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口服、腿部肌肉注射两种不同攻毒方法,对空肠弯曲菌人工感染鸡的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攻毒方法攻毒鸡只均无临床症状,但是均表现肠道的病理变化。攻毒后第三天、第五天可从鸡泄殖腔棉拭子和迫杀鸡样品的空肠中分离到目的菌落。  相似文献   

2.
肉鸡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32)鉴定了5株肉鸡致病菌,并对分离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和对11种抗菌药、4种复方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分离的5株菌均为大肠杆菌,其中一株产ES-BL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鸡场分离的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中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均产生耐药,对四环素类中介或耐药,显示出严重的多重耐药性。β-内酰胺类药物与酶抑制剂联用能使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降低,因此复方β-内酰胺类药物仍是防治鸡致病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但联用效果因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鸡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32)鉴定了一例临床分离鸡致病菌,并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和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12种药物和4种复方药物对分离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分离的4株菌中鉴定为大肠埃希氏菌3株、奇异变形杆菌1株,在分离的4株菌中均产ESBL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4株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噻呋、头孢曲松除一株中介外其它均耐药,对阿米卡星均敏感,尤其1株奇异变形杆菌和1株大肠杆菌耐药严重,对12种药物中有10种耐药,显示出严重的多重耐药性。β-内酰胺类药物与酶抑制剂联用能使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s)降低4~64倍,因此复方β-内酰胺类药物仍是防治鸡致病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某动物园西部白眉长臂猿死亡的可能原因,无菌采集病死白眉长臂猿肺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分离纯化、培养特性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克隆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研究分离株的致病性、耐药性,并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检测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1株革兰阴性小杆菌,命名为J181121,该分离菌的培养及生化特性符合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其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登录号:CP018761.1)的同源性为99%,对小鼠致病力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PCR检测到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SHV。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新疆焉耆地区4种动物(牛、鸡、猪、羊)源沙门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携带耐药基因的情况,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和管家基因invA的PCR检测,分离、鉴定沙门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11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在分离株中用PCR的方法检测14种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共分离出不同动物源沙门菌191株,分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牛源(62.0%)、鸡源(28.3%)、猪源(9.0%)和羊源(8.5%);不同动物源沙门菌对被检抗菌药物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鸡源、羊源、猪源、牛源的耐药严重程度依次降低,鸡源沙门菌耐药谱宽,多药耐药在0~3、5~7耐有分布,对四环素和氟苯尼考耐药率在70.0%以上,羊源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88.2%)高于其他动物源的,多药耐药以7耐(23.5%)为主,牛源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66.1%)高于其他动物源的,多药耐药以4耐(38.7%)为主,不同动物源沙门菌均对磷霉素、亚胺培南和多粘菌素敏感,耐药谱型多样化;不同动物源沙门菌中除qnrS和mcr–1基因未检出外,其余被检耐药基因均有检出,blaCMY–2和tetA基因仅在猪源沙门菌中被检出,不同动物源沙门菌均以同时携带blaTEM、blaOXA、tetB、oqxA、oqxB、aadA2、ant(3")–Ia、aac(6'')–Ib–cr、floR耐药基因为主,牛源沙门菌对以上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在35%以上,羊源与猪源沙门菌对以上耐药基因检出率在20%左右,鸡源沙门菌对以上耐药基因检出率不到10%。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一例华南虎幼虎急性死亡病例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圈养华南虎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无菌采取死亡幼虎的肺、肝、脾、肠道等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16SrRNA PCR扩增结果进行病菌鉴定;并对该分离菌进行16S rRNA系统进化分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CR鉴定、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从幼虎肝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大肠杆菌(E.coli),命名为FJ/Tiger2016。16SrRNA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菌与大肠杆菌人源分离株(NZCP016497)、鼠源分离株(NZMBNX01000003)、鸭源分离株(EF620926)及禽源分离株(AB272358)的遗传距离较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遗传分支,其中与禽源分离株(AB272358)的同源性高达99.7%。PCR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对选用的15种抗菌药均表现敏感。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经腹腔接种时该菌株对试验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小鼠攻毒后5h内全部死亡。病理剖检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死亡小鼠的心脏、肝脏和脾脏等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病理损伤,而经灌胃接种时试验小鼠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含有10种毒力基因,暗示其可能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结论】从死亡幼虎肝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致病力、肠道外致病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表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已对我国圈养华南虎造成了一定威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了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与噬菌体(phage)的结合疗法抵抗雏鸡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的作用。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a组(口服PBS缓冲液且攻毒)、Cb组(口服PBS缓冲液且不攻毒)、FPa组(粪菌移植与噬菌体结合疗法且攻毒)和FPb组(粪菌移植与噬菌体结合疗法且不攻毒)。每组隔离饲养至40日龄,记录不同日龄每组鸡的死亡率和体重变化,病理切片法分析肠道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肝脏病理变化,PCR方法检测肝脏中沙门氏菌的定殖情况,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粪菌移植与噬菌体的结合疗法可以降低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雏鸡死亡率,促进雏鸡的体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雏鸡的免疫水平,减少了攻毒雏鸡肝脏的炎性病变,清除了肠炎沙门氏菌在雏鸡肝脏中的定殖;增强了雏鸡的消化吸收能力。综上,粪菌移植与噬菌体的结合疗法能帮助雏鸡抵抗沙门氏菌的感染,并促进雏鸡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查明某养殖场鹌鹑大量死亡的原因,采集病死鹌鹑的脏器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测定疑似细菌的耐药情况,并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病死鹌鹑剖检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肾脏肿大;分离菌株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能发酵赖氨酸和β-半乳糖苷;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和多重PCR(mPCR)试验确定其为鸡白痢沙门菌;该菌对苯唑西林等6种抗菌药耐药,呈现多重耐药性;气囊接种鹌鹑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9.5×105 cfu.这一研究说明鹌鹑的死亡是由鸡白痢沙门菌引起的,为鹌鹑的种群防控净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NDV强毒(基因Ⅶ型)对鸽子和SPF鸡的致病性差异。【方法】将试验鸽和SPF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给其中2组分别滴鼻和肌肉注射鸭源NDV分离株Duck/China/SD03/2009,攻毒剂量为106.2EID50,设空白对照组和同居感染组。攻毒后观察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并对攻毒后3,5,7,14d动物的血清抗体,喉头、泄殖腔的排毒情况及内脏器官的病毒滴度、抗体效价进行检测。【结果】鸽子感染NDV强毒后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脑膜严重出血,腺胃和肠道轻度出血,死亡率为10%~30%;而同期SPF鸡攻毒后表现为急性感染症状,死亡率为100%。鸽子在攻毒后第7天均检出排毒,至14d时均未检出。攻毒后5~14d在所检鸽体内脏器官中均检出病毒,以脑、肺、肠中的病毒含量较高。病毒也可诱导鸽子产生较高水平的血清抗体,至14d时血清抗体HI滴度为512~2 048。【结论】基因Ⅶ型新城疫强毒株Duck/China/SD03/2009对鸽子和鸡的致病性差异明显,与SPF鸡相比,鸽子感染后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较轻,死亡率也较低,表明基因Ⅶ型NDV强毒株能感染鸽子,但对鸽子的致病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福建南平地区禽腺病毒(FAdV)血清8a型分离株的遗传演化情况及致病性,旨在为防控血清8a型FAdV感染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8月,采集福建南平地区部分肉鸡养殖场出现的以包涵体肝炎为特征的肝脏病料,采用PCR技术检测FAdV核酸,将获得的阳性样品接种在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胚上进行病原的分离纯化,利用hexon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病毒鉴定,并在测定分离株毒力的基础上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接种10 d后,鸡胚死亡,肝脏肿大、出血、坏死、呈土黄色;PCR鉴定和hexon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与GenBank上的FAdV E型8a血清型澳大利亚TR59毒株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9.5%,将该分离株命名为FJNP。FJNP株对1日龄SPF鸡的致死率为44%(11/25);剖检显示,感染鸡肝脏肿大、出血、边缘钝圆、呈土黄色、出现白色坏死点,脾脏和肾脏也出现肿大、出血等症状;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感染鸡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肝细胞核可见嗜碱性包涵体及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感染鸡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均检测到病毒,且主要分布在肝脏,攻毒3、5、7...  相似文献   

11.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感染鸡肠道所致,以雏鸡和青年鸡多发,魏氏梭菌为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在于鸡肠道中,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乘机大量繁殖而发病;诊断本病时一定要注意准确分离目的菌,并通过必要的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法鉴定确诊感染菌类型;防治本病的方法有微生态法和药物防治法,防治过程中一定加强鸡群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湖南地区沙门氏菌的耐药表现和基因分布情况,采集了永州、怀化、长沙等地生猪养殖场、屠宰场的猪肛门拭子样本和鸡盲肠样本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16种常见兽用抗生素耐药性检测和血清型分析以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从300份猪肛门拭子样本和170份鸡盲肠样本中总计分离到沙门氏菌69株,血清凝集试验显示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优势血清型,69株中的48株为鼠伤寒沙门氏菌;猪源和鸡源沙门氏菌都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具有很强的耐药性,耐药率在62%以上,其次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氟苯尼考,耐药率在40%左右,未有菌株对乙酰甲喹、安普霉素耐药;多重耐药性结果显示每株菌至少对1种抗生素耐药,最高出现了13重耐药菌株,尚未发现对16种抗生素全部耐药的菌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常见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耐药基因检出率普遍不高,其中Bla CTX-M检出率相对较高,为14.49%(10/69)。这表明湖南省部分地区健康来源动物样品中沙门氏菌检出率相对较高,并有一定的多重耐药情况存在,应保持监测。  相似文献   

13.
鸡死胚中绿脓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也称铜绿假单胞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空气和水中,在正常人与动物肠道和皮肤上亦有存在.该实验旨在分离和鉴定沈阳新城子区某鸡厂鸡群中的绿脓杆菌.通过该实验证明分离得到的绿脓杆菌为致病性绿脓杆菌.由药物敏感实验的该菌对新霉素、诺氟沙星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洛美沙星、阿米卡星、链霉素中度敏感;对头孢塞肟、氨苄青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青霉素、痢特灵耐药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沙门菌感染雏鸡空肠黏膜上皮损伤的保护作用,以450只1日龄SPF健康雏鸡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沙门菌组、干酪乳杆菌组、预防组、治疗组和预防治疗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用HE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雏鸡肠道黏膜结构变化和肠道中炎性因子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与沙门菌组相比,饲喂干酪乳杆菌预防使肠绒毛上皮柱状细胞排列整齐,维持肠绒毛的完整性。2)饲喂干酪乳杆菌使得沙门菌感染组的促炎因子IL-17、IFN-γ和TNF-α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而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量显著增多(P<0.05)。综上,饲喂干酪乳杆菌能保护雏鸡肠道健康,减轻沙门菌对雏鸡空肠黏膜的损害,加强肠道的免疫功能。本研究为干酪乳杆菌预防畜禽沙门菌感染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天津某规模化鸡场出现一批疑似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感染的病鸡,为分离该鸡病的病原菌并分析其致病性,研究通过临床综合诊断、病料采集、细菌分离培养、鉴别培养基和生化鉴定、16SrRNA检测、系统进化树与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小鼠致病性试验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等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剖检可见典型的腹膜炎、肝周炎、心包炎等症状;分离菌株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短小杆状菌,培养基和生化鉴定结果与大肠杆菌的生长特性一致;16S rRNA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和系统进化树及同源性分析发现,分离菌株与大肠杆菌亲缘关系为同一分支,同源性高达99.99%以上;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多西环素中度敏感;PCR扩增出fimC、hlyF、ompT和iroN4种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动物致病性试验中接种分离菌株的小鼠在16h内全部死亡,且在小鼠肝脏和血液中均检测到细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感染小鼠的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脾脏以及肠道均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研究结果表明,该病鸡分离菌株为大肠杆菌,且该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对动物有较强的致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雏鸡感染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及其PhoP/Q缺失株后β-防御素6(AvBD6)在小肠内的分布和表达规律。【方法】将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APEC攻毒组和PhoP/Q缺失株攻毒组,其中对照组雏鸡腿肌注射生理盐水0.5mL/只,APEC和PhoP/Q缺失株攻毒组雏鸡腿肌分别接种相同剂量1×106 CFU/mL的菌液,分别于攻毒后0,6,12,24,36和48h采集各组鸡小肠样品,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对各组织内AvBD6mRNA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免疫组化(IHC)技术对AvBD6蛋白分布进行观察。【结果】FQ-PCR结果显示,感染后24~48h,APEC攻毒组雏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AvBD6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于48h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0h(P0.05);在同一时间下,PhoP/Q缺失株攻毒组AvBD6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PEC攻毒组(P0.05)。IHC结果显示,AvBD6主要分布于各小肠段的绒毛上皮细胞和肠腺部分。【结论】APEC能够诱导雏鸡肠道内AvBD6的表达,且PhoP/Q可能参与APEC调控AvBD6的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7.
鸡源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院的蛋鸡送检病料中,无菌采集病死鸡肺脏、肝脏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鉴定的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在血琼培养基上呈圆隆、露滴状、表面光滑带荧光的白色菌落,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经PCR鉴定该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对氟苯尼考、阿米卡星高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13种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该菌对小鼠呈高致死性,表明该菌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河南省某父母代种鸡场死胚中沙门菌的携带情况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采集孵化后期死胚120份,通过常规分离、PCR鉴定及血清学鉴定,并采用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10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获得了55株沙门菌,包括6种血清型:鸡白痢沙门菌(25)、爱丁堡沙门菌(17)、汤卜逊沙门菌(10)、塞罗沙门菌(1)、加瓦尼沙门菌(1)、坦密尔纳德沙门菌(1);毒力基因sopB、usherP检出率为100%,毒力基因spvC(34.55%)、sodC1(45.45%)检出率较低。结果表明:该种鸡场感染的沙门菌血清型复杂,毒力基因普遍存在于沙门菌分离株中。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江苏某种鸡场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的药敏性及其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采用K-B法测定96株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对9类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PCR方法检测分离株的6类药物的10种耐药基因,并对分离株的药敏性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所有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其中对萘啶酸(95.83%)、氨苄西林(55.21%)和链霉素(39.58%)的耐药率较高,且56.25%的分离株呈多重耐药.36.46%的分离株可检出耐药基因,共检出7种耐药基因,分别为aadA1 (26.04%)、blaCMY-2 (11.46%)、sul2 (11.46%)、blaTEM-1 (9.38%)、tetA (4.17%)、strA (3.13%)和qnr (3.13%).与药敏性符合率较高的耐药基因依次为cat1 (93.75%)、tetA(73.96%)、tetC (71.88%)、sul2 (68.75%)和sul1 (67.71%).这一研究提示该种鸡场鸡白痢沙门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但耐药基因携带率较低,且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与药敏性并不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四川地区猪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特点及流行趋势,本研究在2016—2018年,从四川省各个地区无菌采集患病猪肝脏、脾脏、肺脏、肠道等组织样品208份。通过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筛选出87株大肠埃希菌,通过小鼠攻毒试验确定其中22株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并对其进行分子分群、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耐药性试验、耐药基因及HPI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2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多分布于A群(59.09%),且生物被膜形成阳性率为72.73%,其中强成膜能力菌株占40.91%。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生素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红霉素、四环素等9种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为81.82%~10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头孢曲松等4种药物的耐药率为63.64%~72.73%;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为4.55%~54.55%,均呈现多重耐药。22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的耐药基因包括β-内酰胺类TEM(36.36%)、SHV(9.09%)、OXA(9.09%),磺胺类sul Ⅰ(63.64%)、sul Ⅱ(95.45%),氨基糖苷类acc(3)-Ⅱ (68.18%)、aph(3')-Ⅱ(50.00%),氯霉素类cmlA(45.45%)、floR(81.82%),四环素类tetA(81.82%)、tetB(86.36%),喹诺酮类qurB(40.91%)共12个基因型,检测出HPI毒力基因irp1(40.91%)、irp2(13.64%)、fyuA(13.64%)3种。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猪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多分布于A群,生物被膜形成阳性率较高,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携带率较高,且存在多重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共存情况。研究结果可为四川地区猪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