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动态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2007年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的生长、死亡参数,比较了两海域小黄鱼资源变动的空间特征差异,并利用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渔获年龄主要为0~1+a,以当龄鱼(0 a)为主;平均极限体长(L∞)分别为226.47、257.25 mm,平均生长速度(K)分别为0.39/a、0.43/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分别为-0.80 a、-0.31 a;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1.81/a、3.05/a,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1.42/a、2.62/a,东海种群的捕捞强度大于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分析显示: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为25%、50%和75%的选择体长分别为103.6、112.4、121.2 mm,东海种群分别为110.5、122.4、130.5 mm,东海种群的开捕体长稍大于黄海南部种群。动态综合模式分析表明,黄海南部种群资源利用参考点E0.1(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曲线初始斜率为10%时的开发率)、E50%(资源量为初始资源量50%时的对应开发率)、E max(最大产量时的对应开发率)分别为0.560、0.386和0.649,东海种群分别为0.563、0.356和0.669,当前开发率已经超过了目标参考点E0.1,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26°00′~35°00′N、121°00′~127°00′E以西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中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0.143 kg/h,数量分布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平均渔获率为0.298 kg/h,其次是冬季,为0.143 kg/h,春季最低,只有0.032 kg/h;渔获物体长为27~650mm,平均为268 mm,体重为0.6~6 715 g,平均为806 g,冬季渔获个体最大(292 mm,951 g),夏季最小;4—5月为黄鮟鱇的集中产卵时间;黄鮟鱇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为6.43~20.01℃,平均为13.02℃;底层盐度为30.37~35.03,平均为32.90;水深分布为17.0~107.2 m,平均为64.4 m,密集分布区的水深为40~80 m。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鱼类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为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及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5年9月(秋季)和2016年3月(春季)以拖网船对保护区海域进行拖网调查,运用生物量和丰度法对渔获组成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调查海域内鱼类资源生态特征指数,并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评估鱼类群落受干扰程度.[结果]两个航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7种,隶属于13目37科51属.2015年9月(秋季)调查的平均鱼类生物量1.63 g/m2,平均丰度177.9×10-3尾/m2;2016年3月(春季)调查的平均鱼类生物量0.43 g/m2,平均丰度25.2×10-3尾/m2.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凤鲚(Coilia mystus)、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为春秋两季共有优势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3项生态特征指数均表现为秋季高于春季.2015年9月(秋季)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鱼类群落的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曲线之下,W为负值(-0.068),鱼类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2016年3月(春季)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曲线之上,W为正值(0.056),鱼类群落结构未受干扰.[结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鱼类现存资源量水平呈下降趋势,渔业资源有所衰退;鱼类群落结构在秋季受外界干扰较明显,春季则趋于稳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水质已受到轻度污染,虽然目前尚适合鱼类的生长和繁育,但今后须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加强水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南部海域渔业资源水声学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大亚湾南部海域渔业资源的生物资源密度和总资源量进行水声学评估。[方法]2015年利用Simrad EY60声学系统进行了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个航次的声学调查,并以传统拖网方式同步采集生物学资料,对大亚湾南部海域的生物资源密度和总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2015年4月春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7.38×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72.8 t,优势种为二长棘鲷(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2.37×103kg/n mile~2);2015年8月夏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8.58×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200.9 t,优势种为黄鳍马面鲀(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3.29×103kg/n mile~2);2015年10月秋季调查航次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6.52×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52.6 t,优势种为短吻鲾(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2.59×103kg/n mile~2);2015年12月冬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6.36×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48.9 t,优势种为皮氏叫姑鱼(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0.82×103kg/n mile~2)。[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大亚湾南部海域海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6年-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甲壳类有99种,分隶于2目22科46属,其中虾类32种,蟹类51种,虾蛄类16种;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优势种为口虾蛄、黑斑口虾蛄、红星梭子蟹、锈斑蟳、银光棱子蟹、逍遥馒头蟹、猛虾蛄、宽突赤虾、武士蟳、香港蟳、长叉口虾蛄;渔获率B断面最高(7.94 kg/h),C断面最低(4.94 kg/h);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最高(10.31 kg/h),冬季最低(4.05 kg/h);平均渔获率为6.54 kg/h,其中:虾类渔获率0.88 kg/h,占13.46%,蟹类渔获率3.68 kg/h,占56.27%,虾蛄类渔获率1.98 kg/h,占30.27%;甲壳类60 m以浅水域分布较多,并密集分布于10~20 m水深处;平均资源密度为87.20 kg/km2,资源密度秋季最高(137.47 kg/km2),冬季最低(54.00 kg/km2).  相似文献   

6.
以2005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研究分析了龙头鱼资源的数量分布、渔业生物学特征、分布海域生态环境特征和资源量状况等.结果表明,东海区龙头鱼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大沙渔场和鱼山渔场,这几个渔场全年的渔获量占全部渔获量的82.99%,但各季度分布情况有差异;春季平均体长197.77 mm,平均体重43.83 g,夏季平均体长220.00 mm,平均体重57.10 g,秋季平均体长168.51 mm,平均体重49.70 g,冬季平均体长171.53 mm,平均体重59.52 g;体长-体重的关系式为W=1.3195×10-6 L3.3259;龙头鱼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分布范围为9.11~26.11 ℃,平均为14.80 ℃,底层盐度范围为31.36~35.26,平均为33.39,水深分布范围为27.00~101.99 m,平均为58.96 m;现存资源量为2 125 t,但潜在资源量估计在5千吨以上,属于有潜在价值渔业.建议加强该资源的监测和研究,并执行相应的开捕规格.  相似文献   

7.
依据2006年8月(夏)、2007年1月(冬)、5月(春)和11月(秋)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32°00′N,127°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中所获得的虾蛄类调查资料,用渔获率作为虾蛄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的虾蛄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共有虾蛄类种类11种,隶属3科、7属,其中优势种有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脊条褶虾蛄Lophosquilla costata和无刺口虾蛄Oratosquilla inornata,它们在春、夏、秋、冬季的渔获量之和分别占该季节总渔获量的97.54%、98.75%、99.85%、99.35%。不同季节的渔获率变化明显,其变化规律是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生物量平面分布结果表明,春、秋季虾蛄类渔获率以长江口渔场和江外渔场相对较高,夏、冬季以舟山渔场为最高。总体来说,虾蛄类数量分布分散,没有十分明显的密集分布。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延绳钓渔业中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rares)的渔获率并减少其他非目标种类的兼捕率,根据2013年9月8日至12月31日在库克群岛海域(9°S~19°S,157°W~168°W)延绳钓渔业调查数据,包括钓钩深度、温度、叶绿素a浓度、三维海流、作业参数、渔获统计等数据,利用DPS软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钓钩拟合深度计算模型,采用统计和谱系聚类的方法分析黄鳍金枪鱼渔获率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库克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渔获率较高的水层、温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海流流速分别为120~160 m、21~22℃、0.32~0.36μg/L和0.40~0.44μg/L、-0.20~-0.10 m/s和0~0.20 m/s、-0.10~0.20 m/s、-0.10~0.06 m/s和0.02~0.06 m/s、0.20~0.30m/s。建议在该海域作业并以黄鳍金枪鱼为目标鱼种时,在渔获率较高的水层、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流范围内可增加钓钩投放数量。  相似文献   

9.
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5月和8月4个航次对渤海长岛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其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8种(属),其中,夏季最多,共26种,其次是秋季23种,春季和冬季最少,分别是14种和13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具有显著的四季演替现象。春季,优势种是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长腕幼虫(Ophiopluteus larva)和糠虾幼体(Mysidaeea larva)取代两种桡足类成为夏季的优势种;秋季优势种类仅为强壮箭虫1种;冬季除了强壮箭虫,墨式胸刺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又重新成为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平均1 952.74ind/m3,夏季平均352.51 ind/m3,秋季和冬季丰度最低,分别为87.38ind/m3和79.95 ind/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是0.222~2.766,平均值1.190,均匀度指数(J)在0.121~0.940之间,平均值0.444。分析表明,海水温度、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水团等是影响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2年11月(秋季)和2013年4月(春季)对珠江口万山群岛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的调查采样,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个类群,共68种,以近岸种类为主,桡足类为主要类群;此次调查的优势种各有8种,秋季最大优势种为丹氏纺锤水蚤(Acartia danae Giesbrecht),春季最大优势种为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 Giesbrecht);此次调查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差异较大,秋季平均生物量为125.3 mg/m3,春季为127.1 mg/m3,季节差异不显著;秋季平均栖息密度为327.9 ind/m3,春季为224.3 ind/m3,秋季显著大于春季。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受到盐度的影响,但季节变化受盐度的影响不大。秋季平均多样性指数为3.61,均匀度为0.81,春季平均多样性指数为3.54,均匀度为0.89。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整体未受到污染,但近岸可能面临陆源污染物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其中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  相似文献   

12.
商丘市人工增雨潜力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杰  孙民  王海翔  晁保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079-7082
[目的]分析商丘春秋两季的空中水资源分布特征、人工增雨潜力及效益。[方法]通过计算、分析代表站的各标准层等压面的水汽含量研究商丘市的人工增雨潜力及效益。[结果]3月份的水汽含量不到是5月份的一半,9月份的水汽含量是11月份的2~3倍。Ⅰ区的水汽含量比Ⅱ区少2~4k∥m^2。在春季Ⅰ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44.92kg/m^2,Ⅱ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56.34kg/m^2,Ⅰ区和Ⅱ区的水汽含量差异为11.42kg/m^2。在秋季,Ⅰ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39.74kg/m^2,Ⅱ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53.25kg/m^2,I区和Ⅱ区的水汽含量差异为13.51kg/m^2。适宜增雨作业的云层高度为3000~5500rn。6月份的增雨潜力最大,8月份的增雨潜力最小。[结论]人工增雨是一条综合利用空中水资源补充地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惠来近岸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惠来近岸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评估夏季休渔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基于2014年4月(春季)和9月(秋季)在惠来近岸海域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法(IRI)、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和ABC曲线等方法对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调查海域春秋两季共捕获游泳动物162种,隶属3门60科。春季优势种为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龙头鱼(Bombay duck),秋季优势种为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和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春秋两季游泳动物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258.8和462.9 kg/km~2,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25 022.3和25 686.3 ind/km~2。ABC曲线表明,惠来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均处于严重受干扰状态。[结论]夏季休渔使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质经济种类渔获比例等得到明显改善,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及其形成原因,为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2年8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3年3月(春季)和5月(夏季)4个季节在深圳鹅公湾水域进行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对该水域的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组成、长度谱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季节变动分析.[结果]从深圳鹅公湾水域共渔获游泳生物113种,隶属于3纲14目50科78属.其中,夏季游泳生物种类数量最多(61种),秋季最少(53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6种.夏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最低(分别为5959.20 kg/km2和356.45 ind/km2),但其鱼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1.99%和42.19%).游泳生物长度谱的季节变动表明夏季捕捞强度最小,秋季捕捞强度最大.鹅公湾水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动明显,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季节变动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结论]深圳鹅公湾水域游泳生物资源种类、生物量和结构季节变动明显,夏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高,而秋季和冬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差,主要是由于捕捞强度季节差异(夏季捕捞强度低,秋季捕捞强度高)所致.尤其随着秋季捕捞强度的增大,k选择种类将被r选择种类代替.  相似文献   

15.
为获取上海市陈行水库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9年4月17日、8月15日和11月13日,采用双频识别声呐(Dual-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onar,DIDSON)对陈行水库进行鱼类资源探测,利用ECHOVIEW水声数据处理软件构建鱼类目标分析模型,开展鱼类目标的提取与计数,分析并绘制鱼类资源密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图,揭示水库鱼类数量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陈行水库中小型鱼类(其体长<0.6 m)居多,占比达80.9 %;2)春季至秋季库区鱼类体长逐渐增加,密度不断增大,数量和总重量也在增加;3)水平空间尺度上,库区鱼类个体主要集聚在水库南部,夏季分布相对集中,秋季相对分散;4)垂直空间尺度上,库区鱼类主要分布在水深2~6 m区间,占比达84.85 %,春季鱼类分布平均水深为3.89 m,夏季为4.34 m,秋季为5.12 m,库区鱼类垂直分布随季节有向底层移动趋势。本文所研究的水声探测方法和鱼类目标分析模型,为类似的鱼类资源调查分析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探测结果为水库采取合理的鱼类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粤彩糯2号于2010年春、秋季和2011年秋季在佛山三水南山镇种植鉴定和进行不同基肥的比较试验。种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生育期81~85 d,每667 m2鲜果穗产量792~976 kg,穗长16.0~18.3 cm,秃顶长0~2.6 cm,秋季产量明显高于春季,且秃顶长较短,秋季种植表现优于春季。不同基肥的比较研究发现,以粒满丰生物有机肥作基肥,苗移栽后恢复快、长势壮,每667m2施100 kg增产效果明显。粤彩糯2号品质综合表现优于其他试验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虾类群落组成特征,于2013年夏季(7月)、秋季(10月)和2014年冬季(3月)、春季(5月)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了桁杆虾拖网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资源密度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主要优势种密度对虾类总密度的影响。结果全年在马鞍列岛海域采集虾类20种,隶属于2目9科16属。种类数以秋季最多(16种),春季次之(14种),冬季(13种),夏季最少(12种)。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各个季节皆为优势种,是影响马鞍列岛海域虾类资源密度变化的主要种类。虾类的群落生物量和丰度在夏季达到最高(206.7 kg/km~2和117.4×103ind/km~2),而秋季降至最低(46.9 kg/km~2和28.7×103ind/km~2)。马鞍列岛海域虾类的丰富度指数(D)为1.12~1.55,多样性指数(H')为0.84~1.55,均匀度指数(J')为0.41~0.76,均表现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各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7年5月和10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大连湾大型底栖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连湾海域共有甲壳类10种,其中虾类5种,蟹类5种;春季甲壳类资源平均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分别为41.62 kg/km2、2117 ind./km2,秋季分别为404.18 kg/km2、67 333 ind./km2;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秋两季优势种无共有种.研究表明:大连湾甲壳类资源生物量、生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平面分布格局表现为湾口和湾内空间异质性较高,主要是由于部分优势种在湾口海域聚集造成的;大连湾甲壳类群落结构表现出种类组成较稳定、物种多样性低、空间分布异质性高的态势,主要是由于港口航运对甲壳类群落的扰动及水环境的污染所致.应加强对水质污染的控制,注重对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扁穗冰草种子产量及其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扁穗冰草为材料,通过肥料的施用与行内疏枝组合处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限制扁穗冰草种子产量的主要营养元素依次是氮、磷、钾。连续2年施氮,种子产量显著增加,秋施N45kg/hm^2、春施N90kg/hm^2、行内疏枝到45cm的扁穗冰草种子产量最高达924.3kg/hm^2;同一施氮量下,秋春季2次施氮的扁穗冰草种子产量高于春季一次施氮处理,另外,氮、磷、钾配施可以显著提高扁穗冰草种子产量。单位面积生殖枝数是影响扁穗冰草种子产量的主要组成因素,秋季施氮可以显著增加第二年单位面积生殖枝数,春季施磷有利于生殖枝数、小穗数、种子千粒重增加:春季施钾可以增加每小穗小花数、每小穗种子数及种子千粒重,疏行处理可以提高每生殖枝小穗数和小花数、每小穗种子数、种子千粒重。  相似文献   

20.
舟山近岸海域虾类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及其变动趋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近岸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虾类数据,用渔获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数量时空分布、种群变动趋势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21种,隶属于8科15属;数量分布春秋季变化明显,总体而言秋季多于春季,调查海域北部多于南部。(2)不同季节优势种与常见种差异较大。与以往调查相比,小型虾类取代大型虾类成为优势种。(3)底层温度和盐度对舟山近岸海域虾类渔获量分布无明显影响,但按深度分类分析,虾类渔获量随水深变化呈现差异。(4)ABC曲线显示,渔获量曲线和丰度曲线交错,表明调查海域虾类群落受人类影响强烈,处于严重干扰状态,生态敏感度高。因此,舟山近岸海域虾类生物资源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演替,主要渔获呈现小型化、低产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