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对330个乳样分别用加州乳腺炎检验(California Mastitis Test,CMT),体细胞计数(Somatic Cell Count,SCC)和细菌的分离培养(Isolation of bacteria)法进行隐性乳腺炎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对检测患有隐性乳腺炎的241乳区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表明引起隐性乳腺炎的最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假单胞菌和棒状杆菌、其它细菌的检出率差异根显著(P〈0.05)。对分离出优势细菌的部分乳样进行了SCC与LDH,NAGase,ALP和ACP几种酶的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DH与SCC有显著的相关性(r=0.7936),并且LDH与NAGase,ALP,ACP都有明显的相关性;NAGase与ACP,LDH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ALP没有相关性;ALP只与ACP和LDH有显著的相关性外,与SCC,NAGase没有相关性;ACP与SCC,LDH,NAGase,ALP都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荷斯坦牛初乳、常乳及乳房炎乳乳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差异。对扬州大学试验农牧场36头中国荷斯坦牛乳常规成分、乳密度和导电率进行了测定(其中初乳牛6头,产奶时间为产犊后1h到第8d。正常乳16头(无隐性乳房炎),患不同程度隐性乳房炎奶牛14头)。结果表明: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初乳的乳蛋白率、SNF含量、密度和滴定酸度逐渐下降.乳脂率在波动中下降.导电率无明显变化规律:正常乳与隐性乳房炎乳乳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导电率差异显著(P〈0.05),蛋白率、SNF、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刘鸽 《中国乳业》2021,(12):94-99
对新疆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的712 头澳系荷斯坦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患病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0 头奶牛患临床型乳房炎,患病率为5.62%。从剩余的未表现出临床乳房炎症状的672 头奶牛中随机选出180 头奶牛,共682 个乳区(720 个乳区中有38 个瞎乳头),分别进行兰州乳房炎检测(LMT)和乳样体细胞数(SCC)检测。经LMT诊断发现,180 头奶牛中有56 头患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31.11%;经SCC检测发现,180 头奶牛中有60 头患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33.33%。数据分析发现:各乳区患乳房炎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各乳区阳性率之间没有必然规律;6岁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与2~3岁、4~5岁的患病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6岁及以上奶牛乳房炎的患病率要高于2~3岁、4~5岁奶牛;6胎及以上的奶牛乳房炎患病率与其他胎次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6胎及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要远高于1胎、2胎、3胎、4胎、5胎奶牛。  相似文献   

4.
采用CMT诊断法对贵阳市所属清镇市、乌当区、花溪区和开阳县的4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调查,共检测284头,1136个乳区。结果表明:头发病率为53.8%,乳区发病率为26.1%;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与胎次、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同胎次和年龄的泌乳期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采用SMT法对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奶牛场泌乳母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显示,该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38.79%(313/807),乳区阳性率为19.35%(606/3132)。阳性牛的分布在不同牛舍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3胎以上奶牛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在不同乳区间有显著差异,左侧乳区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右侧乳区(P〈0.01)。同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牛床位置、泌乳生理状态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PortaSCC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对太原和朔州两地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PortaSC妒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方法简便&#183;陕捷、测定数据准确,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5.5%(111/2O0),乳区阳性率为26.34%(196/744);3胎及以上奶牛乳房炎阳性率达到70.18%(40/57)并显著高于1-2胎35.42%(17/48)(P〈0.01);奶牛个体混合乳样体细胞与个体乳区乳样体细胞平均数呈直线相关,差异极显著(r=0.7418,t〉t0.01,P〈0.01)。  相似文献   

7.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奶牛隐性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随机对某奶牛场的400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调查,结果表明:④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为55.00%,乳区阳性率为49.81%;②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以第2季度最高,达71%,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显著(P〈0.05):③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以左前乳区的发病率最高(53.41%),但4个乳区的差异不显著;(4)被检奶牛中,头4胎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而降低,4胎以上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2胎和5胎以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胎次差异显著(P〈0.05);(5)泌乳期各月隐性乳房炎的阳性检出率以产后1~2月内差异极显著(P〈0.01).以后随泌乳月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6)日泌乳量在20kg以下奶牛的患病率为68.00%,显著高于日产奶量20kg以上奶牛(42.00%,P〈0.05)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8头泌乳中期的奶牛被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对照组(每头牛:基础日粮+棕榈酸钙200g/d)和试验组(每头牛:基础日粮+共轭亚油酸钙200g/d),试验期14d,检测了奶产量、乳成分,分析奶牛的血液变化,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对乳汁体细胞中脂蛋白脂酶(LPL)、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的乳产量、乳蛋白、乳糖和乳汁体细胞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降低了乳脂肪含量(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奶牛乳脂肪含量分别为0.0326g/mL和0.0244g/mL。检测血液指标发现,共轭亚油酸钙显著升高了奶牛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P〈0.05)。基因分析发现,试验组奶牛乳汁体细胞中LPL、ACA—CA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表明共轭亚油酸钙抑制了奶牛乳腺细胞脂肪酸合成酶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初产奶牛牛乳体细胞数在不同泌乳阶段和产奶季节的变化规律,旨在为采取合理措施降低牛乳体细胞数和改善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选择2126头初产奶牛13168条DHI测定记录,以泌乳阶段和产奶季节及其两者的互作作为研究因子,分析泌乳阶段和产奶季节及其互作对初产奶牛牛乳体细胞数(SCC)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泌乳阶段和产奶季节及其互作对体细胞数评分(SCS)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01)。初产奶牛于泌乳早期牛乳SCC较高(294.16×10^3个/mL),随着泌乳月龄的增加,SCC逐渐降低,泌乳中期(192.71×10^3个/mL)和泌乳晚期(185.51×10^3个/mL)牛乳SCC基本保持稳定;初产奶牛泌乳早期牛乳SCS比泌乳中期和泌乳晚期极显著升高(P〈0.01);初产奶牛牛乳SCC冬季最高(312.72×10^3个/mL),春季次之(236.48×10^3个/mL),秋季最低(168.59×10^3个/mL);初产奶牛冬春季牛乳SCS比夏秋季极显著升高(P〈0.01)。奶牛乳中体细胞数受胎次、泌乳月龄、产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产奶季节对SCC的影响主要反映了温度和湿度因素对奶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粮不同精粗比例对中产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课题应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将40头中等产奶量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Ⅲ和Ⅳ组为试验组,日粮精、粗比例依次为50%:50%、40%:60%、35%:65%和30%:70%,研究不同精、粗比例对奶牛TMR日粮采食量、产奶量、乳脂率以及其他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粗饲料比例的增加,试验各组采食量和粗饲料采食量都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产奶量也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并且日产奶量(Y,kg)与日采食量(X,kg)之间存在着显著(P〈0.05)的线性相关关系:y=0.66x-17.73,(r^2=0.76);试验组乳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Ⅲ组和Ⅳ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乳脂率(Y,%)与粗饲料采食量(X,kg)之间存在显著(P〈0.05)的线性相关关系:y=0.046x+1.78,r^2=0.56;试验组其他乳成分含量与对照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统计分析表明,试验Ⅱ组的4%校正乳产量最高,日粮采食量与校正乳产量比值最低,即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析我国规模奶牛场奶牛个体生鲜乳体细胞数(SCC)的水平、分布和影响因素。利用SAS9.0的GLM模型,统计分析覆盖16个省(市、区),33个规模奶牛场,23 351头中国荷斯坦牛,从2007年至2009年连续3年的225 775条奶牛个体生鲜乳SCC检测记录。结果表明:奶牛个体生鲜乳SCC的总体均值为48×104cell/mL,标准差为117×104cell/mL,个体生鲜乳SCC波动范围较大;其中,77.9%的奶牛个体,其生鲜乳SCC小于50×104cell/mL,对群体混合样生鲜乳SCC的影响系数为0.26;11.3%的奶牛个体,其生鲜乳SCC介于50×104~100×104cell/mL之间,乳房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对群体混合样生鲜乳SCC的影响系数为0.16;10.8%的奶牛个体,生鲜乳SCC大于100×104cell/mL,理论上乳房处于临床感染状态,对群体混合样生鲜乳SCC的影响系数为0.58。奶牛个体生鲜乳体细胞数评分(SCS)呈正态分布,与奶牛个体因素(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含量、胎次和泌乳阶段)和环境因素(泌乳月份、泌乳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与奶牛养殖区域、奶牛场差异不显著(P〉0.05)。我国规模奶牛场奶牛个体生鲜乳SCC主要在50×104cell/mL以下,依据影响参数能实现对生鲜乳SCC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是在呼伦贝尔地区饲养的三河牛中分别选取泌乳初期、盛期、中期和后期各10头,并年分4次采集乳样,每个泌乳期的重复数为40头。探讨日粮与乳中脂肪酸组成的内在关系,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三河牛乳中脂肪酸组成的泌乳期变化。结果表明:①三河牛乳中SFA组成中SCFA组成有明显的泌乳期变化,即盛期和中期乳中SCFA组成明显高于后期和初期乳(P〈0.05),而盛期与中期、初期与后期乳没有明显变化(P〉0.05)。另外,乳中MCFA和LCFA组成没有明显的泌乳期变化(P〉0.05)。从乳中SFA的营养价值看,没有显示明显的泌乳期变化(P〉0.05);②乳中USFA组成中除了C16:1、r-C18:3和α—C18:3组成外,其他USFA组成不受泌乳期变化的影响(P〉0.05)。以上四种USFA组成均在泌乳后期和泌乳初期中最高(P〈0.05);③乳中CLA组成具有显著的泌乳期变化,在泌乳后期和泌乳初期乳中最高(P〈0.05);④乳中ω-6PUFA/ω-3PUFA比值由低到高依次为后期〈初期〈中期〈盛期。因此,泌乳后期和初期乳USFA的营养价值明显要高于盛期和中期乳USFA的营养价值(P〈0.05):⑤乳中由脂肪酸而产生的乳风味也是在后期和初期乳中最浓(P〈0.05);⑥对日粮USFA的摄入量和生物氢化率的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泌乳盛期〉中期〉初期〉后期(P〈0.05)。  相似文献   

13.
影响牛乳中体细胞数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三坪牛场19头泌乳奶牛的体细胞测定资料进行统计,利用SAS8.1软件分析了胎次、泌乳月和乳区对SCC的影响,为有效指导该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胎次和泌乳月对SCC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乳区对SCC有显著的影响(P0.05)。SCC随胎次的增加而增加,SCC在泌乳后期有升高的趋势,左前和右后两个乳区SCC明显高于另外两个乳区,当一个乳区SCC超过50万/mL时,其相邻乳区SCC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的稻草秸秆、青贮玉米秸和苜蓿干草组合对奶牛生产性,能、乳品质量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的3—4胎处于泌乳中期,产奶量大约15kg,平均体重为550kg的中国荷斯坦奶牛18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处理饲料的精粗比为30:70。将组合的的苜蓿草块、稻草秸秆和青贮玉米秸以等干物质量替代对照组中的苜蓿草块、青贮玉米秸和干草,CR40组13粮中苜蓿草块:青稻(青贮玉米秸:稻草秸秆=1:1)为60:40,CR75组日粮中苘蓿草块:青稻比例为25:75。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采食量、泌乳量、乳蛋白、乳。糖及非脂固形物差异不显著(P〉0.05)。(2)按产标准乳量比较,CR4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CR75组和CR40组兮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9%H和7.14%(P〈0.05)。(3)CR75组和CR40组显著提高了乳脂率,与对照组相比,CR75组和CR40组分别提高了13.0%和8.76%(P〈0.05)。(4)CR75组和CR40组显著降低了体细胞数(SCC),CR40组和CR75组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30.4%(P〈0.05)和25.9%(P〈0.05),且CR40和CR75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稻草秸秆、青贮玉米秸和苜蓿干草的合理组合可以产生正组合效应,提高奶牛标准乳的产量和增进奶牛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以某奶牛场的奶牛为试验动物,用纯中药制剂乳康健进行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效力试验。试验共设5个组:第Ⅰ组10头,乳康健用量500g/头;第Ⅱ组10头,乳康健用量400g/头;第Ⅲ组10头,乳康健用量300g/头;第Ⅳ纽为阳性对照组;第V组10头,为阴性对照组。结果表明:第Ⅰ组奶牛乳样的pH值、比重、体细胞计数、细菌数均较第Ⅱ组和第Ⅲ组有明显变化,治疗后第Ⅰ组和第Ⅱ组乳汁体细胞数明显下降,阳性率分别降为8.3%和10.0%,而对照组阳性率无变化,第Ⅲ组同第Ⅰ、Ⅱ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第Ⅰ、Ⅱ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用乳康健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6.
博达(PortaSCC)法测试奶牛隐性乳房炎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近年研究并应用于实践的博达(P0rtaSCC)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对太原某奶牛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了监测,试验显示,博达(PortaSCC)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方法简便快捷、测定数据准确,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此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4.29%(57/105),乳区阳性率为26.03%(107/411);3胎及以上奶牛阳性率达到70.18%(40/57)并极显著高于1-2胎(35.42%,17/48)(P〈0.01);奶牛个体混合乳样体细胞与个体乳区乳样体细胞平均数呈直线相关,差异极显著(r=0.7418,P〈0.01)。  相似文献   

17.
选择2-4胎次泌乳中期的荷斯坦牛15头,配对分为3组,在7~9月进行60d的饲养试验,对照组使用基础日粮,两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烟酸800mg/kg和烟酸铬10nag/kg。结果表明:在持续高温天气下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烟酸铬和烟酸均使奶牛体温上升幅度相对较小;烟酸铬还可以保持其呼吸率正常。二者均使产奶量下降幅度较小;烟酸铬组奶牛的乳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烟酸组(P〈0.05);二者也使乳中挥发性脂肪酸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对其他乳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二者都能够维持奶牛血清T3、T4、COR、PRL水平的基本恒定;均显著降低了尿素氮和胆固醇水平(P〈0.05)。烟酸铬使奶牛的血液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烟酸仅使血液白细胞数增加。  相似文献   

18.
奶牛外貌评分与产奶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奶牛场随机取30头奶牛,测定其305d产奶量及10个体型外貌评分性状,计算产奶量与体型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求得产奶量的各自通径系数,研究奶牛10个体型性状与生产效率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评分与305d产奶量之间存在弱正相关(P〉0.05);10个评分性状中,后乳房高度和宽度与305d产奶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乳房中隔和乳房深度与305d产奶量呈显著相关(P〈0.05)。整体外貌评分、后乳房宽度、乳房中隔越高则产奶量也越高,后乳房高度和乳房中隔是对产奶量起主要作用的性状。  相似文献   

19.
某奶牛场随机取30头奶牛,测定其305天产奶量及10个体型外貌评分性状,计算产奶量与体型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求得产奶量的各自通径系数,研究奶牛10个体型性状与生产效率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评分与305天产奶量之间存在弱正相关(P〉0.05);10个评分性状中,后乳房高度和宽度与305天产奶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乳房中隔和乳房深度与305天产奶量呈显著相关(P〈0.05)。整体外貌评分、后乳房宽度、乳房中隔越高则产奶量也越高,后乳房高度和乳房中隔是对产奶量起主要作用的性状。  相似文献   

20.
牛奶保存方法和采样时间对乳尿素氮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4头中国荷斯坦奶牛,在早晨和晚上挤奶时分别采集开始挤奶和即将结束时的乳样,分别用冷冻保存和加防腐剂保存,并与鲜乳样进行乳尿素氮含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鲜样比较,冷冻保存和防腐剂保存的乳样乳尿素氮含量明显升高(P〈0.01);同时,乳蛋白含量下降。采样时间对乳尿素氮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本试验表明:在冷冻保存和加防腐剂保存的乳样中乳尿素氮含量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