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猪》2016,(2)
选择4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胴体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屠宰,后腿丰满度理想,产肉性能高,瘦肉率59.62%,屠宰率66.315%,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瘦肉率、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初生重、性别和屠宰体重对扬翔华系杜洛克所产后代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胴体性和肉品质性状的影响,为降低商品猪饲养成本和改善猪肉品质提供指导意见。试验选取体况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共317头,按照其初生重(BW)分为低初生重组(BW1.22 kg)、中初生重组(1.23 kgBW1.43 kg)和高初生重组(BW1.44 kg)。公猪均在7日龄时去势,饲养条件相同并分析其胴体性能的差异,且在3个体重阶段(90~110 kg、110~130 kg和130~150 kg)屠宰进行肉质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方面,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在不同初生重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阉公猪的背膘厚(BF)显著高于母猪,提高了17.97%(P0.01);此外,眼肌面积和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方面,与母猪相比,公猪的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均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34%、15.82%(P0.01);而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低屠宰体重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高屠宰体重(P0.05),提高了18.5%,但与中屠宰体重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初生重对猪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影响较小,阉公猪胴体性能良好,肉品质更优;猪肉品质在不同屠宰体重间稍有差异,为提高其风味、肉质感观等,建议扬翔1号猪配套系商品猪屠宰体重在110~130 kg范围最佳。  相似文献   

3.
选择四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12个胴体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即6月龄)屠宰,瘦肉率59.62 % ,屠宰率66.32%,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表明合作猪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经分析可知,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含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12个胴体性状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可获得5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胴体性状总变异量的87.025%.  相似文献   

4.
为测定湘沙猪配套系父系猪肥育和胴体性状,试验选择生长发育正常、体重30 kg左右、系谱档案完整的新美系大约克和巴克夏猪各16头,公母各半,按品种分2栏饲养。试验期间,各组猪饲喂相同营养水平饲粮(前期消化能13.33 MJ/kg,粗蛋白质16.54%;后期消化能13.53 MJ/kg,粗蛋白质15.14%),肥育试验结束后,每组分别选择6头猪(3公3母)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全期,大约克猪日增重显著高于巴克夏猪84.17 g(P0.05),料重比均低于巴克夏猪。大约克猪屠宰率和胴体直长均高于巴克夏猪,屠宰率比巴克夏猪高2.55个百分点(P0.05),胴体直长比巴克夏猪高3.59%(P0.01)。巴克夏猪3点平均膘厚显著高于大约克猪0.48 cm(P0.05),脂率和皮率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巴克夏猪眼肌面积显著低于大约克猪7.34 cm~2(P0.05);瘦肉率极显著低于大约克猪7.49个百分点(P0.01)。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大约克猪生长速度较快,体型长,瘦肉率高,适合作为湘沙猪配套系终端父本;巴克夏猪生长速度较慢,但其脂率较高,适合作为湘沙猪配套系母系父本培育。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枣庄黑盖猪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的种质特性,研究选取平均体重为95 kg、105 kg、115 kg枣庄黑盖猪去势公猪各10头,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95~115 kg体重阶段,随着枣庄黑盖猪屠宰体重的增加,胴体重、皮厚、平均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呈上升趋势;105 kg体重组平均背膘厚显著高于95 kg体重组(P<0....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三元杂交猪选育效率,试验采用B超活体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1)背膘厚方面: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新美系)×大白猪(新美系)](XN)组、杜洛克猪(老美系)×[长白猪(新美系)×大白猪(新美系)](XO)组在90 kg前缓慢增加( P >0.05),90~110 kg显著增加( P <0.05),110 kg后趋于稳定( P >0.05);杜洛克猪(加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C)组在90~100 kg缓慢增加( P >0.05),其余体重阶段显著增加( P <0.05);PIC399猪×[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P)组在110 kg前缓慢增加( P >0.05),110 kg后显著增加( P <0.05)。(2)眼肌面积方面:XN组在各阶段显著增加( P <0.05);XO、GC、GP组在110 kg前显著增加( P <0.05),110 kg 后趋于稳定( P >0.05);GP组在各阶段均显著高于XN、XO、GC组( P <0.05)。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3)背膘厚方面:除90 kg时XN组显著低于GP组( P < 0.05 )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01);背膘厚与眼肌面积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 P >0.05)。结果表明:XN组适宜屠宰体重为115 kg,XO、GC、GP组适宜屠宰体重均为110 kg;GP组各阶段眼肌面积最高,建议在生产中推广GP三元杂交育肥猪。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湘沙猪配套系3个专门化品系(XS3系、XS2系和XS1系)胴体品质、肉质性状、必需氨基酸评分等方面差异,试验分别选择6头、6头、5头体重为90 kg、95 kg、115 kg左右的健康XS3系、XS2系、XS1系,按品系分为3组,进行屠宰测定,比较分析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XS3系的3点平均背膘厚、脂率显著高于XS1系、XS2系(P<0.05),胴体斜长、瘦肉率、3点平均皮厚、皮率3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XS3系的眼肌面积、后腿比例、骨率显著低于XS2系、XS1系(P<0.05);2)XS2系的背最长肌pH 1 h、b*1 h显著高于XS1系、XS3系(P<0.05),XS1系的背最长肌pH 24 h显著低于XS2系、XS3系(P<0.05),XS3系的L^*1 h显著高于XS1(P<0.05),XS2系的a^*1 h显著高于XS1系(P<0.05),XS3系、XS2系的肉色等级、大理石纹显著高于XS1系(P<0.05);3)XS2系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XS3系(P<0.05),XS3系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XS2系和XS1系(P<0.05);4)3组的必需氨基酸得分均差异不大。说明湘沙猪配套系3个专门化品系,在胴体品质上以XS1系最优,XS2系居中,XS3系次之;在肉质性状上XS3系最优、XS2系居中、XS1系次之;必需氨基酸评分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世代、不同屠宰体重湘岭猪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的差异。试验选择体重140 kg左右的湘岭猪Ⅰ世代阉公猪4头(组4),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评定。另选择前期屠宰的零世代14头湘岭猪的屠宰测定数据作为对照,按宰前活重分为3组,分别为90 kg组(组1)、100 kg组(组2)、125 kg组(组3)。结果表明:1)胴体性状:胴体重、屠宰率、胴体长、三点平均背膘厚和脂率这5个指标有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后腿比有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三点均皮厚组4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瘦肉率以组2最高,以组4最低,组4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骨率以组3最低,组1最高,组1极显著高于组2和组3(P<0.01),组4显著高于组3(P<0.05)。2)肉品质:b1h值以组1最低,组2最高,组1显著低于组3和组4(P<0.05);pH24以组4最低,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贮存损失以组3最低,组1最高,组1显著高于组2和组3(P<0.05);失水率以组4最低,组2最高,组4极显著低于组2,显著低于组1;熟肉率组1显著高于组2(P<0.05)。综上所述:在这次试验条件下,胴体性状以零世代中90 kg组和100 kg组较好,Ⅰ世代中140 kg组较差;肌肉品质各组均有优劣,整体以零世代中90 kg组和Ⅰ世代中140 kg组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高效、优质的终端父本,为规模化猪场引种、繁育和饲养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选用不同品系(品种)公猪包括PIC399配套系、加系杜洛克、美系杜洛克与二元法系长大母猪进行杂交,测定日增重、采食量、饲料转化效率以及胴体等级等指标。结果显示:115 kg上市猪日增重以加系杜洛克组(GC)最高,体重达100、115 kg所需日龄均比美系杜洛克组(GA)和PIC399组(GP)提前,且与GC差异显著(P0.05);饲料转化效率方面以GA组表现最好,体重达100、115 kg时的肉料比均比GC组和GP组低,且与GP组差异显著(P0.05),但与GC组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胴体测试背膘结果表明,体重达100、115 kg时GA组背膘指数均比GC组和GP组低,且差异显著(P0.05);眼肌面积在体重达100 kg时GP组眼肌面积较GA组和GC组大,且与GC组差异显著(P0.05);而在体重达115 kg时GA组的眼肌面积最大,且与GC组差异显著(P0.05)。从眼肌面积考虑GA组更适合饲养大猪;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盈利能力最好的是GA组,当体重达100、115 kg时销售利润均比GC组和GP组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品系杜洛克作为终端父本对其后代商品猪胴体性状的影响,选取214和108头分别由美系和加系杜洛克公猪配种、出生时间相近(±2 d)和体重相近(35±5 kg)的后代三元商品猪进行育肥饲养,结束饲养后开展屠宰试验,测定背膘厚度、眼肌厚度、瘦肉率和肋骨数。结果显示:加系杜洛克商品后代的背膘厚度、眼肌厚度显著(P<0.05)高于美系杜洛克后代商品猪;加系杜洛克后代商品猪的瘦肉率、肋骨数显著(P<0.05)低于美系杜洛克。同一品系不同性别间背膘厚度、眼肌厚度、瘦肉率均不显著(P>0.05),加系商品公猪肋骨数极显著低于母猪肋骨数(P<0.01)。结论:美系杜洛克后代商品猪的胴体性状优于加系杜洛克后代商品猪。  相似文献   

11.
《养猪》2021,(1)
通过对32头(65~130kg区段)杜梅商品猪的屠宰测定结果分析得出,杜梅商品猪不同屠宰体重与胴体重、背膘厚和屠宰率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肉质性状(pH、肉色、系水率)相关性不显著。同时,通过建立线性方程指导杜梅商品猪的出栏体重,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养猪》2019,(3)
为比较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杜洛克猪(新美系)×[托佩克猪(N系)×托佩克猪(A系)(]QN)组、杜洛克猪(台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Z)组背膘厚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100 kg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美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X)组背膘厚在100 kg前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A)组背膘厚在110 kg前缓慢增加(P0.05),110 kg后显著增加(P0.05)。4种三元猪眼肌面积在110 kg前显著增加(P0.05),110 kg后趋于稳定(P0.05)。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背膘厚方面,除80 kg时MX组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背膘厚差异均不显著(P0.05)。眼肌面积方面,除100 kg时,MX、GA高于MZ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外,MX、GA组在其余体重阶段均显著高于QN、MZ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元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试验结果表明,4种三元猪适宜上市体重均为110 kg,MX、GA组眼肌面积高于QN、MZ组,建议推广MX、GA三元猪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构树发酵饲料对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32.79±0.82) kg的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72头,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前期和后期分别添加20%和30%的构树发酵饲料Ⅰ(湘潭某公司生产),试验Ⅱ组前期和后期分别添加20%和30%的构树发酵饲料Ⅱ(江西某公司生产)。试验期103 d。结果表明:1)试验全期,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略有降低(P0.05)。2)试验Ⅰ组的皮厚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肌内脂肪和背最长肌中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的背最长肌中天冬氨酸、组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脯氨酸、总氨基酸、风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背最长肌中月桂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的背最长肌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4)试验Ⅱ组的背最长肌中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组的背最长肌中重金属砷、汞、镉、铅含量均未超标。综上所述,构树发酵饲料替代部分全价料饲喂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对其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肌内脂肪、氨基酸、肌苷酸和月桂酸含量,改善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湘沙猪配套系的生产性能表现,本试验选择体重28 kg左右、 生长发育正常的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 父母代猪及商品猪各30头,在相同日粮营养水平条件下(前、 后期消化能和粗蛋白分别为12.66 MJ、15.04%和12.66 MJ、13.03%),饲养107天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全期日增重为726.45 g,比父母代猪(巴沙猪)和母系母本(沙子岭猪)分别高出21.34%(<0.05)和47.16%(<0.05);全期料重比为3.32,比父母代猪和母系母本分别低9.78%和27.19%;屠宰率为71.2%,比父母代猪和母系母本分别高出2.3个百分点(>0.05)和4.4个百分点(<0.05);瘦肉率为59.6%,比父母代猪和母系母本分别高出13.96%(<0.05)和47.16%(<0.05).试验结果表明选育的湘沙猪配套系商品猪综合了各杂交亲本的优点,具有生长速度快、 饲料转化效率高、 瘦肉率高、 胴体品质优良等特点,值得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对大约克×(巴克夏×沙子岭)(简称大巴沙)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99头大巴沙猪进行屠宰测定,主要测定屠宰率、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大巴沙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为72.24%和59.22%,系水力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93.16%和2.90%。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大巴沙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屠宰率、pH1、肌苷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并构建了宰前活重与相关指标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大巴沙猪胴体性状优良、肌肉保水力强、肉质鲜美,可通过宰前活重快速估测屠宰率、胴体长、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含量,大大节省屠宰测定成本。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选择体重25 kg左右的杜长大、湘沙猪配套系各30头,按品种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公母比例一致,2个组饲喂相同营养水平的饲粮,试验期127 d。结果表明:杜长大、湘沙猪配套系全期日增重分别为676.37 g、623.52 g,差异不显著(P>0.05);全期料重比分别为2.82、3.01;瘦肉率分别为69.16%、63.86%,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杜长大、湘沙猪配套系的脂率分别为12.02%、14.80%,皮率分别为5.89%、8.05%,脂率和皮率两组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眼肌面积、后腿比率、骨率等其他胴体品质性状,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一头增重75 kg的湘沙猪配套系比杜长大多收入108.75元,经济效益显著。综上所述,选育的湘沙猪配套系综合了沙子岭猪和引进品种的优点,具有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适中、肉质优良、市场售价高、饲养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糖萜素对杜长大三元杂肥育猪胴体性状的影响,选择300头胎次相同且体重在(40±1)kg的肥育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头猪,饲粮中依次添加糖萜素0、150、300和450 mg/kg,饲养至体重100 kg结束试验,每个重复随机屠宰1头测定胴体性状。结果表明:屠宰率,150、300、450 mg/kg糖萜素组分别比对照组高0.04%、1.90%、2.60%;平均背膘厚,以450 mg/kg糖萜素组最低,为1.41 cm;眼肌面积,300和450 mg/kg糖萜素组略好于对照组;胴体瘦肉率,以450 mg/kg糖萜素组最高,为66.90%,显著高于对照组6.7个百分点(P<0.05);脂率以150 mg/kg糖萜素组最低,为13.28%,显著低于对照组4.09个百分点(P<0.05)。结论:糖萜素能提高屠宰率、增大眼肌面积、降低背膘厚,提高胴体瘦肉率及降低脂率,以450 mg/kg添加量适宜。  相似文献   

18.
研究高温环境饲养产生轻度PSE肉与正常肉的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差异。对体重110~120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屠宰,比较胴体重为80 kg(轻度PSE肉6头,正常肉6头)和85 kg(轻度PSE肉6头,正常肉7头)的屠宰性能、理化与感官特性。结果表明:在胴体重为80~85 kg范围内,随胴体重升高,猪的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有所增加(P0.05),正常肉剪切力和弹性随胴体重升高明显上升(P0.05),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轻度PSE肉的肌内脂肪随胴体重升高下降显著(P0.05),失水率和剪切力有所升高(P0.05),水分含量随胴体重升高变化不明显(P0.05)。同一胴体重下,轻度PSE肉的猪背膘厚明显比正常猪低(P0.05),眼肌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PSE肉的失水率、水分和剪切力明显高于正常肉(P0.05),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85 kg胴体重的轻度PSE肉的肌内脂肪和弹性比正常肉低(P0.05)。研究表明:在高温饲养条件下,正常肉的猪背膘厚和肌内脂肪比轻度PSE肉的高,剪切力和失水率比轻度PSE肉的低。在80~85 kg胴体重中,轻度PSE肉随体重的增大肉品质下降,正常肉的肉品质随体重升高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新美系猪不同体重屠体性能和部分肉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不同屠宰体重的(110kg、120kg、130kg、140kg)新美系大约克夏(20头)、长白(28头)和杜洛克(32头)猪,测定屠体性能和背最长肌理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猪在胴体性能方面,随着屠体重的增加,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呈上升趋势,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腿臀比随体重增加呈下降趋势,杜洛克猪的腿臀比高于大约克夏、长白猪,差异显著(P<0.05)。在理化指标方面,杜洛克猪背最长肌的失水率、L*值及剪切力比大约克夏、长白猪低,差异显著(P<0.05),表明杜洛克猪肉具有良好的系水力、肌肉色泽和嫩度。同一品种不同屠宰体重比较,大约克夏猪在140kg比130kg屠宰时眼肌面积大1.15cm2,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110kg屠宰时眼肌面积,且差异极显著(P<0.01);140kg的背膘比110kg时厚6.04mm,差异极显著(P<0.01),但140kg时的失水率、L*值、剪切力最低(6.45%、37.50、4.42kg)。长白猪在140kg时的背膘厚显著大于130kg,但眼肌面积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30kg时失水率、L*值和剪切力(10.21%、38.96、4.39kg)最小,但与140kg时差异不显著(P>0.05)。杜洛克猪在110~140kg各体重段的背膘厚差异不显著(P>0.05),140kg时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110kg时,而140kg的失水率、L*值和剪切力最低(6.42%、36.50、4.32kg)。从屠体性能和肉质性状方面综合考虑,大约克夏和杜洛克猪在140kg左右屠宰,而长白猪在130~140kg之间屠宰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两种二元猪80~100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鲁莱黑猪×沙乌头猪(LS)组背膘厚在80~90 kg极显著增加(P<0.01),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杜洛克猪×沙乌头猪(DS)组背膘厚在80~100 kg显著增加(P<0.05),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 kg后显著增加(P<0.05)。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地方猪血统比例)不同而异。DS组80~90 kg背膘厚均极显著低于LS组(P<0.01),而其80~90 kg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LS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正相关。综上,在考虑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方面,DS组优于LS组。研究为沙乌头猪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