非鸭瘟病毒DNA均为阴性,对鸭瘟强毒和疫苗毒人工感染鸭胚尿囊液的检出率均为100%,对6个临床送检样本的检出率为6/6,与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一致;最小检出量为1.57×104拷贝/ul。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Bank中Ⅰ型鸭肝炎病毒(DHV-1)的基因序列,应用Oligo软件对DHV-1的保守基因3AB设计引物,以江西分离株(JXau-F)的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目的基因。通过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利用RT-PCR检测DHV-1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法最低模板检测量为20 pg,且只能检测出DHV-1,对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和健康的鸭肝组织均不能检出。克隆、测序证实了扩增基因的正确性。通过对临床病料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根据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的3D基因序列和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S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鉴别DHAV和NDRV的复合RT-PCR方法。该方法对DHAV和NDRV的最低检出量均为100 copies,而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和鸭副粘病毒(Duck paramyxo virus,NDV)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是一种快速鉴别诊断DHAV和NDRV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对二〇〇五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鸭瘟活疫苗外源病毒检验的鸡检查法进行了修订,确定选用9-12周龄SPF鸡,在原药典规定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低剂量基础免疫程序,并用该外源病毒检验方法对5批鸭瘟活疫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鸭瘟活疫苗外源病毒检验方法可靠,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 Bank公布的鸭瘟病毒UL30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建立了检测鸭瘟病毒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进行了研究。该PCR方法对鸭瘟病毒扩增结果为阳性,对照毒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鸭瘟病毒检测的灵敏性为1 pg总DNA量。以上结果表明该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可用于鸭瘟的早期确诊和病毒鉴定。  相似文献   

10.
根据Gen Bank公布的鸭瘟病毒UL30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建立了检测鸭瘟病毒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进行了研究。该PCR方法对DPV扩增结果为阳性,对照毒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鸭瘟病毒检测的灵敏性为1pg总DNA量。以上结果表明该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和快速,可用于鸭瘟的早期确诊和病毒鉴定。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临床患病鸭分离的一株疑似鸭肝炎病毒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和毒力测定。利用Ⅰ型和新型鸭肝炎病毒鉴别引物对提取的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将分离病毒分别与Ⅰ型和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根据测定的病毒ELD50,进行雏鸭攻毒和鸭胚肝细胞接毒试验。结果表明:RT-PCR扩增出了与新型鸭肝炎病毒预期片段相符的705bp条带;分离病毒不能被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中和,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对该病毒的中和效价是1:200,说明该分离株属于新型鸭肝炎病毒。该毒株的ELD50为10-5.7/0.2mL,能引起攻毒鸭与临床病例一致的症状和病变以及显著的肝细胞病变,可作为新型鸭肝炎病毒的疫苗候选株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中鸭Ⅰ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进行优化后,建立了能够检测鸭Ⅰ型肝炎病毒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该方法敏感性好,检测敏感性达到20个模板拷贝数,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00倍;该方法特异性强,对番鸭细小病毒、鸭圆环病毒和鹅细小病毒等6种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对广西地区鸭群收集的118份病料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率为1.69%。结果提示:在广西地区的鸭群中,存在鸭Ⅰ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可用于鸭Ⅰ型肝炎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从福建省某养鸭场罹患鸭肝炎的病死鸭中分离到1株大小35~45 nm、十二面体对称的无囊膜病毒(暂命名为FJ01株),其鸭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2.69)/0.2 mL,该病毒可被特异性韩国型鸭肝炎病毒免疫血清所中和,可被韩国型鸭肝炎病毒特异引物所扩增,而不能被1型鸭肝炎病毒引物所扩增。遗传进化分析表明鸭肝炎病毒FJ01株与韩国型鸭肝炎病毒关系密切,它们在进化树中共处一群。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鸭Ⅰ型肝炎病毒(DHV I)的方法,本研究根据基因库中DHV Ⅰ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建立了DHV I的RT-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敏感性可达10fg,高于常规PCR方法 100倍;全部反应可在1 h内完成;可以通过肉眼观察颜色直接判定结果;对其它鸭常见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RT-LAMP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特异,可用于DHV Ⅰ感染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
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禽流感病毒(AIV)和新城疫病毒(NDV)的基因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DHV、AIV和NDV的多重PCR鉴别诊断技术,并对体系进行了优化和特异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体系所扩增的3种病毒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174bp(DHV)、264bp(AIV)和362bp(NDV),且特异性、敏感性良好,能够分别检出1pg AIV、10pg DHV和10pg NDV的病毒RNA。对鸭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病毒分离鉴定符合率90%以上,可用于临床样品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6.
鸭肝炎病毒GD株的分离与RT-PCR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离了1株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并对其进行了分型研究。取广东某鸭场疑似DHV致死8日龄雏鸭肝脏,肝脏组织处理后经鸭胚接种分离纯化病毒。分离毒株经动物回归试验、ELD50测定、中和试验等确定为血清Ⅰ型DHV,同时通过RT-PCR检测及序列分析,从基因分型角度也验证分离毒株为DHV-Ⅰ,并将该分离毒命名为GD株。  相似文献   

17.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鸭,测定雏鸭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研究NO在鸭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雏鸭感染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后第1天血浆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就开始上升,第3天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持续至实验结束。揭示一氧化氮同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华南地区鸭肝炎病毒(Duckhepatitisvirus,DHV)的遗传进化情况,本试验对2007~2009年华南地区各鸭场发病雏鸭进行DHV的病原学检测以及VP1基因扩增、克隆和测序,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VP1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的R、SS1、ZJ株为DHV-A、VP1与DHV-A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3.8%~100%、93.7%-99.6%、91.7%-98.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5%~100.0%、94.1%-99.2%、95.0%-99.2%。其余15株DHV-C分离病毒株与台湾新型DHV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在71.4%~72.0%和78.2%-79.0%之间,与韩国新型DHV相似性在94.0%-95.1%和91.6%-93.3%之间,与国内分离的新型DHV相似性均在97.9%~100.0%和97.5%~100.0%之间。VPl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VP1的高变区主要分布在46-64、95-149、180-223位,尤其是C’末端,存在点突变或连续变异。在第145-146位,15株新型DHV毒株此3株I型DHV多2个氨基酸(G和G)。小RNA病毒科的VPl蛋白中保守的RGD基序,在DHV中分别显示为SGD和QSD。结果表明,危害华南地区鸭场的DHV已经发生变异,且存在两种基因型毒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间接ELISA检测鸭病毒性肝炎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试验以氯仿去脂-滤膜过滤-浓缩层析方法纯化病毒作包被抗原,成功地建立了检测鸡抗鸭肝炎病毒(DHV)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交叉试验和阻断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于DHV抗体检测比较有效,为鸭抗DHV血清抗体检测以及进行DHV单克隆抗体筛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1999-2008年从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广西、山西、江西、广东、福建和辽宁等地有典型鸭病毒性肝炎症状的病死雏鸭中共分离得到22株病毒。用鸭肝炎病毒(DHV)Ⅰ型(DHV-1)抗血清和新型DHV (N-DHV)抗血清对分离的22株病毒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对22株病毒的抗原相关VP1基因进行RT-PCR扩增和测序,然后对VP1基因的核苷酸与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存在DHV-1和N-DHV两种血清型。其中分离到的12株为DHV-1,10株为N-DHV。依据VP1基因序列同源性进行的血清型分型结果与根据抗原性鉴定进行的血清型分型结果一致。12株DHV-1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左右,10株N-DHV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8%左右;DHV-1分离株与N-DHV分离株间氨基酸同源性为72%-77%。同血清型病毒株间的VP1基因变异很小,表明DHV的抗原性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