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国目前对海蛇的分类与国际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该研究旨在为我国海域内的海蛇分类提出建议。以爬行动物形态学上的经典分类方法鳞片计数法为重点,包括背鳞、腹鳞、尾下麟的数据,比较其平均数、标准差和差异系数等,并结合生物地理资料,综合讨论我国真海蛇属中的8种海蛇的分类。结果显示,各物种间雌性个体统计分析差异相对显著,而雄性个体的差异相对不显著;但所有个体的差异依然显著。腹鳞的差异相对背鳞和尾下麟更为显著,海蝰与其它物种的差异也更显著。因此得出结论,各种海蛇在总体上分类较为清晰,但不建议划分多个属,建议都归为一个“真海蛇属Hydrophis”,与国际上的分类一致;青环海蛇与黑头海蛇虽亲缘相似,但仍为2个物种。  相似文献   

2.
同性间动物体色的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与其采用的繁殖策略密切相关。为了检验雄性胎生蜥蜴腹鳞颜色的分化机制和影响因素,于2012年5—6月,选取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蜴种群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胎生蜥蜴种群雄性个体的腹鳞主要分为橙红、桔黄和淡黄3种颜色,且在个体形态上(除了前后肢和腹鳞数外)存在明显的差异,推测腹鳞颜色的分化与年龄有关。温度和光照对腹鳞颜色具有间接的影响,在低温或无光条件下,3种颜色的雄性胎生蜥蜴的体重显著下降,腹鳞的颜色变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雄性胎生蜥蜴腹鳞颜色作为一种通讯信号所具有的潜在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20个柞蚕品种幼虫腹足趾钩的数量、长度及其与若干经济性状的相关性。柞蚕幼虫腹足趾钩数量和趾钩长度品种间差异显著,趾钩数量雌雄间差异不显著,但趾钩长度雌雄间差异极显著。趾钩数量和长度与多数经济性状呈较弱的负相关,表明柞蚕幼虫腹足趾钩数量和趾钩长度可为柞蚕育种提供依据。对21项经济性状和趾钩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趾钩数量及长度对柞蚕分类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鸡的微卫星DNA标记与胴体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测定了青脚麻鸡与隐性白鸡杂交后自交的F2代个体的全净堂重、全净堂率、脂肪宽带、腹脂重和腹脂率6个胴体性状,检测10个微卫星DNA标记,对标记基因型胴体性状值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MCW328对于10周龄体重和全净膛重两性状各基因型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ADL292对于腹脂重性状各基因型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对于腹脂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MCW328标记基因与控制10周龄体重和全净膛重QTL连锁,ADL292标记基因与控制腹脂重和腹脂率QTL连锁。  相似文献   

5.
采用PCR技术获得细鳞鲑秦岭亚种25尾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598bp的序列,从Gene Bank下载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与钝吻细鳞鲑的同源序列,以近缘物种哲罗鲑为外类群,构建了中国细鳞鲑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特征讨论了细鳞鲑秦岭亚种的有效性。遗传结构分析显示,秦岭亚种与黑龙江流域两种细鳞鲑之间以及后两种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202,0.0207,0.0199,明显大于细鳞鲑属种内遗传距离:0.0023,0.0033,0.0091。以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秦岭地区的细鳞鲑单独构成一个单系群,而黑龙江流域的两种细鳞鲑构成一个大的支系。以上结论证明了秦岭细鳞鲑已经达到了亚种水平的分化,该研究的结果支持形态分类上秦岭亚种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6.
仙湖肉鸭屠宰性状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科研禽场饲养的仙湖肉鸭,在49日龄时随机抽取50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以活重、屠宰率、全净膛率、腿肌率、胸肌率、腹脂率6个屠宰性状指标为自变量,以49日龄的瘦肉率为目标变量(依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3个屠宰性状指标对瘦肉率作用不显著。在剔除这些指标后,余下的3项指标对瘦肉率影响效果依次是腿肌率>胸肌率>腹脂率,腿肌率、胸肌率与瘦肉率呈强的正相关,腹脂率与瘦肉率则呈中等负相关。筛选变量后构建的多元回归方程合理,回归模型经方差分析结果为差异极显著。该预测模型能应用于实际估测。  相似文献   

7.
一、对青海省久治县境内灰尾兔的肺脏采得的原圆科线虫进行了研究,与原圆亚科的原圆属和刺尾属的特征均有显著不同,拟定名为不等刺新属(Imparispiculus,gen.nov.),该属模式种为久治不等刺线虫新种(Imparispiculus jiuzhiensis sp.nov.)。二、本新属的特征为虫体细长,角皮无横纹,头端有6个乳突,口周围有3个唇,食道长柱形,后端稍膨大,神经环在食道中部稍前方,颈乳突小,位于食道末端附近,排泄孔在食道膨大部。雄虫交合伞分为2叶,在中后侧肋和两腹肋之间有缺刻,背肋圆形,有一有柄乳突和5个无柄乳突,交合刺不等长,左枝平均长0.483mm,短于0.5mm,右枝长0.943mm,超过0.9mm,两交合刺形状略有不同,右枝比左枝栉状横纹宽,末端透明膜也长,引带由头、体、脚组成,引带脚边缘光滑,副引带由基板、两侧板和两腹板组成,形成弓形。雌虫尾端圆锥形,阴门在肛门前不远处,阴道短,前阴道发达,卵生。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发酵豆渣对大鳞鲃肉品质的改善效果,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和6%发酵豆渣,配制2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取平均体质量为(50.00±1.28) g的大鳞鲃60 000尾,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 000尾,饲喂90 d。养殖结束后,随机抽取30尾鱼运输至实验室测定其营养组成、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发酵豆渣显著降低大鳞鲃脏体比(VSI)、腹脂比(IPF)以及肌肉脂肪含量(P0.05),显著提高肌肉氨基酸总量(∑TA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P 0.05);同时,发酵豆渣显著改善大鳞鲃肌肉的质构和理化特性(P0.05);此外,饲料中添加发酵豆渣还显著提高肌肉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发酵豆渣可以改善大鳞鲃的肉质,同时提高其肌肉的抗氧化能力,延长货架寿命,发酵豆渣是一种优质的肉质改良剂。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Lpin3基因变异对绵羊肉用性状的影响,选择广灵大尾羊和小尾寒羊两品种脂尾型绵羊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Lpin3基因5'非编码区部分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SNPs与尾型和屠宰性状的关联。结果检测到Lpin3基因5'非编码区起始密码子上游约1 200 bp的DNA序列13个SNPs,其中-334~-332ins TAA显著降低了小尾寒羊的尾宽(P0.05),提高了小尾寒羊的屠宰性状(P0.05),在小尾寒羊中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广灵大尾羊(P0.05),对广灵大尾羊各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尽管不显著,小尾寒羊中-443 TC与-334~-332 ins TAA具有相似的遗传效应。该研究可为绵羊Lpin3基因功能及肉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PPAR基因多态性与肉鸡脂肪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相林  王栋  王慧 《畜牧兽医学报》2005,36(12):1261-1264
以AA肉鸡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应用5对引物,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受体(PPARα)基因的编码区进行了SNP检测,结果发现了1个多态性位点,使试验鸡群表现出EE、EF和FF 3种基因型.利用SAS软件(8.02版),统计分析了3种基因型与AA肉鸡的腹脂等屠体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EE基因型相比,FF基因型有较高的腹脂重和腹脂率,且差异显著(P<0.05),但FF基因型与EF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EF基因型比FF基因型有较高的腹脂重和腹脂率,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揭示:PPAR基因对鸡的脂肪性状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鸡脂肪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苏丹草和高粱的遗传亲缘关系,调查了苏丹草和高粱及其近缘植物共48个品种的54个生物学性状。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40个试验个体均100%被正确回判到原始群体中,每份品种个体选择有效。48个品种在所有数量性状上的差异是明显的,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这些性状指标用于判别和聚类分析是合理的。聚类分析表明:当以欧氏距离为17.46作为分类标准时,参试的48个品种被明显划分成两大类即玉蜀黍属(39、40号品种)和高粱属(其余46份品种);当欧氏距离为9.86时,48个品种被划分成4类,即高粱和苏丹草、高粱近缘种、墨西哥玉米和玉米。即使以欧氏距离8.91作为分类标准,苏丹草与高粱仍不能完全分开。因此,建议将苏丹草分类为双色高粱种苏丹草亚种。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0.15±0.01)g的大鳞副泥鳅幼鱼1 6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0尾鱼,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2.50%、4.49%、6.48%、8.47%、10.46%和12.45%的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47%时最高,为4.99%/d,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饲料系数(FCR)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47%时最低,为1.09,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低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大鳞副泥鳅幼鱼SGR、FC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9.18%、9.00%。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大鳞副泥鳅幼鱼肝胰脏及前肠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8.47%组达到最高值,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肝胰脏和前肠淀粉酶的活性则呈先下降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8.47%组达到最高值,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促进大鳞副泥鳅幼鱼的生长,提高其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大鳞副泥鳅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其饲料的适宜脂肪水平为8.47%~10.46%。  相似文献   

13.
<正>鸡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在鸡的小肠内所引起的常见寄生虫病,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给养鸡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在鸡群饲养过程中加强鸡蛔虫病的防治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1病原及其生活史鸡蛔虫为禽蛔科禽蛔属,虫体呈黄白色圆筒形,体表的角质层具有横纹,体前端是口孔,周围有1个背唇和2个亚腹唇,背唇上生有1对乳突,而每个亚腹唇上各有1个乳突。雄虫体长2.6~7.0cm,尾端有明显的尾乳突和尾翼,泄殖孔前有个近似椭圆形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筛选出3个与鸡蛋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为组织蛋白酶B基因(CTSB)、H-钙黏蛋白13基因(CDH13)和胞外吡啶核苷酸氧化酶二硫键巯基交换酶基因(ENOX1),进而研究其RNA表达情况是否与表型性状之间存在关联.在“农大3号”矮小型褐壳蛋鸡群体中,这3个基因无论是SNP基因分型还是表型值分类,其表达水平与相应的性状都没有显著相关.但在白来航鸡群体中与蛋壳比例对应的基因CTSB在按表型分类时,表达量差异接近显著(P=0.05),且两者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比较东北地区10种蒲公英(Taeaxacum.)叶片解剖结构,并确定其分类学意义,以期为蒲公英属分类鉴定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东北地区10种蒲公英叶片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并利用SPSS 12.0.1数据处理系统进行T值测验分析。试验表明:1蒲公英属叶片解剖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主要在海绵组织厚度,叶肉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及表皮毛有无这4个性状,可作为其种间区分的主要因子;共同点为气孔分布类型为Allium型,细胞形状为长方形和不规则近圆形;垂周壁式样一致为平直,弧形。2测定数量性状的T值检测和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国植物志》分类结果一致。试验首次对10种蒲公英叶片解剖学进行研究报道,并确定蒲公英叶片解剖学特征的可作为蒲公英属植物分类的辅助依据,结果表明:卷苞蒲公英(Taraxacum urbanum)属于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戟片蒲公英(Taraxacum asiaticum)属于亚洲蒲公英(Taraxacum asiaticum);蒙古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台湾蒲公英(Taraxacum formosanum)和辽东蒲公英(Taraxacum liaotungense)建议归并为蒲公英(Taraxacum monguolicum),为蒲公英属植物分类研究奠定叶片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对438只黄羽矮小型肉鸡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IGF-Ⅰ)的5′端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发现该区域的PcR扩增产物经Hinf Ⅰ酶切后出现GG、GT和TT 3种基因型.经x2检验,群体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对9个性状(活体重、屠体重、皮脂厚、半净膛、全净膛、胸肌重、腿肌重、腹脂重、腹脂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肌间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家系效应在8个性状上(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胸肌重、腿肌重、腹脂重、腹脂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基因型效应只在腹脂率上达到显著水平(P<0.05),腹脂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O.0669).不同基因型的最小二乘均值间多重比较结果发现,TT型的腹脂重和腹脂率均显著低于GT型(P<0.05),而GG型和GT、TT型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5,(11):58-61
通过对清平猪1374窝母猪妊娠期统计分析,其妊娠期平均数(x±S x)112.0284±0.0705,其妊娠期性状的平均估测育种值A=112.0284d。对清平猪9头公猪女儿及外孙女共329对母女对妊娠期资料分析,清平猪短妊娠期性状遗传力估测值为0.17,属低遗传力性状。通过对当阳市清平种猪场3个不同时间段清平母猪妊娠期的比较,发现其妊娠期是有差异的,其差异达到了统计分析上的0.001差异极显著水平,说明选育和保种对保持清平猪短妊娠期性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该场核心群6头公猪的后代179窝的相关繁殖性状遗传相关进行的统计分析,证明清平猪的妊娠期与产仔数两性状间有很弱的正遗传相关(rA1,2=0.071 0);妊娠期与初生窝重两个繁殖性状间(rA1,3=0.440 1)有中等程度的正遗传相关;妊娠期与断奶窝重两个繁殖性状间(rA1,4=0.819 3)有较高的正遗传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蛙俗称田鸡、油蛤蟆、红肚田鸡,在动物分类上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其个型大小中等,成蛙体长6~8厘米,体背多呈棕灰色,鼓膜区有三角形黑斑,因地区不同,体色各异,有绿黄、草黄、绿灰、土灰等颜色。有的身上分布浅棕、深灰、黄色或黑色斑点,体背有侧“八”或“人”字形斑纹,四肢背侧有明显黑色横纹,腹部呈白色或红黄色,有的还有红色小点,雄性  相似文献   

19.
鸡apoB基因T123G多态位点与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森  石慧  李辉 《畜牧兽医学报》2006,37(12):1264-1268
载脂蛋白B(apoliprotein B,apoB)在能量的转运和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研究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以东北农业大学高、低腹脂双向选择品系第8世代仔鸡为试验材料,对鸡apoB基因进行SNP检测,探讨npoB基因与生长和体组成性状(尤其是体脂)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测序的方法在apoB基因26外显子上发现SNP(T→G),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位点对1周龄体重、3周龄体重、7周龄腹脂重和腹脂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于1周龄体重,基因型为GT的个体显著高于GG个体;而3周龄体重,基因型为TT和GT的个体显著高于GG个体;对于腹脂重和腹脂率,TT基因型个体显著高于GT和GG基因型个体(P〈0.05)。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该位点的基因型在两系间差异显著(P〈0.05)。因此初步推断apoB基因可能是控制生长发育、腹脂沉积的主基因或与主基因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20.
畸形蚕的发生,有遗传原因或胚胎期受外界条件刺激而诱发,但常见的都属于后一类.福田、河野等曾对浸酸刺激和接触异常温度作了大量研究,高见、沓挂也有报导.他们都确认异常温度引起畸形有4个时期,(1)分裂核的分裂期,(2)从小椭圆形期到不倒翁期(3)胸肢突起明显腹肢突起开始发生的时期,(4)从反转前到反转后半期,背面正在形成中的时期,而浸酸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